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3)
卷一 (3)
1. 診法
何謂虛實。有陰虛。有陽虛。有先天之陰陽虛。何謂陰虛。血虛也。何謂陽虛。氣虛也。血虛者。補其血。四物湯之類是也。氣虛者。補其氣。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先天之陰虛。六味左歸之類是也。先天之陽虛。八味右歸之類是也。有攻伐太過之陽虛。如用寒涼而致陽遏不升。
當以參朮黃耆溫之。甚者薑桂以助之。又甚者八味右歸。從其原以救之。有攻伐太過之陰虛。如用發散而致津液乾枯。當以歸芍熟地滋之。枸杞龜鹿兩膠黏膩之物以填之是也。(邯鄲趙氏云。讀仲景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
而殺人又多矣。讀丹溪書而不讀薛氏書。則真陰真陽不明。而殺人又多矣。四明合張李朱薛四大家以立言。而於真陰真陽之外。又發攻伐太過之陰虛陽虛兩種。以補前賢之所未發。而救敗之法乃備。然則讀四家書而不讀高氏書。則攻伐太過之陰虛陽虛不明。而殺人又多矣。
何謂食。膏粱爆炙。酒酪湩乳。能生火而傷胃之陰。傷陰者。救之四物以養血。(欲養胃陰。須去川芎加甘草。)佐之芩連梔柏以清火。(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尤為穩當。)浮瓜沉李。冷水寒冰。能滅火而傷胃之陽。傷陽者。救之理中以養氣。佐之桂附荳蔻以生火。(虛而不寒。
則一理中足矣。)至於飢飽失時。則中氣受傷。當補而兼運。六君子湯加枳實桔梗之類。運而提之。
何謂痰。有食積之痰。有中虛之痰。有水泛水沸所為之痰。食積之痰。消其食則痰自除。保和大安枳朮之類。虛者六君子之類。中虛之痰。或脾虛不運。或胃虛不容。脾虛不運則積。六君子加白荳蔻神麯是也。胃虛不容則聚。六君子加砂仁神麯是也。水泛為痰。土虛不能攝水也。
其痰濃而白。補中益氣加半夏木香白荳蔻是也。亦有命門火衰。不能配水。而水泛為痰者。仲景云。氣虛痰泛當以八味丸補而逐之。吳茭山亦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水沸為痰。其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少頃變為稠黏之水。此腎水不足。不能制火。火緊而沸也。六味丸主之。
(此症間有火不歸原。格陽上焰者。其痰亦白如沫。其脈必浮洪數大。而重按則空。或右尺沉細無力。治當引火歸原。八味飲主之。王節齋。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二語深透痰症之根。四明諸法。皆治痰之本。不治痰之標。獨扼其要。稍似水泛水沸兩條中。
遺卻火不配水。格陽上焰兩症耳。今僭補入庶無剩義)。
何謂血。凡六淫七情之病。皆有因死血薄積於臟腑而成者。其症見於外。或似外感。或似內傷。醫家以見症治之。鮮不謬矣。大凡死血在內。其脈必澀滯。其出於皮膚也必不滿。其入於筋骨也必不完。其形大抵如線塗生漆。不能充潤之狀。(線塗生漆。形容澀滯之脈。猶文章之化境也。
白話文:
[診法]
什麼是虛證和實證呢?有陰虛、有陽虛、有先天性的陰陽虛。什麼是陰虛?就是血虛。什麼是陽虛?就是氣虛。血虛的,要補血,像是四物湯這類的藥方。氣虛的,要補氣,像是補中益氣湯這類的藥方。先天性的陰虛,像是六味地黃丸、左歸丸這類的藥方。先天性的陽虛,像是八味地黃丸、右歸丸這類的藥方。還有一種是因過度攻伐造成的陽虛,像是用了寒涼藥物導致陽氣被抑制而無法上升,這時應該用人參、白朮、黃耆等藥物來溫補,嚴重的話要用薑、桂來輔助,更嚴重的話就要用右歸丸,從根本上來救治。還有一種是因過度攻伐造成的陰虛,像是用了發散的藥物導致津液乾枯,這時應該用當歸、白芍、熟地等藥物來滋養,用枸杞、龜板膠、鹿角膠等黏膩的藥物來填補。
(邯鄲趙氏說:讀了張仲景的書卻不讀李東垣的書,就不能明白內傷,會害死很多人。讀了李東垣的書卻不讀朱丹溪的書,就不能明白陰虛,會害死更多人。讀了朱丹溪的書卻不讀薛己的書,就不能明白真陰真陽,會害死更多人。四明學派綜合了張仲景、李東垣、朱丹溪、薛己四大家來立論,並且在真陰真陽之外,又提出攻伐太過的陰虛陽虛這兩種情況,補足了前人沒有闡述的部分,使治療方法更加完善。然而,讀了四大家的書卻不讀高氏的書,就不能明白攻伐太過的陰虛陽虛,會害死更多人。)
什麼是飲食造成的疾病呢?經常吃肥膩甘美的食物,燒烤的食物,酒、奶酪等乳製品,會產生火熱之氣而傷害胃的陰液。傷害陰液的,要用四物湯來養血。(要養胃陰,必須去掉四物湯中的川芎,加入甘草。)輔助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藥物來清火。(用左歸飲去掉茯苓,加入花粉,尤其穩妥。)吃冰鎮的水果,喝冰冷的水,會撲滅火氣而傷害胃的陽氣。傷害陽氣的,要用理中湯來養氣。輔助用肉桂、附子、豆蔻等藥物來生火。(如果是虛弱但不寒冷的,單用理中湯就足夠了。)至於吃飯時間不規律,就會導致中氣受傷,應該補氣的同時兼顧運化,用六君子湯加上枳實、桔梗之類的藥物,來運化並提升中氣。
什麼是痰呢?有因飲食積滯產生的痰,有因中氣虛弱產生的痰,有因水液氾濫、水液沸騰產生的痰。因飲食積滯產生的痰,消化食物痰就會自然消除,用保和丸、大安丸、枳朮丸這類的藥方。中氣虛弱產生的痰,有的是脾虛不能運化,有的是胃虛不能容納。脾虛不能運化就會積滯,用六君子湯加上白豆蔻、神曲。胃虛不能容納就會聚積,用六君子湯加上砂仁、神曲。水液氾濫成痰,是因脾土虛弱不能固攝水液,痰液濃稠而呈白色,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木香、白豆蔻。也有一種是命門火衰,不能配合水液,導致水液氾濫成痰,張仲景說,氣虛痰泛要用八味丸來補益並去除。吳茭山也這樣說(八味丸是治療痰的根本)。水液沸騰成痰,痰液像白色的泡沫,吐出來像蟹沫,過一會兒會變成稠黏的水,這是因腎水不足,不能制約火氣,火氣急迫而沸騰。用六味地黃丸來治療。(這種情況有時也會出現火不歸原,虛陽上炎,痰液也呈白色泡沫狀,脈象一定是浮大洪數,重按則空虛,或者右尺脈沉細無力,治療時應引火歸原,用八味飲。)王節齋說,痰的根本是水,源於腎;痰的動因是濕,主於脾。這兩句話深刻揭示了痰證的根源。四明學派的各種方法,都是治療痰的根本,不治痰的表象,獨自抓住了重點。唯獨在水液氾濫、水液沸騰這兩種情況中,遺漏了火不配水、虛陽上炎兩種證狀,現在我把它們補充進去,就沒有遺漏了。
什麼是血瘀呢?各種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的疾病,都有可能因為死血、瘀血積聚在臟腑而形成。這種情況表現出來的症狀,有的像外感,有的像內傷。醫生如果只根據看到的症狀來治療,往往會出錯。大凡死血在內,脈象一定會澀滯,死血在皮膚上的表現一定是不飽滿,在筋骨上的表現一定是不完整,它的形態大體上像用線塗上生漆,不能充潤的樣子。(用線塗生漆來形容脈象澀滯,就像文章達到化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