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三 (6)
卷三 (6)
1. 瘧疾
瘧疾之病形何如? 曰:瘧之為病,非經非絡,非臟非腑,乃夏月汗出太多,肌表空疏,外感暑邪,直入臟腑募原之間。待收藏二令一行,玄府閉密,則所藏之邪,無以泄其怒,而寒熱作矣。然其寒也,乃內熱將作,火沖其氣故凜凜而寒,非真冷也,故不得以熱藥治之也。然素問分六經瘧。
豈募原足以盡之與? 曰:非是之謂也。凡臟與臟,腑與腑,或臟與腑,彼此相接之處,中間蓋有虛界之募原,而虛界中,復有剛柔筋脈。其為某臟之筋,便為某臟之病。譬如胃與小腸相近,而邪入於胃與小腸之虛界,而彼筋脈屬胃,則為陽明經瘧也。又如肝與脾相近,而邪入於肝脾之虛界,而筋脈或屬脾,便為太陰經瘧矣。究之臟腑雖病,皆因募原之氣遷移也。至於每日間二日者,瘧之衛氣,日行一周,歷五臟十二經之界分,每一界分,必有其舍。(營衛之有舍,猶行人之有傳舍也。)舍有隨經絡浮沉內薄之外邪,故與日行之衛氣,相集則病作,離則病休也。
間日間二日者,由其募原之遠近也。(瘧疾一症,前人雖備言之,然於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經旨,殊未透闢也。四明論本邯鄲,而益闡其義。始知向來醫家,只於臟腑經絡中求之,直是隔靴搔癢耳。) 曰:古人言無痰不成瘧,信乎? 曰:痰之所為,非熱不生。今病人飲食入胃,而每日發熱,則脾不能守其靜化,一味外邪熱化煎熬,並飲食而化為痰邪矣。(此言因瘧只以生痰也。)其有先傷飲食,而痰熱內作,復挾外感之暑邪,變而為瘧者,有之矣。(此則由痰而作瘧也。然必內傷飲食,而後生痰,外挾暑邪,而後作瘧,則痰與瘧皆屬標病。而所謂無痰不成瘧者,非謂必因痰而致瘧也。只是凡瘧莫不兼痰耳。) 無痰不成瘧。(此句須合上兩條看,其理乃圓。) 凡瘧皆由脾虛。(如內傷飲食與外感暑邪,皆不出脾虛二字範圍。脾不虛則飲食不得而傷,暑邪無自而入矣。)此些二語乃透瘧病之根,醫家不可忽諸。 瘧初發時,治法不論六經內外,只用清中驅瘧飲,或清脾飲。三四發不應,以二妙丸與之立除。若淹延歲月不愈者,一味六君子湯自愈。(立齋云:凡人久瘧諸藥不效,以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用人參一兩煨姜五錢,此不截之截也,一服即愈。)有發在酉時者,五發內,俱當用香紅飲。古人用升提法轉出陽分,不過言道理當如是耳。時人執此法,愈提則陰愈虛矣。且凡屬夜病,若俱要見陽而愈,則亦不勝其升提矣。
間一日者,與每日發者,治法不甚相遠。惟三日瘧最難治。予於歲月未久者,用參湯下二妙丸,服至半月一月自愈。如年深月久,尪羸不堪者,大劑養榮湯,吞八味丸,仍於湯中加熟附子一錢,十帖必除。(東莊云:久瘧用補中益氣不效者,八味丸有神應,予每得其力,然不若兼服養榮。)
白話文:
瘧疾這種病是怎麼發生的呢? 瘧疾這種病,既不是在經絡之中,也不是在臟腑之內,而是在夏天因為流汗太多,皮膚表面空虛疏鬆,使得外來的暑邪直接進入臟腑和募原之間。等到身體的收藏功能開始運作,汗孔閉合,這些藏在體內的邪氣就無法發散出來,於是就產生了忽冷忽熱的症狀。
這種寒冷的感覺,其實是因為體內熱要發作,熱氣向上衝,所以才感覺寒冷,並不是真的冷,因此不能用熱藥治療。雖然《素問》把瘧疾分為六經的瘧疾,但難道只用募原就可以解釋清楚嗎?並非如此。凡是臟與臟之間,臟腑與腑之間,或是臟與腑之間,彼此相接的地方,都有一個虛空的界限,稱為募原。
而這個虛空的界限中,又有剛柔不同的筋脈。如果這個筋脈屬於某個臟,就會產生這個臟的疾病。例如,胃和小腸很接近,如果邪氣進入胃和小腸之間的虛空界限,而這個地方的筋脈屬於胃,那麼就是屬於陽明經的瘧疾;又如,肝和脾很接近,如果邪氣進入肝脾之間的虛空界限,而這個地方的筋脈屬於脾,那就是屬於太陰經的瘧疾。歸根究底,臟腑雖然會生病,都是因為募原之氣的轉移。
至於每天發作或間隔一天發作的瘧疾,是因為瘧疾的衛氣每天在身體內循環一周,經過五臟和十二經絡的界限。每一個界限都有衛氣停留的地方(營衛之氣就像旅行的人有旅館可以休息一樣)。這些地方都有隨著經絡浮沉、侵入體內的外邪,因此當外邪與每天運行的衛氣相遇時,就會發病,離開時就停止發病。間隔一天或兩天發作,是因為這些募原位置的遠近不同。
(前人對於瘧疾的論述已經很完整,但是對於夏天受暑、秋天必發瘧疾的說法,並未徹底闡明。四明根據邯鄲的理論加以闡述,才明白過去的醫生只在臟腑經絡中尋找病因,就像隔靴搔癢一樣。)
有人說:「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是真的嗎?痰這種東西,沒有熱氣就不會產生。現在病人吃下的食物進入胃中,而每天都發熱,這是因為脾胃無法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外邪的熱氣煎熬,連同飲食都化成了痰邪(這是說瘧疾會導致生痰)。也有人是因為先傷了飲食,體內產生痰熱,又感受外來的暑邪,而轉變成瘧疾(這是說因為痰而導致瘧疾)。
但必須是先有飲食內傷,然後產生痰,再感受外來的暑邪,才有可能發作瘧疾。因此痰和瘧疾都只是表面的病症。所謂「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並不是說一定是因為痰才導致瘧疾,而是說凡是瘧疾都會伴隨痰。 「沒有痰就不會得瘧疾」這句話,必須要結合以上兩種情況來看,道理才能完整。
「凡是瘧疾都是因為脾虛」,例如飲食內傷和感受暑邪,都離不開脾虛這兩個字。如果脾不虛弱,飲食就不會受損,暑邪也沒有機會侵入。這兩句話點出了瘧疾的根本原因,醫生不能忽略。瘧疾剛發作時,治療方法不用管六經內外,只要用清中驅瘧飲或清脾飲。如果發作三四次都沒效,可以用二妙丸,很快就能止住。如果拖延很久都沒好,可以用六君子湯,自然就會痊癒。
(立齋說:如果有人久患瘧疾,吃很多藥都沒效,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再用人參一兩和煨姜五錢。這是不截斷病根的截法,吃一帖就會好。)有在酉時(下午五點到七點)發作瘧疾的人,五次發作內,都應該用香紅飲。古人使用升提的方法,將邪氣轉出陽分,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說法。現在的人如果執著於這種方法,反而會使陰更加虛弱。而且凡是屬於夜晚發作的疾病,如果都要靠升提陽氣才能痊癒,那也太過強調升提了。
間隔一天發作的瘧疾,與每天發作的瘧疾,治療方法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有間隔兩天發作的瘧疾最難治。我對於發病時間不長的人,會用人參湯配二妙丸,吃上半個月或一個月就會好。如果是久病體弱、虛弱不堪的人,可以用大量補氣養血的養榮湯,吞服八味丸,同時在湯藥中加入一錢的熟附子,吃十帖病一定會好。 (東莊說:久患瘧疾用補中益氣湯沒效的人,八味丸有神奇的功效,我常常使用它。但不如同時服用養榮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