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卷六

2. 西塘感症(上)

3. 感症總論

感症。即所謂傷寒症也。古人以霜降以後。春分以前。直感寒邪者。名之為傷寒。(觀此。愈見春變為溫。夏變為熱之說之謬矣。)今統四時通行之症言之。謂之感症。大抵邪之所感。必先皮毛。而後經絡。由經絡而入臟腑。(由絡傳經。由經入腑。須分看。)然按內經所指為臟。

及諸方書所稱為腑。都言胃耳。(全書大旨。所重惟此。)蓋六經經也。在肌肉之中。(東莊云。肌肉不能傳變。肌肉之中。皆經絡也。經絡皆謂之中。里則腑臟。表則皮毛。腑臟之氣血。惟經絡傳達。外邪之壅熱。亦惟經絡傳變。故陽明少陽。皆從中治。中者經病。非胃與膽病也。

經病用和解。和解亦必由汗散。然非開發皮毛之法矣。蓋邪初客表。經中陰津未傷。但啟其竅。而汗自通及熱傳中經。血液燔爍。竅雖啟而汗為熱隔。不能達外。庸工不知。尚用風熱之藥。以發其表。益助熱而耗陰。津原乾涸。究竟不得汗而斃者多矣。仲景和解。只清解熱邪。

而津液自存。陰汁既充。湧出肌表。而外邪自然渙散。此養汗以開玄府。與開玄府以出汗之迥乎不同也。)膀胱胃膽脾腎肝。腑也臟也。在軀殼之裡。玄府閉塞。本身之熱。壅遏經絡。以漸入里。而諸經之井榮俞經原合。各有交接之處。由是自太陽而陽明。由陽明而少陽。而太陰少陰厥陰矣。

此傳經之次第也。(東莊云。太陽經在最外一層。故邪入皮毛。即先傷之。皮毛不能傳變。由太陽之絡傳經。而後內入諸經也。邪客於皮毛。即玄府閉。人身臟腑之氣。無刻不與外氣通。故和暢。玄府閉則內氣不能泄而生熱。非風寒能變熱也。此時但發其皮毛。玄府開而邪隨汗散矣。

麻黃桂枝。汗皮毛之方。非解中之方也。表不解則熱積而日甚。從本經反而之內。及各經井榮俞經原合交會之處。則熱交於他經。而各經病見矣。注中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九字。當移接和暢下。使人讀之一氣貫通。尤覺醒亮。)顧當其傳經也。井榮俞經原合之中。邪氣鬱勃。

既不得從玄府透達。則必向里而走空隙。而十二臟腑之中。惟胃為水穀之海。其上有口。其下有口。最虛而善受。故六經之邪。皆能入之。邪入則胃實矣。胃實則津液干矣。津液干則死矣。(數語道盡感症致死根由。彼肆用劫風燥液之劑。天人生命者。只坐不知此義耳。然閱此自應悔從前之誤。

而急思變計矣。胃為五穀之海。六腑之大源。又主肌肉。而陽明行氣於三陽。主乎津液。旨哉斯言。)經所云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是也。故傷寒書所稱臟腑。皆專指胃而言。非兼指膀胱膽脾腎肝而言。或曰。傷寒有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者何與。曰。此乃熱邪從本經絡逼入。

如少陰經邪盛。直逼腎臟。因致水竭是也。非傳經之謂也。然如此者亦絕少。總之傷寒無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之法也。此處學者宜深考。又傷寒之症。有陰陽表裡之不同。人之感者。有虛實新久之各異。而病之見也。有本症變症兼症之殊致。今將傷寒本症列於前。

白話文:

感冒這種病,就是俗稱的傷寒。古人認為,從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直接感受到寒邪的人,就稱之為傷寒。(由此看來,春天轉為溫暖、夏天轉為炎熱的說法是錯誤的。)現在將一年四季常見的感冒症狀統稱為感冒。大體來說,邪氣侵入人體,必定先從皮膚毛孔開始,然後進入經絡,再由經絡進入臟腑。(邪氣由絡傳入經,由經進入腑,必須仔細分辨。)然而《內經》所指的臟,以及各種醫書所稱的腑,其實都指的是胃。(整本書的重點都放在胃。)因為六經是經絡,它們位於肌肉之中。(東莊說:肌肉本身不會傳遞病邪,肌肉之中都是經絡。經絡都屬於中間層,裡面是臟腑,外面是皮膚毛孔。臟腑的氣血要靠經絡傳達,外來邪氣的阻塞和發熱,也是靠經絡傳遞變化。所以陽明、少陽的病,都是從中間治療。這裡的中是指經絡的病,不是胃或膽的病。)

經絡的病要用和解的方法,和解也必須透過發汗疏散。然而這並非開發皮膚毛孔的方法。因為邪氣剛侵入體表時,經絡中的陰津還沒有受傷,只要打開毛孔,汗液自然暢通。等到熱邪傳入經絡,血液被熱烤乾,就算打開毛孔,汗液也被熱邪阻隔,無法排出。庸醫不懂這個道理,還用發散風熱的藥物來發汗,反而加重熱邪,耗損陰液,導致津液乾涸,最終無法出汗而死亡的人很多。張仲景的和解方法,只是清解熱邪,讓津液自己保存下來。等到陰液充足,就會從肌膚表面湧出,外邪自然消散。這就是養護汗液來開啟玄府,跟直接打開玄府來發汗的根本不同。膀胱、胃、膽、脾、腎、肝,這些腑和臟,都位於身體內部。當玄府閉塞時,身體內部的熱,就會阻塞經絡,然後逐漸深入到身體裡面。而各條經絡的井、榮、俞、經、原、合等穴位,都有互相交接的地方。因此,邪氣就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再從陽明經傳到少陽經,然後到太陰、少陰、厥陰。這就是邪氣傳經的順序。(東莊說:太陽經位於最外層,所以邪氣侵入皮膚毛孔,第一個受傷的就是它。皮膚毛孔不會傳遞病邪,而是透過太陽經的絡脈傳入經絡,然後再進入其他經絡。邪氣停留在皮膚毛孔,就會導致玄府閉塞。人體臟腑的氣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交流,所以才能保持和諧暢通。玄府閉塞,體內氣就無法宣洩而產生熱,並不是風寒自己變成熱。這個時候只要發汗,打開皮膚毛孔,玄府開啟,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散去。麻黃、桂枝這些藥,是發汗皮膚毛孔的藥,不是治療經絡的藥。如果表證沒有解除,熱就會累積而越來越嚴重,從原本的經絡反而跑到體內,並且在各經絡的井、榮、俞、經、原、合等穴位交會的地方,熱邪就會傳到其他經絡,而出現各種經絡的病變。)這裡的「邪客於皮毛即元府閉」這九個字,應該移到「和暢」這句話的後面,這樣讀起來才會一氣呵成,更加清楚明白。

仔細觀察邪氣傳經的過程,在井、榮、俞、經、原、合這些穴位,邪氣會鬱積,既不能從玄府透達出去,就一定會往身體內部的空隙走,而在十二臟腑之中,只有胃是水穀的海洋,上面有口,下面也有口,最為空虛,最容易接受邪氣。所以六經的邪氣,都能進入胃。邪氣進入胃,胃就會變得充實。胃實了,津液就會被耗乾。津液乾了,人就會死亡。(這幾句話道出了感冒導致死亡的根本原因。那些隨便使用劫奪體液的藥物,讓病人喪命的人,就是因為不懂這個道理啊。看了這些內容,應該會後悔之前的錯誤,而趕快想辦法改變做法。胃是五穀的海洋,是六腑的大源,又主導肌肉,而陽明經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血,主導津液。這話說得真好。)《黃帝內經》說的「陽明中土,無所復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傷寒書中所說的臟腑,都專指胃而言,並不是兼指膀胱、膽、脾、腎、肝。有人會問:傷寒有因為膀胱、膽、脾、腎、肝氣絕而死的,又是怎麼回事呢?答:這是熱邪從原本的經絡直接侵入的結果,例如少陰經的邪氣很盛,直接侵入腎臟,導致腎水枯竭。這不是傳經的緣故。但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總之,傷寒沒有膀胱傳胃,胃傳膽,膽傳脾,脾傳腎,腎傳肝這種說法。這點學者應該仔細研究。而且傷寒的症狀,有陰陽表裡的不同,人感受邪氣時,也有虛實新久的差異。而疾病的表現,有本症、變症、兼症等不同情況。現在將傷寒的本症列在前面,變症次之,兼症又次之。而且在每一種症狀中,又分為攻邪和補益兩種治療方法,方便學習這門醫術的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