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四明醫案

則此案用疏肝益腎之妙,亦可見矣。

徐大千孫女,十餘歲,發熱數日,頸項牽絆疼痛,二便不利,忽四鼓厥逆,兩目上竄,氣喘口噤,牙關不開。予診之,病自太陽傳陽明,今傳少陽,甲乙兄妹,遂傳厥陰耳。語其家人曰:「幸年小可救也。」急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夜盡三劑而始蘇。五鼓能言矣。次用小柴胡湯合瀉心湯等藥,調理而愈。

凡從陽經傳陰經者,不作陰症,仍從陽經中治。四明治感,據症辨經,按經用藥如此,仲景真不死矣。杭人沈孟嘉妻,患吞酸膈痛屢年矣,肌肉枯削,幾於絕粒。予診之,六脈細數,此肝木乘脾土也。先投六君子湯加炮姜,十餘劑覺吞酸減半。繼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炮姜,十餘劑而吞酸盡去,膈痛亦除矣。次用歸脾湯倍加木香炮姜吞八味丸而愈。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酸症,悉屬肝木,以酸為木氣也。然此症在他人,則混入逍遙左金疏肝滋腎等症去矣。四明乃從六脈細數中,看出肝木乘脾,而用六君補中等劑,以培脾土,並加炮姜之辛,以制肝木之酸;復用歸脾八味,補火生土,以善其後。試問今人臨症,誰則能如此之分明不爽耶?

呂仲嘉內人,在室十四歲時,病寒熱往來。迨後適仲嘉,又十餘年,寒熱如故。或作瘧治,或作虛治,尪羸枯削,幾於骨立。延予診之,予曰:「此非瘧非虛,乃血風症耳。」以五加皮散加熟地二兩,每劑共藥五六兩許,水二升濃煎一升,每日盡一劑。如是者二十劑,而寒熱頓除。此案症治,原從準繩中脫胎來者。然如此審症,非獨具有隻眼不能。

吳維師子,甫十歲,發熱口渴,胸腹悶痛。予曰:「少陽陽明症也。」用加味小柴胡湯。是夜發暈逾一二時,維師驚甚。予曰:「無傷也。但此病不傳瘧,必傳痢。」逾三日熱退,果少腹痛,先解黑矢無數,隨後便膿血而痢矣。連用當歸解毒湯,五六劑而痢除。繼以六君子湯調理而安。

胸痛發熱,少陽症也;口渴腹悶,則為陽明症矣。瘧發寒熱,少陽症也;便痢膿血,則為陽明症矣。然症尚未來,四明何自而知之?蓋以症屬兩經合病,則可知邪並於少陽,自當傳瘧;毒歸於陽明,自當傳痢。其所以不傳瘧而傳痢者,則以小柴胡湯乃少陽之的劑也。服後既見發暈,則少陽之邪,業經汗散;特以正不勝邪,故不能托之盡出耳。然即有未盡,而既逾三日,則已由經入府,而於少陽無與矣,尚何傳瘧之有哉?故知將來流病,前輩亦只是就現在本病,依經據理而斷之,非率胸臆妄希偶中也。學者於此等處,果肯做個題目,仔細入思議來,則因此識彼,久則後來亦可居上矣。誰謂古今人竟不相及也?範中行自省歸石門,感冒風寒,又過於房勞,發熱昏悶。醫以為傷寒也,羌活柴胡,投之不應;又以為陰症也,肉桂木香,投之又不應。熱且愈甚,飲食俱廢,舌黑如炭,八日不便。醫正議下。予往診之,脈細數而沉。因語之曰:「

白話文:

這個案例使用了疏肝益腎的精妙方法,可以從中看出來。

徐大千的孫女,十多歲,發燒好幾天,脖子僵硬疼痛,大小便不通暢。忽然在四更時分(凌晨一兩點)出現手腳冰冷、四肢厥逆,兩眼向上翻,氣喘、嘴巴緊閉、牙關打不開的狀況。我診斷後,發現病邪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現在又傳到少陽經,按照甲乙兄妹的案例發展,將會傳到厥陰經。我告訴她的家人說:「幸好她年紀小,還可以救治。」趕緊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夜喝完三劑,才開始恢復意識。五更時分(凌晨三四點)就能說話了。接著用小柴胡湯合瀉心湯等藥物調理,病就好了。

凡是從陽經傳到陰經的病症,不當作陰證來治療,仍然從陽經的途徑治療。四明地區的醫生治療外感疾病,根據症狀辨別所屬經絡,按照經絡選用藥物,就像這樣。張仲景如果還活著,也會像我這樣做。

杭州人沈孟嘉的妻子,患有吞酸、胸膈疼痛多年,肌肉消瘦,幾乎無法進食。我診斷後,發現她六脈細而數,這是肝木過於旺盛而剋制脾土的表現。先給她服用六君子湯加炮姜,喝了十幾劑,吞酸的情況減輕了一半。接著用補中益氣湯加半夏、炮姜,又喝了十幾劑,吞酸完全消失,胸膈疼痛也解除了。之後用歸脾湯加倍木香、炮姜,再服用八味丸,病就好了。

木的特性是彎曲伸展,彎曲伸展會產生酸味。所以凡是酸的症狀,都屬於肝木所引起,因為酸味是木氣的表現。然而這種病症,在其他醫生看來,可能會混淆為逍遙散、左金丸、疏肝滋腎等病症去治療。四明地區的醫生從六脈細數中,看出是肝木過於旺盛而剋制脾土,所以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來補養脾土,並加上炮姜的辛味,來抑制肝木的酸味。再用歸脾湯和八味丸,補火生土,來鞏固療效。試問現在的醫生看病,有誰能夠如此清楚明白、沒有偏差呢?

呂仲嘉的妻子,在閨閣時十四歲的時候,就患有時冷時熱的疾病。後來嫁給仲嘉,又過了十多年,冷熱的症狀仍然沒有改變,有時當作瘧疾治療,有時當作虛證治療,身體越來越消瘦虛弱,幾乎只剩下骨頭。請我診斷。我說:「這不是瘧疾,也不是虛證,而是血風病。」用五加皮散加上熟地二兩,每劑藥總共五六兩左右,用水兩升濃煎成一升,每天喝完一劑。這樣喝了二十劑,冷熱的症狀就完全消除了。這個案例的診斷和治療,是從《傷寒論》等經典中化出來的,但是要像這樣仔細辨別病情,不是只用一隻眼睛就能看出來的。

吳維師的兒子,剛滿十歲,發燒、口渴、胸腹悶痛。我說:「這是少陽和陽明合併的病症。」用了加味小柴胡湯。當晚發作暈厥一兩次。吳維師非常驚慌。我說:「沒事,這個病不會變成瘧疾,一定會變成痢疾。」過了三天,燒退了,果然開始小腹疼痛,先解出許多黑便,隨後就解出膿血,得了痢疾。連續用了當歸解毒湯五六劑,痢疾就治好了。接著用六君子湯調理,病就痊癒了。

胸痛發熱,是少陽病的症狀。口渴腹悶,是陽明病的症狀。瘧疾發作時冷時熱,是少陽病的症狀。拉痢疾,解膿血便,是陽明病的症狀。然而症狀還沒出現,四明地區的醫生怎麼知道會這樣發展?因為這個病是兩條經絡同時發病,就知道邪氣並在少陽經,自然會傳為瘧疾,毒邪歸於陽明經,自然會傳為痢疾。它之所以沒有傳為瘧疾而傳為痢疾,是因為小柴胡湯是少陽經的對症藥。服藥後已經出現了暈厥,說明少陽經的邪氣已經透過汗液散去。只是因為正氣無法完全戰勝邪氣,所以不能完全排出。即使沒有完全排出,但因為已經過了三天,邪氣已經從經絡進入臟腑,和少陽經無關了,哪裡還會傳為瘧疾呢?所以知道將來流行的病症,前輩們也是根據現在的病症,按照經絡的道理來判斷的,而不是隨便猜測、偶然碰對的。學習醫術的人,如果能在這些地方下功夫,仔細深入思考,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久而久之,後來的成就也能超越前人。誰說古代和現在的人就不能互相超越呢?

範中行從外地返回石門,感染風寒,又過度勞累,引起發熱昏迷。醫生認為是傷寒,用了羌活、柴胡等藥,沒有效果。又認為是陰證,用了肉桂、木香等藥,還是沒有效果,發熱反而更嚴重,飲食也吃不下了,舌頭黑得像炭,八天沒有大便。醫生們正要討論用瀉藥,我前去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數而沉。我於是告訴他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