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四明醫案

即已見之後。醫能以大劑填補峻補之藥投之。即不能如備。尚可稍延歲月。不至若是之促耳。此可為庸醫妄肆攻伐之戒。

徐次鏐案。定死期於一年之後。此案則決危病於一月之前。以其六脈弦緊無韻而皆動也。乃其期有遠近者。以其脈之動有甚與未甚耳。兩案合參。愈見四明指下之神。徐彥為子。甫四歲。盛夏發熱。驚搐不已。腰曲目直。小便短赤。面無神色。醫作傷寒治。不應。邀予視之。

予曰。火燥生風。風淫末疾。非傷寒也。用滋水清肝飲。盡一劑而汗解便利熱退。予曰。瘧至矣。翌日果然。立用五味異功散。加麥冬五味。十餘劑而愈。每驗小兒驚症。產後痙症。以及類中風症。悉屬火燥生風。而傷寒一症。尤多火燥生風者。蓋因火燥而後風生。風從內出。

非自外來。所以為風淫末疾也。醫家若不知其風從火出。而雜用羌防辛芷劫風燥血之劑。則火得風而轉烈。陰被燥而必亡矣。只看案中列症。先曰發熱。次及驚搐。便見非熱不生風。非風不發搐。然其發熱之由。總為肝腎陰虛所致。其腰曲者。腎水虧也。其目直者。肝血燥也。

且腎合膀胱。肝主疏泄。未有肝腎陰虛而小便猶能清利者。症雖蜂起。其實蟬聯。標有不同。其本則一。類如是也。學者須知其審症一毫不爽處。始知其處方一線不走處。若第用疏肝益腎及滋腎生肝等劑。非不對症。然尚有一膜之隔也。細按自知。毗陵董縉風。寓湖上。一僕患熱症。

遍體壯熱。煩躁作渴。醫作傷寒治。予曰。發散寒涼。逼成外熱。內轉虛寒甚矣。急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一服而汗解熱除。再服而飲食進。三服而安。內真寒而外假熱。乃長洲所發內經微旨也。然如此等症。最易辨卻最難辨。如列症云遍體壯熱。煩躁作渴。則已俱是火症。

何遽知其內屬虛寒乎。蓋以症屬外感。則未有既經發散。而反遍身壯熱者。內果實熱。則未有既服寒涼。而反煩躁作渴者。惟其症雖似乎外盛。而實本於內傷。所以發散則亡陰。外雖似乎實熱。而內本屬虛寒。所以寒涼則滅火。然則其為陰盛於內逼陽於外也。凡有理解者。俱可臆度得之。

況深究內經之精蘊者哉。

吳章成弟。八歲。發熱悶亂。大便不通。醫作外感治。予曰。此得之傷食。因發散太過。遂成虛熱。兼風藥燥血。故不便耳。先以六味飲加肉蓯蓉三錢。飲之下黑矢十數枚。繼以補中益氣湯。數劑而諸病悉除。傷食則氣阻而脾不能運。斯時若以六君補中等劑。少加枳桔。助脾以消食。

則氣通脾運。而發熱便秘等病預卻矣。治者乃誤認為外感。而妄加發散。則陰虛血燥。腸胃乾枯。所傷之食。因愈秘而不出。設再遇粗工。吾知非倍進硝黃。即重用枳樸耳。豈能以滋腎潤腸之劑。使陰血濡潤而燥矢自下哉。今而後凡只求一便矢以畢其技能者。請以熟地蓯蓉代硝黃枳樸可也。

白話文:

如果病患在發病後立即就診,醫生能用大劑量的補氣血藥物來治療,即使不能完全恢復,也還可以延長一些壽命,不至於這麼快就過世。這可以作為庸醫胡亂用攻伐藥物的警惕。

徐次鏐的案例,醫生判斷他會在一年後過世,這個案例則是判斷病患在一個月前就已經病危,因為他的六脈弦緊且無規律地跳動。他們的壽命長短不同,是因為脈搏跳動的劇烈程度不同。兩個案例一起看,更能顯現四明(指作者自己)診脈的精準。徐彥是個四歲的小孩,在盛夏時發高燒、抽搐不止,腰部彎曲、眼睛直瞪,小便短少且顏色赤紅,臉色沒有精神。醫生當作傷寒來治療,但沒有效果。於是請我去看診。

我說,這是因為火熱導致生風,風邪擾亂身體末端,並非傷寒。我開了滋水清肝飲,吃了一帖就出汗、大小便順暢、燒也退了。我說,瘧疾快來了。第二天果然發作,立即使用五味異功散加麥冬、五味子,吃了十多帖就好了。每次治療小孩的驚風、產後痙攣,以及類似中風的症狀,都屬於火熱生風。而傷寒這種疾病,也多半是由於火熱導致生風。這是因為先有火熱,然後才會生風,風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不是從外部來的,所以稱為「風淫末疾」。醫生如果不知道風是從火熱而來,卻亂用羌活、防風、辛夷、白芷這些劫風燥血的藥物,就會讓火借風勢燒得更旺,陰液被燥邪耗盡而亡。只要看看案例中列出的症狀,先是發燒,接著抽搐,就知道沒有發燒就不會生風,沒有風就不會抽搐。而發燒的原因,都是因為肝腎陰虛。腰部彎曲,是腎水虧虛;眼睛直瞪,是肝血乾枯。

而且腎臟與膀胱相通,肝臟主導疏泄,沒有肝腎陰虛還能小便清澈順暢的道理。症狀雖然紛繁複雜,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表現雖然不同,但病根只有一個,情況就是這樣。學醫的人必須知道診斷時的精確,才能理解用藥時的絲毫不差。如果只用疏肝益腎或滋腎生肝的藥,並非不對症,但總覺得隔了一層。仔細分析就會明白。毗陵的董縉風,住在湖上,他的一個僕人得了熱病,全身發熱、煩躁口渴。醫生當作傷寒來治療。我說,用發散寒涼的藥物,反而會把外表的熱邪逼入體內,轉成內虛外熱的狀況。我趕緊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一帖就出汗、熱退了,再服一帖就開始吃飯,三帖就痊癒了。這是因為體內真寒而表現出外表的假熱,是長洲所闡述的《內經》的精微之處。然而這類疾病,最容易辨別卻也最難辨別。比如病例中說全身發熱、煩躁口渴,這明明是火熱的症狀,怎麼會知道是內部的虛寒呢?因為如果是外感,就不會發散後反而全身發熱;如果體內真是實熱,就不會服用寒涼藥後反而煩躁口渴。是因為症狀雖然看似外表盛熱,但病根其實在於內傷,所以發散會耗損陰液,外表看似實熱,而內部卻是虛寒,所以寒涼藥會滅火。這樣看來,是陰寒在內部過盛,把陽氣逼到體外。只要稍有理解的人,都能推測得到,更何況是深入研究《內經》精髓的人呢?

吳章成的弟弟,八歲,發燒、煩悶、大便不通。醫生當作外感來治療。我說,這是因為吃了過多食物,加上過度發散,所以變成虛熱。又因為用了風藥導致血燥,所以大便不通。我先用了六味飲加肉蓯蓉三錢,喝下後排出十幾次黑色糞便。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幾帖後就痊癒了。因為吃多了食物導致氣滯,脾胃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如果用六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之類的藥,稍微加點枳殼、桔梗,幫助脾胃消化食物,那麼氣機通暢、脾胃運作,發燒、便秘等病就能預先避免。但治療的人誤以為是外感,胡亂使用發散藥,導致陰虛血燥、腸胃乾枯,積滯的食物更加難以排出。如果再遇到技術不佳的醫生,我認為不是加倍使用硝石、大黃,就是大量使用枳實、厚朴。又怎麼能用滋腎潤腸的藥,使陰血滋潤、大便自然排出呢?以後凡是只追求排出大便來顯示自己本領的人,請用熟地、肉蓯蓉代替硝石、大黃、枳實、厚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