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八 (3)
卷八 (3)
1. 瘟疫
初起宜辛涼解散。次則和解解毒。必里症全具而脈實。舌燥口乾。心下堅滿。方可攻下。若飲食在胃脘中。未曾腐熟。糟粕未成。雖芩連栝蔞等。俱不可用。況硝黃乎。(恐變結胸故也。)荒歲多疫。皆因飢飽不時所致。右氣口脈多大。用人參敗毒散。先發其表。次用人參柴胡湯以和解。
右脈大於左。自汗。心下不脹。無表裡症見者。補中益氣湯。若用正傷寒法。大汗大下。多致殺人。疫病當分天時寒暄燥濕。病者虛實勞逸。因時制宜。不可拘泥。如久旱天時多燥。熱疫流行。忌用燥劑。宜解毒潤燥。天久淫雨。濕令大行。脾土受傷。民多寒疫。多兼瀉利。
白話文:
初期應該使用辛涼藥物來散解病邪。之後再用和解解毒的藥物。如果患者出現了所有裡症,脈象也實,舌頭乾燥口渴,心下堅滿,就可以使用攻下藥物。但如果食物還在胃脘中,尚未腐熟,糟粕尚未形成,即使是黃連、栝蔞等藥物也不能使用,更何況硝黃呢?(因為擔心會變成結胸症)。荒年容易發生瘟疫,都是因為飢飽無度造成的。如果患者右氣口脈很大,應該使用人參敗毒散,先發散表邪,再用人參柴胡湯來和解。
如果患者右脈比左脈大,容易出汗,心下不脹,沒有表裡症狀,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使用正傷寒的治療方法,大量出汗、大量瀉下,很容易造成死亡。瘟疫的治療要根據天時寒暖燥濕,以及患者的虛實勞逸來制定,要隨機應變,不可拘泥。比如久旱的天氣容易乾燥,熱疫流行,忌用燥性藥物,應該使用解毒潤燥的藥物。如果長時間下雨,濕氣過重,脾土受損,百姓容易患寒疫,多伴有腹瀉,就應該使用瀉利藥物。
忌用潤劑。宜滲濕理脾。又有一種全家長幼相傳染。頭痛發熱。乃天行時氣。重即疫癘也。亦系陽明熱病。治法當與感症參。
白話文:
"避免使用滋潤藥物。適合使用利水和調理脾胃的方法。還有一種情況是全家人不分老少互相傳染,出現頭痛發熱,這是流行性時節之氣所導致的疾病,嚴重的話可能會演變成瘟疫。這也是陽明熱病的一種,治療方法應該參考感染症的處理方式。"
2. 時毒
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狀似傷寒。五七日間。乃能殺人。十日外。不治自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浮數者。邪氣在表。宜發之。沉實者。邪氣在裡。當下之。此症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常見粗工但云熱毒。驟用寒涼。不知病有輕重。治有逆從。
豈容輕忽也。(寒涼不可輕用)頭面耳項腫赤痛甚。惡寒口渴。大便閉澀。脈數實者。表裡俱實也。防風通聖散主之。無表裡症。或已汗下。腫不消者。小柴胡加酒連連翹玄參薄荷桔梗鼠黏子天花粉和解之。腫甚焮痛。汗下不消。宜砭去惡血。內服解毒藥。勢不可散。欲膿脈弱。
白話文:
時毒的病症與治療
時毒,指的是人體因感受四季不正之氣而發生的疾病。初期症狀類似傷寒,但病情發展迅速,可在五七日內致人於死。若超過十日,則不治自愈。
診斷脈象:脈象滑數浮洪沉緊弦澀,都是時毒的徵兆。浮數脈象表示邪氣在表,宜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沉實脈象則表示邪氣在裡,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
時毒的類型:時毒有陰陽之分,有的宜汗法治療,有的宜下法治療。
常見誤治:很多粗工只知道病症是熱毒,便草率地使用寒涼藥物。殊不知,疾病有輕重之分,治療方法也要因應病情而有所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不可輕忽:寒涼藥物不可輕易使用。
頭面耳項腫赤痛甚:頭面耳項腫赤疼痛嚴重,伴隨惡寒口渴、大便閉澀、脈數實者,屬於表裡俱實。可用防風通聖散治療。
腫不消者:若無表裡症狀,或已經汗下或下瀉,但腫脹仍未消退,可用小柴胡加酒連、連翹、玄參、薄荷、桔梗、鼠黏子、天花粉等藥物和解。
腫甚焮痛:腫脹嚴重且灼痛,汗下後仍未消退,宜用砭石去除惡血,並內服解毒藥物。
勢不可散:若腫勢已不可散,欲化為膿,但脈象虛弱,則需用其他方法治療。
不潰。宜托裡。饑年傳染。先因胃虛飲食不節。邪乘虛入。宜從輕治。發散解毒。必加人參以固元氣。病頤頷腫者。(即俗名蝦幕瘟是也。又名曰痄腮。)先用敗毒散微汗之。次以酒芩連(黃連非熱甚且緩之。梔芩足矣。)玄參薄荷連翹甘草桔梗升麻鼠黏子頻頻緩服。大便實者。
加熟大黃。(此法。即非流行。凡遇見此症。用之自效。)大抵熱不止。不可便與穀食。恐助邪熱也。脈虛。無停滯者不禁。
白話文:
不潰瘍,宜托裡。饑年容易傳染。起因是胃虛飲食不節,邪氣趁虛而入。宜從輕治療,發散解毒。必須加入人參以固元氣。病患下巴和頸部腫脹的(即俗稱蝦蟆瘟,又名痄腮),先用敗毒散微汗之,然後用酒、黃芩、連翹(若非熱症嚴重且緩慢,梔子、黃芩就足夠了)、玄參、薄荷、連翹、甘草、桔梗、升麻、鼠黏子,頻頻緩慢服用。大便不通暢者,加熟大黃。(此方法即使不是流行病,凡遇見此症,用之自效。)總之,熱症未止,不可輕易食用穀物,恐助長邪熱。脈虛、無停滯者則不受此限。
荊防敗毒散
羌活(臣),獨活(佐),前胡(佐),軟柴胡(臣),川芎(佐),枳殼(佐),茯苓(佐),荊芥(臣),防風(君)
上加人參甘桔去荊防。名人參敗毒散。立齋加玄參牛蒡子。
白話文:
荊防敗毒散原本由羌活、獨活、前胡、軟柴胡、川芎、枳殼、茯苓、荊芥、防風等藥材組成。後來發展出人參敗毒散,去除了荊芥和防風,加入了人參和甘草。此外,還有立齋加玄參和牛蒡子的版本。
防風通聖散
白芍(臣),防風(君),當歸(酒洗臣),川芎(佐),滑石(臣),石膏(君),芒硝(使),桔梗(佐),荊芥(佐),麻黃(佐),薄荷(使),甘草(臣),梔子(焙臣),大黃(煨使),白朮(君),連翹(臣),黃芩(佐),生薑(使)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方劑組成:
君藥: 防風、石膏、白朮
臣藥: 白芍、當歸(酒洗)、滑石、甘草、梔子(焙)、連翹
佐藥: 川芎、桔梗、荊芥、麻黃、黃芩
使藥: 芒硝、薄荷、生薑(使)、大黃(煨)
普濟消毒飲
泰和間。民病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諸藥罔效。明之云。身半以上天之氣。邪熱客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腫。須用下藥。(大頭天行。濕熱為腫。木盛為痛。濕熱從陽明。木盛從少陽。陽明為邪首大腫。少陽邪出於耳前後。)
黃連(佐),黃芩(佐),人參(臣),桔梗(佐),生甘草(佐),陳皮(佐),元參(君),連翹(臣),板藍根(使),馬勃(使),鼠黏子(焙研),殭蠶(炒二味臣),升麻(使),柴胡(臣)上為末。半用湯調。時時呷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或加薄荷川芎當歸。
白話文:
普濟消毒飲
在泰和年間,百姓患疫病流行,初起感覺怕冷、身體沉重。接著病症傳到頭面部,腫脹厲害,眼睛睜不開,呼吸急促,咽喉腫痛,舌頭乾燥口渴。民間稱之為「大頭天行」,各種藥物都無效。明察之,可知此病症是由於邪熱之氣侵入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致腫脹。必須用下藥來治療。(大頭天行,濕熱導致腫脹,木盛則引起疼痛。濕熱從陽明經絡而來,木盛則從少陽經絡而來。陽明經絡主邪氣,導致頭部腫脹;少陽經絡主邪氣外發,導致耳前耳後疼痛。)
藥方如下:
- 黃連(佐):清熱瀉火,解毒。
- 黃芩(佐):清熱燥濕,解毒。
- 人參(臣):補氣益血,生津止渴。
- 桔梗(佐):宣肺利咽,消腫排膿。
- 生甘草(佐):和中緩急,解毒。
- 陳皮(佐):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元參(君):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 連翹(臣):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 板藍根(使):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 馬勃(使):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 鼠黏子(焙研):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 殭蠶(炒二味臣):清熱解毒,息風止痙。
- 升麻(使):疏散風熱,升陽解毒。
- 柴胡(臣):疏肝解鬱,清熱利膽。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一半用湯水調和,隨時服用;另一半用蜜丸製成,含服化解。服用完畢,病症即可痊癒。若病情需要,可再加入薄荷、川芎、當歸等藥材。
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時時稍熱服之。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盛者。宜砭刺之。
消毒托裡散
治時毒已經汗下解毒。不消。勢欲成膿。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黃耆(鹽水拌炒),人參(二味君),白朮(臣),茯苓(臣),當歸(臣),芍藥(佐),川芎(佐),甘草(臣),金銀花(佐),白芷(佐)
水煎。分瘡上下。食前後服之。
白話文:
托裡散用來治療時毒已經發汗解毒,但毒氣未消,有化膿趨勢,還沒化膿就消散,已經化膿就潰爛。
藥方:黃耆(用鹽水拌炒)、人參(兩味為主藥)、白朮、茯苓、當歸、芍藥、川芎、甘草、金銀花、白芷。
水煎服,分為瘡口上下兩處服用,飯前飯後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