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結胸

有飲食尚在胃口。未當下而早下之。成結胸者。倘脈虛質弱。不可更下。(故知未經下者。症雖滿悶。尚為在表。非結胸也。)結胸欲絕。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湯。不瘥者。此是下後虛逆。氣已不理。而毒復上攻。氣毒相搏結於胸者。用枳實理中丸。自安。胸中雖和。

傷寒未退。必有正便。候日數足。以法去之。戴院使曰。有寒實結胸。雖痛而無煩躁等症。此因下後虛逆。寒氣獨結。宜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一錢。

大陷胸湯

大黃(君),芒硝(臣),甘遂(佐)

枳實理中丸

枳實(臣),茯苓(佐),白朮(臣),人參(君),甘草(佐),乾薑(使)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天花粉一兩。自汗者加牡蠣煅過二兩。下利亦加。

白話文:

如果飲食還在胃裡,還沒消化下去就太早使用瀉藥,就會形成結胸的狀況。如果這個人脈象虛弱、體質也很差,就不能再使用瀉藥了。(所以說,如果還沒使用過瀉藥,即使症狀是胸口滿悶,那也還是在表證,並不是結胸。)結胸快要到最嚴重的時候,胸口和膈膜會高高隆起,手都不能靠近。這種情況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用了大陷胸湯還沒好轉,那就是因為瀉藥後導致虛弱和氣逆,身體的氣已經無法正常運行,邪毒又往上攻擊,氣和毒在胸口互相搏鬥結聚在一起,這時就要用枳實理中丸,就會自行痊癒。胸中的不適雖然已經緩解,但如果傷寒還沒完全退去,一定會有正常的排便。要等到天數足夠,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把病邪去除。戴院使說,有一種寒實結胸,雖然會痛,但沒有煩躁等症狀,這是因為用了瀉藥後導致虛弱和氣逆,寒氣單獨結聚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用理中湯,再加入枳實半錢和茯苓一錢。

大陷胸湯

大黃(主藥),芒硝(輔藥),甘遂(佐藥)

枳實理中丸

枳實(輔藥),茯苓(佐藥),白朮(輔藥),人參(主藥),甘草(佐藥),乾薑(使藥)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像雞蛋黃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水化開後服下,可以連續服用兩三丸。服藥後胸中就會豁然開朗。如果感到口渴,可以加入天花粉一兩;如果會自汗,可以加入煅燒過的牡蠣二兩;下痢的情況也可以加入。

2. 傍流

有下早成結胸症。見微熱神昏,口乾微渴,舌兼燥或殷紫色,大便溏泄時至。此謂傍流,乃熱結於中,逼注大腸,非關脾也。養陰滋血藥中,須加黃芩知母,又必合白虎用石膏,傍流方止。止後數日,方得正便而愈矣。(中者胃也。故宜用石膏。已經誤下,必傷胃陰,故宜用滋陰。)兼有小便秘者,熱解自通,切勿用木通車前等利水藥。利水陰陽易竭,為不可救也。(自利症云發汗則內外皆虛,此症則云利水則陰陽易竭,皆是不刊之論。)有傷寒熱甚,失於汗下,唇焦舌燥,能飲水,大便秘硬,小便赤澀,時有稀糞水利出者。此內有燥矢結驟,乃旁漏之物,非冷利也。再審有矢氣極臭者是也。其脈雖沉,切之必滑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或揚手擲足,或譫語有力。此陽氣亢極,輕者人參白虎湯,或小柴胡合解毒湯主之。內實者須下之。有潮熱者大柴胡加芒硝。

白話文:

如果出現了像結胸症的症狀,但發病較早,會出現輕微發熱、精神昏沉、口乾且稍微想喝水、舌頭乾燥或呈紫紅色、大便時而溏泄等情況,這稱為「傍流」。這是因為熱邪結在中焦,迫使水分從大腸流出,並不是脾虛所導致。治療時,在滋養陰血的藥方中,必須加入黃芩和知母,而且一定要搭配白虎湯中的石膏。這樣才能止住傍流,待數日後,才能恢復正常排便而痊癒。(中焦指的是胃,所以要用石膏。如果已經誤用了瀉藥,必定會損傷胃陰,所以需要用滋陰的藥物。)

如果同時出現小便不暢,當熱邪解除後,小便自然會恢復正常,千萬不要使用木通、車前子等利尿藥,利尿會使陰陽之氣更加耗竭,將無法救治。(自利症的醫理說發汗會導致內外皆虛,而這個症狀則說利尿會導致陰陽枯竭,這些都是不可改變的真理。)

有些傷寒病症,因發熱嚴重,又沒有及時發汗或攻下,導致嘴唇乾裂、舌頭乾燥,雖然能喝水,卻大便乾硬、小便赤澀,有時會排出稀便或水樣便,這說明體內有燥屎結在腸道,那些稀便只是從旁邊漏出來的,並不是寒性瀉痢。進一步判斷,如果腸道排出的氣體非常臭,那就是這種情況。患者的脈象雖然沉,但按下去一定會感覺滑且有力,有時會煩躁發熱、不想穿衣服、手舞足蹈、或胡言亂語但聲音有力。這是陽氣亢盛到極點的表現。情況較輕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或小柴胡湯合解毒湯來治療。如果體內有實邪,必須攻下。如果有潮熱,則用大柴胡湯加芒硝。

3. 厥逆

初病身熱頭痛。稍久大便秘。小便澀。或畏熱喜冷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寧。詀語昏憒而厥。此陽厥也。大小承氣大柴胡。看微甚下之。煩渴舌燥白虎湯。如得病便四肢厥冷。脈沉而細。手足攣而惡寒。引衣蓋覆不欲水。或下利清穀而厥逆者。陰也。四逆湯。白通湯。(陽厥陰厥。

一清腑。一溫臟。有水火之分。天淵之別。二法相左。害如反掌。極宜細心辨別。投劑庶無貽誤。此論頗精。故揭出以俟讀者潛心玩味爾。)厥逆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手足指頭微寒者。謂之清。理中湯。無熱症而厥。當歸四逆湯加茱萸生薑。喘促脈伏而厥。五味子湯。(如遇此等症。

以五味子湯與麻桂各半湯合作一劑投之。尤覺穩當。)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忽無脈。或一手無脈。必是有正汗也。多用綿衣包手足。服五味子湯。或兼與桂枝麻黃各半湯。須臾大汗而解。

通脈四逆湯

甘草(君),附子(臣),乾薑(佐)

面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

當歸四逆湯

當歸(君),細辛(使),桂枝(臣),芍藥(臣),甘草(佐),通草(佐),大棗(引),(古方之通草。即今之木通也。)

五味子湯

五味子(佐),人參(君),麥冬(臣),杏仁(佐),陳皮(臣),生薑(使),大棗(使)

吳茱萸湯

吳茱萸(臣),生薑(佐),人參(君),大棗(使)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君),芍藥(臣),甘草(臣),麻黃(君),生薑(使),大棗(使),杏仁(佐)

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同煮。去滓溫服。

白話文:

一開始生病時身體發熱、頭痛,過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大便乾燥、小便不順暢的狀況。有些人會怕熱喜歡冷水,或是出現手腳亂動、煩躁不安、無法安寧的情況,甚至胡言亂語、意識不清而昏厥,這種屬於陽厥。可以使用大、小承氣湯或大柴胡湯,根據病情輕重來決定是否使用瀉藥。如果出現煩渴、口乾舌燥的症狀,則使用白虎湯。如果一開始生病就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手腳蜷縮且怕冷,喜歡蓋被子、不喝水,或是拉肚子且大便清稀而昏厥,這種屬於陰厥。可以使用四逆湯或白通湯。

陽厥和陰厥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一個是清除體內的熱邪,一個是溫補臟腑,這兩者有如水火、天淵之別,治療方法如果用反,危害就像翻手一樣容易,所以需要非常仔細地分辨,才能夠正確用藥,避免造成錯誤。這段論述非常精闢,特別列出來讓讀者仔細研讀體會。

如果昏厥且脈搏微弱,使用通脈四逆湯;如果手腳指頭輕微發冷,則稱為清,使用理中湯。沒有發熱症狀卻昏厥,使用當歸四逆湯加上茱萸、生薑。如果喘不過氣、脈搏深伏而昏厥,使用五味子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將五味子湯和麻桂各半湯一起服用,效果更為穩妥。

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煩躁不安的情況,甚至有瀕死感,使用吳茱萸湯。如果出現忽冷忽熱、臉色不佳、雙手或單手脈搏突然消失,那通常是有發汗的現象,多用棉衣包裹手腳,服用五味子湯,或是同時服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很快就會大量出汗而痊癒。

通脈四逆湯 甘草(君藥)、附子(臣藥)、乾薑(佐藥) 臉色潮紅者,加入蔥九根;腹痛者,去除蔥,加入芍藥二兩;嘔吐者,加入生薑二兩;咽喉疼痛者,去除芍藥,加入桔梗一兩;腹瀉停止但脈搏仍然微弱者,去除桔梗,加入人參二兩。

當歸四逆湯 當歸(君藥)、細辛(使藥)、桂枝(臣藥)、芍藥(臣藥)、甘草(佐藥)、通草(佐藥)、大棗(引藥)(古方的通草,就是現在的木通。)

五味子湯 五味子(佐藥)、人參(君藥)、麥冬(臣藥)、杏仁(佐藥)、陳皮(臣藥)、生薑(使藥)、大棗(使藥)

吳茱萸湯 吳茱萸(臣藥)、生薑(佐藥)、人參(君藥)、大棗(使藥)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君藥)、芍藥(臣藥)、甘草(臣藥)、麻黃(君藥)、生薑(使藥)、大棗(使藥)、杏仁(佐藥) 先將麻黃煮一到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去渣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