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溫病正宗》是民國時期著名醫家王德宣先生的著作,於1935年經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後問世。這部書在當時溫病學術界有著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匯集了溫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症狀、治療和預防方法,更核心的價值在於作者對溫病學說的學術辨正與源流梳理,試圖將溫病學導回其在中國醫學經典中的正統位置。

作者王德宣,字松如,據書前的周守忠恕安所作之序文可知,他不僅是一位具有深厚學術素養的學者,更是臨床經驗極為豐富的醫家。序文中讚譽王氏讀書廣博,用功極深,處方不拘泥於成法,治病多見奇效,尤其在處理沉疴痼疾及流行性疾病(如北平猩紅熱)時,展現了卓越的醫術。王氏曾任湖南國醫專科學校溫病學教授,正是在此背景下,他深感溫病專書缺乏善本,學說龐雜不清,有必要進行系統性的整理與辨析。

在自序中,王德宣開宗明義地引用孔子「必先正名」的理念,強調醫學關乎生命,更需釐清概念。他對比了中醫(重氣化、求哲理)與西醫(重形質、炫科學)的特點,指出中醫學理的深邃之處需要意會,而非僅靠言傳。他認為當時溫病學說「名不正」,學術上存在許多混淆與謬誤,深恐「毫釐之差,而有千里之謬」,這是促使他撰寫此書的根本動機。因此,他「採輯古今溫病學說,加以辨正」,寫成《溫病正宗》一書,旨在確立溫病學的純正體系,並作為教學參考,以期澄清學術上的迷霧。

本書上篇為「學說辯正」,是全書思想精髓所在。在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中,王德宣從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談起,認為此書乃廣義的「傷寒」,是統論外感病的總綱(如《難經》所言傷寒有五)。他批評晉代王叔和雖然整理傳承了仲景之書,但後世醫家(特別是明清時期如方中行、吳又可、喻嘉言等)卻攻擊王叔和,並將《傷寒論》理解為狹義的、專指寒邪傷人,《傷寒》與《溫病》從此被割裂,試圖為溫病「另闢蹊徑」。王氏尤其批評了葉天士、吳鞠通等溫病大家的學說,認為他們提出的「溫邪專從口鼻而入」、「溫病治三焦」等理論,是與仲景六經辨證分道揚鑣的,過於強調溫病與傷寒的差異性,而忽略了二者的內在聯繫。王氏主張,外感六氣(風、寒、暑、濕、燥、火)皆可經皮毛或口鼻侵襲,主要的區別在於其性質不同而導致治療方法各異(寒邪宜溫表,熱邪宜清降),而非溫病與傷寒在病邪入侵途徑和傳變規律上完全對立。他引用《難經》「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之文,證明溫病症候亦可循六經見證,六經仍是辨證百病的提綱,不應將傷寒拘泥於六經而將溫病限於三焦。他進一步區分,「專從口鼻而入」並具有強烈傳染性的應屬「瘟疫」,而非所有溫病皆然。

在第二章「溫病真理之探源」中,王德宣將《黃帝內經》和《傷寒論》奉為醫學「聖經」,強調必須深入細緻地體會經典原文的精髓,方能避免斷章取義或以詞害意。他透過援引《素問》、《靈樞》、《金匱要略》中關於「病熱」、「熱病」、「溫病」、「伏氣」等概念的論述,考證溫病概念在經典中的淵源。他分析了「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的「伏氣溫病」觀點,以及《熱論》「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論斷,論證了溫病本就是傷寒體系內由寒邪轉化或熱邪為主的一類疾病。他亦引用《傷寒論》中關於溫病的描述,如「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以及對風溫、中暍等病的辨證條文,力圖證明仲景學說已然涵蓋了溫病及其相關病證,後世溫病學派的許多內容並非完全獨立於仲景體系之外。他認為,對經典的誤讀和學術上的偏執導致了溫病與傷寒的對立,造成了學術上的混亂局面。

雖然書中提供的內容未能看到第三章「溫病瘟疫之辨析」的具體闡述,但從章節標題和前文對瘟疫與溫病區別的伏筆,可以推測作者在此章節中應會詳細辨析瘟疫與一般溫病的異同,可能從病因、傳染性、病勢、治法等方面進行區分,這也是明清溫病學家所關注的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應是作者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對瘟疫這一特殊溫熱類疾病的進一步認識和歸類。

總體而言,《溫病正宗》是一部具有鮮明學術觀點的著作。它不僅是一部溫病學的教科書或臨床參考,更是一部充滿學術爭鳴色彩的辨證之作。王德宣先生以其深厚的傳統醫學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力圖撥亂反正,將溫病學說從當時與傷寒學說對立甚至分裂的局面中拉回,強調其與經典的淵源與內在聯繫。他對明清以來部分溫病學派的批評,反映了當時醫家在繼承發展傳統醫學體系時所面臨的困境與思考:如何在守護經典的同時,又能應對不斷出現的新疾病和複雜病證。本書對於理解中國溫病學的學術史、各家學說的演變及其爭議,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文獻和獨特的學術視角。其強調回歸經典、辨析源流、正本清源的學術態度,至今仍具有啟發意義,是研究溫病學乃至整個中醫學術發展史不可忽視的參考書。


周序

自序

上篇·學說辯正 (1)

上篇·學說辯正 (2)

上篇·學說辯正 (3)

上篇·學說辯正 (4)

上篇·學說辯正 (5)

上篇·學說辯正 (6)

上篇·學說辯正 (7)

上篇·學說辯正 (8)

上篇·學說辯正 (9)

上篇·學說辯正 (10)

上篇·學說辯正 (11)

上篇·學說辯正 (12)

上篇·學說辯正 (13)

上篇·學說辯正 (14)

上篇·學說辯正 (15)

上篇·學說辯正 (16)

下篇·正宗輯要 (1)

下篇·正宗輯要 (2)

下篇·正宗輯要 (3)

下篇·正宗輯要 (4)

下篇·正宗輯要 (5)

下篇·正宗輯要 (6)

下篇·正宗輯要 (7)

下篇·正宗輯要 (8)

下篇·正宗輯要 (9)

下篇·正宗輯要 (10)

下篇·正宗輯要 (11)

下篇·正宗輯要 (12)

下篇·正宗輯要 (13)

下篇·正宗輯要 (14)

下篇·正宗輯要 (15)

下篇·正宗輯要 (16)

下篇·正宗輯要 (17)

下篇·正宗輯要 (18)

下篇·正宗輯要 (19)

下篇·正宗輯要 (20)

下篇·正宗輯要 (21)

下篇·正宗輯要 (22)

下篇·正宗輯要 (23)

下篇·正宗輯要 (24)

下篇·正宗輯要 (25)

下篇·正宗輯要 (26)

下篇·正宗輯要 (27)

下篇·正宗輯要 (28)

下篇·正宗輯要 (29)

下篇·正宗輯要 (30)

下篇·正宗輯要 (31)

下篇·正宗輯要 (32)

下篇·正宗輯要 (33)

下篇·正宗輯要 (34)

下篇·正宗輯要 (35)

下篇·正宗輯要 (36)

下篇·正宗輯要 (37)

下篇·正宗輯要 (38)

下篇·正宗輯要 (39)

下篇·正宗輯要 (40)

下篇·正宗輯要 (41)

下篇·正宗輯要 (42)

下篇·正宗輯要 (43)

下篇·正宗輯要 (44)

下篇·正宗輯要 (45)

下篇·正宗輯要 (46)

下篇·正宗輯要 (47)

下篇·正宗輯要 (48)

下篇·正宗輯要 (49)

下篇·正宗輯要 (50)

下篇·正宗輯要 (51)

下篇·正宗輯要 (52)

下篇·正宗輯要 (53)

下篇·正宗輯要 (54)

下篇·正宗輯要 (55)

下篇·正宗輯要 (56)

下篇·正宗輯要 (57)

下篇·正宗輯要 (58)

下篇·正宗輯要 (59)

下篇·正宗輯要 (60)

下篇·正宗輯要 (61)

下篇·正宗輯要 (62)

下篇·正宗輯要 (63)

下篇·正宗輯要 (64)

下篇·正宗輯要 (65)

下篇·正宗輯要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