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口渴

傷寒邪傳裡(里字當作胃腑看)則渴。故渴為陽明本病。昔人用黃連、滑石粉、葛根及白虎。(無汗,則雖渴忌與白虎。)加人參清之。甚者,大柴胡湯、承氣湯下之,是也。若夫腎虛火不歸經,渴飲冷水者,為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之症。(此症亦有水虧不能配火,而火乘於上者,當從六味地黃丸、左歸丸,以滋其陰,而火自降矣。)又有陰虛煩躁而渴者,不能飲水也。宜冷服四逆湯。(此等症,最易混入白虎湯症去,一或誤投,死生立判。臨症時當細心體認。)又有傷寒食少而渴者,當以和胃之藥主之。白朮、茯苓是也。如用涼藥,胃愈損矣。(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然必合生脈散,其效乃捷。)

又有得之勞倦內傷者,乃脾胃元氣大虛而渴也。舌雖干煩,以陽藥為主。四君子湯重加炙甘草,更佐以熟地黃、枸杞子、五味子。有守服至二三十劑大汗而解者。(此非醫家真知,病家篤信,焉能取效。)此皆不得以陽明正治治。(有一等中氣虛寒,寒水泛上,逼其浮游之火於咽喉口舌之間者,渴欲引飲,但飲水不過一二口即厭,少頃復渴飲,亦不過若此。蓋上焦一段,欲得水救,至中焦則以水見水,正其所惡也。如面紅煩躁者,理中湯送八味丸,或用附子理中湯加麥冬、五味子亦效。又有一等口欲飲水,但飲下少頃即吐,吐出少頃復求飲,藥食毫不能下。此是陰盛格陽,腎經傷寒之症。仲景以白通湯加人尿、膽汁,熱藥冷探之法,一服即愈。女人多此症。此二症俱系陰症,但一屬太陰,一屬少陰,不得混看。)

白話文:

傷寒病邪傳入胃腑(裡),就會感到口渴。所以說口渴是陽明經的主要病症。過去的醫者會用黃連、滑石、花粉、葛根以及白虎湯來治療。(如果沒有出汗,即使口渴也不能用白虎湯。)可以加入人參來清熱。如果病情嚴重,就用大柴胡湯或承氣湯來瀉熱。

如果是腎虛,火氣無法歸於本位,導致口渴想喝冷水,這是十全大補湯或八味丸所能治療的病症。(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陰液虧損,無法制約火氣,導致火氣上炎,應當從滋陰的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著手,滋養陰液,火氣自然就會下降。)

還有陰虛引起煩躁而口渴,卻喝不下水的情況,適合用冷服的四逆湯。(這種情況很容易跟白虎湯症混淆,一旦誤用藥物,生死立判,臨床時必須仔細辨別。)

另外,傷寒病導致食慾不佳而口渴,應該用調和脾胃的藥物來治療,例如白朮、茯苓。如果用寒涼藥物,只會更加損傷脾胃。(可以用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但必須搭配生脈散,才能更快見效。)

還有一種情況是因過度勞累或內傷引起的口渴,這是因為脾胃元氣嚴重虛弱。即使舌頭乾燥煩躁,也應該以溫補陽氣的藥物為主,例如四君子湯再加重用炙黃耆,並搭配當歸、枸杞、熟地、五味子。有人長期服用二三十劑藥後,會大量出汗而痊癒。(如果不是醫者真知灼見,病人又沒有堅定的信心,很難見效。)以上這些情況都不能用治療陽明經的常規方法來處理。(還有一種情況是中氣虛寒,寒水上泛,迫使浮游的虛火上炎到咽喉和口舌之間,導致口渴想喝水,但喝一兩口就感到厭煩,過一會又渴想喝,也是喝不多。這是因為上焦需要水來解渴,但水到了中焦反而造成反感,是中焦不喜水。如果面色發紅煩躁,可以用理中湯送服八味丸,或者用附子理中湯加麥冬、五味子也有效。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不久就會吐出來,吐完又想喝,藥物和食物都無法下嚥,這是陰盛格陽,屬於腎經傷寒的症狀。張仲景用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以熱藥冷服的方法,一服就見效。這種情況在女性中比較常見。這兩種症狀都屬於陰症,但一個屬於太陰經,一個屬於少陰經,不能混淆。)

2. 譫語

胃中熱甚。上乘於心。心為熱冒。則神昏而言語謬妄也。宜白虎解毒及承氣等劑。看微甚用之。然必大便秘。小便澀。脈洪數有力者方可。(東莊治一人感症。六七日不解。熱甚胸滿不大便。發狂譫語。用熟地八錢。生地麥冬白芍各二錢。黃芩錢半。黃連枳實厚朴各八分。茯苓知母各一錢。

石膏五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竹葉三十片。煎成入蘆根汁小半鍾。又方用熟地八錢。生地麥冬各二錢。花粉枳實黃芩黃連知母各一錢。石膏八錢。栝蔞霜玄明粉各錢半。姜三片。竹葉三十片。此用白虎承氣之準的也。)若其人手足逆冷。脈微細。或洪大而數。按之無力者。

乃神不守舍。語言失次耳。須用參耆歸術等。甚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或附子湯加人參。(敗症往往有此。若誤投解毒等劑。立斃。)有已出汗身和而有妄者。此是汗後津液不和。乃非陽非陰者。慎不可下。宜小柴胡和建中湯各半帖和榮衛通津液。(分明不爽)有病後血氣未復。

精神未全。多於夢寐中。不覺失聲如魘。此不繫譫語鄭聲。宜六君子湯。溫膽湯去竹茹加人參半錢。(究竟不如六君加歸芍為穩)

附子湯

附子(臣),人參(君),茯苓(佐),白朮(臣),白芍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建中湯

肉桂(佐),白芍(君),甘草(臣),生薑(使),大棗(引)

上方宜加膠飴。乃合建脾土義。否則無以異於桂枝矣。

六君子湯

陳皮(佐),半夏(臣),人參(君),茯苓(佐),白朮(臣),甘草(使)

溫膽湯

竹茹(君),枳實(佐),陳皮(佐),半夏(臣),茯苓(臣),甘草(使)

上方加生薑。

白話文:

胃裡熱氣太盛,向上侵擾到心臟,心臟被熱邪蒙蔽,就會神智不清,胡言亂語。應該用白虎湯解毒,或是承氣湯之類的藥方,要看病情的輕重來使用。但必須是大便不通、小便澀滯、脈象洪大且快而有力時才能使用。(有個叫東莊的醫生,治療一個感冒病人,六七天沒好,熱氣很盛、胸悶、大便不通,以致發狂說胡話,就用了熟地八錢、生地、麥冬、白芍各二錢、黃芩一錢半、黃連、枳實、厚朴各八分、茯苓、知母各一錢、石膏五錢、甘草五分、生薑三片、竹葉三十片,煎好後加入少量蘆根汁。另外一個藥方用了熟地八錢、生地、麥冬各二錢、花粉、枳實、黃芩、黃連、知母各一錢、石膏八錢、栝蔞霜、玄明粉各一錢半、生薑三片、竹葉三十片。這就是使用白虎湯和承氣湯的標準用法。)

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細小,或是脈象洪大但快而按下去卻無力,這表示是神氣無法固守,導致說話語無倫次。這時必須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材,嚴重的話要加附子,或用附子理中湯、附子湯加人參來治療。(虛弱的病症常常會這樣,如果誤用了解毒的藥,會立刻死亡。)

如果已經出汗、身體狀況有好轉,但還是有胡言亂語的情況,這是因為出汗後津液不調和,屬於非陰非陽的情況,絕對不可以使用攻下的藥物。應該用小柴胡湯和建中湯各一半的劑量,來調和榮衛之氣、通暢津液。(如果效果不明顯,就要再想其他方法)。

有些人在生病後,氣血還沒恢復,精神也還沒完全恢復,常常在睡夢中,不自覺地失聲喊叫,像是作惡夢一樣,這不屬於胡言亂語的情況,應該用六君子湯或溫膽湯去除竹茹,再加人參半錢來治療。(但效果不如用六君子湯加當歸、白芍來的穩妥)。

附子湯

附子(臣藥),人參(君藥),茯苓(佐藥),白朮(臣藥),白芍

以上藥材用水八升,煮到剩下三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建中湯

肉桂(佐藥),白芍(君藥),甘草(臣藥),生薑(使藥),大棗(引藥)

這個方子應該要加麥芽糖,才能符合建脾土的意義,否則就跟桂枝湯沒什麼差別了。

六君子湯

陳皮(佐藥),半夏(臣藥),人參(君藥),茯苓(佐藥),白朮(臣藥),甘草(使藥)

溫膽湯

竹茹(君藥),枳實(佐藥),陳皮(佐藥),半夏(臣藥),茯苓(臣藥),甘草(使藥)

這個方子要加生薑。

3. 自利

凡自利者。不因攻下而自泄瀉。俗言漏底傷寒是也。有協熱。有協寒。俱宜詳辨。原病式曰。瀉白為寒。青黃紅黑皆為熱。大抵瀉利完穀不化。色不變。有如鶩溏。或吐利腥臭。小便澄徹清冷。口無燥渴。其脈或沉細。或微遲無力。或身雖熱手足逆冷。惡寒蜷臥(蜷臥。身彎不能直睡也。

)此為寒也。凡熱症則口中燥渴。(若渴而不燥。則亦有協寒者。勿泥看)。小便黃赤。或澀而不利。或所下如垢膩之狀。其脈多數。或浮或滑或弦或大或洪。(皆兼數而有力。方是熱症。)或有邪熱不殺穀。其物不消化者。當以脈症別之。寒毒入胃者。臍下必寒。宜理中湯。

(寒甚者宜附子理中)白通加附子湯。協熱利者。臍下必熱。宜黃芩湯。白頭翁湯。(有內熱大結。注泄不止者。須以寒藥下之。結散而利自止。正所謂通因通用也。)凡胃虛內熱。煩渴瀉利。脈微弱者。七味人參白朮散。若發熱者。人參三白湯。加炒黃連。如腹滿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合理中湯。若嘔者。加藿香半夏陳皮生薑。如濕多而瀉不止者。加蒼朮白朮。如腹脹者。加厚朴。腹痛不止。加炒白芍肉桂木香溫之。(經云。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此條諸法。西塘蓋推廣之。以盡其變耳。若非審有是症。則不得概用溫燥之劑。)凡傷寒作利。脈浮表未解者。

仲景以小青龍湯去麻黃。加芫花二錢。炒令赤色。蓋散表邪。兼治水也。(故知凡症皆不可執一說以概其餘也。試由此推之。)濕毒氣盛者。下利腹痛。大便如膿血。或如爛肉汁。宜地榆散。黃連阿膠湯(此條當入痢疾條中看)有內不大滿。猶生寒熱。未可下而便下之。內虛熱入。

挾熱自利。臍下必熱。大便赤黃色。及下腸間津液垢膩。名曰利腸。宜白頭翁湯。黃芩湯。又有不大便五六日。以藥利之。利遂不止。用極熱劑乃止。(上條因失表以致利。此則因誤下而得利者。而下後之利。又有寒熱不同。法當分治。如此可見辨症宜精晰也。)外熱內煩。

下利上渴。或痞或痛或嘔。常法多用黃芩湯。不若生薑瀉心湯之當。(症兼痞痛嘔等。則黃芩湯自非對症矣。)凡下利不可發汗。蓋利下由內虛。若發汗則內外皆虛。變症蜂起矣。(先哲格言。不易多得。)

理中湯

人參(君),白朮(臣),乾薑(佐),甘草(使)

白通湯

蔥白(使),乾薑(臣),附子(君)

黃芩湯

黃芩(君),芍藥(臣),甘草(佐),大棗(使)

白頭翁湯

白頭翁(君),秦皮(臣),黃柏(佐),黃連(使)

人參三白湯

人參(君),白芍(佐),茯苓(臣),白朮(臣),生薑(使),大棗(使)

五苓散

豬苓(佐),澤瀉(佐),茯苓(臣),肉桂(使),白朮(君)

小青龍湯

麻黃(佐),細辛(使),乾薑(佐),芍藥(臣),桂枝(君),甘草(臣),五味(使),半夏(君)

地榆散

治傷寒熱毒不解。日晚即壯熱。腹痛。便利膿血。

地榆(君),犀角屑(使),黃連(臣),葛根(臣),黃芩(佐),梔子(佐)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入韭白五寸。(薤白尤妙),同煎溫服。

黃連阿膠湯

黃連(君),阿膠(臣),黃柏(佐),山梔(使)每服四錢。

生薑瀉心湯

生薑(君),人參(臣),甘草(佐),黃芩(使),半夏(臣),黃連(佐),乾薑(使),大棗(引)

按口渴詀語自利。本陽明太陰之症。緣六經只列陽病。而不及陰症。又無救敗之方。今此陰陽壞症俱具。則正所謂變也。

白話文:

凡是只顧自己利益的人,不會因為使用瀉下藥物而導致腹瀉不止。俗話說的「漏底傷寒」就是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兼有熱症,也有可能是兼有寒症,都應該仔細辨別。

《原病式》這本書說,如果拉出來的都是白色的,就是寒症;如果是青、黃、紅、黑等顏色,就是熱症。一般來說,拉肚子時拉出未消化的食物,顏色沒有改變,像鴨子拉的稀便,或者是嘔吐和拉出來的東西有腥臭味,小便清澈冰冷,口不乾渴,脈象有可能是沉細,或是微弱遲緩無力,又或是身體發熱但手腳冰涼,怕冷而且喜歡蜷縮著身體(蜷臥是指身體彎曲不能伸直睡覺),這些都是寒症的表現。

凡是熱症,就會口乾舌燥(如果口渴但不覺得乾燥,那可能也是兼有寒症,不要固執地認為一定是熱症)。小便會呈現黃赤色,或是小便困難且量少,或是拉出來的東西像油膩污垢一樣。脈象多半是快,或是浮、或是滑、或是弦、或是大而有力(這些脈象都同時兼有快而有力,才是熱症)。也有可能是邪熱不影響消化,拉出來的東西沒有消化,這時候就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分辨。如果寒毒進入胃裡,肚臍下方一定會感到寒冷,應該使用理中湯來治療(如果寒氣很嚴重,就要使用附子理中湯),或是白通加附子湯。如果是兼有熱症而導致的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感到熱,應該使用黃芩湯或是白頭翁湯來治療(如果有內熱積聚嚴重,導致腹瀉不止,必須使用寒性藥物來攻下,積聚散開了,腹瀉自然會停止,這就是所謂的「通因通用」)。

凡是胃虛且有內熱,感到煩躁口渴又腹瀉不止,脈象微弱的,應該使用七味人參白朮散。如果同時發熱,則可以使用人參三白湯,再加入炒黃連。如果腹脹而且小便不順暢,可以使用五苓散搭配理中湯。如果同時嘔吐,則可以加入藿香、半夏、陳皮、生薑。如果濕氣過重導致腹瀉不止,則可以加入蒼朮和白朮。如果腹脹,可以加入厚朴。如果腹痛不止,可以加入炒白芍、肉桂、木香來溫暖身體(《內經》說,突然暴瀉,都是屬於熱症。這裡的各種治療方法,西塘先生大概是加以推廣,使治療更加全面,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不能隨意使用溫燥的藥物)。

凡是傷寒導致腹瀉,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表示表證還沒有解除,張仲景會使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加入炒過的芫花二錢,用來散表邪,同時治療水腫(由此可知,所有的疾病都不能執著於一種說法,應該由此推廣運用)。如果濕毒氣盛,導致腹瀉腹痛,拉出來的東西像膿血,或是像腐爛的肉汁,應該使用地榆散或黃連阿膠湯(這個條文應該放在痢疾的章節中來看)。

有時候,體內並沒有明顯的積滯,但卻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這種情況不能隨便使用瀉下藥,如果錯誤地使用了,反而會導致體內虛弱,熱邪趁虛而入,導致兼有熱邪的腹瀉,肚臍下方一定會感到發熱,拉出來的大便呈現赤黃色,並且混雜著腸道分泌的黏液和污垢,這種情況叫做「利腸」,應該使用白頭翁湯或黃芩湯。

也有人五六天不大便,使用藥物來瀉下,結果腹瀉卻止不住,最後使用極為熱性的藥物才得以停止(上面提到的是因為表邪未解導致腹瀉,這裡說的是因為錯誤使用瀉下藥而導致腹瀉。而瀉下藥導致的腹瀉,又有寒熱不同的情況,治療方法應該分開。由此可見,辨別症狀應該非常精細)。

如果是外有熱症,內心煩躁,腹瀉而且口渴,或者感到胸悶、疼痛、想吐,通常會使用黃芩湯,但不如使用生薑瀉心湯來得有效(如果同時出現胸悶、疼痛、想吐等症狀,黃芩湯就不是對症的藥物了)。

凡是腹瀉時,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因為腹瀉是體內虛弱所致,如果再發汗,就會導致內外都虛弱,各種變症就會接踵而至(這是前輩的格言,非常珍貴)。

理中湯: 人參(君藥)、白朮(臣藥)、乾薑(佐藥)、甘草(使藥)。

白通湯: 蔥白(使藥)、乾薑(臣藥)、附子(君藥)。

黃芩湯: 黃芩(君藥)、芍藥(臣藥)、甘草(佐藥)、大棗(使藥)。

白頭翁湯: 白頭翁(君藥)、秦皮(臣藥)、黃柏(佐藥)、黃連(使藥)。

人參三白湯: 人參(君藥)、白芍(佐藥)、茯苓(臣藥)、白朮(臣藥)、生薑(使藥)、大棗(使藥)。

五苓散: 豬苓(佐藥)、澤瀉(佐藥)、茯苓(臣藥)、肉桂(使藥)、白朮(君藥)。

小青龍湯: 麻黃(佐藥)、細辛(使藥)、乾薑(佐藥)、芍藥(臣藥)、桂枝(君藥)、甘草(臣藥)、五味子(使藥)、半夏(君藥)。

地榆散: 治療傷寒熱毒未解,傍晚就會高燒,腹痛,腹瀉,拉出膿血。地榆(君藥)、犀角屑(使藥)、黃連(臣藥)、葛根(臣藥)、黃芩(佐藥)、梔子(佐藥)。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服用五錢,加入一碗水,再加入韭菜的白色部分五寸(如果用薤白更好),一起煎煮,溫服。

黃連阿膠湯: 黃連(君藥)、阿膠(臣藥)、黃柏(佐藥)、山梔子(使藥)。每服用四錢。

生薑瀉心湯: 生薑(君藥)、人參(臣藥)、甘草(佐藥)、黃芩(使藥)、半夏(臣藥)、黃連(佐藥)、乾薑(使藥)、大棗(引藥)。

按照口渴、說胡話、腹瀉的症狀,本來是陽明和太陰的病症。但是因為六經只列出陽病的症狀,沒有提到陰病的症狀,也沒有救治陰病的方法,如今這裡陰陽的壞病症狀都有,這就是所謂的變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