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發喘

肺主氣。肺氣逆而上行。沖沖而氣急。喝喝而息數。張口抬肩。搖身滾肚。是為喘也。有表症而喘者。宜汗之。(心腹必濡而不至)病人劇飲水。致停飲心下。結滿而喘者。五苓散。經以喘而汗出脈促者。(邪氣內攻)葛根黃連黃芩湯利之。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外邪壅盛)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發之。

此蓋病與脈氣未虛。而喘亦微耳。(曾治一人。季冬勞碌感冒。醫峻用寒劑。遂致大喘。汗出如油。脈浮軟。重用生脈散乃定。)凡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乾或咳者。加減瀉白散。凡熱盛有痰。脈弦數而喘。小柴胡加知母貝母栝蔞仁。胸滿者加枳殼桔梗。心下滿者加枳實黃連。

白話文:

肺臟主宰呼吸,當肺氣逆流向上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喘不過氣的症狀,像是急促的呼吸聲、呼吸頻率加快、張口抬肩、身體搖晃、肚子鼓脹等。如果喘息伴隨表證,則應以發汗治療。如果病人大量喝水,導致水停留在心窩,造成腹部脹滿喘息,則可以使用五苓散。如果喘息同時伴隨出汗、脈搏急促,則可能是邪氣內攻,可以用葛根黃連黃芩湯治療。如果喘息伴隨出汗,但沒有明顯發熱,則可能是外邪壅盛,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治療。

總而言之,如果身體沒有虛弱,只是輕微喘息,可以不用過於擔心。曾經遇到一位患者,在冬季勞累感冒後,醫生用寒性藥物治療,導致他嚴重喘息、汗出如油、脈搏浮軟,後來使用生脈散才穩定病情。對於發熱、胸悶、上氣喘促、口乾或咳嗽的患者,可以使用加減瀉白散。對於熱盛、有痰、脈搏弦數且喘息的患者,可以使用小柴胡加知母、貝母、栝蔞仁。如果胸部脹滿,可以加枳殼、桔梗,如果心窩脹滿,可以加枳實、黃連。

舌燥飲水而喘者。加知母石膏。凡陽明內實。不大便。腹滿氣短。發潮熱而喘者。大柴胡加厚朴杏仁。下後大喘。則為裡氣大虛。邪氣傳裡也。(葛根黃連黃芩湯症)下後微喘。則為裡氣上逆。邪不能傳裡。猶在表也。(桂枝湯解表。樸杏下逆氣。)凡陰症厥逆。脈沉細而微。

氣促而喘無汗者。宜四逆湯。加五味杏仁。凡虛人脈伏。手足逆冷者。五味子湯。有病傷寒咳嗽。喉中聲如鼾。與獨參湯。服二三斤。病始全。(其脈豁大無倫。乃空虛陰亡之象。)有病後氣虛。不能接續。非喘也。乃氣短也。方書用大劑生脈散。少佐陳皮二母主之。然此乃急症。

白話文:

口渴喝水卻喘不過氣,要加知母、石膏。凡是陽明經實證,大便不通、肚子脹滿、氣短、發熱潮紅並喘息,要服用大柴胡湯加厚朴、杏仁。瀉下後喘得很厲害,說明裡氣大虛,邪氣深入內裡了,可以用葛根黃連黃芩湯。瀉下後輕微喘,則說明裡氣上逆,邪氣還沒有深入內裡,仍在表層,可以用桂枝湯解表,配合厚朴、杏仁向下引導逆氣。凡是陰症厥逆,脈象沉細微弱,呼吸急促而喘,沒有汗,適合服用四逆湯,再加上五味子、杏仁。凡是體虛脈象沉伏,手腳冰冷,可以用五味子湯。如果有病後傷寒引起咳嗽,喉嚨裡有鼾聲,可以用獨參湯,服用兩三斤,病情就會痊癒。如果病後氣虛,無法接續呼吸,不是喘,而是氣短,可以用生脈散,加少許陳皮、知母、石膏來治療。但這屬於急症。

須大劑八味。加人參兩許。方效。(感症亦有元海無根。虧因肝腎。子午不交。以致氣短似喘者。氣脫症也。其脈必微細無神。若微而兼緊。尤為可畏。速用熱地二兩。歸身一兩。甘草五錢。以濟之緩之。堪云神劑。)有氣從臍下衝上。兩尺脈洪盛或數者。屬陰虛。(症或兼見盜汗潮熱咳嗽)大料左歸飲。

加人參。或六味合生脈。虛甚八味右歸皆可用。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君),知母(臣),貝母(佐),栝蔞(臣),細黃芩(佐),橘紅(佐),桔梗(使),甘草(使),地骨皮(君)

白話文:

需要用大量的八味丸,再加些人參。這樣藥效才會好。有些感冒患者也會出現元氣不足、肝腎虧虛,導致子午不交,進而出現氣短似喘的症狀,這就是氣脫症。這種病人的脈象通常微細無神,如果脈象微細又偏緊,就更加危險。要趕緊用熱地黃二兩、歸身一兩、甘草五錢來救治,可以緩解病情,堪稱神藥。如果出現氣從臍下衝上,兩尺脈洪盛或數,就屬於陰虛。症狀可能還伴隨盜汗、潮熱、咳嗽。可以用大料左歸飲,加人參,或者六味合生脈。如果虛損嚴重,八味右歸丸也可以使用。

另外可以加減瀉白散,桑白皮為主藥,知母、貝母為臣藥,栝蔞、細黃芩、橘紅為佐藥,桔梗、甘草為使藥,地骨皮也為主藥。

葛根黃連黃芩湯

葛根(君),甘草(臣),黃芩(佐),黃連(使)

左歸飲

熟地(君),山藥(臣),萸肉(佐),枸杞(佐),甘草(使),茯苓(使)

右歸飲

熟地(君),山藥(臣),萸肉(佐),甘草(使),枸杞(佐),杜仲(佐),肉桂(使),附子(制臣)

上二方。熟地自四五錢可用至一二兩。隨輕重用之。如畏酸者去萸肉。相火盛者去枸杞。如不宜滲泄者。去茯苓。

白話文:

葛根黃連黃芩湯以葛根為主藥,甘草為輔,黃芩為佐藥,黃連為使藥。

左歸飲以熟地為主藥,山藥為輔,萸肉和枸杞為佐藥,甘草和茯苓為使藥。

右歸飲以熟地為主藥,山藥為輔,萸肉和枸杞為佐藥,甘草和杜仲為佐藥,肉桂為使藥,附子為制臣藥。

這三種藥方中,熟地的用量可從四五錢到一二兩不等,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定。若病人畏酸,則去萸肉;若病人相火盛,則去枸杞;若病人不宜滲泄,則去茯苓。

2. 呃逆

海藏云。傷寒呃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大抵原因失下生。吃逆喉中陰不濟。(陰消將盡。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納也。是為陽極。)便軟唯宜用瀉心。(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服瀉心。以養陰退陽。涼膈散去硝黃亦可。)便硬尤宜大承氣。(或兼舌攣。語言不正。

而反昏冒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二藥神工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劑。有一種壯實之人。守不服藥之說。五六日後。大去燥矢而吃逆者。(其噦必緩。其脈亦不甚數。)此熱伏腸胃。郁不得發。及下竅得通。則上竅亦透。衝動肺陰而噦也。譬如爐底壅塞。火焰不光。

白話文:

海藏云:傷寒呃逆脈散死。仲景之言不虛偽。

海藏說:傷寒患者出現呃逆,脈象散亂,往往會導致死亡。張仲景的醫囑並非虛言。

大抵原因失下生。吃逆喉中陰不濟。

主要原因是患者失卻了陰液的滋養,導致陽氣失控。呃逆是因為喉中陰液不足,陽氣上逆所致。

(陰消將盡。火熱奔急上行。而肺陰不納也。是為陽極。)

陰液幾乎耗盡,火熱之氣急促上涌,肺部陰氣無法容納,這是陽氣極盛的表現。

便軟唯宜用瀉心。(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服瀉心。以養陰退陽。涼膈散去硝黃亦可。)

如果患者大便溏瀉,應該使用瀉心藥。但如果脈象微弱,快要消失,就不宜服用瀉下藥,應服用瀉心藥來滋養陰液,退卻陽氣。涼膈散方去硝黃亦可。

便硬尤宜大承氣。(或兼舌攣。語言不正。

而反昏冒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

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則應該服用大承氣湯。如果同時出現舌頭捲縮,言語不清,並且伴有昏迷、頭暈以及咽喉疼痛,則是少陰證,應該立刻服用瀉下藥。

二藥神工作者誰。東垣潔古為良劑。

這兩種藥物(瀉心藥和大承氣湯)的最佳配伍是由元代醫家李東垣(潔古)提出的。

有一種壯實之人。守不服藥之說。五六日後。大去燥矢而吃逆者。(其噦必緩。其脈亦不甚數。)

有些人體質壯實,不願意服藥,結果過了五六天,大便排出燥屎,接著就開始呃逆。這種呃逆通常發作緩慢,脈象也不快。

此熱伏腸胃。郁不得發。及下竅得通。則上竅亦透。衝動肺陰而噦也。譬如爐底壅塞。火焰不光。

這是因為熱邪潛伏在腸胃中,鬱積不發。當下焦氣機通暢後,熱邪便會上衝,影響肺部陰氣而導致呃逆。這就像爐子底部堵塞,火焰不能正常燃燒一樣。

迨一透達。而炎炎上行矣。治法不宜純用寒涼。寒涼則抑遏其火。且肺胃之氣。漸向衰憊。奚能禁此猛劑。亦不宜大補。大補則熱邪方盛。勢必邪正糾纏。發為脹滿痞塞之病。宜以人參茯苓生白朮(若初起脈不虛者。參朮亦可緩用)生甘草當歸芍藥(酒炒),黃芩黃連(俱酒炒),梔子丹皮知母橘紅與之。

白話文:

等到熱邪完全透達,炎熱之氣向上升發之時,治療方法不宜單純使用寒涼之品。寒涼會抑制其火氣,而且肺胃之氣逐漸衰弱,如何能禁得住猛烈的寒涼藥性?也不宜大補,大補會使熱邪更加旺盛,勢必導致邪正糾纏,發為脹滿痞塞之病。應該用人參、茯苓、生白朮(如果初期脈象不虛弱,人參白朮也可緩慢使用)、生甘草、當歸、芍藥(酒炒)、黃芩、黃連(都用酒炒)、梔子、丹皮、知母、橘紅與之搭配。

(實者加石膏。往來寒熱加柴胡。)三四劑後。加熟地五六七錢。(白虎看強弱用)陰汁一充。汗自湧出肌表而愈矣。(此症有小心過甚。初用上方一二劑。或身見微汗。或大便略行。即改養陰滋潤之藥。其人雖愈。期年之間。必憒憒如癡。此乃邪熱伏於心胃。不得透出故也。

醫者宜慎之。)大吐大下。復極發汗。胃中虛冷。陽氣拂鬱於表。醫與之水。虛寒相搏。凶致嘔噦者。吳茱萸湯理中湯。脈虛軟。四肢倦怠。食少。或久病過服克伐之藥。致吃逆者。屬中虛。六君子加減。兩尺洪盛或弦細而數。面時赤吃逆者。屬陰火。都氣丸主之。內已伏陰。

白話文:

實證者可以加石膏,往來寒熱者可以加柴胡。服用三四劑後,再加熟地五到七錢。白虎湯的用量要根據患者的體質而定。陰液補充充足後,汗液自然會從肌膚表面湧出而痊癒。需要注意的是,治療此症時不可過於小心,一開始用上方一兩劑,若患者出現微汗或大便略通,就應該改用滋陰潤燥的藥物。雖然患者可能會因此而痊癒,但一年之內可能會變得神志不清,恍惚如痴,這是因為邪熱潛伏於心胃,無法透出所致,醫生應當謹慎。

如果患者出現大吐大瀉,又大量發汗,導致胃中虛寒,陽氣鬱結於表,醫生給予水飲,虛寒交搏,容易導致嘔吐,可以使用吳茱萸湯和理中湯治療。如果患者脈象虛軟,四肢倦怠,食慾不振,或者久病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呃逆,屬於中氣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如果患者兩尺脈洪盛或弦細而數,面部潮紅呃逆,屬於陰火旺盛,可以用都氣丸治療。如果內部已經伏藏陰邪,……

陰氣太甚。腎水擅權。肝氣不生。丙火既病。丁火又消。所以遊行相火。寒邪迫而萃集於胸中。亦欲盡也。故令人發熱。大渴引飲。欲去蓋覆。病人獨覺。他人按之。身體肌肉骨髓血脈俱寒。此火即無根之火也。用理中湯。加丁香以溫其胃。其火自下。又有其氣自臍下直衝於咽嗌間吃逆者。

此陰症也。其病不在胃也。用加味附子湯。急溫其下。真陽一回。火降吃逆自止。

瀉心湯

大黃(君),黃連(臣),黃芩(佐)

白話文:

體內陰氣過盛,導致腎水過於旺盛,抑制了肝氣的生發,丙火和丁火都受到影響,因此遊行相火,寒邪入侵胸腔,想要盡情發作,所以病人發熱、口渴,想脫掉衣服。病人自己感覺發熱,但別人觸摸他,卻覺得身體肌肉、骨髓、血脈都冰冷,這就是無根之火。用理中湯加丁香溫胃,火氣會從下往上走。如果患者還伴隨臍下直衝咽喉的逆氣,這是陰症,病不在胃,要使用加味附子湯,急救溫暖下焦,真陽回升,逆氣自然就會停止。瀉心湯以大黃為主藥,黃連和黃芩為輔,治療此症。

此金匱方也。仲陽方止用黃連一味。

都氣丸

熟地(君),山藥(臣),五味(使),萸肉(佐),丹皮(佐),茯苓(臣),澤瀉(佐)

白話文:

這是一種中醫古方,名為「金匱方」。其中的「仲陽方」只使用黃連一種藥材。

另外一種藥方叫做「都氣丸」。 主要成分有:

  • 熟地(為主藥),
  • 山藥(為輔助藥),
  • 五味子(調節藥),
  • 茸肉(補充藥),
  • 丹皮(補充藥),
  • 茯苓(為輔助藥),
  • 澤瀉(補充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