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4)
下篇·正宗輯要 (34)
1. 二十一、論溫病與傷寒病情不同治法各異
冬月傷寒,邪由皮毛而入,從表入里。初見三陽經證,如太陽病,則頭項強痛而惡寒之類。三陽不解,漸次傳入三陰。其中有留於三陽而不入三陰者;有結於胃腑而不涉他經者;亦有不必假道三陽而直中三陰者。凡此傷寒之證,初起悉系寒邪見象。迨發作之後,漸次化熱內傳,始有熱象。
故初起治法,必以通陽祛寒為主。及化熱之後,始有泄熱之法。此傷寒病之大較也。若夫溫病,乃冬時寒邪伏於少陰,迨春夏陽氣內動,伏邪化而為熱,由少陰而外出,如邪出太陽,亦見太陽經證,其頭項強痛等象,亦與傷寒同。但傷寒里無鬱熱,故惡寒不渴,溲清無內熱;溫邪則標見於外,而熱鬱於內,雖外有表證,而裡熱先盛,口渴溲黃,尺膚熱,骨節疼,種種內熱之象,皆非傷寒所有。其見陽明、少陽,見症亦然。
初起治法,即以清泄裡熱,導邪外達為主,與傷寒用藥一溫一涼,恰為對待。蓋感寒隨時即發,則為傷寒,其病由表而漸傳入里;寒邪郁久化熱而發,則為溫病,其病由里而鬱蒸外達。傷寒初起,決無裡熱見證;溫邪初起,無不見裡熱之證。此傷寒溫病分證用藥之大關鍵,臨證時能從此推想,自然頭頭是道矣。
白話文:
[二十一、討論溫病與傷寒病情的不同及其相應的治療方法]
在冬天因為受寒,病邪是由皮膚進入身體,再由表層深入到內部。初期會出現三陽經的病症,比如太陽病,就會有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並且怕冷的症狀。如果三陽經的病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逐漸傳到三陰經。但是有些病可能只留在三陽經,不會傳到三陰經;有的可能會在胃腸道形成結塊,而不影響其他經脈;也有病直接進入三陰經,不經過三陽經的情況。所有的傷寒病,初期都是寒邪的表現。等到病情發展後,寒邪會轉變為熱邪,然後才會有熱症的表現。
因此,初期的治療,必須以疏通陽氣、驅除寒邪為主要目標。等到病情轉變為熱邪後,才開始使用清熱的治療方法。這就是傷寒病的大致治療原則。
至於溫病,是在冬天時,寒邪潛伏在少陰經,等到春夏兩季,體內的陽氣活動,潛伏的寒邪轉變為熱邪,由少陰經向外發展。如果熱邪發展到太陽經,也會有太陽經的病症,像頭部和頸部僵硬疼痛的症狀,跟傷寒一樣。但是傷寒病的患者,體內沒有鬱熱,所以怕冷但不會口渴,小便清澈,沒有體內的熱症;溫病的患者,體表有病症,但體內有鬱熱,雖然體表有病症,但是體內的熱症更嚴重,口渴、小便黃,手腳熱,關節疼痛,這些體內的熱症,都不是傷寒病會有的。如果熱邪發展到陽明經或少陽經,也會有同樣的病症。
初期的治療,就要以清熱解毒,引導病邪排出體外為主要目標,跟治療傷寒病所用的藥物,一個是溫性,一個是涼性,正好相反。因為受到寒邪馬上發病的,就是傷寒病,病情是由體表逐漸傳到體內;寒邪在體內鬱積很久,轉變為熱邪才發病的,就是溫病,病情是由體內鬱蒸後向外發展。傷寒病初期,絕對不會有體內的熱症;溫病初期,一定會有體內的熱症。這就是傷寒病和溫病的區別,以及治療時選用藥物的主要關鍵。診斷病情時,如果能從這個角度去思考,自然就能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向。
2. 二十二、論伏氣發溫與暴感風溫病源不同治法各異
冬時伏邪,鬱伏至春夏,陽氣內動,化熱外達,此伏氣所發之溫病也。《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又云: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難經》云:傷寒有五,有溫病,有熱病。《傷寒論》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凡此皆指伏邪所發之溫病言也。
另有一種風溫之邪,當春夏間,感受溫風,邪鬱於肺,咳嗽發熱,甚則發為痧疹,《內經》所謂風淫於內,治以辛涼;葉氏《溫熱論》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皆指此一種暴感風溫而言也。伏氣由內而發,治之者以清泄裡熱為主。其見證至繁且雜,須兼視六經形證,乃可隨機立法。
暴感風溫,其邪專在於肺,以辛涼清散為主。熱重者兼用甘寒清化。其病與伏溫病之表裡出入,路徑各殊,其治法之輕重深淺,亦屬迥異。近人專宗葉氏,將伏氣發溫之病置而不講,每遇溫邪,無論暴感伏氣,概用葉氏辛涼輕淺之法,銀翹、桑菊,隨手立方,醫家病家,取其簡便,無不樂從;設有以伏氣之說進者,彼且視為異說,茫然不知伏溫為何病,嗟乎!伏溫是外感中常有之病,南方尤多,非怪證也;其病載在《內經》、《難經》、《傷寒論》諸書,非異說也。臨證者竟至茫然莫辨,門徑全無,醫事尚堪問哉?
白話文:
在冬天潛藏的病邪,隱藏到春夏季節,隨著體內的陽氣開始活躍,轉化為熱氣向外散發,這就是由潛伏病邪引發的熱性疾病。《黃帝內經》指出:冬天若受到寒冷侵襲,春天就可能患上熱性疾病。又說:所有因感冒而發展成熱性疾病的,如果是在夏至前發病,被稱為熱性疾病;若在夏至後發病,則被稱為暑熱病。《難經》提到:傷寒有五種類型,其中包括熱性疾病和高熱病。《傷寒論》記載:當太陽經出現問題,患者會有發燒並口渴但不怕冷的情況,這被歸類為熱性疾病。以上都是在描述由潛伏病邪引起的熱性疾病。
另外一種由風熱邪氣引起的疾病,在春夏季節,接觸到暖風,邪氣積聚在肺部,會導致咳嗽和發燒,嚴重時甚至會引起出疹子,《黃帝內經》認為這是內部風邪過剩,治療應使用辛涼藥物;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到的熱邪從上部進入人體,首先影響肺部的狀況,都是在描述這種突然受到風熱邪氣影響的情況。潛伏病邪是由內而外發作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為原則。其症狀繁多且複雜,必須結合六經理論的症狀來判斷,才能靈活地制定治療方案。
突然受到風熱邪氣影響的疾病,邪氣主要集中在肺部,治療主要以辛涼清熱為主。對於熱度較高的情況,還可以輔以甘寒藥物來清熱解毒。這種疾病和由潛伏病邪引起的熱性疾病在病程和傳播途徑上都大相徑庭,其治療方法的輕重緩急也有很大的差別。近期,人們專注於葉天士的理論,忽視了潛伏病邪引發熱性疾病的討論,每次遇到熱性疾病,無論是突然受到風熱邪氣還是潛伏病邪,都一律採用葉天士的辛涼輕淺療法,如銀翹散、桑菊飲等,醫生和病人因為其簡單易行,都很樂於接受;如果有提出潛伏病邪理論的人,他們會將其視為異端,完全不瞭解潛伏熱性疾病到底是什麼。唉!潛伏熱性疾病是外感疾病中常見的一種,尤其在南方更為普遍,並不是罕見的病症;其在《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等古籍中都有記載,並非異端學說。然而,實際診療時,醫生們卻無法辨識,毫無頭緒,這樣下去,醫學還能有所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