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4)
卷一 (4)
1. 診法
非天資穎悟,精於脈理者,不能道此。)凡醫者遇病,多於痰食求之;死血多不之察,故備言之。(四明於症之最難審者,審得獨精;脈之最難認者,認得倍細。而於鬱火、鬱血兩症,其形容脈象處,尤為精盡。診家主此,則無難審之症、難認之脈,而病亦無可遁之情矣。)
何謂症與脈合?與脈不合?有外感之症脈,有內傷之症脈。外感者,蒸蒸發熱,其脈必洪大浮數,是症與脈合也。如發熱而脈不洪大浮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陽症得陰脈者死。」此句是論傷寒,若別症不可便斷為死。此必是火遏也,或胃陰不能充拓也,或腎水不能化其榮血也。
則舍症從脈可也。火遏者,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以發之;或加丹皮、山梔,屈曲下行以通之可也。胃陰不能充拓者,四物湯(亦須去川芎加甘草,方合陽明),重加熟地、枸杞、人參、麥冬、五味以滋之可也。(左歸飲去茯苓加歸芍合生脈甚驗。)腎水不能化其榮血者,六味、左歸以補之可也。
如內傷而外不發熱,其脈當靜,而反浮躁、洪大而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陰症得陽脈者生。」此句亦論傷寒,若別症又不可便許為生。此必是陰亡也,或陽明有食與火也,或腎虛不能納氣也,或過服烏附而下焦津液枯竭也。又有一種:重按有力,卻不弦,從肌肉滲開,脈與肉無界限。
此近於浮洪、豁大也。總是陰之象也,陰亡也。(此陰字當作精字、血字、津液字看。治宜溫養、濡潤、填補。一用苦寒沉降之陰藥,敗陽滅火,禍不旋踵矣!)如陰亡,分先後天以救其陰。(先天者,腎中之陰也;後天者,胃中之陰也。緣救陰之法,則上文已詳,茲故不另立耳。)有食與火者,
健運兼清涼也。(宜從養陰治。使陰氣外溢則得汗而火自清;陰血下潤,則便通而食自下。不可妄用芩連以清火,枳樸以消食也。)腎虛不能納氣者,六味、都氣。(都氣尤捷。)過服烏附者,六味兼黃柏、知母是也。(知柏兩味,性味苦寒,大戕脾胃。非有中焦實火、下焦濕火不宜妄用。今因烏附過劑,以致下焦津液枯竭,則黃柏之燥,尤非所宜。且六味純陰潤下,但壯水之主,自足以制陽光矣,何必更加知柏哉?)脈與肉無界限者,六味加歸身、枸杞子、棗仁、白芍合生脈也。凡症皆有合不合,舉此可以引伸觸類矣。
何謂症與時不合?譬如夏月惡熱而燥,不當用辛熱矣。然卻是無根之火,狂越於外。(須知此火不可水滅,不可濕伏;折以寒涼,無不立斃;故當舍時從症耳。)非人參、桂附、八味,無以返飛越之孤陽。(須浸冷服,乃合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之義。否則恐其拒格耳。)
傳曰:「桂附清蒸熱」是也。此舍時從症之謂也。又如冬月畏寒怕冷,必當辛熱矣。然卻是火鬱於中,火熱生風,衝突元氣,氣從火散,故凜凜畏寒。(即瘧疾之戰,亦非真寒也。此等若認作真寒,而以熱藥治之,則誤矣!)或辛甘以發之。(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或加山梔、丹皮。)
白話文:
(並非天資聰穎、精通脈象的人,無法理解這些道理。)一般來說,醫生診斷疾病,大多從痰和飲食方面尋找病因,卻常常忽略了瘀血,所以要詳細說明這一點。(作者認為最難辨別的病症,他能精確判斷;最難辨認的脈象,他能仔細分辨。尤其在描述鬱火和鬱血這兩種病症的脈象時,更是精細詳盡。如果診斷者能掌握這些,那麼就沒有難以辨別的病症和難以辨認的脈象,疾病的真實情況也無從遁形了。)
什麼是「症狀與脈象相符」和「症狀與脈象不符」呢?有外感疾病的症狀和脈象,也有內傷疾病的症狀和脈象。外感疾病,通常會出現發熱的症狀,脈象也必然是洪大、浮而數。這就是「症狀與脈象相符」。如果發熱,但脈象不是洪大、浮而數,這就是「症狀與脈象不符」。古書說:「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的人會死亡。」這句話指的是傷寒病,如果是其他疾病,就不能輕易斷定會死亡,這可能是火被鬱遏住了,或者是胃陰不足,無法充養體內;又或是腎水不足,無法化生血液。
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捨棄症狀,以脈象為準來治療。火被鬱遏住的,可以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來疏散鬱熱,或者加丹皮、山梔來使鬱熱向下排出。胃陰不足,無法充養身體的,可以用四物湯(也需要去掉川芎,加入甘草,這樣才符合陽明經的特性)再加重熟地、枸杞、人參、麥冬、五味子等藥物來滋養陰液。(左歸飲去掉茯苓,加入當歸、白芍,合用生脈飲,效果很好。)腎水不足,無法化生血液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來補益腎陰。
如果是內傷疾病,身體沒有發熱的症狀,脈象應該是平靜的。如果反而出現浮躁、洪大而數的脈象,這就是「症狀與脈象不符」。古書說:「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的人會存活。」這句話也是指傷寒病,如果是其他疾病,也不能輕易認為能存活。這可能是陰液大量耗損了,或者是陽明經有食積或火熱,又或是腎虛,無法納氣,也可能是過量服用烏頭、附子等藥物,導致下焦津液枯竭。還有一種情況,是按脈時感覺有力,但不弦硬,脈象從肌肉深處滲透開來,脈與肌肉沒有明顯的界限,
這種脈象接近於浮洪而豁大,總體來說是陰虛的表現。(這裡的「陰」字,應該理解為精、血、津液。治療應該以溫養、滋潤、填補為主。如果用苦寒沉降的陰藥,就會損耗陽氣,消滅生機,很快就會有災禍發生。)如果是陰液耗損,要分清是先天腎陰不足,還是後天脾胃陰液不足,來補救陰液。(先天不足是指腎中的陰液不足,後天不足是指胃中的陰液不足。因為補陰的方法,上面已經詳細說明了,所以這裡就不再另外闡述了。)有食積或火熱的,
要健脾運氣,兼顧清熱。(應該從養陰來治療,使陰氣外發,就會出汗而火熱自消;陰血下行,則大便通暢,食積自然消散。不能隨意使用黃芩、黃連來清火,也不能用枳實、厚朴來消食。)腎虛不能納氣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都氣丸。(都氣丸效果更好)過量服用烏頭、附子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知母和黃柏兩味藥,藥性苦寒,會嚴重傷害脾胃,如果不是中焦實火或下焦濕熱,不應該隨意使用。
現在因為過量服用烏頭、附子,導致下焦津液枯竭,那麼黃柏的燥性就更不適合使用了。而且六味地黃丸本身就具有滋陰潤下的作用,可以壯大水液來制約陽氣,何必再加知母、黃柏呢。)脈與肌肉沒有界限的,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當歸身、枸杞子、酸棗仁、白芍,合用生脈飲。總之,各種疾病都有「症狀與脈象相符」和「症狀與脈象不符」的情況,舉例說明這些,可以觸類旁通,加以推廣。
什麼是「症狀與時令不符」呢?譬如,夏天天氣炎熱,人卻感到燥熱,不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但這卻可能是無根之火,向外狂妄地發散。(要知道這種火不能用水來滅,也不能用濕來壓制,如果用寒涼的藥物,就會立刻死亡。所以應該捨棄時令,以症狀為準來治療。)必須用人參、桂枝、附子、八味丸來挽回這種向上飛越的孤陽。(要浸泡在冷水中服用,才符合使陽氣潛藏的原則,先從病因入手。開始的方法一樣,結果卻不同,否則恐怕會拒絕藥物。)
古書說「桂附清蒸熱」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捨棄時令,以症狀為準來治療。又如,冬天天氣寒冷,人卻感到怕冷,本來應該使用辛溫的藥物。但這卻可能是火鬱積在體內,鬱熱生風,衝擊元氣,元氣隨著火熱而散失,所以會感到凜冽的寒冷。(即使是瘧疾發作時的寒顫,也不是真正的寒冷。如果把這些當作真寒,而用熱藥治療,那就錯了。)可以使用辛甘的藥物來疏散鬱火。(如用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或加山梔、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