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三 (18)
卷三 (18)
1. 胎前
凡受孕二、三月,必呕吐恶心。此月水不通,阳明壅盛,故不安食。但此是始膏、始凝、始衃之时,骤然壅盛故耳。迨四、五月,则血渐荫胎儿形体成,便具五行生剋循环之理,则血有所归,而不壅盛矣。
或曰:血壅盛,何独于胃有病?曰:胃为多气多血之海,五脏之母也。女子应有是生,应有是化。今不行而成孕,骤然不化,阳明气血俱盛,遂有是上僭之势,久之自平,不足虑也。然有微甚:微者饮食調理;甚者六君子汤加砂仁、生薑以和之。
或曰:半夏损胎可信乎?曰:独食半夏一味,虽非胎亦能损人;若与参、朮同用,但著开胃健脾之功耳。(正所谓当论方不当论药,当就方以论药,不当执药以论方也;论药只好就一味单方而论耳。)
曰:思食何为?曰:胃气盛则思食;血壅则气逆,气逆则食入反出也。或女子性气褊急者,于六君子汤中,佐黄芩以清火,消息用之。调治胎前呕吐,不出此方主之。如原有胃脘痛,而此时夹发,加丹皮、山栀;如发热,不必加退热药,只以此方调之。
胎前下血,名曰漏胎,气不摄血也,多服补中益气汤。其恼怒伤肝,肝木贼土,血不能藏,而成漏者,加味逍遥散加生地。(此症有风热、血热、血虚、脾火,及脾胃虚弱虚陷之别,当随症施治。其年壮人六脉平和,饮食如故,无所苦而经时下,是气血旺,养胎之余血也;然亦不可使之多去,须和血、凉血、健脾为主。)
胎动不安,血不养胎也。四物汤去川芎,即用亦不过五分,加白朮、杜仲。有肝旺而动者,必痛无定处,归芍、生地加黄芩、白朮、甘草。如气虚者,必怠惰嗜臥,脉必豁大而缓,补中益气汤加酒炒白芍。(此症须合邯鄲遗稿辨别参治,其法乃全。)
堕胎,即俗所谓小产也,总属气虚、血虚,及纵欲嗜酒而来。医家动云「热则流动,胎火逼迫」,不知气血调和,胎火何由而生?岂胎不属母身,别有一动耶?寒凉杂投,利气行血,卒至堕胎,岂非医害之耶?既堕之后,犹不禁忌,前以是月堕,后复期而来矣。不伸救补,止作火治,以致三胎四胎,逢期必堕,乌能有济!
予每于未堕之前,大料黄耆丸预补之;将堕之际,大料补中益气汤加酒炒白芍。勿论其脉,勿论其时,一概峻补中宫母气,万无一失。即先贤有一经配一月以补其经者,亦皆昧于阴阳之理,不足信也。(此症由两肾亏损者尤多。)
子肿、子悬、子嗽、子泻、小便不通,俱当用补中益气汤。有胎火盛而致此数种病者,用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芩、白朮、茯苓、甘草以和之;独子泻挟火,宜四君子汤加黄芩、砂仁。
胎前伤寒、疟、痢,悉以固胎为主。伤寒依平時伤寒治,自不损胎;但当倍用归、芍,或当用参,须平時预先料理。独前胡汤与半夏、白芷不可用;若小柴胡有人参,半夏亦不妨矣。
白話文:
懷孕二三個月時,通常會有噁心、嘔吐的現象,這是因為這個月分體內水液運行不暢,陽明經的氣血過於旺盛,導致食慾不佳。但這也是胚胎開始形成、凝結的階段,突然的氣血壅盛是正常的。到了四五個月,胎兒逐漸成形,體內的氣血運行就會符合五行生剋的規律,血液有所歸宿,就不會再壅盛了。
有人問,為何氣血壅盛只會表現在胃部不適?因為胃是氣血匯聚之處,也是五臟的母親,女子懷孕本來就會經歷「生」與「化」的過程,現在因為懷孕而暫時停止「化」,導致陽明經的氣血過於旺盛,出現向上衝逆的趨勢。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平復,不必過於擔憂。但情況有輕微和嚴重之分,輕微的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嚴重的可以用六君子湯加上砂仁、生薑來調和。
有人問,半夏會損傷胎兒,是真的嗎?單獨服用半夏,即使不是孕婦也會傷身。但如果與人參、白朮等藥材一起使用,則有開胃健脾的功效。所以,應該以整個藥方來判斷藥效,而不是單看單味藥材的功效。
有人問,孕婦想吃東西是什麼原因?胃氣旺盛就會想吃東西,但氣血壅盛則會導致氣逆,氣逆則會導致吃下的東西又吐出來。如果孕婦本身性情急躁,可以在六君子湯中加入黃芩來清火,靈活運用。一般來說,治療孕期嘔吐,都離不開這個方子。如果原本就有胃痛,懷孕時又發作,可以加入丹皮、山梔。如果發燒,不需要額外使用退燒藥,只要用這個方子調理即可。
懷孕期間出血,稱為「漏胎」,是氣虛不能固攝血液所致。可以多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為惱怒傷肝,導致肝木剋土,血液無法歸藏,也會導致漏胎,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加上生地。這種情況也有風熱、血熱、血虛、脾火以及脾胃虛弱下陷等區別,需要根據具體症狀來治療。如果年輕力壯的人,脈象平和,飲食正常,沒有不適,只是偶爾少量出血,這是氣血旺盛,多餘的血液流出,但也不宜過多流失,應該以和血、涼血、健脾為主。
胎動不安,是因為血不養胎。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或只用五分),加上白朮、杜仲。如果因肝火旺盛而胎動不安,通常會有不定處的疼痛,可以使用當歸、白芍、生地、黃芩、白朮、甘草。如果因氣虛而導致胎動不安,孕婦會感到疲憊嗜睡,脈象會豁大而緩,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白芍。這個症狀還需要結合其他醫書的記載來辨證治療。
墮胎,也就是俗稱的小產,通常是因為氣虛、血虛,或是縱慾、嗜酒所導致。有些醫生認為是體內有熱,胎火逼迫導致,但其實是氣血不調和,胎火又從何而生?難道胎兒不屬於母親的身體,而是獨立存在嗎?如果隨意使用寒涼藥物,利氣行血,反而會導致墮胎,這難道不是庸醫害人嗎?墮胎後,如果沒有好好休養,下次懷孕又可能會在同一時間再次流產。如果不加以補救,只是把它當作火來治療,導致三胎四胎都無法保住,怎麼能有幫助呢?
我通常會在墮胎之前,使用大料黃耆丸來預先補養。在即將墮胎時,使用大料補中益氣湯加上酒炒白芍。不論脈象如何,不論時間如何,都一律使用補養中宮母氣的藥方,這樣絕對不會有失誤。即使是古人說要根據月份來補養不同的經脈,也是不了解陰陽的道理,不可輕信。墮胎這種情況,大多是因為腎虛所導致。
妊娠水腫、子懸(胎兒向上頂住)、妊娠咳嗽、妊娠腹瀉、小便不通等問題,都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如果是因為胎火過旺而導致這些疾病,可以使用四物湯,去掉川芎,加上黃芩、白朮、茯苓、甘草來調和。只有妊娠腹瀉伴有火氣時,才宜使用四君子湯加上黃芩、砂仁。懷孕期間若患上傷寒或瘧疾,都應以固胎為主。傷寒按照平時治療傷寒的方法治療即可,不會損害胎兒,但應加倍使用當歸、白芍,或可適當使用人參。但平時應事先調理,獨前胡湯與半夏白芷不可使用。如果小柴胡湯中有人參,半夏也可以使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和平時差不多,但清中驅瘧飲需要去掉蒼朮和枳實,其餘照舊。黃芩是治療孕期瘧疾的重要藥物,總之要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來靈活運用。
有人問,白朮、黃芩是安胎的聖藥,孕期是否不可缺少?趙氏說,不一定。胎兒的繫帶如同懸掛鐘的樑,如果樑不牢固,就會搖搖欲墜。所以安胎首先要穩固腎臟,使腎氣溫暖和順,這樣脾才有生氣。何必一定將白朮、黃芩當作安胎的藥物呢?腹中有熱,胎兒不安,固然要用涼藥;腹中有寒,胎兒不安,自然要用溫藥,這是一般的方法。但其實腎中自有水火,是衝任二脈的根本,胎兒繫於腎臟非常重要,並非單靠白朮、黃芩就可以安胎。如果腎中缺水,胎兒不安,可以使用六味地黃湯來滋陰;如果腎中缺火,可以使用八味地黃湯來補陽。所以應該在六味地黃湯、八味地黃湯中,靈活加入杜仲、川斷、阿膠、艾葉、當歸、五味子等藥物,這才是最有效的方法。總而言之,應貫徹一個根本的原則。這個觀點是其他醫書所沒有記載的,現在特別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