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八 (1)
卷八 (1)
1. 卷八
2. 西塘感症(下)
3. 感症兼病
本是感症。而兼有他病。丹溪先生所謂雜合病也。其治之即當稍變感症成法矣。用載之篇末。以成一家之言。
白話文:
這是說,本來是感冒的症狀,卻同時併發了其他疾病,就像丹溪先生說的「雜合病」。治療這種情況,就應該稍微改變一般治療感冒的方法。我把它寫在最後,希望能成為一家之言。
4. 挾食
如挾飲食。噯氣酸臭飽脹者。初起平胃散二陳湯主之。見風症者。配發散藥一二味。如升柴薄荷葉。太陽症見者。加羌防。恐太燥。去蒼朮。見熱症者。配酒芩連。口乾者。合白虎。作嘔者。加厚朴。如經發表多。而壅熱通紅。氣粗。脈牢實。神思昏沉。胸前按之微痛者。視其微甚。用逍遙散。加熟地四五錢至一二兩。或本方合小柴胡。
平胃散
蒼朮(米泔浸炒),厚朴(薑汁炒),陳皮,甘草(各等分)
二陳湯
半夏(制),茯苓,陳皮,甘草(各等分)
加生薑大棗。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不當而導致的病症,出現打嗝有酸臭味、腹脹等情況,剛開始的時候,可以用平胃散或二陳湯來治療。如果同時有感受到風寒症狀,可以搭配一些發散風寒的藥物,例如升麻、柴胡、薄荷葉等。如果是太陽經的症狀,可以加入羌活、防風,但要小心藥性太過燥熱,所以可以去除蒼朮。如果出現熱症,可以搭配黃芩、黃連等清熱的藥物。如果口乾,可以搭配白虎湯。如果想吐,可以加入厚朴。
如果經過多次發汗解表後,導致體內鬱積熱氣,出現臉色通紅、呼吸粗重、脈搏強勁有力、精神恍惚、胸前按壓時微痛等情況,要根據症狀的輕重,使用逍遙散,並加入熟地四五錢到一兩二錢,或者將逍遙散與小柴胡湯合用。
平胃散的組成:蒼朮(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厚朴(用薑汁炒過)、陳皮、甘草,各藥材等分。
二陳湯的組成:半夏(製過)、茯苓、陳皮、甘草,各藥材等分,並加入生薑、大棗。
5. 挾痰
如見鼻塞頭痛發熱。或中脘痞滿。嘔逆噁心。或痰飲凝積者。參蘇飲主之。
參蘇飲
前胡(佐),葛根(臣),半夏(制臣),茯苓(臣),陳皮(臣),甘草(佐),枳殼(麩皮炒佐)
桔梗(佐),蘇葉(君),人參(君),木香(使),生薑(引),大棗(引)
人參木香二味。進退用之。見陽明症者。合白虎。
白話文:
如果看到鼻塞、頭痛、發燒,或者覺得胃部脹滿不舒服、想吐、噁心,或是體內有痰液積聚的情況,可以用參蘇飲這個方子來治療。
參蘇飲
前胡(輔助藥),葛根(主要藥),半夏(炮製過的主要藥),茯苓(主要藥),陳皮(主要藥),甘草(輔助藥),枳殼(用麩皮炒過的輔助藥)
桔梗(輔助藥),紫蘇葉(主藥),人參(主藥),木香(引導藥),生薑(引導藥),大棗(引導藥)
人參和木香這兩味藥,可以根據病情來調整用量。如果出現陽明經的症狀,可以把參蘇飲和白虎湯合在一起使用。
6. 內傷
有一種內傷元氣不足之病。其人必元氣素弱。或作勞辛苦。或因飢餒受虧。或因色欲過度。外症身熱。自汗體倦。手足心熱。忽時作寒。口不知味。出言懶怯。脈虛大無力者。補中益氣湯主之。有一種大虛致感。先以歸脾飲補之。待虛回後清邪。
補中益氣湯
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廣皮,甘草,升麻,柴胡
加生薑大棗。
此方俱用輕劑。分量極少。總看病之微甚。為藥之多寡可也。六要黃耆一錢。人參病甚者一錢。炙草五分或七分。歸術各七分。陳皮五分。升柴二味酒炒。各三分。多汗蜜拌炒。
(此方如氣血大虛者。參耆朮歸草可加至數錢之多。不可拘泥。)
見頭痛項強太陽症者。配羌防。挾飲食者。配樸半。往來寒熱者。配黃芩。熱甚者。合白虎。病久虛而邪不得汗解者。配益母草紅花酒芩連。舌胎乾燥黃焦。熱甚挾虛。而津液不得上行者。本方合白虎。
歸脾飲
人參(君),黃耆(臣蜜炙),茯神(臣),白朮(臣),甘草(臣),棗仁(炒研臣),當歸(君),遠志(佐),龍眼肉(使),煨姜(引),大棗(引)
挾火者。配黑山梔牡丹皮。甚者配酒黃連。名加味歸脾飲。
白話文:
有一種內傷是元氣不足的疾病。患者通常是元氣原本就虛弱,或是因為過度勞累辛苦,或是因為飢餓導致身體虧損,或是因為性慾過度。外在症狀會發燒、容易流汗、身體疲倦、手心腳心發熱,有時又會感到寒冷,嘴巴裡沒味道,說話有氣無力,脈象虛弱無力。這種情況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治療。
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極度虛弱才導致感冒,這種情況要先用歸脾飲來補身體,等身體虛弱的狀況改善後,再清除外邪。
補中益氣湯
包含人參、黃耆、當歸、白朮、廣皮(陳皮)、甘草、升麻、柴胡,再加入生薑和大棗。
這個藥方使用的劑量都比較輕,藥材的份量都很少,主要是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藥材的多寡。一般來說,黃耆要用一錢,人參如果病情嚴重就用一錢,炙甘草用五分或七分,當歸和白朮各用七分,陳皮用五分,升麻和柴胡這兩種藥要用酒炒過,各用三分。如果出汗很多,要用蜂蜜拌炒。
(這個藥方如果氣血非常虛弱,人參、黃耆、白朮、當歸、甘草可以加到幾錢那麼多,不要拘泥於固定的劑量。)
如果出現頭痛、脖子僵硬等太陽經症狀,可以搭配羌活和防風;如果兼有飲食不消化,可以搭配厚朴和半夏;如果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可以搭配黃芩;如果發熱很嚴重,可以和白虎湯一起使用。如果病久虛弱而且外邪無法通過汗解,可以搭配益母草、紅花、酒芩和黃連。如果舌苔乾燥發黃,並且發熱嚴重又兼有虛證,導致津液無法上行,可以用這個方子再搭配白虎湯。
歸脾飲
包含人參(君藥)、炙黃耆(臣藥,蜜炙)、茯神(臣藥)、白朮(臣藥)、甘草(臣藥)、炒酸棗仁(臣藥,炒過研磨)、當歸(君藥)、遠志(佐藥)、龍眼肉(使藥)、煨薑(引藥)、大棗(引藥)。
如果兼有火氣,可以搭配黑山梔和牡丹皮;如果火氣很嚴重,可以搭配酒黃連,這時就叫做加味歸脾飲。
7. 中暑
有一種中暑症。自汗背寒面赤。面部必通紅紫脹。眼白必黃。或兼頭痛氣粗。發躁狂亂。審知陽明的確。用白虎湯。
(倘脈不洪大。無消渴。恐白虎湯難投。如脈洪消渴悉見。當有背寒目黃。亦宜桂枝白虎。或加蒼朮可也。否則不如東垣清暑益氣為穩。
白話文:
有一種中暑的症狀,會自己流汗,背部卻感覺寒冷,臉色發紅。臉部一定會呈現通紅或紫脹,眼白一定會變黃。有時會伴隨頭痛、呼吸粗重、煩躁不安甚至胡言亂語的現象。如果確定是陽明經的問題,可以使用白虎湯治療。
(如果脈象不是洪大有力,也沒有口渴症狀,恐怕使用白虎湯可能不適合。如果脈象洪大,且有口渴現象,又同時出現背部寒冷、眼白發黃等症狀,也適合使用桂枝白虎湯,或者可以加蒼朮。否則,不如使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會比較穩妥。)
8. 濕溫
有一種頭痛妄言。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其人常傷於濕。因而中暑。名曰濕溫。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
治在太陰。不可發汗。白虎加蒼朮湯主之。保命云。立夏之後。至立秋處暑之間。傷寒者。身多微涼。自汗。四肢沉重。謂之濕溫。蒼朮石膏湯主之。(即白虎加蒼朮湯。或先用人參白虎數劑。濕溫一症。極不易治。清之則邪益陷。燥之則津即槁。補之助桀為虐。必糾纏生變耳。
近代溫病條辨之三仁湯。法極精妙。蓋專究三焦立法。較白虎蒼朮六經法。更勝一籌矣。)
蒼朮石膏湯
蒼朮(佐),石膏(君),知母(臣),甘草(使)
白話文:
有一種病症會導致頭痛、胡言亂語,小腿脛骨發冷,胸腹脹滿,並且容易出汗。這種人通常是因為身體受濕氣侵擾,又加上中暑所引起的,這種病症叫做濕溫。它的脈象表現為陽脈浮軟無力,陰脈細小而急促。
治療重點在脾胃,不可以採用發汗的方式。可以服用白虎加蒼朮湯來治療。《保命歌》說,從立夏之後到立秋處暑這段期間,如果得了傷寒,身體多半會感到微微發涼、容易出汗、四肢沉重,這就叫做濕溫,可以服用蒼朮石膏湯來治療(也就是白虎加蒼朮湯)。或者可以先服用人參白虎湯幾劑。濕溫這種病非常難治,用清熱的方法會讓邪氣更往裡面陷,用燥濕的方法會讓津液枯竭,用補益的方法反而會助長邪氣,必然會讓病情變得更加複雜而難以處理。
近代《溫病條辨》中的三仁湯,在治療濕溫上方法非常精妙,因為它是專門針對三焦來建立治療法則,比起白虎蒼朮湯這種以六經為主的治法,更勝一籌。
蒼朮石膏湯
蒼朮(輔助藥),石膏(主藥),知母(臣藥),甘草(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