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診法

治病之要。在臨症時。先察內外臟腑經絡新久虛實食痰氣血。才以脈合之。(脈經一書。拳拳以診法示人。而開卷便云觀色察形。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診家不可忽一。難經以切位四診之末。則知望聞問之間。其於病情之大段已得。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耳。

乃近來迎醫服藥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詢叩。終於默默而隱疾以困醫者。詎知醫而果可為人所困者。則其病亦未有不為醫所困者也。不亦愚昧之甚耶。)如症與脈合。或正治或從治可也。有症與脈不合者。則當審其輕重。辨其真假。舍症從脈。或舍脈從症以治之。

(輕者從症。十惟一二。重者從脈。十當八九。景岳從舍辨。言之最詳。)復有症與時不合者。舍症從時。或舍時從症以治之。(此則從症者多於從時。)脈症時三者。須時時互相參考。(診家大要。)

白話文:

治療疾病最重要的原則是,在面對病患時,要先仔細觀察其內外臟腑、經絡、病程長短、虛實狀況、飲食、痰飲、氣血等情況,再根據脈象進行綜合判斷。 脈經這本書,字字句句都強調診斷方法,一開篇就說要觀察病人的面色和形體,互相參照,才能決定生死。由此可見,望聞問切四診,醫生不可忽略任何一項。難經把切脈放在四診的最後,說明望聞問三診已經能大致了解病情的發展,最後再診脈,只是確認是否需要治療而已。

然而,現在很多求醫的人,不僅不主動說出自己的病痛,甚至被問到時還三緘其口,最後讓醫生因為隱疾而感到困擾。殊不知,如果醫生都被病人困住,那麼病人也必然會被疾病困住。這不是愚昧至極嗎?

如果症狀和脈象相符,就可以採取正治或從治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和脈象不相符,就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真假進行判斷,可以捨棄症狀而依照脈象治療,也可以捨棄脈象而依照症狀治療。

一般來說,病情輕微的,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兩個需要根據症狀治療,病情嚴重的,十個病人中八九個都需要根據脈象治療。景岳在《從舍辨》中詳細說明了這一點。 此外,還有一些情況是症狀和季節不符的,可以捨棄症狀而依照季節治療,也可以捨棄季節而依照症狀治療。通常情況下,依照症狀治療的比例會比依照季節治療的比例高。

總之,脈象、症狀和季節這三者,需要不斷互相參照,這才是診斷疾病的要點。

(謙按。內經難經。皆有色診之文。孫真人亦有未診先問。最不誤事之訓。誠哉斯言。四診不可缺一。)

何謂內。言七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七情之病起於臟。七情過極。必生拂鬱之病。此拂鬱從內起。拂鬱之脈。大抵多弦澀凝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也。是無韻之音也。是往來不圓滑也。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

(鬱火脈極難看。緣火不透發。則經脈俱為所遏。故多沉伏不出耳。)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舒。必至燒乾而自盡。故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則及此可以自存。(所以忌用寒涼。必先升散之故。得此一喻。倍見省豁。)何也。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熱則為火也。

白話文:

謙按。內經難經。皆有色診之文。孫真人亦有未診先問。最不誤事之訓。誠哉斯言。四診不可缺一。

謙虛地說,內經、難經等醫書都有關於色診的記載。孫真人也曾說過未診先問,是避免誤事的最佳訓誡。這句話實在是至理名言啊!四診不可缺少任何一項。

何謂內。言七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七情之病起於臟。七情過極。必生拂鬱之病。此拂鬱從內起。拂鬱之脈。大抵多弦澀凝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也。是無韻之音也。是往來不圓滑也。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

所謂「內」,指的是七情,也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病症的根源在於臟腑。七情過度,必然會產生鬱結之病。這種鬱結是由內而發。鬱結的脈象,大多弦緊澀滯,來勢急促,消退緩慢。一開始會有一種似有似無的躁動之象。仔細體會,它就像無焰之火,無韻之音,脈象起伏不圓滑。這就是郁脈,需要疏通發散。

(鬱火脈極難看。緣火不透發。則經脈俱為所遏。故多沉伏不出耳。)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舒。必至燒乾而自盡。故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則及此可以自存。(所以忌用寒涼。必先升散之故。得此一喻。倍見省豁。)何也。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熱則為火也。

(鬱火脈非常難察覺。因為火氣不透發,經脈就被堵塞,所以大多沉伏不出。)就像火在下面,用濕草蓋住,就會悶熱不舒,最後會把火燒乾而自行熄滅。所以要疏通發散,讓火氣透出來,才能夠延續。 (所以忌用寒涼,必須先升散之故。有了這個比喻,就能更加明白。) 為什麼呢?鬱結就是氣機受抑,受抑則氣機不流通,不流通則發熱,熱則變成火。

古方疏發以越鞠丸為主。嚴用和以逍遙散代之。如單得郁脈。上二方是也。(東莊云。越鞠之芎藭。即逍遙之歸芍也越鞠之蒼朮。即逍遙之白朮也。越鞠之神麯。即逍遙之陳皮也。越鞠之香附。即逍遙之柴胡也。越鞠之梔子。即逍遙之加味也。然越鞠峻而逍遙則和矣。越鞠燥而逍遙則潤矣。

)如鬱而血為火迫。變成燥症。(如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或兩頜擁腫。臂膊磊塊。煩躁作渴。四肢痙搐。兩目直視。角弓反張。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之類。皆屬燥症。其脈必浮數無序。疏肝益腎湯。從水生木可也。(熟地可加至一二兩)左歸飲重加歸芍。(再加柴胡則與疏肝意更合)或不清。

白話文:

治療郁症,古方以越鞠丸為主,但若病人嚴重的,可用逍遙散代替。若只是單純的郁氣,以上兩種藥方就夠了。越鞠丸中的芎藭、歸芍,與逍遙散中歸芍相同;越鞠丸中的蒼朮、白朮,也與逍遙散中白朮相同;越鞠丸中的神麯、陳皮,則與逍遙散中陳皮相同;越鞠丸中的香附、柴胡,與逍遙散中柴胡相同;越鞠丸中的梔子,則相當於逍遙散加味。但越鞠丸性峻,逍遙散則較和緩;越鞠丸偏燥,逍遙散則偏潤。

如果郁症日久,氣血瘀滯化熱,就會變成燥症,表現為熱甚而痛、手足頭面腫脹、兩頜擁腫、臂膊有硬塊、煩躁口渴、四肢抽搐、兩眼直視、角弓反張、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等。這種情況脈象多浮數無序,可用疏肝益腎湯治療,以水生木法,熟地可以加到一至二兩;也可以用左歸飲,並重加歸芍,再加柴胡則更加符合疏肝之義。若療效不佳,可再仔細辨證。

及加丹皮芩梔。以清肝膽二經。(滋腎生肝。飲有神效。)所謂肝腎並治也。

何謂外。言六淫也。風寒暑濕燥火是也。(雖是六淫並舉。然下文只就風寒而言。於暑濕燥火未概也。須類推之。)六淫之邪。或從皮毛而傳絡。從絡傳經。從經傳腑,從腑傳臟是也。(感邪由表入里。一層深一層。其間次第。此處分晰最清。)亦有竟感於絡。竟感於經者。

六淫所感。必生拂鬱之病。此拂鬱從外入。故必皮毛先閉。外束其所感之邪。而蒸蒸發熱也。法當疏之發之是也。大抵脈或浮或洪或大或緊而必數者也。是燎原之火也。是擊撞之聲也。是往來不肯沉靜而出於皮膚之外也。亦謂之郁脈。是外郁也。疏之發之。不愈則霜雪以壓之。

白話文:

加丹皮、芩、梔子,可以清肝膽二經,滋腎生肝,對治療飲證有神效。這就叫做肝腎並治。

所謂外邪,指的是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雖然六淫都提到了,但接下來只談風寒,暑濕燥火沒有全部涵蓋,需要類推理解。六淫的邪氣,可以從皮毛傳到經絡,從經絡傳到臟腑,從臟腑傳到臟器。感邪氣的過程,是由表及里,一層比一層深,其間的順序,這裡講得很清楚。也有些情況是直接感於經絡,直接感於臟腑。

六淫所感,必定會產生拂鬱的病症。這種拂鬱從外而入,所以必定是皮毛先閉塞,外束所感的邪氣,而導致蒸蒸發熱。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疏通它,發散它。一般來說,脈象會浮或洪或大或緊,而且一定會數,就像燎原的火焰,擊撞的聲音,來來回回不肯沉靜,並且外溢於皮膚。這也叫做郁脈,是外郁。疏通它,發散它,如果不見效,就要用霜雪來壓制它。

古方麻黃桂枝白虎承氣等劑是也。些真外感也。易之以羌活沖和者。亦真外感也。(近日醫家一見發熱。無論內傷外感。一味羌活沖和。混行表散。每致津枯液涸而成敗症者。蓋羌防辛芷之屬。原與麻桂並烈也。用者審之。)有內傷似外感者。此火不可發散也。發散則亡陰。

不可霜雪以壓之。壓之是滅火也。(以發散寒涼為長技者。亟當以此等論藥之。)初起小柴胡湯加減調之可也。逍遙散加生地。合生脈加黃芩之類。以滋腎生肝。生金滋水可也。重則六味飲加歸芍。合生脈(以滋水清火。)可也。蓋非水無以救火也。非有根之水。無以救離根之火也。

白話文:

古時候治療外感的藥方,例如麻黃桂枝湯、白虎湯、承氣湯等等,都是針對真正外感而設的。如果用羌活沖和來治療,也屬於治療真正外感的藥方。然而,近來一些醫生看見病人發燒,不論是內傷還是外感,都一味使用羌活沖和,混淆表散,導致病人津液枯竭,出現敗症。這是因為羌活、防風、辛夷等藥物,本性與麻黃、桂枝一樣辛烈,使用時必須謹慎。對於內傷但表現像外感的病人,則不能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因為發散會導致陰氣耗損,如同用霜雪壓火,會導致火勢熄滅。擅長用發散寒涼藥物的醫生,應該仔細思考這些藥物的特性。初起時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來調理,或者使用逍遙散加生地、生脈散加黃芩等藥物,以滋腎生肝、生金滋水。病情嚴重時,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加當歸芍藥,或者生脈散,以滋水清火。總之,水是救火的關鍵,而滋養根部的水才能有效地救治離根的火。

(補北方即所以瀉南方。一定之理。卻是不易之法。)何謂臟腑。有從腑遷臟者。有從臟遷腑者。如陽明傷食。則氣阻而脾不能化。則其病遷於脾。初起法當先消食。食消則氣通而脾運矣。久之則脾病亦深。必先救脾。何也。腑尚可病。臟不堪久病也。腑主氣。氣無形。無形治之以無形。

易也。臟主血。血有形。有形者。亦須假無形以治之而後有形。故難也。傳曰。無形之氣易補有形之血難償。此之謂也。消食者。保和枳朮等類是也。然不可過於消也。經曰。大積大聚。皆可犯也。衰其半而已。如過於消。則氣衰矣。消之不得其法。或不及。則食積而生熱。

白話文:

補益北方就等於瀉掉南方,這是固定的道理,但卻不是容易的方法。什麼是臟腑呢?有些病從腑部轉移到臟部,有些病則從臟部轉移到腑部。比如陽明經受傷食,就會導致氣機阻滯,脾臟無法運化,病症就會轉移到脾臟。初期應該先消食,消食後氣機通暢,脾臟就能運作了。但如果拖久了,脾臟的病也會加重,就必須先救治脾臟。這是因為腑部可以生病,但臟部不能長期生病。腑部主氣,氣是無形的,無形的東西就用無形的辦法來治療,這很容易。臟部主血,血是有形的,有形的东西就必須借用無形的東西來治療,才能治好。所以就难了。古書上說:「無形的氣容易補充,有形的血難以彌補」,這就是這個道理。消食的方法是用保和、枳朮等類藥物,但是不能過度消食。經書上說:「大積大聚,皆可犯也,衰其半而已。」如果過度消食,就會導致氣虛。如果消食方法不對,或者消食不夠,就會導致食積生熱。

熱則脾病。當用參朮。如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或加枳桔。以開提健運。再佐以芩連。以消其積熱。(此條當併入後論食一條同看)此臟腑相救緩急之法也。各臟腑可以類推之。何謂經絡。經者。如江河之經芒。其筋脈生於肉中。絡者如藤之絡石。其筋脈生於皮里肉外。經筋屬五臟。

絡筋屬六腑。屬五臟者。以血藥補之。以行經藥通之。補之者。歸芍熟地是也。通之者。川芎秦艽沒藥乳香是也。屬六腑者。以氣藥補之。以走絡藥通之。補之者。人參白朮黃耆是也。通之者。柴胡羌活葛根是也。然又要看其病之淺深。而彼此相通。不可執一也。何謂新久。

白話文:

如果身體發熱,脾臟就會生病。這時應該使用人參、白朮等藥物,像是五味異功散、六君子湯,也可以加些枳實、橘皮來幫助脾胃運化,再搭配黃芩、黃連來消除積熱。這種方法是臟腑互救急緩的方法,其他臟腑也都可以類推。經絡是什麼呢?經就像江河的經脈,筋脈生長在肌肉裡;絡就像藤蔓纏繞著石頭,筋脈生長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經脈屬於五臟,絡脈屬於六腑。屬於五臟的,就用補血藥物來補,用行經藥物來通暢;補血的藥物有歸脾、芍藥、熟地等等,行經的藥物有川芎、秦艽、沒藥、乳香等等。屬於六腑的,就用補氣藥物來補,用走絡藥物來通暢;補氣的藥物有人參、白朮、黃耆等等,走絡的藥物有柴胡、羌活、葛根等等。不過也要根據疾病的輕重程度,互相參照,不能只執著於一種方法。什麼是新病和久病呢?

有內傷之新。有外感之新。有內傷之久。有外感之久。內傷之新。補之當蚤。外感之新。散之戒重。如補之遲。遷延成弱矣。散之重。變成他症矣。內傷之久。補之當峻當速。外感之久。散之不可峻不可久不可猛不可速。何也。人之元氣有限。病久必傷元氣。若再攻之。元氣竭矣。

真陰亡矣。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曰。粗工洶洶。以為可攻。此之謂也。

何謂虛實。有陰虛。有陽虛。有先天之陰陽虛。何謂陰虛。血虛也。何謂陽虛。氣虛也。血虛者。補其血。四物湯之類是也。氣虛者。補其氣。補中益氣湯之類是也。先天之陰虛。六味左歸之類是也。先天之陽虛。八味右歸之類是也。有攻伐太過之陽虛。如用寒涼而致陽遏不升。

白話文:

身體有新發生的內傷和外感,也有久病的內傷和外感。新發生的內傷,要及時補充元氣;新發生的外感,則要謹慎用藥,避免過於猛烈。如果內傷延誤治療,會拖延成虛弱;外感用藥過重,則會轉變成其他病症。久病的內傷,要迅速且猛烈地補充元氣;久病的外感,則不能用藥過於猛烈、持續時間過長或速度過快。這是因為人體的元氣有限,久病必定會損傷元氣。如果再用藥攻伐,元氣就會耗竭,真陰就會消失。古書說:「邪氣所聚集的地方,其氣必虛。」又說:「粗心的人急於攻伐,以為可以奏效。」這就是這個道理。

什麼是虛實呢?有陰虛和陽虛,也有先天性的陰陽虛。陰虛就是血虛,陽虛就是氣虛。血虛的人要補血,可以用四物湯之類的藥方;氣虛的人要補氣,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方。先天性的陰虛,可以用六味左歸湯之類的藥方;先天性的陽虛,可以用八味右歸湯之類的藥方。如果攻伐過度,就會造成陽虛,例如使用寒涼藥物導致陽氣不能上升。

當以參朮黃耆溫之。甚者薑桂以助之。又甚者八味右歸。從其原以救之。有攻伐太過之陰虛。如用發散而致津液乾枯。當以歸芍熟地滋之。枸杞龜鹿兩膠黏膩之物以填之是也。(邯鄲趙氏云。讀仲景書而不讀東垣書。則內傷不明。而殺人多矣。讀東垣書而不讀丹溪書。則陰虛不明。

而殺人又多矣。讀丹溪書而不讀薛氏書。則真陰真陽不明。而殺人又多矣。四明合張李朱薛四大家以立言。而於真陰真陽之外。又發攻伐太過之陰虛陽虛兩種。以補前賢之所未發。而救敗之法乃備。然則讀四家書而不讀高氏書。則攻伐太過之陰虛陽虛不明。而殺人又多矣。

何謂食。膏粱爆炙。酒酪湩乳。能生火而傷胃之陰。傷陰者。救之四物以養血。(欲養胃陰。須去川芎加甘草。)佐之芩連梔柏以清火。(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尤為穩當。)浮瓜沉李。冷水寒冰。能滅火而傷胃之陽。傷陽者。救之理中以養氣。佐之桂附荳蔻以生火。(虛而不寒。

白話文:

如果患者體虛需要溫補,可以用人參、黃芪等藥物溫暖身體。情況嚴重者,可以加入生薑、桂枝等藥物來增強溫補效果。更嚴重者,可以服用八味右歸丸。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病因進行救治。

如果患者因過度攻伐而導致陰虛,比如使用發散藥物造成津液枯竭,就應該用當歸、白芍、熟地等藥物滋養陰液,再用枸杞、龜板膠、鹿膠等黏膩的藥物來填補虧損。

邯鄲的趙氏說過,只讀仲景的書而不讀東垣的書,就會對內傷疾病認識不足,導致誤診而死的人很多。只讀東垣的書而不讀丹溪的書,就會對陰虛疾病認識不足,導致誤診而死的人也很多。只讀丹溪的書而不讀薛氏的書,就會對真陰真陽的辨證認識不足,導致誤診而死的人依然很多。

四明合張李朱薛四大家以其精妙的醫學理論立言,他们在真阴真阳之外,又提出了攻伐过度导致的阴虚阳虚两种病症,补充了前贤未及之处,使救治败证的方法更加完备。然而,只讀四家書而不讀高氏書,就會對攻伐过度导致的陰虛陽虛認識不足,導致誤診而死的人依然很多。

什么叫“食”?膏粱厚味、爆炙烤炸的食物,以及酒酪、湩乳等油膩的食物,容易生火伤胃阴。胃阴受损,就要用四物汤来养血。如果要养胃阴,还应该去掉川芎,加上甘草。再用黄芩、黄连、栀子、柏子仁等清热药来佐助。

浮瓜沉李、冷水寒冰等寒涼的食物,容易灭火伤胃阳。胃阳受损,就要用理中汤来养胃气,再用桂枝、附子、豆蔻等温阳药来佐助。如果虛弱但并不寒冷,就应该服用六君子汤,可以用黄芪、白术、党参、茯苓、甘草、陈皮等藥物补脾益气。

則一理中足矣。)至於飢飽失時。則中氣受傷。當補而兼運。六君子湯加枳實桔梗之類。運而提之。

何謂痰。有食積之痰。有中虛之痰。有水泛水沸所為之痰。食積之痰。消其食則痰自除。保和大安枳朮之類。虛者六君子之類。中虛之痰。或脾虛不運。或胃虛不容。脾虛不運則積。六君子加白荳蔻神麯是也。胃虛不容則聚。六君子加砂仁神麯是也。水泛為痰。土虛不能攝水也。

其痰濃而白。補中益氣加半夏木香白荳蔻是也。亦有命門火衰。不能配水。而水泛為痰者。仲景云。氣虛痰泛當以八味丸補而逐之。吳茭山亦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水沸為痰。其痰白如沫。吐出如蟹沫。少頃變為稠黏之水。此腎水不足。不能制火。火緊而沸也。六味丸主之。

白話文:

所以只要掌握一個道理就夠了。至於飲食不規律,就會傷及脾胃之氣,需要同時補益和調理脾胃。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枳實、桔梗之類藥材,來調理脾胃,使之運轉順暢。

什麼是痰?有食物積滯形成的痰,有脾胃虛弱形成的痰,也有水氣上泛或沸騰形成的痰。食物積滯形成的痰,消解食物積滯,痰自然就消除了,可以用保和丸、大安丸、枳朮之類藥材。虛弱的痰,可以用六君子湯之類藥材。脾胃虛弱形成的痰,可能是脾虛不運,也可能是胃虛無力。脾虛不運就會積聚,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白荳蔻、神曲之類藥材。胃虛無力就會聚積,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砂仁、神曲之類藥材。水氣上泛形成的痰,是脾土虛弱無法攝納水氣。

如果痰濃而白,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半夏、木香、白荳蔻之類藥材。也可能是命門火衰,無法與水氣相結合,而水氣上泛形成的痰。張仲景說,氣虛痰泛應該用八味丸補益脾胃並化痰。吳茭山也說:「八味丸是治痰的根本。」水沸騰形成的痰,其痰白如泡沫,吐出來像螃蟹吐的泡沫,一會兒就變成稠黏的水,這是腎水不足,不能制約心火,火氣旺盛沸騰所致。可以用六味丸來治療。

(此症間有火不歸原。格陽上焰者。其痰亦白如沫。其脈必浮洪數大。而重按則空。或右尺沉細無力。治當引火歸原。八味飲主之。王節齋。痰之本水也。原於腎。痰之動濕也。主於脾。二語深透痰症之根。四明諸法。皆治痰之本。不治痰之標。獨扼其要。稍似水泛水沸兩條中。

遺卻火不配水。格陽上焰兩症耳。今僭補入庶無剩義)。

何謂血。凡六淫七情之病。皆有因死血薄積於臟腑而成者。其症見於外。或似外感。或似內傷。醫家以見症治之。鮮不謬矣。大凡死血在內。其脈必澀滯。其出於皮膚也必不滿。其入於筋骨也必不完。其形大抵如線塗生漆。不能充潤之狀。(線塗生漆。形容澀滯之脈。猶文章之化境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是因為火氣不歸原位,陽氣上炎,痰液如同泡沫,脈象浮而洪大,數而有力,但重按則空虛,或右尺脈沉細無力。治療應該引導火氣歸原,八味飲主治。王節齋說,痰的本質是水,源於腎臟;痰的運動性是濕,主於脾臟。這兩句話深入淺出地揭示了痰症的根源。四明諸法都治痰的本質,不治痰的表象,只抓住了關鍵,就像水泛水沸兩條一樣。

至於火不配水、陽氣上炎這兩種症狀就省略不提了。現在勉強添加進去,以免遺漏意思。

什麼是血?凡是因六淫七情導致的疾病,都可能有因死血積聚於臟腑而引起的。這種病症表現於外,有時像外感,有時像內傷,醫生根據症狀治療,往往會出現偏差。一般來說,死血積聚於內,脈象必然澀滯,血氣流向皮膚則不充盈,流向筋骨則不完滿,形狀就像塗了生漆的線,無法潤澤。

非天資穎悟。精於脈理者。不能道此。)凡醫者遇病。多於痰食求之。死血多不之察。故備言之(四明於症之最難審者。審得獨精。脈之最難認者。認得倍細。而於鬱火鬱血兩症。其形容脈象處。尤為精盡。診家主此。則無難審之症難認之脈。而病亦無可遁之情矣。)

何謂症與脈合。與脈不合。有外感之症脈。有內傷之症脈。外感者。蒸蒸發熱。其脈必洪大浮數。是症與脈合也。如發熱而脈不洪大浮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陽症得陰脈者死。此句是論傷寒。若別症不可便斷為死。此必是火遏也。或胃陰不能充拓也。或腎水不能化其榮血也。

則舍症從脈可也。火遏者。逍遙散加生地薄荷以發之。或加丹皮山梔。屈曲下行以通之可也。胃陰不能充拓者。四物湯(亦須去川芎加甘草。方合陽明。)重加熟地枸杞人參麥冬五味以滋之可也。(左歸飲去茯苓加歸芍合生脈甚驗。)腎水不能化其榮血者。六味左歸以補之可也。

白話文:

非是天生聰明,精通脈理的人,不能理解這些話。所有醫生遇到疾病時,大多會從痰和食物的角度去尋找病因,對死血的觀察卻往往不足,因此這裡詳細地討論了這一點。

四明認為在各種症狀中最難鑒定的,能精確地辨識;脈象中最難辨認的,能細致地認定。而在鬱火和鬱血這兩種症狀上,對於脈象的描述尤其精準。診斷醫生如果遵循這種方法,就能無難度地審視症狀,無困難辨認脈象,進而使病情無處遁形。

什麼叫做「症與脈合」、「與脈不合」?外感症狀的脈搏一定洪大浮數,這就是「症與脈合」。反之,如果出現發熱但脈搏不洪大浮數的情況,則是「症與脈不合」。《黃帝內經》有雲:「陽症見到陰脈,則預後不良」,這是在討論傷寒症,但如果其他病症就斷定為死亡,可能是因為火氣被遏止,或是胃部的陰液不足,或者是腎水無法化為榮血。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捨症從脈」,即依照脈象來治療。

對於火氣被遏止的情況,可以用逍遙散加上生地、薄荷來疏解;或者加上丹皮、山梔,使其循序下行,以通暢氣血。對於胃部陰液不足的情況,可以使用四物湯(需去掉川芎,加上甘草,以符合陽明經的特點),並重複加入熟地、枸杞、人參、麥冬、五味子等滋養藥物。如果是腎水無法化為榮血的問題,則可以使用六味左歸方來補益。

以上內容提供了對於不同症狀和脈象的判斷原則,以及針對不同病因的治療策略。

如內傷而外不發熱。其脈當靜。而反浮躁洪大而數。是症與脈不合也。傳曰。陰症得陽脈者生。此句亦論傷寒。若別症又不可便許為生。此必是陰亡也。或陽明有食與火也。或腎虛不能納氣也。或過服烏附而下焦津液枯竭也。又有一種重按有力。卻不弦。從肌肉滲開。脈與肉無界限。

此近於浮洪豁大也。總是陰之象也。陰亡也。(此陰字當作精字血字津液字看。治宜溫養濡潤填補。一用苦寒沉降之陰藥。敗陽滅火。禍不旋踵矣。)如陰亡。分先後天以救其陰。(先天者。腎中之陰也。後天者。胃中之陰也。緣救陰之法。則上文已詳。茲故不另立耳。)有食與火者。

白話文:

如果內傷但體表沒有發熱,脈象應該平靜,但卻出現浮躁、洪大、快速的脈象,這就說明症狀和脈象不符。古人說:「陰症出現陽脈的人能活」,這句話也是在論述傷寒。然而,如果遇到其他症狀,也不能直接斷定能活,因為這可能是陰氣已經耗竭,或是陽明經有食積和熱邪,或是腎虛不能納氣,或是過度服用烏頭、附子導致下焦津液枯竭。還有一種脈象是重按有力,但沒有弦勁,脈搏從肌肉中滲開,脈象和肌肉之間沒有界限,這也接近浮洪豁大,都是陰氣不足的表現。陰氣耗竭指的是精氣、血液、津液的虧損,治療應該溫養、滋潤、填補,絕對不能用苦寒沉降的陰性藥物,否則會敗壞陽氣、熄滅火性,災禍就會立刻降臨。如果陰氣耗竭,就要根據先天和後天的不同來救治陰氣。先天指的是腎中之陰,後天指的是胃中之陰,救治陰氣的方法在前面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重複了。如果是食積和熱邪,則需要…

健運兼清涼也。(宜從養陰治。使陰氣外溢則得汗而火自清。陰血下潤。則便通而食自下。不可妄用芩連以清火。枳樸以消食也。)腎虛不能納氣者。六味都氣。(都氣尤捷)過服烏附者。六味兼黃柏知母是也。(知柏兩味。性味苦寒。大戕脾胃。非有中焦實火下焦濕火不宜妄用。

今因烏附過劑。以致下焦津液枯竭。則黃柏之燥。尤非所宜。且六味純陰潤下。但壯水之主。自足以制陽光矣。何必更加知柏哉。)脈與肉無界限者。六味加歸身枸杞子棗仁白芍合生脈也。凡症皆有合不合。舉此可以引伸觸類矣。

白話文:

保養身體要兼顧清涼,應該以滋陰為原則。讓陰氣外溢,就能出汗而降火;陰血下行潤滑腸道,就能通便,食物自然消化順暢。不可胡亂使用黃芩、黃連來清火,或枳實、厚朴來消食。

腎虛不能納氣的人,適合服用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丸效果顯著,尤其服用速度快。如果過度服用烏頭、附子,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黃柏、知母來調整。黃柏、知母性寒苦,會損傷脾胃,除非有中焦實火或下焦濕火,否則不可隨便使用。

現在因為烏頭、附子用量過多,導致下焦津液枯竭,黃柏的燥性就更加不適合。而且六味地黃丸本就屬純陰潤下,可以滋補腎水,自然就能抑制陽氣過旺,何必再加黃柏、知母呢?

脈搏和肉體沒有界限的人,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加歸身、枸杞子、棗仁、白芍,搭配生脈散來調治。各種病症都有適合與不適合的藥物,以上只是舉例說明,其他症狀可以類推。

何謂症與時不合。譬如夏月惡熱而燥。不當用辛熱矣。然卻是無根之火。狂越於外。(須知此火不可水滅。不可濕伏。折以寒涼。無不立斃。故當舍時從症耳。)非人參桂附八味。無以返飛越之孤陽。(須浸冷服。乃合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之義。否則恐其拒格耳。

)傳曰桂附清蒸熱是也。此舍時從症之謂也。又如冬月畏寒怕冷。必當辛熱矣。然卻是火鬱於中。火熱生風。衝突元氣。氣從火散。故凜凜畏寒。(即瘧疾之戰。亦非真寒也。此等若認作真寒。而以熱藥治之。則誤矣。)或辛甘以發之。(逍遙散加生地薄荷。或加山梔丹皮。

白話文:

什麼叫做症狀和時令不符呢?就好像夏天酷熱乾燥,就不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因為那樣會造成無根之火,在體表肆虐。要知道,這種火不能用水滅,也不能用濕氣壓制,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必然導致病人死亡。所以應該捨棄時令,遵循症狀。

此時,人參、桂枝、附子、八味藥等,才能使失控的陽氣回歸正軌。必須浸在冷水中服用,才能使藥物到達應去的地方,先解決病因,再治療病症。起初的治療方法相同,但最終結果卻不同,否則可能引起藥物抵抗。

古人說:「桂枝、附子清蒸熱」,這就是捨棄時令,遵循症狀的道理。

同樣地,冬天怕冷,就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但如果內火鬱結,火熱會生風,衝擊元氣,氣隨火散,就會感到寒冷。這就好像瘧疾發作,也并非真正的寒症。如果誤以為是真寒,用熱藥治療,就會造成錯誤。

可以採用辛甘的藥物來發散風寒,例如逍遙散加入生地、薄荷,或者加入山梔、丹皮。

)或芩連承氣以通之。則火透而寒除矣。傳曰硝黃解寒戰是也。此亦舍時從症之謂也。(夏月用涼藥。冬月用熱藥。互看。)

白話文:

在治療時,若使用黃芩、連翹和大黃等具有清熱通便的藥物,可以幫助熱邪排出,寒氣自除。這正如古書所說,硝石和黃連能解除寒戰一樣。這就是所謂的「捨時從症」,即在臨牀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當時的症狀來選擇相應的藥物,而非固守季節性的用藥原則。夏季使用涼藥,冬季使用熱藥,需靈活變換,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