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六 (3)
卷六 (3)
1. 少陰症
見舌乾口燥。脈沉數有力而洪者。少陰症也。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小陷胸湯。大柴胡湯選用。
小陷胸湯
邪傳心下。未全入胃。用此以瀉心下之邪。
半夏(君),黃連(佐),栝蔞(臣),生薑(引),大棗(引)
大柴胡湯
表邪未淨。里症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方通表裡而緩治之。酌量輕重下藥。
柴胡(君),黃芩(臣),半夏(臣),赤芍(使),枳實(使),大黃(君),生薑(引),大棗(引)
白話文:
少陰症
看到舌頭乾燥、口渴,而且脈搏呈現沉、快、有力又寬大的情況,這就是少陰症。可以選用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小陷胸湯或大柴胡湯來治療。
小陷胸湯
病邪傳到心下部位,還沒有完全進入胃,可以用這個方子來瀉心下部位的邪氣。
藥方組成:半夏(主要藥物)、黃連(輔助藥物)、栝蔞(主要藥物)、生薑(引導藥性)、大棗(引導藥性)
大柴胡湯
表面的病邪還沒完全清除,體內的症狀又很緊急,不得不使用瀉下的藥物。只能用這個方子來同時處理表裡的問題,緩和病症。要依照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量。
藥方組成:柴胡(主要藥物)、黃芩(輔助藥物)、半夏(輔助藥物)、赤芍(使藥)、枳實(使藥)、大黃(主要藥物)、生薑(引導藥性)、大棗(引導藥性)
2. 厥陰症
脈愈沉數。舌卷。陰囊縮。煩躁脹滿。腹堅痛者。厥陰症也。三承氣湯量輕重用。
大承氣湯
大黃(君),芒硝(臣),枳實(佐),厚朴(佐),甘草(使),生薑(引),大棗(引)
大熱結實用之。乃三焦俱受病。痞滿燥實堅全見。枳實去滿。厚朴治痞。(此二味治無形氣藥也),大黃瀉實去熱。芒硝潤燥軟堅。(此二味治有形血藥也。仲景原方。只此四味。)按仲景大承氣湯原無甘草。至宣明三乙承氣湯。用枳朴硝黃甘草生薑。而甘草分量倍於上四味。
六要方又加大棗。(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故三承氣湯惟大承氣為最緊。若倍加甘草。又加大棗。甘以緩之。則與急下之以承真陰之氣之意相馳矣。)
小承氣湯
大黃(君),厚朴(臣),枳實(佐)病在上焦。則為痞實。前方去芒硝者。恐傷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
東莊云。熱既入里。離表已遠。驅出為難。故就大便通泄其熱。從其近也。得汗而經熱從汗解。非汗為害。而欲劫之也。便矢而腑熱從矢出。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醫不察此。專與糟粕為敵。自始至終。但知消克瀉下之法。禁絕飲食。惟求一便矢。以畢其能事。夭人生命如是者。曰矢醫。
白話文:
脈搏越來越沉而跳動頻率加快。舌頭蜷曲。陰囊收縮。煩躁不安、腹脹滿。肚子堅硬疼痛的,這就是厥陰症。可以用三承氣湯,但要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大承氣湯
大黃(主藥),芒硝(輔藥),枳實(佐藥),厚朴(佐藥),甘草(使藥),生薑(引藥),大棗(引藥)
此方用於治療體內大熱結實的病症,代表三焦都受到病邪侵擾,出現痞塞脹滿、乾燥堅實等所有症狀。枳實能消除脹滿,厚朴能治療痞塞(這兩味藥主要針對無形的氣),大黃能瀉下實熱,芒硝能潤燥軟化堅硬的積滯(這兩味藥主要針對有形的血)。張仲景的原方只有這四味藥。根據記載,張仲景的《傷寒論》原方大承氣湯沒有甘草,直到後來的《宣明論方》中的三乙承氣湯,才用了枳實、厚朴、芒硝、大黃、甘草和生薑,而甘草的用量是其他四味藥的兩倍。
《六要方》又加入了大棗。(經典說:藥性運轉的快慢,有芒硝的藥方最快。所以三承氣湯中,大承氣湯藥力最猛。如果甘草的用量加倍,又加入大棗,利用甘味來緩解藥性,就與急下以承接真陰之氣的用意背道而馳了。)
小承氣湯
大黃(主藥),厚朴(輔藥),枳實(佐藥)病邪在上焦,就會出現痞塞的症狀。小承氣湯去掉芒硝,是擔心損傷血分的真陰,認為不應該攻伐根本。
東垣先生說:熱邪既然已經深入體內,離開表面很遠,驅逐出來就很困難。所以就藉由排泄大便來疏通熱邪,這是就近處理的方法。發汗而經絡的熱邪就從汗液排出,不是汗液有害,而是要藉由發汗來解除熱邪。排泄大便而腑內的熱邪就從大便排出,不是大便有害,而是要藉由排泄來攻逐熱邪。醫生如果沒有察覺到這一點,只是一味地跟糟粕作對,從頭到尾只知道用消、克、瀉下的方法,禁絕飲食,只求排泄一次大便來完成治療,這樣草率結束病人的生命,這種醫生就是「矢醫」(意指只知道大便的醫生)。
3. 養陰法
按承氣三方。俱仲景成法。所謂急下之以存真陰。(知此意。則知宣明之倍甘草。六要之加大棗。均失仲景本旨矣。)不使胃中血液。為實熱之邪。燔灼枯槁而死。此先賢至精至妙之旨也。但人世腸胃脆薄者多。血氣充實者少。倘審之未的。或至誤投。一下之後。變症蜂起。
卒致不救。粗工殺人。往往因此。所以後賢師古人之意。變古人之法。凡審其人病系實邪。而質非強壯。脈不牢固者。概用滋陰補水之劑。(不離仲景存津液三字範圍。而法之穩當過之。)如甘露飲。四物湯。六味飲。(貞元飲或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俱速效。)濃煎頻進。
令胃中津液充足。實邪自解。陰氣外溢則得汗。陰血下潤則便通。(開鬼門潔淨府兩法。只一養陰法兼之。其無窮之利。當與東垣法並垂萬世。)奏效雖遲。實稱穩當。此乃仲景功臣。不可不知也。
凡發熱覺脅痛。耳聾。口乾。此屬實邪不清也。逍遙散去白朮廣皮。加生地丹皮酒炒芩連與之。二三劑不應。即屬火燥。改用養陰藥。(疏肝益腎湯)虛者加人參(或歸脾飲加柴胡白芍),有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此火燥生風。風淫末疾。屬少陽陽明。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與之。或滋水清肝飲。加熟地一倍為主。禁用寒涼藥。
甘露飲
生地(君),熟地(君),天冬(臣),麥冬(臣),枳殼(使),茵陳(佐),黃芩(佐),石斛(臣),甘草(臣)
上加枇杷葉。刷去毛蜜炙。虛甚者。去茵陳枳殼。並黃芩石斛。重加人參(予每遵此法。以救胃陰枯竭者。神應。)
四物湯
地黃(君),當歸(臣),白芍(佐),川芎(使)
上邪熱甚者去白芍。燥熱者去川芎。
六味飲
熟地(君),山藥(臣),萸肉(臣),丹皮(佐),茯苓(佐),澤瀉(使)
若邪熱勢甚。脈不大虛。舌胎乾燥。口渴甚者。以此三方為主。加酒炒芩連。欲邪達經絡者。合小柴胡或
白虎湯。虛者加人參。虛而邪甚者。合人參白虎。邪冒心胃。見譫語狂亂者。合益元散加牡丹皮。輕者合導赤散。
疏肝益腎湯
凡胃脘痛。大便燥結者。肝血虛也。此方主之。
柴胡(君),白芍(臣),熟地(君),丹皮(佐),山藥(臣),萸肉(臣),茯苓(佐),澤瀉(佐)
生金滋水飲
凡傷寒熱退後。有易補之陰。有難動之陽。皆當以此養之。其見症或汗後煩躁未除。口渴微熱。大便艱澀。小便短赤。
人參(君),麥冬(臣),當歸(臣),白朮(臣),生地(君),丹皮(佐),白芍(佐),甘草(使)
滋水清肝飲,熟地(君),山藥(臣),萸肉(佐),丹皮(佐),茯苓(佐),澤瀉(使),柴胡(臣),白芍(臣),山梔(使),棗仁(佐),歸身(臣)
先生批醫貫云。鼓峰造滋水清肝飲。取地黃丸之探原而不隔於中。取生地黃湯之降火而不犯於下。真從來之所未及。然則方意亦可類推也。先生醫案治一婦人。詳方意與所論頗合。疑所謂滋水清肝飲。大略如此。故附錄之以備參考。(即治吳維師內一案。)
生地黃湯
生地(君),白芍(臣),川芎(佐),當歸(臣),梔子(使),黃芩(佐),黃連(佐),防風(使)
上方一名生地黃黃連湯。先生批云。此方與地黃丸有未合者。予用陽明陰藥治之甚效。
考邯鄲遺稿中有清肝滋腎湯。與東莊治吳維師內一案所用之藥。不差一味。然則四明所謂滋水清肝飲。即養葵所謂清肝滋腎湯也。東莊乃以此方為鼓峰所造。而云從來未及。豈兩家制方。不謀而合與。抑以邯鄲遺稿。未經付梓。故雖以博極群書之東莊。亦未之見而云然耶。
白話文:
養陰法
使用承氣湯這三種處方,都是張仲景的傳統方法,所謂「急下之以存真陰」,意思是要快速地將體內的實熱之邪排除,以保護珍貴的陰液。(如果了解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像宣明使用雙倍甘草,或是六要湯加大棗的作法,都失去了張仲景的原意。)這麼做是為了避免胃中的血液因為實熱之邪的燒灼而乾涸死亡。這是前賢非常精深且巧妙的道理。然而,世上腸胃虛弱的人多,氣血充足的人少,如果診斷不夠精確,或者用藥錯誤,一旦使用瀉下藥之後,可能會出現許多變化,甚至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醫術粗糙的醫生殺人,常常就是因為這樣。所以後來的醫生學習古人的用意,改變古人的方法,凡是診斷病人的病屬於實邪,但體質並不強壯,脈象也不穩定,就一律使用滋陰補水的藥方。(這沒有離開張仲景「保存津液」這三個字的範圍,而且方法更為穩妥。)像是甘露飲、四物湯、六味飲(或是貞元飲或左歸飲,去掉茯苓加入花粉,都效果很快),將藥濃煎,頻繁服用,使胃中的津液充足,實邪自然就會解除。陰氣向外散發就會出汗,陰血向下滋潤就會通便。(開鬼門和潔淨府這兩種方法,只用養陰法就能同時兼顧,它的好處是無窮無盡的,應該和李東垣的醫學理論一樣,流傳萬世。)雖然見效較慢,但確實穩妥,這是繼承張仲景醫學的功臣,不可不知。
凡是發熱、覺得脅肋疼痛、耳聾、口乾,這些都是屬於實邪沒有清除乾淨的症狀。可以使用逍遙散,去掉白朮和廣皮,加入生地、丹皮、酒炒黃芩和黃連一起服用,如果服用兩三劑沒有效果,就屬於火燥的狀況,應該改用養陰的藥物。(例如疏肝益腎湯)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或是歸脾飲加柴胡和白芍),如果發熱嚴重且疼痛,並且手腳頭面感覺腫脹,這是火燥生風的現象,風邪侵襲人體末端。這種情況屬於少陽陽明經的病,不必等到發汗後才用藥,應該立即用生金滋水飲加柴胡和黃芩一起服用,或是用滋水清肝飲,加大熟地用量為主,禁用寒涼的藥物。
甘露飲
生地(君藥)、熟地(君藥)、天冬(臣藥)、麥冬(臣藥)、枳殼(使藥)、茵陳(佐藥)、黃芩(佐藥)、石斛(臣藥)、甘草(臣藥)。 可以加上枇杷葉,刷去毛後用蜂蜜炙烤。如果虛弱得很厲害,去掉茵陳和枳殼,以及黃芩和石斛,並大量加入人參。(我每次都遵循這個方法,來救治胃陰枯竭的病人,效果非常好。)
四物湯
地黃(君藥)、當歸(臣藥)、白芍(佐藥)、川芎(使藥)。 如果邪熱嚴重,去掉白芍。如果燥熱,去掉川芎。
六味飲
熟地(君藥)、山藥(臣藥)、萸肉(臣藥)、丹皮(佐藥)、茯苓(佐藥)、澤瀉(使藥)。 如果邪熱的勢頭很盛,脈象不是很虛弱,舌苔乾燥,口渴很厲害,就以這三個方子為主,加上酒炒黃芩和黃連。如果想讓藥效到達經絡,可以合併小柴胡湯或是白虎湯。虛弱的人可以加入人參。虛弱又邪氣很盛的人,可以合併人參白虎湯。如果邪氣侵犯心胃,出現胡言亂語或狂躁不安的現象,可以合併益元散加牡丹皮。情況較輕微的,可以合併導赤散。
疏肝益腎湯 凡是胃脘疼痛,大便乾燥結塊的,屬於肝血虛的症狀,這個方子可以治療。 柴胡(君藥)、白芍(臣藥)、熟地(君藥)、丹皮(佐藥)、山藥(臣藥)、萸肉(臣藥)、茯苓(佐藥)、澤瀉(佐藥)。
生金滋水飲
凡是傷寒病熱退之後,有些陰液容易補回來,有些陽氣難以恢復,都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滋養。它的症狀可能是退熱後煩躁不安,口渴微熱,大便困難,小便短少且顏色赤紅。 人參(君藥)、麥冬(臣藥)、當歸(臣藥)、白朮(臣藥)、生地(君藥)、丹皮(佐藥)、白芍(佐藥)、甘草(使藥)。
滋水清肝飲 熟地(君藥)、山藥(臣藥)、萸肉(佐藥)、丹皮(佐藥)、茯苓(佐藥)、澤瀉(使藥)、柴胡(臣藥)、白芍(臣藥)、山梔(使藥)、棗仁(佐藥)、歸身(臣藥)。 前輩醫師批評《醫貫》說:鼓峰創製的滋水清肝飲,取用地黃丸的根本,卻不會使藥性停留在中間;取用生地黃湯的降火作用,卻不會過於向下。這真是從來沒有人做到的。那麼,這個方子的用意也可以推測出來。前輩醫師的醫案裡治療一位婦人的案例,詳細的方義和所說的道理都很符合,懷疑所謂的滋水清肝飲,大概就是這樣。所以附錄在這裡,以備參考。(也就是治療吳維師內人的那個案例。)
生地黃湯 生地(君藥)、白芍(臣藥)、川芎(佐藥)、當歸(臣藥)、梔子(使藥)、黃芩(佐藥)、黃連(佐藥)、防風(使藥)。 這個方子又名生地黃黃連湯。前輩醫師批評說:這個方子和地黃丸有些不符合的地方,我用陽明經的陰藥治療,效果很好。
考證《邯鄲遺稿》中記載的清肝滋腎湯,和東莊治療吳維師內人案例所用的藥,沒有任何差異。那麼,四明所說的滋水清肝飲,也就是養葵所說的清肝滋腎湯。東莊認為這個方子是鼓峰所創製的,並且說從來沒有人做到過,難道是兩家製方,不約而同嗎?還是因為《邯鄲遺稿》沒有出版,所以即使是博覽群書的東莊,也沒有看到而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