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六 (3)
卷六 (3)
1. 少陰症
見舌乾口燥。脈沉數有力而洪者。少陰症也。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小陷胸湯。大柴胡湯選用。
小陷胸湯
邪傳心下。未全入胃。用此以瀉心下之邪。
半夏(君),黃連(佐),栝蔞(臣),生薑(引),大棗(引)
大柴胡湯
白話文:
如果看到舌頭乾燥、口渴,脈象沉而數、有力且洪,這是少陰症的表現。可以選擇黃連解毒湯、白虎湯、小陷胸湯、大柴胡湯等藥方來治療。
如果邪氣傳到心下,尚未完全進入胃部,可以用小陷胸湯來瀉去心下的邪氣。小陷胸湯的藥方是:半夏(君藥)、黃連(佐藥)、栝蔞(臣藥)、生薑(引藥)、大棗(引藥)。
如果邪氣已經進入胃部,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表邪未淨。里症又急。不得不下。只得以此方通表裡而緩治之。酌量輕重下藥。
柴胡(君),黃芩(臣),半夏(臣),赤芍(使),枳實(使),大黃(君),生薑(引),大棗(引)
白話文:
患者體表病邪尚未清除,內在病情又急迫,不得不施以瀉下療法。只能用此方劑疏通表裡,緩慢治療。藥量需根據病情輕重酌量調整。
方劑組成:
- 柴胡(君):疏散風寒,解表退熱。
- 黃芩(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半夏(臣):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赤芍(使):涼血活血,清熱解毒。
- 枳實(使):行氣消積,破氣散結。
- 大黃(君):瀉熱通便,清熱解毒。
- 生薑(引):溫中散寒,和胃止嘔。
- 大棗(引):補中益氣,緩和藥性。
2. 厥陰症
脈愈沉數。舌卷。陰囊縮。煩躁脹滿。腹堅痛者。厥陰症也。三承氣湯量輕重用。
大承氣湯
大黃(君),芒硝(臣),枳實(佐),厚朴(佐),甘草(使),生薑(引),大棗(引)
大熱結實用之。乃三焦俱受病。痞滿燥實堅全見。枳實去滿。厚朴治痞。(此二味治無形氣藥也),大黃瀉實去熱。芒硝潤燥軟堅。(此二味治有形血藥也。仲景原方。只此四味。)按仲景大承氣湯原無甘草。至宣明三乙承氣湯。用枳朴硝黃甘草生薑。而甘草分量倍於上四味。
白話文:
如果脈象沉而數,舌頭捲曲,陰囊縮小,感到煩躁、腹脹滿,腹部堅硬疼痛,就是厥陰症。可以服用大承氣湯,根據病情輕重調整用量。
六要方又加大棗。(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故三承氣湯惟大承氣為最緊。若倍加甘草。又加大棗。甘以緩之。則與急下之以承真陰之氣之意相馳矣。)
小承氣湯
大黃(君),厚朴(臣),枳實(佐)病在上焦。則為痞實。前方去芒硝者。恐傷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
東莊云。熱既入里。離表已遠。驅出為難。故就大便通泄其熱。從其近也。得汗而經熱從汗解。非汗為害。而欲劫之也。便矢而腑熱從矢出。非矢為難。而欲攻之也。醫不察此。專與糟粕為敵。自始至終。但知消克瀉下之法。禁絕飲食。惟求一便矢。以畢其能事。夭人生命如是者。曰矢醫。
白話文:
六要方原本就需要加些大棗,古籍記載,藥物的性質有緊有緩,含有芒硝的藥就屬於比較緊的,因此三承氣湯中,大承氣湯的性質最為緊迫。如果在方中加倍甘草,再加大棗,以甘性緩解其緊迫,就會與急下承真陰之氣的藥效相衝突了。
小承氣湯主要治療上焦的痞實,方中去除了芒硝,是因為擔心傷及血分的真陰,也就是說不想要傷及病根。
東莊說,熱邪已經入里,離表已經很遠,驅出就比較困難,所以就通過通便泄熱,從最靠近的部位入手。出汗能讓經熱從汗液中排出,不是汗液本身有害,而是想藉此排出熱邪;大便通暢能讓腑熱從大便中排出,不是大便本身困難,而是想藉此攻克熱邪。有些醫生不理解這個道理,只專注於與糟粕作戰,從頭到尾只知道消克瀉下,禁絕飲食,只追求一次大便,就以為完成了自己的任務,這樣就容易損害人的生命,這種醫生叫做矢醫。
3. 養陰法
按承氣三方。俱仲景成法。所謂急下之以存真陰。(知此意。則知宣明之倍甘草。六要之加大棗。均失仲景本旨矣。)不使胃中血液。為實熱之邪。燔灼枯槁而死。此先賢至精至妙之旨也。但人世腸胃脆薄者多。血氣充實者少。倘審之未的。或至誤投。一下之後。變症蜂起。
卒致不救。粗工殺人。往往因此。所以後賢師古人之意。變古人之法。凡審其人病系實邪。而質非強壯。脈不牢固者。概用滋陰補水之劑。(不離仲景存津液三字範圍。而法之穩當過之。)如甘露飲。四物湯。六味飲。(貞元飲或左歸飲。去茯苓加花粉。俱速效。)濃煎頻進。
白話文:
按照承氣湯的三種變化,都是仲景的成法。所謂急下就是為了保存真陰。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明白宣明湯加甘草,六君子湯加大棗,都是違背了仲景的本意。這樣做會導致胃中血液被實熱邪氣焚灼枯竭而死,這是先賢精妙的旨意。然而,現今人腸胃脆弱者居多,血氣充實者少,倘若判斷不準,可能誤投藥物,服用後會產生各種變症,最終導致無法挽回,粗心的人就會因此而殺人。所以後來的醫家師承古人,但又變通古人的方法,凡是判斷患者是實邪,但體質不強壯,脈象不穩定的,就用滋陰補水的藥方。這些藥方不脫離仲景“存津液”三字的範圍,而且方法更加穩妥。例如甘露飲、四物湯、六味飲。貞元飲或左歸飲去掉茯苓,加花粉,療效都很快。這些藥方濃煎頻服即可。
令胃中津液充足。實邪自解。陰氣外溢則得汗。陰血下潤則便通。(開鬼門潔淨府兩法。只一養陰法兼之。其無窮之利。當與東垣法並垂萬世。)奏效雖遲。實稱穩當。此乃仲景功臣。不可不知也。
凡發熱覺脅痛。耳聾。口乾。此屬實邪不清也。逍遙散去白朮廣皮。加生地丹皮酒炒芩連與之。二三劑不應。即屬火燥。改用養陰藥。(疏肝益腎湯)虛者加人參(或歸脾飲加柴胡白芍),有熱甚而痛。及手足頭面似覺腫起。此火燥生風。風淫末疾。屬少陽陽明。不必俟其汗後。當即以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與之。或滋水清肝飲。加熟地一倍為主。禁用寒涼藥。
白話文:
讓胃裡的津液充足,實邪就會自行消解。陰氣外溢就會出汗,陰血下行滋潤就會大便通暢。這兩種方法都屬於養陰法,效果雖然慢,但穩妥可靠,是張仲景的功勞,不可不知。
如果發熱、覺得肋骨疼痛、耳聾、口乾,說明實邪未除。可以用逍遙散去掉白朮和廣皮,加入生地、丹皮、酒炒黃芩、黃連,如果服用二三劑沒有效,就屬於火燥,應該改用養陰藥。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或者用歸脾飲加柴胡、白芍)。如果發熱很嚴重且伴有疼痛,以及手腳頭面感覺腫脹,說明火燥生風,風邪入侵,屬於少陽和陽明經,不用等出汗,應該馬上服用生金滋水飲加柴胡、黃芩,或者服用滋水清肝飲,加倍熟地,禁用寒涼藥。
甘露飲
生地(君),熟地(君),天冬(臣),麥冬(臣),枳殼(使),茵陳(佐),黃芩(佐),石斛(臣),甘草(臣)
上加枇杷葉。刷去毛蜜炙。虛甚者。去茵陳枳殼。並黃芩石斛。重加人參(予每遵此法。以救胃陰枯竭者。神應。)
四物湯
地黃(君),當歸(臣),白芍(佐),川芎(使)
上邪熱甚者去白芍。燥熱者去川芎。
白話文:
甘露飲
藥材:
- 生地(君):生地黃,是主藥。
- 熟地(君):熟地黃,也是主藥。
- 天冬(臣):天冬,是輔藥。
- 麥冬(臣):麥冬,也是輔藥。
- 枳殼(使):枳殼,是引藥。
- 茵陳(佐):茵陳,是佐藥。
- 黃芩(佐):黃芩,也是佐藥。
- 石斛(臣):石斛,是輔藥。
- 甘草(臣):甘草,是輔藥。
製法:
- 上述藥材加入枇杷葉,刷去葉毛,用蜜炙。
- 虛甚者,去掉茵陳、枳殼、黃芩、石斛,並重加人參。
功效:
- 此方常用于救治胃陰枯竭,效果显著。
四物湯
藥材:
- 地黃(君):生地黃,是主藥。
- 當歸(臣):當歸,是輔藥。
- 白芍(佐):白芍,是佐藥。
- 川芎(使):川芎,是引藥。
製法:
- 上邪熱甚者,去白芍。
- 燥熱者,去川芎。
功效:
- 四物湯可以根據不同體質,調整藥材,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六味飲
熟地(君),山藥(臣),萸肉(臣),丹皮(佐),茯苓(佐),澤瀉(使)
若邪熱勢甚。脈不大虛。舌胎乾燥。口渴甚者。以此三方為主。加酒炒芩連。欲邪達經絡者。合小柴胡或
白虎湯。虛者加人參。虛而邪甚者。合人參白虎。邪冒心胃。見譫語狂亂者。合益元散加牡丹皮。輕者合導赤散。
疏肝益腎湯
凡胃脘痛。大便燥結者。肝血虛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六味飲
方劑組成:
熟地黃(君藥),山藥(臣藥),山茱萸肉(臣藥),丹皮(佐藥),茯苓(佐藥),澤瀉(使藥)
適用症狀:
若邪熱勢盛,脈象不虛,舌苔乾燥,口渴嚴重者,可以此方為主,並加酒炒黃芩、黃連。若邪氣欲達經絡者,可與小柴胡湯或白虎湯合用。體虛者可加人參。體虛且邪氣盛者,可與人參白虎湯合用。若邪氣侵犯心胃,出現譫語狂亂者,可與益元散合用,並加牡丹皮。症狀較輕者可與導赤散合用。
疏肝益腎湯
適用症狀:
凡胃脘疼痛,大便乾燥者,多因肝血虛所致,此方主治之。
柴胡(君),白芍(臣),熟地(君),丹皮(佐),山藥(臣),萸肉(臣),茯苓(佐),澤瀉(佐)
生金滋水飲
凡傷寒熱退後。有易補之陰。有難動之陽。皆當以此養之。其見症或汗後煩躁未除。口渴微熱。大便艱澀。小便短赤。
人參(君),麥冬(臣),當歸(臣),白朮(臣),生地(君),丹皮(佐),白芍(佐),甘草(使)
滋水清肝飲,熟地(君),山藥(臣),萸肉(佐),丹皮(佐),茯苓(佐),澤瀉(使),柴胡(臣),白芍(臣),山梔(使),棗仁(佐),歸身(臣)
白話文:
傷寒熱退之後,若患者有容易補虛的陰證,以及難以活動的陽證,就應該用這兩種藥方來調養。症狀表現可能包括汗退後煩躁未消、口渴微熱、大便乾燥、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
先生批醫貫云。鼓峰造滋水清肝飲。取地黃丸之探原而不隔於中。取生地黃湯之降火而不犯於下。真從來之所未及。然則方意亦可類推也。先生醫案治一婦人。詳方意與所論頗合。疑所謂滋水清肝飲。大略如此。故附錄之以備參考。(即治吳維師內一案。)
生地黃湯
生地(君),白芍(臣),川芎(佐),當歸(臣),梔子(使),黃芩(佐),黃連(佐),防風(使)
白話文:
先生在批閱醫書時,說到「鼓峰造滋水清肝飲」這個方子,取自「地黃丸」的滋陰功效,卻不局限於補中,又取自「生地黃湯」的清熱降火,卻不犯脾胃,這才是真正的精髓,從未有人想到。如此一來,其他方子的意旨也能類推理解了。
先生的醫案中曾治療一位婦人,細看方意與論述,頗符合「滋水清肝飲」的思路。推測這個方子,大概就是如此了。因此將它附錄於此,作為參考。(這正是治療吳維師內一案的方子。)
生地黃湯
生地(君藥),白芍(臣藥),川芎(佐藥),當歸(臣藥),梔子(使藥),黃芩(佐藥),黃連(佐藥),防風(使藥)
上方一名生地黃黃連湯。先生批云。此方與地黃丸有未合者。予用陽明陰藥治之甚效。
考邯鄲遺稿中有清肝滋腎湯。與東莊治吳維師內一案所用之藥。不差一味。然則四明所謂滋水清肝飲。即養葵所謂清肝滋腎湯也。東莊乃以此方為鼓峰所造。而云從來未及。豈兩家制方。不謀而合與。抑以邯鄲遺稿。未經付梓。故雖以博極群書之東莊。亦未之見而云然耶。
白話文:
上方用的是生地黃黃連湯。先生批示說,這個方子跟地黃丸有些地方不符。我用陽明陰藥治療,效果很好。
研究邯鄲遺稿,發現裡面有一味清肝滋腎湯,藥方跟東莊治療吳維師的病所用藥方完全一樣。這樣看來,四明所謂的滋水清肝飲,跟養葵的清肝滋腎湯就是同一味藥方。東莊說這個方子是鼓峰所創,從來沒有人用過。難道兩家制方,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了同一個方子?還是因為邯鄲遺稿還沒出版,所以博覽群書的東莊也沒有見過它,才這樣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