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結胸

有飲食尚在胃口。未當下而早下之。成結胸者。倘脈虛質弱。不可更下。(故知未經下者。症雖滿悶。尚為在表。非結胸也。)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用枳實理中丸。自安。胸中雖和。

傷寒未退。必有正便。候日數足。以法去之。戴院使曰。有寒實結胸。雖痛而無煩躁等症。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獨結。宜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

白話文:

如果病人還有食慾,還沒到該瀉下的時候就急著瀉下,就會造成胸中結實的症狀。如果病人脈象虛弱體質虛弱,就不要再瀉下。所以知道沒有瀉下之前,即使症狀像胸悶,也是表症,還不是結胸。如果結胸嚴重,快要危及生命,胸口高高隆起,手都摸不到,就用大陷胸湯。如果效果不好,就是因為瀉下後身體虛弱,氣血失調,毒素又往上攻,氣和毒素互相搏鬥,結在胸中,就用枳實理中丸,就會好轉。即使胸中舒服了,傷寒還沒有退,一定會有正常的排便,等時間到了,再用藥物治療。戴院使說,如果病人有寒邪實結在胸中,雖然疼痛但沒有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瀉下後身體虛弱,寒氣獨自結聚,應該用理中湯,加上枳實半錢、茯苓一錢。

大陷胸湯

大黃(君),芒硝(臣),甘遂(佐)

枳實理中丸

枳實(臣),茯苓(佐),白朮(臣),人參(君),甘草(佐),乾薑(使)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天花粉一兩。自汗者加牡蠣煅過二兩。下利亦加。

白話文:

大陷胸湯的藥方是:大黃(君藥),芒硝(臣藥),甘遂(佐藥)。

枳實理中丸的藥方是:枳實(臣藥),茯苓(佐藥),白朮(臣藥),人參(君藥),甘草(佐藥),乾薑(使藥)。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雞蛋黃。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水送服。連續服用兩到三服,胸中會感到豁然開朗。如果口渴,可以加天花粉一兩。如果容易出汗,可以加煅過的牡蠣二兩。如果腹瀉,也可以加牡蠣。

2. 傍流

有下早成結胸症。見微熱神昏。口乾微渴。舌兼燥或殷紫色。大便溏泄時至。此謂傍流。乃熱結於中。逼注大腸非關脾也。養陰滋血藥中。須加黃芩知母。又必合白虎用石膏。傍流方止。止後數日。方得正便而愈矣。(中者胃也。故宜用石膏。已經誤下。必傷胃陰。故宜用滋陰。

)兼有小便秘者。熱解自通。切勿用木通車前等利水藥。利水陰陽易竭。為不可救也。(自利症云發汗則內外皆虛。此症則云利水則陰陽易竭。皆是不刊之論。)有傷寒熱甚。失於汗下。唇焦舌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時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矢結驟。乃旁漏之物。

白話文:

病人原本因瀉藥導致結胸,出現微熱昏沉、口乾微渴、舌頭乾燥或發紫、大便溏泄時常出現,這是因為熱氣積聚在胃中,逼迫到腸子,並不是脾胃的問題。治療需要滋陰養血,同時加入黃芩、知母,並配合白虎湯使用石膏,這樣才能止住這種旁流現象。止住旁流後,需要幾天才能恢復正常大便並痊癒。由於熱氣積聚在胃部,所以要使用石膏。因為已經服用瀉藥,必定傷了胃陰,所以要滋陰。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小便困難,熱氣消退後就會自然通暢,絕對不能使用木通、車前等利水藥物,因為利水容易導致陰陽兩虛,就無法治療了。有些病人患傷寒,病情嚴重,因過度發汗而導致嘴唇乾裂、舌頭乾燥、能喝水、大便乾硬、小便赤澀,有時還會出現稀便水瀉,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積聚,導致旁漏,形成了稀便水瀉。

非冷利也。再審有矢氣極臭者是也。其脈雖沉。切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詀語有力。此陽氣亢極。輕者人參白虎湯。或小柴胡合解毒湯主之。內實者須下之。有潮熱者大柴胡加芒硝。

白話文:

這不是單純的寒涼症。再仔細觀察,如果病人有矢氣(放屁)極臭,而且脈象雖然沉,但摸起來滑而有力,有時會躁熱,不願意穿衣蓋被,或會揚手擲足,或說話有勁,這都是陽氣亢盛的表現。

輕微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治療,或用小柴胡合解毒湯。如果病情較嚴重,內實者則需要用藥物瀉下。如果出現潮熱症狀,則可用大柴胡湯加上芒硝治療。

3. 厥逆

初病身熱頭痛。稍久大便秘。小便澀。或畏熱喜冷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寧。詀語昏憒而厥。此陽厥也。大小承氣大柴胡。看微甚下之。煩渴舌燥白虎湯。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脈沉而細。手足攣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陰也。四逆湯。白通湯。(陽厥陰厥。

一清腑。一溫臟。有水火之分。天淵之別。二法相左。害如反掌。極宜細心辨別。投劑庶無貽誤。此論頗精。故揭出以俟讀者潛心玩味爾。)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理中湯。無熱症而厥。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喘促脈伏而厥。五味子湯。(如遇此等症。

白話文:

一開始發病時身體發熱,頭疼。過了一段時間,大便不通。小便排泄困難。患者可能畏懼熱,喜歡喝冷水。也有可能手腳亂動,煩躁不安,睡不著覺。說話含糊不清,神志昏沉,甚至昏厥過去。這就是陽厥。可以用大承氣湯和小柴胡湯治療,根據病情輕重程度調整用藥。如果患者感到口渴,舌頭乾燥,可以用白虎湯。如果患者一發病就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沉細,手腳蜷縮,怕冷,喜歡蓋衣服,不願意喝水,或者腹瀉清稀便,並且昏厥,這就是陰厥。可以用四逆湯和白通湯治療。陽厥和陰厥,一個是清熱瀉火,一個是溫補臟氣,如同水火、天淵之別,兩者治療方法截然相反。所以一定要細心辨別,正確用藥,避免誤診。這個論述十分精妙,特意摘錄出來,希望讀者能用心體會。對於脈搏微弱,昏厥者,可以用通脈四逆湯治療。如果手腳指頭微微發冷,屬於輕症,可以用理中湯。沒有發熱症狀,只是昏厥,可以用當歸四逆湯,加茱萸和生薑。如果患者呼吸急促,脈搏微弱,並且昏厥,可以用五味子湯治療。

以五味子湯與麻桂各半湯合作一劑投之。尤覺穩當。)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

通脈四逆湯

甘草(君),附子(臣),乾薑(佐)

面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白話文:

用五味子湯和麻桂各半湯合在一起服用一劑,感覺效果應該不錯。如果出現嘔吐、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快要昏厥的症狀,就用吳茱萸湯。如果寒熱交替、手腳冰冷,臉色蒼白,脈象很弱,甚至只有一隻手摸不到脈搏,很有可能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的。這時,可以用棉衣包裹手腳,服用五味子湯,也可以同時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很快就能出汗,症狀就會緩解。

通脈四逆湯的藥方是:甘草(主藥),附子(輔藥),乾薑(佐藥)。

如果患者臉色發紅,可以加蔥九莖;如果肚子痛,可以去掉蔥,加芍藥二兩;如果嘔吐,可以加生薑二兩;如果咽喉疼痛,可以去掉芍藥,加桔梗一兩;如果排便通暢,脈象摸不到,可以去掉桔梗,加人參二兩。

當歸四逆湯

當歸(君),細辛(使),桂枝(臣),芍藥(臣),甘草(佐),通草(佐),大棗(引),(古方之通草。即今之木通也。)

五味子湯

五味子(佐),人參(君),麥冬(臣),杏仁(佐),陳皮(臣),生薑(使),大棗(使)

吳茱萸湯

吳茱萸(臣),生薑(佐),人參(君),大棗(使)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以當歸為主藥,細辛為使藥,桂枝、芍藥為臣藥,甘草、通草為佐藥,大棗為引藥。五味子湯以人參為主藥,麥冬為臣藥,五味子、杏仁為佐藥,陳皮為臣藥,生薑、大棗為使藥。吳茱萸湯以人參為主藥,吳茱萸為臣藥,生薑為佐藥,大棗為使藥。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君),芍藥(臣),甘草(臣),麻黃(君),生薑(使),大棗(使),杏仁(佐)

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同煮。去滓溫服。

白話文:

【桂枝加麻黃湯】

桂枝(主藥),芍藥(輔助藥),甘草(輔助藥),麻黃(主藥),生薑(引導藥),大棗(引導藥),杏仁(輔助藥)

先將麻黃煮至一兩沸,去除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去除渣滓,最後溫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