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2)
卷一 (2)
1. 診法
六淫所感。必生拂鬱之病。此拂鬱從外入。故必皮毛先閉。外束其所感之邪。而蒸蒸發熱也。法當疏之發之是也。大抵脈或浮或洪或大或緊而必數者也。是燎原之火也。是擊撞之聲也。是往來不肯沉靜而出於皮膚之外也。亦謂之郁脈。是外郁也。疏之發之。不愈則霜雪以壓之。
古方麻黃桂枝白虎承氣等劑是也。些真外感也。易之以羌活沖和者。亦真外感也。(近日醫家一見發熱。無論內傷外感。一味羌活沖和。混行表散。每致津枯液涸而成敗症者。蓋羌防辛芷之屬。原與麻桂並烈也。用者審之。)有內傷似外感者。此火不可發散也。發散則亡陰。
不可霜雪以壓之。壓之是滅火也。(以發散寒涼為長技者。亟當以此等論藥之。)初起小柴胡湯加減調之可也。逍遙散加生地。合生脈加黃芩之類。以滋腎生肝。生金滋水可也。重則六味飲加歸芍。合生脈(以滋水清火。)可也。蓋非水無以救火也。非有根之水。無以救離根之火也。
(補北方即所以瀉南方。一定之理。卻是不易之法。)何謂臟腑。有從腑遷臟者。有從臟遷腑者。如陽明傷食。則氣阻而脾不能化。則其病遷於脾。初起法當先消食。食消則氣通而脾運矣。久之則脾病亦深。必先救脾。何也。腑尚可病。臟不堪久病也。腑主氣。氣無形。無形治之以無形。
易也。臟主血。血有形。有形者。亦須假無形以治之而後有形。故難也。傳曰。無形之氣易補有形之血難償。此之謂也。消食者。保和枳朮等類是也。然不可過於消也。經曰。大積大聚。皆可犯也。衰其半而已。如過於消。則氣衰矣。消之不得其法。或不及。則食積而生熱。
熱則脾病。當用參朮。如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或加枳桔。以開提健運。再佐以芩連。以消其積熱。(此條當併入後論食一條同看)此臟腑相救緩急之法也。各臟腑可以類推之。何謂經絡。經者。如江河之經芒。其筋脈生於肉中。絡者如藤之絡石。其筋脈生於皮里肉外。經筋屬五臟。
絡筋屬六腑。屬五臟者。以血藥補之。以行經藥通之。補之者。歸芍熟地是也。通之者。川芎秦艽沒藥乳香是也。屬六腑者。以氣藥補之。以走絡藥通之。補之者。人參白朮黃耆是也。通之者。柴胡羌活葛根是也。然又要看其病之淺深。而彼此相通。不可執一也。何謂新久。
有內傷之新。有外感之新。有內傷之久。有外感之久。內傷之新。補之當蚤。外感之新。散之戒重。如補之遲。遷延成弱矣。散之重。變成他症矣。內傷之久。補之當峻當速。外感之久。散之不可峻不可久不可猛不可速。何也。人之元氣有限。病久必傷元氣。若再攻之。元氣竭矣。
真陰亡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粗工洶洶。以為可攻。此之謂也。
白話文:
外感六淫邪氣,一定會產生身體不舒服的疾病,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從外而內侵入的,所以通常是皮膚毛孔先閉塞,外邪束縛在體表,然後產生發燒的現象。治療原則應該要疏通毛孔、發散邪氣。這種情況下的脈象通常是浮、洪、大、緊且頻數,如同燎原大火一般,像撞擊一樣有力,往來跳動不安穩,浮於皮膚表面,也稱為「郁脈」,這是屬於外郁。治療方法是疏通發散,如果效果不好,就要用寒涼藥物來壓制。
古方的麻黃、桂枝、白虎、承氣等方劑,都是治療這種真正的外感疾病。如果改用羌活沖和湯,也是針對真正的外感。 (現在的醫生,一看到發燒,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一味使用羌活沖和湯來發散,常常導致津液耗竭,形成敗證,這是因為羌活、防風、辛夷等藥物,原本就和麻黃、桂枝一樣藥性強烈,使用時要謹慎。) 有些內傷的症狀看起來像外感,這種情況的火氣不能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發散,會損傷陰液。
也不能用寒涼藥物來壓制,因為壓制就像是滅火。(那些擅長使用發散或寒涼藥物的醫生,應該特別注意這些論述。)剛開始發病時,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理,或者用逍遙散加生地,或者用生脈飲加黃芩等,來滋養腎陰、疏肝、滋養肺陰、補益腎水。如果病情嚴重,可以用六味地黃飲加當歸、芍藥,合併生脈飲(滋養腎水、清熱降火)等藥物。因為沒有水就無法滅火,但若不是有根源的水,也無法救治沒有根的火。
(補腎陰就是瀉心火,這是個不變的道理,也是個不容易做到的方法。)什麼是臟腑呢?有從腑轉移到臟的,也有從臟轉移到腑的。例如陽明(胃)傷食,會導致氣機阻滯,脾無法正常運化,這時病就會轉移到脾。剛開始發病時,應該先消食,食積消除,氣機就能暢通,脾就能正常運作。但如果時間久了,脾的病變也會加深,這時就必須先治療脾。為什麼呢?因為腑還可以生病,臟則不能久病。腑主氣,氣是無形的,用無形的方法來治療氣,比較容易。臟主血,血是有形的,要治療有形的東西,也必須藉助無形的方法,所以比較困難。古人說:「無形之氣容易補,有形之血難以償還」,就是這個道理。消食的藥物,像是保和丸、枳朮丸等,但也不能過度消食。《黃帝內經》說:「大的積聚病症,都可以用藥攻破,但攻到一半就要停止。」如果過度消食,會導致氣衰。如果消食的方法不對,或者效果不足,就會導致食積而生熱,有熱就會導致脾病。這時應該用人參、白朮等藥物,像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或者加枳實、桔梗來開脾健胃,再佐以黃芩、黃連來消除積熱。(這一段可以和後面討論食積的章節一起看。)這是治療臟腑疾病的緩急輕重的方法,各臟腑都可以以此類推。什麼是經絡呢?經,就像河流的主幹,它的筋脈生長在肌肉之中;絡,就像藤蔓纏繞在石頭上,它的筋脈生長在皮膚內部和肌肉外面的地方。經筋屬於五臟,絡筋屬於六腑。屬於五臟的疾病,用補血的藥物來補益,用疏通經絡的藥物來疏通,補益的藥物像是當歸、芍藥、熟地黃,疏通的藥物像是川芎、秦艽、沒藥、乳香。屬於六腑的疾病,用補氣的藥物來補益,用走散絡脈的藥物來疏通,補益的藥物像是人參、白朮、黃耆,疏通的藥物像是柴胡、羌活、葛根。然而,還要看疾病的深淺,靈活運用,不能固執於一種方法。什麼是新病和久病呢?有內傷的新病、外感的新病,以及內傷的久病、外感的久病。內傷的新病,應該及早補益;外感的新病,應該發散,但不要太過。如果補益太遲,病情會拖延,導致身體虛弱;如果發散太過,會導致其他疾病。內傷的久病,應該用峻補的方法,而且要迅速;外感的久病,發散就不能過於猛烈,不能太久,也不能太快。為什麼呢?因為人的元氣有限,久病一定會損傷元氣,如果再用猛烈的藥物來攻伐,元氣就會耗竭,真陰就會亡失。《黃帝內經》說:「邪氣侵入的地方,一定是正氣虛弱的地方。」又說:「技術低劣的醫生,大聲嚷嚷要攻邪,就是指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