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乘六輯,王汝謙補註

《醫宗己任編》~ 卷七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2)

1. 復發

凡感症復發。世俗必作有餘治。必曰因食而起。殊不知有餘不盡之邪。留滯陽明胃經也。蓋緣戰汗後。元氣虧損之甚。即以補陰得汗。力只及得七八分便住。表既得解。便能清爽。其不盡者。復歸陽明。加以一二日之飲食。與邪相蒸。復騰騰而作熱矣。治之當何如。曰。舍補正氣無由也。

當此之時。大汗一出。元氣驟損。飲食入胃。生化遲緩。於是所留之邪。與新入之物。合而為火。如依時師。再作攻邪。元氣益虛。熱邪益熾。索然而死矣。唯以六君子湯。加當歸投之。縱有病愈增而熱似甚者。乃是邪與食為元氣所攻發。將出之候也。守不過三日。復戰而汗解矣。

或於六君子湯中。加酒芩連樸更穩。中氣虛而熱甚者。補中益氣湯。加酒芩連。或曰。汗至七八分。而餘邪何以復歸陽明。曰。胃主肌肉。而元氣薄故也。如元氣厚者。無此病也。如留泊肌肉筋骨。則為餘毒。治法亦先補正。有陰虛勞復。微扶風寒與食者。生地黃飲子主之。

若其人素壯實。平日多火症。愈後勞復者。亦不得用攻伐。七味蔥白湯主之。損庵用麥門冬斤許。入淡竹葉香豉。頻頻飲之佳。海藏麥門冬飲子亦可。

生地黃飲子

生地(君),熟地(君),枸杞(臣),地骨皮(臣),黃耆(臣),白芍(臣),天冬(佐),黃芩(佐),甘草(佐),枳殼(使),防風(使)

七味蔥白湯

治傷寒或因起動勞復。或因吃食稍多。皆成此候。若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症。宜服此方。

蔥白(連須君),乾葛(君),淡豉(半合臣),麥冬(佐),熟地(臣),生薑(使),流水(以杓揚之)七味。用清水煎。去滓分二服。漸漸服之取汗。

麥門冬湯

治勞復氣欲絕者。用之有效。能起死回生。易老加人參。尤妙。

麥冬(君),甘草(佐),粳米(臣)

先煮米令熟。去米。入藥五錢。棗二枚。竹葉十五片。溫服。(此方當有半夏。)

白話文:

凡是感冒等病症復發,一般人都會認為是治療不徹底,病邪還有殘餘,所以會用比較強力的藥物來治療。他們認為復發是因為吃東西引起的,卻不知道其實是上次生病沒有完全清除的病邪,殘留在陽明胃經。因為發汗後,身體的元氣耗損很多,雖然用補陰的方式讓身體發汗,但通常只能恢復七八分,雖然表面症狀解除了,但沒完全清除的病邪又回到陽明經。再加上一兩天的飲食,病邪和食物互相影響,又會發熱。這時候應該怎麼治療呢?答案是,只有補養正氣才能解決。

在剛發病的時候,大汗一出,元氣會迅速耗損,飲食進入胃部,消化吸收會比較慢。因此,殘留的病邪和新吃的食物結合,會產生熱。如果聽信庸醫,再次用攻邪的藥物,只會讓元氣更加虛弱,熱邪更加旺盛,最後導致死亡。正確的方法應該使用六君子湯,再加入當歸。如果吃了藥,病情反而加重,發熱好像更嚴重,其實是病邪和食物被正氣逼出來的徵兆,只要堅持三日,再次發汗就能痊癒。

如果覺得六君子湯效果不夠,可以加黃芩、黃連、厚朴,效果更穩定。如果中氣虛弱、發熱很嚴重,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黃芩、黃連。有人會問,為什麼發汗到七八分,殘留的病邪還會回到陽明經呢?這是因為胃主管肌肉,而元氣又比較薄弱。如果元氣強盛,就不會有這種問題。如果病邪殘留在肌肉筋骨,就會變成餘毒,治療方法一樣要先補養正氣。有因為陰虛勞累導致病情復發的,如果還稍微受到風寒或飲食影響,可以用生地黃飲子來治療。

如果這個人平時身體很強壯,容易有火氣,病癒後因為勞累而復發,也不能用攻伐的藥物。可以用七味蔥白湯治療。損庵先生會用一斤麥門冬,加入淡竹葉和香豉,經常飲用,效果很好。海藏先生的麥門冬飲子也可以用。

生地黃飲子

生地黃(為主藥),熟地黃(為主藥),枸杞(為輔藥),地骨皮(為輔藥),黃耆(為輔藥),白芍(為輔藥),天門冬(為佐藥),黃芩(為佐藥),甘草(為佐藥),枳殼(為使藥),防風(為使藥)

七味蔥白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或是因為勞動過度,或因為吃太多食物而復發的病症。如果復發很嚴重,就像再次得了傷寒一樣。剛開始有這種症狀,就可以服用這個方子。

蔥白(連鬚根,為主藥),葛根(為主藥),淡豆豉(半合,為輔藥),麥門冬(為佐藥),熟地黃(為輔藥),生薑(為使藥),流水(用勺子揚起),共七味。用水煎煮,去掉藥渣,分兩次服用,慢慢服用直到發汗。

麥門冬湯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為勞累過度,導致氣息快要斷絕的症狀,效果很好,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易老先生加入人參,效果更好。

麥門冬(為主藥),甘草(為佐藥),粳米(為輔藥)。

先煮米煮熟,去掉米,加入五錢藥材、兩枚紅棗、十五片竹葉,溫熱服用(這個方子應該還有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