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66)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66)

1. 二十七、宣透膜原法

治濕瘧寒甚熱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懣。

厚朴(一錢,薑製),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八分,煨),黃芩(一錢,酒炒),藿香葉(一錢),半夏(一錢五分,薑製),粉甘草(五分)

加生薑三片為引。

此師又可達原飲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斂。仍用樸、檳、草果,達其膜原,祛其盤結之邪;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擬加藿、夏暢氣調脾,生薑破陰化濕。濕穢乘入膜原而作瘧者,此法屢效。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講述一種治療濕熱型瘧疾的方法,症狀包括嚴重的寒冷感、輕微的發燒、身體疼痛且有汗,肢體沉重以及胸悶。

藥方成分包含:厚朴(經薑處理的一錢),檳榔(一錢五分),草果仁(經過煨製的八分),黃芩(經酒炒的一錢),藿香葉(一錢),半夏(經薑處理的一錢五分),粉甘草(五分)。

另需加入三片生薑作為引導。

這是醫生常使用的達原飲的另一種方法。此方未使用知母的苦寒和白芍的酸收作用。仍然使用厚朴、檳榔、草果仁達到清理膜原的目的,驅除深層的邪氣;黃芩則能清除殘留的燥熱,甘草則具有調和中焦的作用。計劃添加藿香與半夏來暢通氣機、調理脾胃,生薑則有助於破除陰寒,化解濕氣。對於濕氣進入膜原導致的瘧疾,此法多次證明有效。

2. 二十八、苦溫平燥法

治燥氣侵表,頭微痛,畏寒無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錢),陳橘皮(一錢五分),紫蘇葉(一錢),桔梗(一錢五分),荊芥穗(一錢五分),桂枝(一錢,蜜水炒),白芍(一錢,酒炒微焦),前胡(一錢五分)

凡感燥之勝氣者,宜苦溫為主。故用橘、杏、蘇,荊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聖訓燥淫所勝,平以苦溫、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證,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宣其肺,肺得宣暢,則燥氣自解耳。

白話文:

[二十八、使用苦味溫性藥物來平衡乾燥法]

這是在治療被乾燥氣候影響到身體表面的情況,例如頭部輕微疼痛,怕冷且不出汗,鼻子不通以及咳嗽。

藥方成分包括:杏仁(約9克),陳年橘皮(約4.5克),紫蘇葉(約3克),桔梗(約4.5克),荊芥穗(約4.5克),桂枝(約3克,用蜜水炒過),白芍(約3克,用酒炒至微微焦黃),前胡(約4.5克)。

凡是受到乾燥氣候強烈影響的人,應該主要使用苦溫性的藥物。因此,這裡使用了橘皮、杏仁和紫蘇葉、荊芥穗來對抗乾燥。再加入帶酸味的白芍和帶辛辣味的桂枝,這正是遵循了古訓:當乾燥氣候過度時,應使用苦溫性的藥物,並輔以酸和辛的味道。在秋天乾燥的季節,人們常會咳嗽,所以我們加入前胡和桔梗來宣暢肺部,一旦肺部得以舒緩,乾燥的問題自然就會得到解決。

3. 二十九、金水相生法

治疰夏眩暈神倦,呵欠煩汗,及久咳肺腎並虧。

東洋參(三錢),麥冬(三錢,去心),五味子(三分),知母(一錢五分),玄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

法內人參補肺,麥冬清肺,五味斂肺,此《千金》生脈飲也。主治熱傷元氣,氣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證。今以此方治疰夏,真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清其肺,復清其腎;色黑之玄參,滋其腎,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協和諸藥,俾金能生水,水能潤金之妙耳。

白話文:

[二十九、金水相生法]

治療夏季長時間的頭暈目眩、精神疲憊,頻繁打哈欠、煩躁多汗,以及長期咳嗽導致肺部和腎臟同時虛弱的情況。

使用東洋參(約9克)、麥冬(約9克,要去除心部)、五味子(約0.9克)、知母(約4.5克)、玄參(約4.5克)、炙甘草(約1.5克)。

在這方法中,人參用於補充肺部能量,麥冬用於清涼肺部,五味子用於收斂肺氣,這些組合就是《千金》中的生脈飲。主要治療因高溫導致的身體元氣受損,如氣短、疲勞、口渴多汗等症狀。現在用這個處方來治療夏季長時間的病態,確實非常恰當。另外加入白色的知母,既能清涼肺部,也能清涼腎臟;黑色的玄參,既能滋養腎臟,也能滋養肺部。再以甘草調和所有藥物,讓肺部的能量能夠滋養腎臟,腎臟的能量也能回饋肺部,達到相互滋養的微妙效果。

4. 三十、松柏通幽法

治燥結盤踞於裡,腹脹便閉。

松子仁(四錢),柏子仁(三錢),冬葵子(三錢),火麻仁(三錢),苦桔梗(一錢),栝蔞仁(三錢),薤白頭(八分),大腹皮(一錢,酒洗)

加白蜂蜜一調羹,沖服。

此仿古人五仁丸之法也。松、柏、葵、麻,皆滑利之品,潤腸之功非小,較硝、黃之推蕩尤穩耳。丹溪治脾痹,每每開提上竅,故以桔梗、蔞、薤開其上,復潤其下。更加大腹寬其腸,白蜜潤其燥,幽門得寬得潤,何慮其不通哉!

白話文:

[三十、松柏通幽法]

用來治療體內乾燥導致的大便堅硬,腹部脹滿,排便困難。

使用松子仁四錢,柏子仁三錢,冬葵子三錢,火麻仁三錢,苦桔梗一錢,栝蔞仁三錢,薤白頭八分,大腹皮一錢(先用酒清洗)。

再加上一調羹的白蜂蜜,混合後服用。

這是模仿古人的五仁丸療法。松子、柏子、葵子、火麻仁都是具有滑利作用的食材,對潤滑腸道有顯著功效,比硝和黃更為溫和穩定。丹溪在治療脾臟功能障礙時,通常會從疏通上部通道開始,所以這裡使用桔梗、栝蔞、薤白來打開上部通道,同時潤滑下部。再加入大腹皮來擴張腸道,白蜂蜜則能滋潤乾燥,這樣幽門得到擴張和滋潤,自然就不會擔心無法暢通了!

5. 三十一、清燥救肺湯

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

桑葉(三錢),生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阿膠(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人參(七分),枇杷葉(一升)

諸氣膹郁之屬於肺者,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氣鬱之方,多用辛香行氣,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亦屬於肺之燥也。而古來治法,以痿嘔屬陽明,以喘屬肺,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而惟喘屬上矣,所以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即喘之屬於肺者,非表即下,非行氣即泄氣。

間有一二用潤劑者,又不得其肯綮。今此方名之為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用人參、甘草,甘溫以補氣,氣壯火自消。佐以石膏、麥冬、桑葉、阿膠、胡麻仁輩,使清肅令行,而壯火亦化。又佐以杏仁、枇杷葉之苦以降氣,氣降火亦降,而制節有權,氣行則不郁,諸痿喘嘔自除矣。

要知諸氣膹郁,則肺必大虛,若泥於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郁必不開,而火愈熾,皮聚毛落,咳不休而死矣。此名之救肺,涼而能補之謂也。若謂實火可瀉,而久服芩、連,苦從火化,亡可立待耳。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清燥救肺湯」的藥方與使用原理,主要治療各種氣悶、萎縮、喘息、嘔吐等症狀。

藥方成分包含:桑葉三錢,生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胡麻仁一錢,阿膠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杏仁七分,人參七分,以及枇杷葉一升。

對於肺部乾燥引起的氣悶,以往的療法多用辛香料以行氣,卻沒有專門治療肺部乾燥的方子。對於上部萎縮、喘息和嘔吐,傳統上將萎縮和嘔吐歸咎於陽明經,將喘息歸咎於肺,因此,治療方法通常忽略肺部乾燥的問題。即使對肺部導致的喘息,治療方式不是發汗就是瀉下,或是調理氣機,並非直接對症下藥。

偶爾會有使用滋潤藥材的處方,但效果不佳。這個「清燥救肺湯」,主要是針對胃部進行治療。其中人參和甘草能補氣,讓氣力充沛後,火氣自然消失。配合生石膏、麥門冬、桑葉、阿膠、胡麻仁等藥材,讓身體恢復清肅,火氣也能得到控制。再輔以杏仁和枇杷葉,利用它們的苦味以降氣,氣機下降,火氣也會隨之下降,這樣肺部功能得以正常運作,氣機流暢不再鬱結,萎縮、喘息、嘔吐等症狀就能獲得緩解。

重要的是,當出現各種氣悶症狀時,肺部往往已經非常虛弱。如果只是固守肺熱傷肺的觀點,不用人參補氣,那麼鬱結不會消失,反而火氣會更旺盛,最終導致皮膚乾燥、毛髮脫落,持續咳嗽直至死亡。所謂「救肺」,就是在降火的同時,還能滋補肺部。若以為真火可以瀉下,長期服用黃芩、黃連等苦寒藥物,反而會助長火氣,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