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脈義

(凡脈必隨其部。以察其症。則部位不可不明也。然部位須從內經分配。始無差謬。故錄脈要精微論一條。景岳部位解一則。列於四明脈義之首。以補其所未備云。)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亶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嘗考內經及東洋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寸關尺內外。非指兩傍也。乃以寸關尺前為外。後為內也。未知孰是。姑揭出以俟精於脈理者。)

白話文:

診脈必須根據脈絡所連接的部位,才能推測病症,因此部位的劃分不可不清楚。然而,部位的劃分應該遵照《內經》的分配,才能避免錯誤。所以,我選錄了《脈要精微論》中的一條論述和《景岳部位解》中的一則內容,放在「四明脈義」的最前面,用來補充之前未曾提及的部分。

《脈要精微論》說:尺脈內側兩旁屬於季脅,尺脈外側用來觀察腎臟,尺脈內側用來觀察腹部。寸脈靠近上部,左側外側用來觀察肝臟,內側用來觀察膈肌,右側外側用來觀察胃部,內側用來觀察脾臟。關脈靠近上部,右側外側用來觀察肺臟,內側用來觀察胸腔,左側外側用來觀察心臟,內側用來觀察膻中。前部用來觀察前胸,後部用來觀察後背。上部一直往上延伸的部分,觀察胸喉中的情況;下部一直往下延伸的部分,觀察少腹、腰部、股部、膝蓋、脛骨中的情況。

曾經參考過《內經》以及《東洋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寸關尺的內外指的是寸關尺前為外,後為內。然而,我尚未確定哪種說法正確,暫且把這兩種觀點都提出來,等待精通脈理的人來解答。

景岳部位解曰。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侯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說。其謬甚矣。夫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位。乃真陰之舍也。右為火位。乃元陽之本也。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氣本一貫。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總可察二腸之氣也。

白話文:

《景岳部位解》說:「根據《內經》記載,上焦主掌胸喉之事,下焦主掌少腹、腰、股、膝、脛之事。所以脈象在上者應診斷上焦,在下者應診斷下焦,這是自然法則。自從王叔和說心與小腸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相合於右寸後,後人便有了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說法,這實在是錯誤的。小腸和大腸都是下部的腑臟,理應對應於兩尺脈。

然而,兩尺脈,左為水位,是真陰所居之處;右為火位,是元陽之本。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所以應該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生,所以應該配於下之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只是二腸與胃相連,氣息本是一貫的,所以《內經》也沒有明確說明它們的特定位置,而只是說大腸小腸都屬於胃。也就是說,在胃氣之中,就可以觀察到二腸的氣息。」

然凡在下焦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欲察下部之陽者。當總在右尺。察下部之陰者。當總在左尺。則盡其要矣。

(按叔和心與小腸合等論。言其配也。景岳以大小腸皆下部之腑。言其位也。各具至理。各有見地。以予觀之。氣口之脈。皆屬太陰肺經也。借胃氣遞傳合經。鼓動之應耳。故內經有穀氣入胃。脈道乃行。脈經有胃氣則生之文。不如以浮主心與肺。沉主肝與腎。中候脾胃。再斷以數屬腑遲屬臟。

無論何部見之。參以色診。亦直截了當也。何必拘拘於上下之部位哉。)

白話文:

人體下焦的臟腑都具有陰陽之分,想要觀察下部的陽氣,就應該主要觀察右手寸關尺中的尺脈;想要觀察下部的陰氣,就應該主要觀察左手寸關尺中的尺脈,如此便能掌握要領。

2.

輕循之法名為舉。浮脈中間仔細推。有力為風兼表實。無神無力的知虛。(浮多不足。陽分虛也。)

白話文:

【輕循之法名為舉。浮脈中間仔細推。有力為風兼表實。無神無力的知虛。】 【輕輕循行的手法叫做「舉」。在浮脈的中間仔細按壓。如果脈象有力,可能是風邪或表證的實熱。若脈象無神、無力,則表示是虛證。】 【浮脈大多表現不足,可能代表陽氣的虛弱。】

3.

重取法時名曰按。按之不足是元虛。有力為疼多氣滯。宜溫宜下細詳推。(沉多有餘。陰分實也。下手脈沉是氣。脈來附骨為積。)

白話文:

在診斷時,如果需要重複進行探查稱之為按。若按壓後發現不足,則表示體內元氣虛弱。如果按壓時感到力量過大,可能表示疼痛多由氣體阻滯引起。對於這樣的狀況,應該考慮使用溫和或通便的方法,並且詳細地進行診斷。

如果按壓時感覺到沈澱物過多,這可能是陰部實質的表現。當手部按下去時感覺到脈搏深沈,這通常表示體內的氣流。如果脈搏感覺像是附著在骨頭上,這可能代表有積聚的病症。

4.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里機關理最深。虛實死生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中以候胃。胃氣虛實。生死所關。尤宜仔細。)

白話文:

在尋找藥物時,應不偏不倚地進行細緻的選擇。其中的醫學機制深奧難解。虛實與生死的差異,都可由此判斷。一般的醫生難以分辨藥材的好壞。

以脾胃之氣來診察,脾胃的虛實對於生死有著關鍵影響。這一點尤其需要仔細觀察。

5.

四時當旺何為主。要識弦洪石與毛。一字情同分兩義。診家候氣最為高。(以己之息。候彼之息。知其接續間斷。乃見生死虛實。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雖為診家定規。然亦不必拘泥也。但取神胃二氣耳。)

白話文:

四時之季節,主導的脈象是什麼?要懂得分辨弦、洪、石、毛這四種脈象。一種脈象就像分開兩種意義一樣,醫者在診斷時,通過觀察病人的脈搏跳動間的連接與斷裂,來判斷病人生理狀態的虛或實。到了春天,脈象如弦;夏天,脈象如洪;秋天,脈象如毛;冬天,脈象如石。這是醫學界固定的做法,但也不必過於死板地遵循。重要的是要掌握神經和胃這兩個氣機的運行狀況。

6.

陽病見陰名為逆。非羸脈大亦如然。有餘不足如相反。決死無疑命入泉。(一切有餘之症。脈宜有力有神。如或微澀而不應手者。死也。產後脈大。失血脈洪。腹脹脈澀。痢後脈弦。皆謂逆也。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

白話文:

陽證卻出現陰證的表現,稱為逆證。即使脈象不虛弱,但強大也不正常。虛實相反,如同顛倒。若確定死亡,命不久矣,如同入泉。一切陽盛的病症,脈象應當有力有神,若脈象微澀而不應手,就會死亡。產後脈象強大、失血後脈象洪大、腹脹脈象澀滯、痢疾後脈象弦緊,這些都是逆證。身形消瘦、脈象強大、胸中氣盛的人會死亡;身形肥胖、脈象細弱、氣息微弱的人也會死亡。

7.

脈大形標兩得平。症餘脈大病還輕。形羸脈細無妨害。脈症相應是順情。(逆順二字。乃脈症之樞要也。)

白話文:

脈象的大小與形態,如果兩者都表現為平和狀態,那麼病情可能比較輕微。如果只是形體虛弱而脈象細弱,這通常並無大礙。如果脈象與症狀完全相符,則表明病情發展順利。在這裡,“逆順”二字指的是脈象與症狀之間的關係,是評估病情的重要關鍵。

8.

神本先天位在離。要知動靜是根基。神存氣守無危殆。望切工夫妙在斯。(經曰。得守者昌。謂神氣在也。)

白話文:

神的本質在於離卦。要知道動與靜是基礎。神的存在和氣的守護可以避免危險。觀察和理解的技巧就在此處。(經典說道:能夠守護的人會昌盛,這指的是神和氣的存在。)

9.

三元虧損土無基。遇著庸醫促命期。秘合相離形已脫。診知失守死如歸。(經曰。失守者死。謂神氣脫也。得失之旨。軒岐之秘也。)

白話文:

【三元虧損土無基。遇著庸醫促命期。祕合相離形已脫。診知失守死如歸。】

這句古文在描述一個嚴重的中醫理論問題,大致上可以這樣理解:

  1. 「三元虧損土無基」:「三元」在中醫理論中代表了天、地、人三界的平衡,「土」則代表中間的「人」或「五行」中的脾土。如果「三元」的平衡遭到損耗,特別是「土」失去基礎,那麼人的健康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2. 「遇著庸醫促命期」:「庸醫」指的是技術和經驗不足的醫生。「促命期」意指加速生命結束的過程。整句的意思是,如果遇到這樣的醫生,可能會使病人的生命更加危急。

  3. 「祕合相離形已脫」:「祕合」和「相離」分別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兩個重要概念——「祕合」代表身體的精氣神相互融合,而「相離」則表示這些能量的分離。如果「形已脫」,即身體的形態已經崩解,那麼生命就可能瀕臨終止。

  4. 「診知失守死如歸」:「診」指的是診斷,「失守」則是在這裡指身體的能量(包括精、氣、神)失去了控制,「死如歸」則是形容死亡就像回家一樣自然,暗示了當生命能量完全失去控制時,死亡就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這段古文強調了在醫療過程中,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法對於維護患者生命的重要性,並且警告了不適當的醫療行為對患者健康的潛在威脅。

10.

暴病玄機在右關。右關神在豈傷殘。更將脈症來參看。休把斯言作等閒。(各部雖脫。中宮獨存。尚可生也。)

白話文:

急劇疾病的關鍵可能出現在右關部位。如果右關的神氣受到損傷,是否會導致身體機能的障礙呢?接著,我們還需要結合脈象和症狀進行詳細觀察,不能輕易忽略這番話。各個部分雖然可能出現問題,但只要中宮(通常指的是胃或心)依然健康存在,就有存活的可能性。

11.

久病根源在絳宮。絳宮流利勢從容。若還肉脫難同例。九候雖調命亦凶。(久暴之病。存乎寸關。不可不知。)

白話文:

長時間的疾病,其根本原因在於「絳宮」。如果「絳宮」的脈象流暢、平和,那麼即使患者已經皮膚鬆弛(即皮膚失去正常彈性),也不能按照一般的標準來評估病情。即便九候(指脈象的九種變化)都調和,但生命依然可能有危險。對於長期發作的疾病,必須要注意其在寸關(脈象的兩個主要部位)的表現,這一點是不能忽視的。

12.

陽生識趣善形容。但在中和四季中。虛實若兼無損害。正存邪散色晴空。(大抵脈來和緩。病雖重可治。以其有胃氣也。大凡病能飲食。虛能受補。即有胃氣。如無胃氣。見食即畏。服補即脹。食下即脹不治。)

白話文:

陽氣生機,懂得適時地表現自己。然而,在中庸與四季的交替中,虛弱與實質的狀態若能相輔相成,則不會造成傷害。正氣存於體內,邪氣自然散去,如同晴朗的天空。

大抵來說,脈搏來得平和緩慢,即使病情再重,也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這表示有「胃氣」存在。通常,如果病人能夠飲食,且在虛弱時能夠接受補養,那麼就代表有「胃氣」。反之,如果一看到食物就感到害怕,服用補品就會脹滿,吃了東西後還是脹滿,這樣的狀況就無法治療了。

13.

火盛元虛脈急。有餘不足交加。醫能分別脈無差。正復緩來邪罷。(急脈之急。非急數之急也。診其勢來勇去柔。已知邪勝於正。必得汗解而正復。若脈來急中無緩。有餘之症。正宜疏泄。若急去緩來。邪去正複方妙)。

白話文:

熱力過盛,元氣虛弱,脈搏跳動迅速。病情有餘和不足相互交錯,醫生能夠分辨脈象,不會產生誤差。如果正氣恢復,脈搏變得緩慢,則表示邪氣已經消失。如果脈搏在急促中出現緩慢的情況,這代表了有餘的症狀,應該採取疏導的方法。如果脈搏先是急促後變為緩慢,這樣邪氣被清除,正氣得以恢復,效果最佳。

14.

清脈非邪氣自傷。藥宜溫補是良方。病從內出無他故。訣有言傳不可忘。(脈來輕清滑軟而無力。正氣虛也。清中有神。病雖重必安。平人脈法。清輕則主富貴)。

白話文:

清脈並非邪氣所傷,藥物應選擇溫和補益之品為佳方。疾病多由內因引起,無其他原因。口訣已傳授,不可忘記。

脈搏輕、清、滑、軟,且無力,這表示正氣虛弱。但清脈中帶有神氣,即使病情嚴重,也能保持平靜安定。這是常人的脈象法則。如果脈搏輕,通常表示此人生活富貴。

15.

脈濁邪干氣有餘。藥宜疏瀉莫躊躇。病因外入無他故。得訣回來好看書。(脈濁無神。亂也。必死。如脈來緊澀。按之鼓擊。知其邪氣實也。如無外邪。即乏胃氣與內有伏火。宜辨明之)。

白話文:

脈象混濁,邪氣侵入,體內氣血有過剩的現象。藥物應當疏洩,不要遲疑拖延。病因是外在因素導致,沒有其他特殊原因。掌握要點後,可以回去讀書學習。

[脈象混濁無神,表示病情紊亂,預示著生命危急,很可能會死亡。如果脈搏來得緊繃而乾澀,按下去有如擊鼓般響亮,這表明體內邪氣旺盛。如果沒有外在的病源,則可能是胃氣不足或體內藏有隱形的熱毒,需要進一步分辨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