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四明心法(上)
3. 診法
治病之要。在臨症時。先察內外臟腑經絡新久虛實食痰氣血。才以脈合之。(脈經一書。拳拳以診法示人。而開卷便云觀色察形。彼此參伍。以決死生。可見望聞問切。診家不可忽一。難經以切位四診之末。則知望聞問之間。其於病情之大段已得。不過再診其脈。看病應與不應耳。
乃近來迎醫服藥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詢叩。終於默默而隱疾以困醫者。詎知醫而果可為人所困者。則其病亦未有不為醫所困者也。不亦愚昧之甚耶。)如症與脈合。或正治或從治可也。有症與脈不合者。則當審其輕重。辨其真假。舍症從脈。或舍脈從症以治之。
(輕者從症。十惟一二。重者從脈。十當八九。景岳從舍辨。言之最詳。)復有症與時不合者。舍症從時。或舍時從症以治之。(此則從症者多於從時。)脈症時三者。須時時互相參考。(診家大要。)
(謙按。內經難經。皆有色診之文。孫真人亦有未診先問。最不誤事之訓。誠哉斯言。四診不可缺一。)
何謂內。言七情也。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也。七情之病起於臟。七情過極。必生拂鬱之病。此拂鬱從內起。拂鬱之脈。大抵多弦澀凝滯。其來也必不能緩。其去也必不肯遲。先有一種似數非數躁動之象。細體認之。是無焰之火也。是無韻之音也。是往來不圓滑也。此為郁脈。法當疏之發之。
(鬱火脈極難看。緣火不透發。則經脈俱為所遏。故多沉伏不出耳。)如火在下而以濕草蓋之。則悶而不舒。必至燒乾而自盡。故疏之發之。使火氣透。則及此可以自存。(所以忌用寒涼。必先升散之故。得此一喻。倍見省豁。)何也。郁是氣抑。抑則氣不透。不透則熱。熱則為火也。
古方疏發以越鞠丸為主。嚴用和以逍遙散代之。如單得郁脈。上二方是也。(東莊云。越鞠之芎藭。即逍遙之歸芍也越鞠之蒼朮。即逍遙之白朮也。越鞠之神麯。即逍遙之陳皮也。越鞠之香附。即逍遙之柴胡也。越鞠之梔子。即逍遙之加味也。然越鞠峻而逍遙則和矣。越鞠燥而逍遙則潤矣。
)如鬱而血為火迫。變成燥症。(如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或兩頜擁腫。臂膊磊塊。煩躁作渴。四肢痙搐。兩目直視。角弓反張。小便短赤。大便秘結。之類。皆屬燥症。其脈必浮數無序。疏肝益腎湯。從水生木可也。(熟地可加至一二兩)左歸飲重加歸芍。(再加柴胡則與疏肝意更合)或不清。
及加丹皮芩梔。以清肝膽二經。(滋腎生肝。飲有神效。)所謂肝腎並治也。
何謂外。言六淫也。風寒暑濕燥火是也。(雖是六淫並舉。然下文只就風寒而言。於暑濕燥火未概也。須類推之。)六淫之邪。或從皮毛而傳絡。從絡傳經。從經傳腑,從腑傳臟是也。(感邪由表入里。一層深一層。其間次第。此處分晰最清。)亦有竟感於絡。竟感於經者。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要點在於臨床診斷時,首先要觀察患者內在的情緒變化,以及外在的臟腑、經絡,是新病還是舊病,是虛證還是實證,還有飲食、痰液、氣血等情況。然後再結合脈象來判斷。(《脈經》這本書,非常強調診斷方法,開篇就說要觀察氣色和形體,互相參照,以判斷生死。可見望、聞、問、切這四種診斷方法,是醫生不可忽略的。而《難經》把切脈放在四診的最後,說明在望、聞、問三種診斷方式之後,對病情的概況已經了解,再診脈只是為了驗證是否與先前的判斷一致。)
然而現在來看病吃藥的人,不但不先說自己哪裡不舒服,甚至再三詢問,還是默默不語,隱瞞病情,來讓醫生困惑。要知道如果醫生可以被病人困惑,那麼病人的病情也會被耽誤,這不是太愚昧了嗎?如果病情和脈象相符,就可以採用正常的治療方法或反治法。如果病情和脈象不符,就應該仔細判斷病情的輕重,辨別真假,捨棄病情而從脈象,或捨棄脈象而從病情來治療。(病情輕的可以依據病情來治療,但這種情況十之只有一二。病情重的則依據脈象來治療,這種情況十之有八九。張景岳關於捨棄和辨別的說法最詳細。)還有病情與發病時間不符的情況,要捨棄病情而依從發病時間,或者捨棄發病時間而依從病情來治療。(這種情況下依從病情的情況比較多。)脈象、病情、時間這三者必須時時互相參考。(這是診斷的要點。)
(我認為《內經》、《難經》都有關於觀察氣色的記載。孫思邈也教導說診病前要先詢問,這樣最不容易出錯。這句話說的對,四診缺一不可。)
什麼是「內」?指的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引起的疾病源於臟腑。七情過度會導致氣血鬱結的病症,這種鬱結是從內部產生的。鬱結的脈象,大多是弦脈、澀脈、凝滯不流暢的,脈搏的來勢不會緩和,去勢也不會遲緩,開始會有一種似數非數的躁動的現象,仔細體會,就像是無焰之火,無韻之音,往來不圓滑。這就是鬱脈,治療方法應當疏散開導。
(鬱火脈很難診斷,因為火沒有透發出來,經脈都被阻礙,所以脈象多是沉伏不顯。)如果火在下方卻被濕草覆蓋,就會感到悶而不舒服,最後會燒乾而自滅,所以要疏通開導,讓火氣透出來,這樣才能自救。(這也是為什麼忌用寒涼藥的原因,必須先用升散的藥。明白這個道理就豁然開朗了。)為什麼呢?鬱是氣機被抑制,被抑制則氣不通暢,不通暢就會產生熱,有熱就會變成火。
古方用越鞠丸來疏散,嚴用和用逍遙散代替。如果單獨出現鬱脈,使用這兩種藥方就可以了。(東莊說,越鞠丸裡的芎藭,相當於逍遙散的當歸、芍藥;越鞠丸裡的蒼朮,相當於逍遙散的白朮;越鞠丸裡的神麯,相當於逍遙散的陳皮;越鞠丸裡的香附,相當於逍遙散的柴胡;越鞠丸裡的梔子,相當於逍遙散的加味。但是越鞠丸藥性峻猛,而逍遙散則平和。越鞠丸燥烈,而逍遙散則滋潤。)
如果鬱結導致血液被火邪所迫,就會變成燥熱的症狀。(比如發熱很嚴重,疼痛,手足頭面感覺腫起,或兩腮腫大,手臂有硬塊,煩躁口渴,四肢抽搐,兩眼直視,身體向後反弓,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都屬於燥熱的症狀,脈象必定是浮數無序的。可以用疏肝益腎湯,從補水生木的觀點來治療。(熟地可以加到一二兩)左歸飲可以多加當歸、芍藥,(再加柴胡,就更符合疏肝的含義)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加丹皮、黃芩、梔子,來清瀉肝膽二經的熱邪。(滋腎以生肝,此方療效很好。)這就是所謂的肝腎同治。
什麼是「外」?指的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雖然六淫並列,但是下文只針對風寒來論述,沒有概括暑濕燥火,需要類推理解。)六淫之邪,有的從皮毛傳到絡脈,從絡脈傳到經脈,從經脈傳到腑,從腑傳到臟。(外感邪氣從表入裡,一層深一層,這個地方分析的最清楚。)也有直接侵犯絡脈,直接侵犯經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