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瘧疾

其效為尤速也。)瘧痞初起。三妙丸加鱉甲久服自愈。(須治之於早。否則未有不成脹者。)

清中驅瘧飲

柴胡,黃芩,半夏,山楂,枳實,厚朴,青皮,陳皮,草果,蒼朮,生薑

二妙丸

橘紅,半夏(薑製)

上為末。神麯和丸。每發前三個時許。吞一二服。自然不發矣。凡有痰有食。誤服補藥。以致不瘥者。用此立愈。或再用小柴胡湯加枳實桔梗二三劑。

香紅飲

人參,益母,當歸,香附,紅花,生薑按邯鄲云。凡治瘧必先問其寒熱多寡。而參之脈症。有寒多熱少者。有熱多寒少者。大抵寒熱往來。皆屬少陽經。治法當以小柴胡為主。若寒多者。小柴胡加桂枝。有但熱不寒者。名曰癉瘧。有但寒不熱者。名曰牝瘧。然亦有不可執者。

當察脈之虛實何如。若但寒者。其脈或洪實或滑。當作實熱治。若但熱者。其脈或空虛或微弱。當作虛寒治。凡瘧將發之時與正發之際。慎勿施治。治亦無效。必待陰陽升極而退。過此邪留所客之地。然後治之。且當病未發二三時前。迎而奪之可也。經曰。陽虛則惡寒。陰虛則惡熱。

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陽氣下陷於陰中則惡熱。凡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症。俱有往來寒熱。似瘧非瘧。或一日二三度發。並作虛治。但有陽虛陰虛之別耳。余見發瘧有面赤口渴者。俱作腎中真陰虛治。無不立應。凡見患者寒來如冰。熱來如烙。惟面赤如脂。渴欲飲水者。

以六味加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大劑。一服便愈。又有一等鬱症似瘧者。其寒熱與正瘧無異。但其人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青脅痛。耳鳴脈澀。須以逍遙散加茱連貝母倍柴胡。作一服。繼以六味加柴胡芍藥調理。

白話文:

瘧疾

療效特別快。瘧疾初期,使用三妙丸加上鱉甲,長期服用可以痊癒。(必須及早治療,否則沒有不會變成腹脹的。)

清中驅瘧飲

柴胡、黃芩、半夏、山楂、枳實、厚朴、青皮、陳皮、草果、蒼朮、生薑。

二妙丸

橘紅、半夏(用薑處理過)。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麯混合製成藥丸。每次在瘧疾發作前三個小時左右服用一到兩次,自然就不會發作了。凡是有痰或有食積,誤服補藥導致病情沒有好轉的,服用此藥立刻見效。或者再用小柴胡湯加上枳實、桔梗服用兩到三劑。

香紅飲

人參、益母草、當歸、香附、紅花、生薑。根據邯鄲的說法,凡是治療瘧疾,必須先詢問病人寒冷和發熱哪個比較明顯,並參考脈象和症狀。有寒冷多而發熱少的,有發熱多而寒冷少的。通常寒冷發熱交替出現,都屬於少陽經的問題。治療方法應該以小柴胡湯為主。如果寒冷比較明顯,就用小柴胡湯加上桂枝。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的,叫做「癉瘧」。只有寒冷而沒有發熱的,叫做「牝瘧」。但也不能完全按照這種分類來判斷。

應該觀察脈象的虛實情況。如果只有寒冷,脈象卻洪大有力或滑動有力,應該當作實熱來治療。如果只有發熱,脈象卻空虛或微弱,應該當作虛寒來治療。凡是瘧疾將要發作的時候和正在發作的時候,不要急著治療,治療也沒有效果。必須等到陰陽達到極限並開始消退,等到病邪停留在其所侵犯的部位之後再治療。而且應該在疾病發作前兩三個小時,提前治療,將病邪驅趕出去。經書上說:「陽氣虛弱就會怕冷,陰氣虛弱就會怕熱。」

陰氣向上侵入陽氣中就會怕冷,陽氣向下陷入陰氣中就會怕熱。凡是傷寒後、大病後、產後、勞瘵等疾病,都會有寒冷發熱交替出現,類似瘧疾但又不是瘧疾的症狀,或者一天發作兩三次,都應該當作虛證來治療,只是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我看到發瘧疾的病人有面色潮紅、口渴的症狀,都當作腎中真陰虛來治療,沒有不立刻見效的。凡是看到病人寒冷時像冰一樣,發熱時像火燙一樣,而且面色紅潤如塗了油脂,口渴想喝水的,

就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芍藥、肉桂、五味子,加大劑量服用,一服藥就會痊癒。還有一種情況,像憂鬱症引起的類似瘧疾的症狀,其寒冷發熱與真正的瘧疾沒有差別,但病人會口苦、嘔吐清水或苦水、面色青白、脅肋疼痛、耳鳴、脈象澀滯,必須用逍遙散加上吳茱萸、黃連、貝母,加倍柴胡的劑量,服用一服。接著用六味地黃丸加上柴胡、芍藥來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