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七 (7)
卷七 (7)
1. 嘔吐
有聲曰嘔。無聲曰吐。有聲無物為乾嘔。成無已云。嘔有責為熱者。責為寒者。有停飲者。有胃脘癰膿者。(仲景云不必治。膿儘自愈。)至於吐家。則悉言虛冷也。凡傷寒邪漸入里。胃氣實而不受。逆於胸中。則嘔。(症屬半表半裡。)治法一二日內宜宣劑以去其壅。方書所謂天分。
(肺)氣分(胃)。窒塞不通。而或噦或嘔是也。然是疾之作。必上焦火盛。炙其津液。結成痰涎。凝於胃口。故又宜導痰降火。生薑半夏橘紅茯苓厚朴連翹梔子黃芩天花粉知母(不渴者去知母。以潤劑宜禁也。)竹茹枇杷葉主之。(如心煩加姜炒黃連。如心下痞更加枳實。
如口苦脅滿脈弦加柴胡。)三四日邪氣漸深。痰愈凝結。宜苦寒以折之。芩連二陳湯。加厚朴天花粉黃柏滑石蘆根汁竹瀝薑汁主之。如不止。辛以散之。芩連二陳湯。加乾薑錢許。生薑四錢。又不止。重以縋之。用金銀煎上藥。或上藥加入金銀箔五七葉。甚者更加寒水石赤石脂。
凡嘔不止。挾虛者。旋覆代赭石湯妙。不虛者。旋覆花一味煎湯。調下代赭石一二錢。如初起即嘔逆清水飲食者。著寒傷胃也。人參養胃湯。(實者去人參),如潮熱。內實不大便。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大柴胡湯下之。(仲景云。嘔家不可下。然金匱方有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
蓋飲嘔者。其症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無速於大黃也。然亦須慎。)先嘔卻渴者。豬苓湯。先渴卻嘔者。宜治膈間之水。大半夏湯。如初起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者。
太陰也。理中湯加二陳生薑藿香主之。飲食入口即吐。心下嗢嗢欲吐。復不能吐。手足寒。脈沉微者。少陰也。四逆湯加二陳生薑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厥陰也。吳茱萸湯加二陳主之。此皆直中三陰。非自陽經傳來者。故悉用熱藥。(凡三陰嘔吐。藥宜冷服。即內經從治之法。
曾有寒吐用四逆理中附子。至到即吐。後去乾薑白朮。只參附加丁香木香。煎成加沉香。立止。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香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陽症新瘥。見嘔。別無所因。此餘熱在胃脘也。竹葉石膏湯。(虛者。左歸加花粉。去茯苓。)如病久中氣虛者。
六君子湯。或半夏橘皮湯。虛而挾寒者。六君子加藿香砂仁。(補中加炮姜半夏亦效),如胃氣既虛。邪熱未退者。人參湯。或葛根湯。如病久口乾舌燥嘔者。胃陰虛也。(必有面色嬌紅。脈虛細數等證。)都氣飲主之。(左歸飲去茯苓。加生地歸身尤妙。)有一家長幼患狀悉類者。
瘟疫嘔也。宜求之本門。(症在八卷。似痢症下)仲景謂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以其虛寒之甚也。
白話文:
有聲音發出的嘔吐稱作「嘔」,沒有聲音發出的嘔吐稱作「吐」。只有聲音沒有東西吐出來,稱作「乾嘔」。成無已認為,嘔吐的原因有幾種,有因為熱引起的,有因為寒引起的,有因為體內有停滯的痰飲引起的,還有因為胃部有癰膿引起的。(張仲景說不用治療,膿排出自然會好)。至於「吐」的情況,大多都是因為虛寒。
凡是傷寒,邪氣逐漸進入身體內部,胃氣因為實盛而不接受,逆向上衝到胸腔,就會引起嘔吐。(這種情況屬於半表半裡的症狀。)治療方法是,在一兩天內使用疏通的藥劑來消除阻塞,這就像醫書所說的,(肺)氣分(胃),氣機堵塞不通,就可能出現呃逆或嘔吐。
然而,這種疾病的發生,通常是上焦火氣旺盛,灼燒體內的津液,形成痰涎,凝結在胃口,因此又適合使用化痰降火的藥方。像是生薑、半夏、橘紅、茯苓、厚朴、連翹、梔子、黃芩、天花粉、知母(如果口不渴就去掉知母,因為滋潤的藥劑不適合使用),加上竹茹、枇杷葉等藥物來治療。(如果心煩就加入薑炒黃連,如果心下痞悶就加入枳實。如果口苦、脅肋脹滿、脈象弦,就加入柴胡。)
三四天後,邪氣逐漸深入,痰液更加凝結,這時適合用苦寒的藥物來抑制。像是黃芩連翹二陳湯,加上厚朴、天花粉、黃柏、滑石、蘆根汁、竹瀝、薑汁等來治療。如果還不能止住,就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像是黃芩連翹二陳湯,加上少量乾薑和生薑。如果還是不能止住,就用重劑來鎮壓,用金銀花煎藥,或者在藥中加入金銀箔,嚴重的話,再加入寒水石和赤石脂。
凡是嘔吐不止,又兼有虛弱的情況,使用旋覆代赭石湯效果很好;如果不虛弱,只用旋覆花煎湯,加入代赭石粉來服用。如果剛開始就嘔吐清水,而且不思飲食,這是因為寒邪傷胃引起的。使用人參養胃湯來治療(如果體質實熱,就去掉人參)。如果出現潮熱、內熱實證、大便不通、嘔吐不止、心下急迫、鬱悶煩躁等情況,用大柴胡湯來攻下。(張仲景說,嘔吐不適合攻下,但《金匱要略》中有用大黃甘草湯治療吃完東西就吐的案例。可能是因為飲水導致的嘔吐,病症在上部,可以向上疏導。如果反過來向下攻泄,反而會使氣機阻塞而加重病情,所以要禁止攻下。但如果已經在吐,而且一直吐個不停,只有升沒有降,就應該反過來用攻下的藥物來治療,沒有比大黃更適合的。但也要謹慎使用。)
先嘔吐後口渴,用豬苓湯治療;先口渴後嘔吐,應該治療膈間的水飲,用大半夏湯治療。如果剛開始就腹脹而吐,吃不下東西反而拉肚子,而且肚子會時常自己疼痛,這是太陰病,用理中湯加上二陳湯、生薑、藿香來治療。如果食物一入口就吐,心下悶悶地想吐,但又吐不出來,手腳冰冷,脈象沉微,這是少陰病,用四逆湯加上二陳湯和生薑來治療。如果是乾嘔,吐出涎沫,而且頭痛,這是厥陰病,用吳茱萸湯加上二陳湯來治療。這些都是邪氣直接侵犯三陰經,而不是從陽經傳來的,所以都用熱性的藥物來治療。(凡是三陰經的嘔吐,藥物要冷服,這是《內經》中「從治」的方法。)
曾經有寒性嘔吐使用四逆湯、理中湯和附子等藥物,結果卻馬上就吐了出來,後來去掉乾薑和白朮,只用人參加上丁香、木香,煎好後加入沉香,就立刻止住了。這是因為虛寒導致痰氣凝結,丁附可以溫熱,加上沉香木香可以疏通,而乾薑白朮則反而會使情況更糟。
陽症新癒,出現嘔吐,沒有其他原因,這是因為餘熱還留在胃脘。用竹葉石膏湯來治療(虛弱的體質,用左歸飲加上花粉,去掉茯苓)。如果病久,中氣虛弱,用六君子湯或半夏橘皮湯來治療。如果虛弱又兼有寒症,用六君子湯加上藿香和砂仁來治療(補中湯加上炮姜和半夏也有效)。如果胃氣虛弱,但邪熱還沒有退去,用人參湯或葛根湯來治療。如果病久,口乾舌燥,而且嘔吐,這是胃陰虛,(一定會有面色潮紅,脈象虛細等症狀),用都氣飲來治療(左歸飲去掉茯苓,加入生地和當歸效果更好)。
如果一家老小都出現類似的症狀,這可能是瘟疫引起的嘔吐,應該按照相關的治療方法進行(症狀記載在第八卷,與痢疾相似)。張仲景說,嘔吐而且脈象虛弱,小便反而通利,身體有輕微發熱,出現厥冷症狀,這是很難治療的,因為這是虛寒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