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2)
卷一 (2)
1. 脈義
(凡脈必隨其部,以察其症,則部位不可不明也。然部位須從內經分配,始無差謬。故錄脈要精微論一條,景岳部位解一則,列於四明脈義之首,以補其所未備云。)
脈要精微論曰: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亶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也。
(嘗考內經及東洋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寸關尺內外,非指兩傍也,乃以寸關尺前為外,後為內也。未知孰是,姑揭出以俟精於脈理者。)
景岳部位解曰:按本經曰:「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中事。」所以脈之形見上者候上,下者候下,此自然之理也。自王叔和云:「心與小腸,合於左寸,肺與大腸,合於右寸。」以致後人遂有左心小腸,右肺大腸之說,其謬甚矣。夫小腸大腸,皆下部之腑,自當應於兩尺。
然脈之兩尺,左為水位,乃真陰之舍也。右為火位,乃元陽之本也。小腸屬火,而火居火位,故當配於下之右。大腸屬金,而金水相從,故當配於下之左。此亦其當然也。但二腸連胃,氣本一貫,故在內經亦不言其定處,而但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又於胃氣中,總可察二腸之氣也。
然凡在下焦臟腑,無不各具陰陽。若欲察下部之陽者,當總在右尺,察下部之陰者,當總在左尺,則盡其要矣。
(按叔和心與小腸合等論,言其配也。景岳以大小腸皆下部之腑,言其位也。各具至理,各有見地。以予觀之,氣口之脈,皆屬太陰肺經也。借胃氣遞傳合經,鼓動之應耳。故內經有穀氣入胃,脈道乃行,脈經有胃氣則生之文。不如以浮主心與肺,沉主肝與腎,中候脾胃,再斷以數屬腑遲屬臟。
無論何部見之,參以色診,亦直截了當也。何必拘拘於上下之部位哉。)
白話文:
(通常脈象一定會隨著它所在的部位而顯示不同的現象,以便觀察病症,因此脈搏的部位絕對不能不清楚。然而,脈搏的部位必須根據《內經》的分配方式來判斷,才不會產生錯誤。所以這裡收錄了《脈要精微論》中的一段話,以及張景岳關於脈搏部位的解釋,放在《四明脈義》的首篇,來補充不足之處。)
《脈要精微論》提到,在寸脈下兩旁的部位,是肋骨下方的位置;寸脈外側可以診察腎臟,內側診察腹部;在關脈的上方,左側外側診察肝臟,內側診察橫膈膜;右側外側診察胃,內側診察脾臟;在尺脈的上方,右側外側診察肺臟,內側診察胸腔;左側外側診察心臟,內側診察膻中穴。脈象在前方的部位,反映的是身體的前方;脈象在後方的部位,反映的是身體的後方。脈象延伸到上方,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脈象延伸到下方,反映的是小腹、腰、大腿、膝蓋和小腿的問題。
(我曾經研究過《內經》以及日本醫學叢書《素問識註解》,發現寸關尺的內外,並不是指兩側,而是指寸關尺的前方為外,後方為內。不知道哪種說法才是正確的,這裡先提出來,以等待精通脈理的人來考證。)
張景岳對脈搏部位的解釋是這樣的:根據《內經》所說,「脈象延伸到上方,反映的是胸部和喉嚨的問題;脈象延伸到下方,反映的是小腹、腰、大腿、膝蓋和小腿的問題。」所以,脈象出現在上方,就診察上方;出現在下方,就診察下方,這是自然的道理。自從王叔和提出「心與小腸對應於左寸,肺與大腸對應於右寸」之後,後人就有了「左心小腸,右肺大腸」的說法,這種說法非常錯誤。小腸和大腸都是下腹部的臟腑,自然應該在兩尺的部位反應。
而且,脈搏的兩尺部位,左尺屬水,是真陰之所在;右尺屬火,是元陽的根本。小腸屬火,而火位於火的部位,所以應當歸屬於下部的右側;大腸屬金,而金與水相生,所以應當歸屬於下部的左側。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因為二腸與胃相連,氣機本來是一貫的,所以在《內經》中也沒有明確指出它們的固定位置,只是說大腸和小腸都屬於胃。這又說明可以從胃氣中診察二腸的氣機。
然而,凡是在下焦的臟腑,無不各具陰陽。如果要診察下部的陽氣,應當總體在右尺診察;如果要診察下部的陰氣,應當總體在左尺診察,這樣就掌握了要領。
(我認為,王叔和關於心與小腸相合等理論,說的是它們的配屬關係;而張景岳認為大小腸都是下腹部的臟腑,說的是它們的所在位置。兩者各有道理,各有見解。依我看來,氣口的脈搏都屬於太陰肺經。它們是藉由胃氣的傳遞來配合經脈,產生鼓動的反應。所以《內經》有「穀氣入胃,脈道乃行」的說法,《脈經》有「胃氣則生」的說法。倒不如以浮脈來判斷心與肺,沉脈判斷肝與腎,中脈判斷脾胃;再根據數脈屬腑,遲脈屬臟的原則來判斷。
無論脈象出現在哪個部位,參照氣色診斷,也是直接明瞭的,何必拘泥於脈搏上下的部位呢?)
2. 舉
輕循之法名為舉。浮脈中間仔細推。有力為風兼表實。無神無力的知虛。(浮多不足。陽分虛也。)
白話文:
輕輕地按著脈搏來診斷的方法稱為「舉」。在浮脈中仔細地推按,如果感覺到脈搏有力,代表是外感風邪且體表有實證;如果感覺到脈搏無力且沒有精神,則代表是體內虛弱。(浮脈多半是不足的,這是陽氣虛的表現。)
3. 按
重取法時名曰按。按之不足是元虛。有力為疼多氣滯。宜溫宜下細詳推。(沉多有餘。陰分實也。下手脈沉是氣。脈來附骨為積。)
白話文:
按這個手法,指的是重力按壓。按壓如果力道不夠,就表示身體元氣虛弱。如果按壓時感覺疼痛,大多是氣血不通暢。這時應該用溫補或疏導的方法,仔細辨別原因來調理。(脈象沉而有力,多半是陰分實證;如果脈象沉在下方,多半是氣的問題;如果脈象沉到接近骨頭,那很可能是體內有積聚。)
4. 尋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里機關理最深。虛實死生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中以候胃。胃氣虛實。生死所關。尤宜仔細。)
白話文:
尋找的要訣,在於不輕率也不過重,以恰當的方式來探求。這裡面的道理非常深奧,虛實、生死的轉變都由此而來。粗糙的工匠怎麼能分辨得出石頭和寶玉的區別呢?(這是指診斷時要仔細觀察胃的狀況,胃氣的虛實關係到生死,因此尤其需要仔細辨別。)
5. 候
四時當旺何為主。要識弦洪石與毛。一字情同分兩義。診家候氣最為高。(以己之息。候彼之息。知其接續間斷。乃見生死虛實。至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雖為診家定規。然亦不必拘泥也。但取神胃二氣耳。)
白話文:
一年四季哪個時節的脈象最旺盛?要知道弦脈、洪脈、毛脈和石脈的區別。一個字往往有兩種含義,診斷脈象的醫師,以揣摩氣息來診斷病況最為高明。(用自己的呼吸來感覺病人的呼吸,了解兩者之間是否連貫或間斷,就能分辨病情的危急程度、虛實狀況。一般來說,春天脈象如琴弦般柔和,夏天脈象寬大如洪水般充盈,秋天脈象輕浮如羽毛般柔軟,冬天脈象堅硬如石頭般沉實。這雖然是醫家診脈的標準,但也不必拘泥,最重要的是掌握神氣和胃氣這兩者。)
6. 逆
陽病見陰名為逆。非羸脈大亦如然。有餘不足如相反。決死無疑命入泉。(一切有餘之症。脈宜有力有神。如或微澀而不應手者。死也。產後脈大。失血脈洪。腹脹脈澀。痢後脈弦。皆謂逆也。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
白話文:
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脈象,這就稱為「逆」。並不是只有虛弱的人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即使脈象很大也是如此。如果病症表現出有餘(實證)的樣子,脈象卻表現出不足(虛證),或者相反,那就必定會死亡,性命難保。 (所有表現為實證的病,脈象應該有力且有精神,如果脈象微弱遲緩,摸起來沒有力量,這也是死象。產後脈搏變大,失血過多脈搏洪大,腹脹脈搏澀滯,痢疾之後脈象變弦,這些都叫做逆。身體瘦弱脈搏卻很大,胸中氣多的人會死。身體肥胖脈搏卻細微,呼吸短淺無力的人也會死。)
7. 順
脈大形標兩得平。症餘脈大病還輕。形羸脈細無妨害。脈症相應是順情。(逆順二字。乃脈症之樞要也。)
白話文:
脈象寬大且身體狀況也相應正常,這兩方面都符合,就表示身體是平順的。如果其他症狀還在,但脈象寬大,病情也算是減輕了。如果身體虛弱,脈象細微,這也沒什麼大礙。脈象和症狀互相符合,就表示身體狀況是順應自然的。(所謂「順」和「逆」這兩個字,是判斷脈象和症狀是否協調的關鍵。)
8. 得
神本先天位在離。要知動靜是根基。神存氣守無危殆。望切工夫妙在斯。(經曰。得守者昌。謂神氣在也。)
白話文:
精神本來就存在於先天的離位(心臟部位)。要了解身體的活動與靜止,這都是基於根本的因素。當精神存在、氣息守護得住,身體就不會有危險。關鍵在於要切實地下功夫,奧妙就在這裡。(經典上說:能守住精氣神的人就會昌盛,指的就是精氣神存在於體內。)
9. 失
三元虧損土無基。遇著庸醫促命期。秘合相離形已脫。診知失守死如歸。(經曰。失守者死。謂神氣脫也。得失之旨。軒岐之秘也。)
白話文:
身體的三種基本要素(精、氣、神)虧損嚴重,導致脾胃失去根基。如果遇到庸醫,更會加速死亡。這是因為精、氣、神已分離,身體如同脫殼一般。如果診斷出是這種失守的情況,就如同被宣告死刑一般。(醫書說:失守就代表死亡,指的是精氣神散失。其中得與失的道理,是黃帝和岐伯不輕易透露的醫學奧秘。)
10. 新
暴病玄機在右關。右關神在豈傷殘。更將脈症來參看。休把斯言作等閒。(各部雖脫。中宮獨存。尚可生也。)
白話文:
突發的急病,關鍵在於右關脈的變化。如果右關脈的氣神還在,就不會造成嚴重的傷害。要進一步結合脈象和症狀來仔細觀察,不要把這句話當成無關緊要的話。(即使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都衰退了,只要中宮的功能還存在,就還有生存的希望。)
11. 久
久病根源在絳宮。絳宮流利勢從容。若還肉脫難同例。九候雖調命亦凶。(久暴之病。存乎寸關。不可不知。)
白話文:
長久以來的疾病,病根往往在於子宮(絳宮)。子宮的氣血運行順暢,狀況就會從容平和。如果子宮的肌肉組織損壞脫落,情況就難以一般看待,即使把脈診斷(九候)顯示身體其他方面正常,也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是指長期或突然發病的疾病,病因通常在寸關脈的位置,必須特別注意。)
12. 緩
陽生識趣善形容。但在中和四季中。虛實若兼無損害。正存邪散色晴空。(大抵脈來和緩。病雖重可治。以其有胃氣也。大凡病能飲食。虛能受補。即有胃氣。如無胃氣。見食即畏。服補即脹。食下即脹不治。)
白話文:
陽氣生發時,人會感到心情愉快,也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人活在四季變換之中,身體的虛實狀況若能保持平衡,就不會產生損害。當體內正氣充足,邪氣自然消散,如同陰霾散去,天空晴朗。 (大致上來說,脈象平和舒緩,即使病情嚴重也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體內還有胃氣。 一般來說,病人如果能吃得下飯,虛弱的身體也能接受補養,就表示還有胃氣。如果沒有胃氣,看到食物就害怕,吃了補藥就脹氣,或者食物一下肚就脹氣,那就很難治療了。)
13. 急
火盛元虛脈急。有餘不足交加。醫能分別脈無差。正復緩來邪罷。(急脈之急。非急數之急也。診其勢來勇去柔。已知邪勝於正。必得汗解而正復。若脈來急中無緩。有餘之症。正宜疏泄。若急去緩來。邪去正複方妙)。
白話文:
脈象呈現急促,是因為體內陽氣過盛,但根本的元氣卻虛弱。這是體內有餘的火氣與不足的元氣相互交雜的現象。醫生如果能仔細分辨脈象,就不會產生誤判。當脈象由急轉緩時,就表示正氣恢復,邪氣消退。(這裡所說的「急」,並非指脈搏跳動次數快,而是指脈象的來勢強勁但去勢無力。如果脈象來勢勇猛但去勢柔弱,就表示邪氣勝過正氣,需要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正氣才能恢復。如果脈象急促且沒有緩和的趨勢,表示屬於陽氣過盛的症狀,適合用疏導宣洩的方式來治療。如果脈象由急轉緩,表示邪氣消退,正氣恢復,這才是最好的狀況。)
14. 清
清脈非邪氣自傷。藥宜溫補是良方。病從內出無他故。訣有言傳不可忘。(脈來輕清滑軟而無力。正氣虛也。清中有神。病雖重必安。平人脈法。清輕則主富貴)。
白話文:
脈象呈現輕清滑軟而無力,並不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襲,而是自身正氣受損。用藥應該以溫補為主,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疾病從身體內部產生,沒有其他原因。這個訣竅有口訣傳承下來,千萬不可以忘記。(脈象表現為輕清滑軟而無力,代表正氣虛弱。如果輕清的脈象中帶有神氣,即使病情嚴重也能夠平安。一般人的脈象,輕清則代表富貴。)
15. 濁
脈濁邪干氣有餘。藥宜疏瀉莫躊躇。病因外入無他故。得訣回來好看書。(脈濁無神。亂也。必死。如脈來緊澀。按之鼓擊。知其邪氣實也。如無外邪。即乏胃氣與內有伏火。宜辨明之)。
白話文:
脈象混濁不清,代表邪氣侵擾,體內正氣過盛。治療上應當疏通排解,不要猶豫。病因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沒有其他原因。如果能掌握訣竅,回來再好好研究醫書。(脈象混濁無力,散亂無章,代表病情危急,可能死亡。如果脈象來得緊而澀,按下去卻感覺像擊鼓一樣有力量,就知道是邪氣盛實。如果沒有外來的邪氣,那就是脾胃虛弱或者體內有潛伏的火氣,要仔細辨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