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七 (10)
卷七 (10)
1. 戰振慄
振者。責其虛寒。虛則不至於爭。故振聳耳。戰者。為正與邪爭。爭則股慄而戰矣。戰雖重於振。而慄重於戰也。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也。皆邪正之相爭也。大抵氣血俱虛。不有榮養筋骨。故為之振搖。而不能主持也。須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若身搖不得眠者。十味溫膽湯。倍加人參。或加味溫膽湯。
人參養榮湯
白芍(佐),熟地(臣),黃耆(臣),人參(君),茯苓(佐),白朮(臣),陳皮(佐),棗仁(臣),遠志(佐),肉桂(使),五味(使),甘草(佐),生薑(引),大棗(引)(此方當加當歸身。)
此十全大補湯對子也。十全大補。但分氣血。此方五臟俱補。無乎不至。虛寒甚者。當加附子以治之。陰虛更妙。
十味溫膽湯
枳實(佐),陳皮(佐),茯苓(臣),半夏(臣),甘草(使),遠志(佐),棗仁(臣),熟地(君),五味子(使),人參(君)
上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戰振慄
顫抖,是因為身體虛寒。虛弱到無法對抗外邪,所以身體才會發抖。戰慄,是身體正氣和邪氣在互相搏鬥。搏鬥時,會導致肌肉顫抖。戰慄雖然比顫抖嚴重,但打冷顫又比戰慄更嚴重。戰慄代表正氣逐漸佔上風,而打冷顫則代表邪氣逐漸佔上風。它們都是身體正氣與邪氣互相鬥爭的表現。大體上來說,當氣血都虛弱,無法滋養筋骨時,就會出現顫抖搖晃,無法控制身體。這時必須大補氣血,可以服用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如果身體搖晃到無法入睡,可以服用十味溫膽湯,並加倍人參,或是服用加味溫膽湯。
人參養榮湯
白芍(輔助藥),熟地(主要藥),黃耆(主要藥),人參(主藥),茯苓(輔助藥),白朮(主要藥),陳皮(輔助藥),酸棗仁(主要藥),遠志(輔助藥),肉桂(引經藥),五味子(引經藥),甘草(輔助藥),生薑(引導藥),大棗(引導藥)(這個方子應該加入當歸身。)
這個方子和十全大補湯相似,十全大補湯只是針對氣血做調補,這個方子則是五臟都兼顧到,沒有遺漏。如果虛寒很嚴重,可以加入附子來治療。陰虛的情況更適合服用此方。
十味溫膽湯
枳實(輔助藥),陳皮(輔助藥),茯苓(主要藥),半夏(主要藥),甘草(引經藥),遠志(輔助藥),酸棗仁(主要藥),熟地(主藥),五味子(引經藥),人參(主藥)
以上藥方再加入生薑、大棗。
2. 筋惕肉瞤
筋惕肉瞤。皆因發汗攻表太過。邪熱未解。血氣虛奪。筋肉失養所致。或不因此。由素稟血少。邪熱搏於血脈之中。火性動惕故也。如傷寒不經發汗。七八日筋脈動惕。潮熱來尤甚。其肉不瞤或瞤。大便秘結不行。小便赤澀。以手按臍旁硬痛。此有燥矢也。加味大柴胡湯。如傷寒十餘日。
曾三四次發汗過多。遂變肉瞤。身振搖。筋脈動惕。此汗多氣血俱虛故也。加味人參養榮湯。如汗後虛寒不得眠。筋惕內瞤。內有熱。用加味溫膽湯。
加味人參養榮湯
人參(君),白朮(臣),麥冬(佐),熟地(臣),當歸(臣),茯苓(佐),甘草(佐),川芎(使),五味(使),肉桂(佐),黃耆(臣),生薑(使),大棗(使)
如陰虛相火動者。加酒炒知母黃柏。若陽虛下寒脈微者。加熟附子。肉桂倍之。不得眠加遠志棗仁。
加味溫膽湯
人參(君),生地(君),白芍(臣),當歸(臣),川芎(佐),棗仁(臣),柴胡(臣),黃連(使),茯苓(佐),橘紅(佐),半夏(佐),甘草(使)
上加竹茹生薑。
白話文:
肌肉跳動和抽搐,都是因為發汗或用藥過度,想要把表面的邪氣驅趕出去,導致身體熱邪沒有解除,反而損耗了氣血,使肌肉失去滋養所造成的。也可能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本身就血氣不足,邪熱侵入血脈之中,火的特性會使肌肉跳動抽搐。
如果傷寒沒有發汗,七八天後出現筋脈跳動抽搐,而且發燒更嚴重,肌肉可能跳動也可能不跳動,大便乾燥不通,小便赤澀,用手按壓肚臍旁邊會感到硬痛,這是有燥屎的現象,可以用加味大柴胡湯來治療。
如果傷寒十幾天,曾經發汗三四次過多,因此變成肌肉跳動,身體顫抖搖晃,筋脈跳動抽搐,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氣血都虛弱的緣故,可以用加味人參養榮湯。
如果出汗後因為虛寒而睡不著,肌肉跳動且身體內部有抽搐感,同時體內有熱,可以使用加味溫膽湯。
加味人參養榮湯的組成:
人參(主要藥材),白朮(輔助藥材),麥冬(輔助藥材),熟地(輔助藥材),當歸(輔助藥材),茯苓(輔助藥材),甘草(輔助藥材),川芎(引導藥材),五味子(引導藥材),肉桂(輔助藥材),黃耆(輔助藥材),生薑(引導藥材),大棗(引導藥材)。
如果陰虛導致虛火妄動,可以加入用酒炒過的知母和黃柏。如果陽氣虛弱,下半身寒冷,脈搏微弱,可以加入熟附子,肉桂的用量加倍。如果睡不著,可以加入遠志和酸棗仁。
加味溫膽湯的組成:
人參(主要藥材),生地(主要藥材),白芍(輔助藥材),當歸(輔助藥材),川芎(輔助藥材),酸棗仁(輔助藥材),柴胡(輔助藥材),黃連(引導藥材),茯苓(輔助藥材),橘紅(輔助藥材),半夏(輔助藥材),甘草(引導藥材)。
可以再加入竹茹和生薑。
3. 循衣摸床
循衣摸床撮空。多是大虛之候。乃精神耗散。不能主持也。不問傷寒雜病。以大劑補之。多有生者。傷寒論云。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此乃以脈之弦澀。辨胃氣之存亡。緣脈弦則迢迢而長。知其胃氣尚在也。故可以大承氣下之而愈。然亦危極矣。必脈實症實者。方可行之。(下後即宜大補。)
白話文:
病人會無意識地抓衣服、摸床鋪,並且在空中亂抓,這多半是身體極度虛弱的徵兆,代表精神能量已經耗散,無法掌控自身行為。不論是外感病或內傷病,都應該用大量的補藥來治療,很多情況下都能夠救活病人。《傷寒論》說:「病人會抓衣服、摸床鋪,而且會感到驚恐不安,微微喘氣,眼睛直視,如果脈象是弦滑的,還有活下去的機會;如果脈象是澀滯的,就沒救了。」這裡是以脈象的弦滑或澀滯來判斷胃氣是否還存在。因為脈象弦滑代表脈氣連綿不斷,表示胃氣還存在,所以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攻下,病就能好轉。但這種情況也已經非常危險了,必須要脈象強實、症狀也屬於實證的,才能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攻下後就要馬上大補)。
4. 敗症
如經發表多者。用逍遙散加熟地。若發熱至八九日外。舌黑。脈洪數無倫。已成敗症者。竟用人參一兩。熟地一二兩救之。甚者加煨姜三片。如經攻裡多者。輕則四君子加歸芍。或補中益氣大劑與之。甚者竟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煨姜三片。以發其汗。然後用四君歸芍調理。
如病人素虛。又發表攻裡之未當。六七日後。面黑大喘。舌卷直視。詀語。舌滑而胎。脈軟無力。按之空虛者。以獨參湯一兩與之。(鼻梁尖上。涓涓如水。是其應也。)次用大劑疏肝益腎湯。汗大出而解。如舌黑唇焦。大渴引飲。或兼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者。此必攻伐寒涼過多也。
左歸飲(不用茯苓),加歸芍救之。(陰虧甚者。其脈沉細而數。此時胃氣將絕。更當重加參耆。)如遇粗工發表攻裡過當。真陰耗竭。燥結不出。將成敗症者。一味養氣補血。宿物自下。(至理名言。讀者宜細玩。輕者逍遙加熟地。或甘露飲。氣虛者大劑補中益氣湯。甚則竟用人參兩許。
熟地一二兩。)
四君子湯
人參(君),白朮(臣),茯苓(佐),甘草(使)
一方無甘草。有黃耆。各等分。
白話文:
如果病情已經多次發散,就用逍遙散加上熟地黃來治療。如果發燒持續到八九天以上,出現舌頭發黑、脈搏洪大急數而且沒有規律,這已經是敗症,就直接用人參一兩、熟地黃一到二兩來搶救。病情嚴重的,再加三片煨過的生薑。如果病情經過多次攻下,病情較輕的,就用四君子湯加上當歸、芍藥,或者用補中益氣湯大劑量給予。病情嚴重的,直接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煨過的生薑三片來發汗,然後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芍藥來調理。
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弱,又使用了不恰當的發散或攻下治療,六七天後出現臉色發黑、呼吸急促、舌頭捲曲、眼神呆滯、胡言亂語、舌頭濕滑而且有苔,脈搏軟弱無力,按下去感覺空虛的狀況,就用獨參湯一兩來治療。(如果鼻樑尖端有水珠不斷滲出,就是這種情況的徵兆。)接著用大劑量的疏肝益腎湯,如果能大量出汗就會好轉。如果出現舌頭發黑、嘴唇焦乾、非常口渴且想喝水,或者同時有大便稀溏、小便不順暢的狀況,這肯定是過度使用攻伐寒涼藥物所致。
用左歸飲(不用茯苓),加上當歸、芍藥來搶救。(如果陰液虧損嚴重,脈搏會沉細而快,這時胃氣將要衰竭,更要加重使用人參和黃耆。)如果遇到庸醫過度使用發散或攻下藥物,導致真陰耗竭,乾燥結滯無法排出,即將形成敗症時,就專心養氣補血,宿便自然會排出。(這是至理名言,讀者應該仔細體會。病情較輕的,用逍遙散加熟地黃,或者用甘露飲。氣虛的,用大劑量補中益氣湯。病情嚴重的,直接用人參二兩左右、熟地黃一到二兩。)
四君子湯
人參(君藥),白朮(臣藥),茯苓(佐藥),甘草(使藥)
有個方子沒有甘草,而是用黃耆,各藥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