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己任編》~ 卷八 (3)
卷八 (3)
1. 感症似瘧
有一種瘧疾。秋後晚發。不論間日一日。熱多寒少。或獨熱無寒。或寒熱相半。勢沉重者。總當以治感症之法治之。(大抵不外陽明少陽二經)
白話文:
有一種像瘧疾的病症,通常在秋天之後的晚上發作。發作時間不一定,可能是隔一天一次,也可能每天都發作。症狀是發熱的狀況比較明顯,怕冷的感覺比較輕微,甚至可能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也可能發冷發熱的感覺各佔一半。如果病情嚴重,應該用治療一般感冒的方法來處理。(大致上不外乎是從陽明經和少陽經這兩個方面來著手治療。)
2. 感症似瘧痢
有瘧痢交併。勢來暴甚者。亦當從感症治。急清陽明。毒自解矣。
白話文:
如果像是瘧疾又像是痢疾的症狀同時出現,而且來勢洶洶、非常嚴重,也應該把它當作一般的感冒來治療。趕緊清除陽明經的邪熱,身體的毒素自然就會解除了。
3. 內傷感熱似痢
有勞倦內傷人。夏月感熱。身如燔炭。下利膿血。譫語。舌燥而黑。脈洪數無倫。(甚者脈散亂。忽有忽無。)此陽明危病也。急用熟地一兩。生地麥冬當歸白芍甘草枸杞佐之。服後須微微見汗乃可治。(脈亦須接續分明。洪數鼓指。)又必即前方去生地。加棗仁山藥山萸肉丹皮連服七八帖。
俟其脈斂而圓。乃可用四順清涼飲子。加大黃五錢。熟地一兩。歸芍各三錢。甘草一錢。下其黑矢而愈。若一二日後。復發熱狂譫。喘急。口渴。此欲作汗解也。投耆朮各一兩。歸芍乾薑各三錢。甘草一錢。其汗如注。而霍然矣。或曰。陽明熱甚。當速解其毒。今先補後下。
何也。曰。毒火燔熾。涼膈承氣症也。而其原起於勞倦。陽邪內灼。脈已無陰。若驟下之。則毒留而陰絕。死不治矣。曰。復病又以他藥治。何也。曰。病從陽入。必從陽解。今陰氣已至。而無以鼓動之。則榮沖不洽。汗無從生。不汗。則虛邪不得外達。故內沸而復也。
白話文:
一個人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內傷,在夏天又感受熱邪,身體像火燒一樣發燙,還拉肚子,排出膿血,胡言亂語,舌頭乾燥發黑,脈搏又大又快而且毫無規律(嚴重時脈搏會散亂,時有時無)。這是陽明經的危重病症。
應該趕快用熟地一兩,加上生地、麥冬、當歸、白芍、甘草、枸杞等藥材輔助。服藥後,身體要微微出汗才能見效。(脈象也必須恢復連貫分明,變得洪大而有力。)
接著必須立刻將前方藥方中的生地去掉,加入棗仁、山藥、山茱萸、丹皮,連續服用七八帖。等到脈象變得緩和而圓潤,就可以用四順清涼飲子,加入大黃五錢、熟地一兩、當歸和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來清除黑色大便,病就會好轉。
如果一兩天後,又開始發燒、胡言亂語、喘氣急促、口渴,這是身體想要出汗解熱的徵兆。應該用黃耆和白朮各一兩,當歸、白芍、乾薑各三錢,甘草一錢。汗會像水注一樣流出來,病就痊癒了。
有人問:「陽明熱邪很嚴重,應該趕快解毒,現在卻先補後瀉,這是為什麼?」
答:「毒火熾盛,本來是涼膈承氣湯證,但病因是因為過度勞累,陽邪在體內灼燒,脈象已經沒有陰氣了。如果立刻用瀉藥,毒邪會殘留而陰氣耗盡,就會死亡而無法醫治。」
有人又問:「復發的病又用別的藥治,這是為什麼?」
答:「病從陽而來,必須從陽而解。現在陰氣已經出現,但沒有力量推動它,導致氣血不和,汗就無法產生。不出汗,虛邪就無法向外散發,所以體內又開始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