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3)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53)

1. (三)中暑

雷少逸曰:潔古云:靜而得之為中暑。東垣云:避暑乘涼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實二說,皆是陰暑之證,而無中字情形,似不可以中暑名之。考中暑即系中暍,中暍之證,可以不必另分。蓋中暑忽然而發,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傷暑,初則寒熱無汗,或壯熱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然悶倒,昏不知人,軀熱汗微,氣喘不語,牙關微緊,亦或口開,狀若中風,但無口眼喎斜之別。

其脈洪濡,或滑而數,緣其人不辭勞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氣鼓動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開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蘇合香丸化開灌之;或以來復丹研末,白湯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剝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竅也。俟其人事稍蘇,繼進祛暑調元法為治。

楊如侯曰: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也惡寒、身熱而渴也。《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乃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傷寒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出曰暍是也。感烈日之氣而病,即《經》所謂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也。

故暑字從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氣而言也。古人曰暑、曰熱、曰暍,其義一也。或曰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暍有異。不知寒暑本是對待之名詞,暑非專言熱而何?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曰濕溫,不名為暑,自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暑之名失,而暍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王安道曰:暑熱者,夏之令也。大行於天地之間,人受傷而為病,名曰中暑,亦曰中熱,一也。

趙以德曰:汗出惡寒,身熱而不渴者,中風也;渴者,中暍也。

周禹載曰:冬月有寒,則能傷人,名中寒;夏月有熱,亦能傷人,名中熱。此外來之熱,故曰中,非即伏寒發出,夏必病熱之熱也。

葉天士曰:熱地如爐,傷人最易。

白話文:

雷少逸表示:張元素曾經提到,靜止時得到的病就是中暑。李杲指出,避暑時因乘涼而得的病,被稱作中暑。實際上,兩種說法描述的都是陰暑的症狀,並沒有真正符合中暑的情況,似乎不能直接稱之為中暑。研究發現,中暑實際上就是中暍,兩者的區別不必過度強調。因為中暑的發作非常突然,就像箭石擊中人一樣,與傷暑不同,傷暑初期會出現寒熱無汗,或者高熱出汗的情況。

中暑患者會突然感到昏沉,失去意識,身體熱度高,汗出微少,呼吸急促,無法說話,牙關微緊,也可能嘴巴微張,看起來像中風,但是不會有口眼歪斜的現象。

脈象可能呈現洪濡或滑而數的特徵。這類患者通常不畏辛勞,烈日下行走,酷暑的氣候激發了他們體內的痰,痰阻礙心包,導致此病。治療應採用清暑開痰的方法。

若患者手腳冰冷,稱為暑厥。應該使用蘇合香丸來疏通,或者將來復丹磨成粉,用熱水灌服;或者用蒜汁灌服;或者將蒜瓣塞入鼻孔。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為了打通患者的呼吸通道。等到患者意識稍微恢復,再進一步使用祛暑調元的療法。

楊如侯認為:在烈日下因熱氣所導致的疾病,就是中暍。患者會大量出汗,怕冷,身體熱,並且口渴。《黃帝內經》認為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是火的氣質,所以熱是五行之一,熱病也是傷寒五種病症之一。《傷寒論》為了避免與下文的溫字混淆,特別指出這是中暍。感受烈日的氣候而生病,就是《內經》所說的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質為暑。

因此,暑字由日字旁組成,有炎暑和酷暑之稱,都是指烈日的氣候。古人說暑,說熱,說暍,意思是一樣的。有人認為暍是陽邪,暑是陰邪。濕氣重的暑天,是熱和濕的結合。似乎與暍有所不同。然而,寒暑原本就是相對的概念,暑如果不是熱的話,那又是什麼呢?如果病狀同時有濕和熱,《難經》會稱之為濕溫,而不是暑。自隋唐以來,都將濕熱視為暑,導致暑的真正含義消失,而暍的定義也變得模糊不清。

王安道表示:暑熱是夏季的自然現象,廣泛存在於天地之間,人因暑熱受傷而生病,稱之為中暑,也叫中熱,兩者是同一回事。

趙以德認為:出汗且怕冷,身體熱但不口渴的人,是中風;口渴的人,則是中暍。

周禹載表示:冬季有寒冷,會使人受傷,稱為中寒;夏季有熱度,同樣能使人受傷,稱為中熱。這是外來的熱度,所以稱為中,不是潛藏的寒氣在夏天爆發,導致熱病的熱度。

葉天士認為:熱的地方如同爐子,最容易傷害人。

2. (四)暑濕

楊如侯曰:兩脛逆冷,胸滿,頭目痛,妄言多汗,此先傷於濕,又中於暑,濕得暑邪,遏抑陽氣而病也。頭痛,妄言,多汗,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此先受暑,後受濕,暑挾濕邪,鬱蒸為熱而病也。朱南陽、許學士,均名為濕溫。雷少逸以濕溫當以夏末秋初為界限,方與《內經》秋傷於濕之訓不相齟齬,亦與四時之氣,大暑至白露,濕土用事,若合符節。茲於上所列二證,病在夏月,故不以濕溫名,而以暑濕稱之。

周禹載曰:濕病緩,暑病速。

沈堯封曰:《難經》所謂濕溫,指濕熱並至之病,不名為暑。

白話文:

楊如侯說:兩腿感到冰冷,胸部有飽脹感,頭部和眼睛疼痛,胡言亂語且大量出汗,這是先受到濕氣侵害,再受到暑熱影響的病症,濕氣結合暑熱,壓制了身體的陽氣而導致疾病。

頭痛,胡言亂語,大量出汗,脈象顯示陽脈柔弱,陰脈短而急促,這是由於先受到暑熱,後受到濕氣,暑熱結合濕氣,產生的熱氣鬱積在體內,導致疾病。朱南陽和許學士都將這種情況命名為「濕溫」。雷少逸認為「濕溫」應該在夏末秋初進行區分,這樣才能符合《內經》中提到的秋天受到濕氣侵擾的理論,也與四季的氣候變化相符合,在大暑到白露期間,濕氣盛行,正應驗了這個理論。對於上述的兩種症狀,因為發生在夏季,所以不被稱為「濕溫」,而是「暑濕」。

周禹載表示:濕氣引起的疾病發展緩慢,暑熱導致的疾病則發展迅速。

沈堯封解釋:《難經》中所謂的「濕溫」,指的是同時受到濕氣和熱氣影響的疾病,並非由暑熱單獨引起。

3. 五、伏暑

楊如侯曰:冬月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此冬月觸動伏暑之邪而病者也。按雖在冬月,獨太陰伏暑,不得誤作傷寒。蓋頭痛惡寒,內傷寒無異,而面赤煩渴,則非傷寒矣。然猶似傷寒陽明證,至脈濡而數,則斷非傷寒矣。蓋寒脈緊,風脈緩,暑脈弱。濡則弱之象,弱則濡之體也。

濡即離中虛,火之象也;緊即坎中滿,水之象也。火之性熱,水之性寒,象各不同,性則各異。故曰:雖在冬月,定非傷寒,而為伏暑也。冬月猶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與傷寒,猶男女之別,一則外實中虛,一則外虛中實,安得混而同之。

又曰:伏暑有九似:頭疼壯熱似傷寒;往來寒熱似瘧疾;翻胃吐食似膈氣;大便下血似腸風;小便不利似淋瀝;飲食無度似消渴;四肢困倦似虛癆;眼睛黃赤似酒疸;遍身黃腫似食黃,皆伏暑變象也。

雷少逸曰: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於當時;其邪微,發於秋後。時賢謂秋時晚發,即伏暑之病也。是時涼風颯颯,侵襲肌膚,新邪欲入,伏氣欲出,以致寒熱如瘧。或微寒,或微熱,不能如瘧分清。其脈必滯,其舌必膩,脘痞氣塞,渴悶煩冤,每到午後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調理非法,不治者甚多。

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則安。擬用清宣溫化法,使其氣分開,則新邪先解,而伏氣亦隨解也。然是證變易為多,其初起如瘧,先服清宣溫化法,倘畏寒已解,獨發熱淹綿,可加蘆、竹、連翹,本法內之半夏、陳皮,乃可刪去,恐其溫燥之品,傷津液也。

其舌苔本膩,倘漸黃、漸燥、漸黑、漸焦,是伏暑之熱,已傷其陰,於本法內,可加洋參、麥冬、玄參、細地治之。倘神色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證之輕重而用。倘壯熱舌焦,神昏譫語,脈實不虛,是邪熱歸併陽明,宜用潤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壯體強,以生軍易熟軍,更為有力。

種種變證,務在臨證之時,細審病之新久,體之虛實,按法用之,庶無差忒耳。

又或問曰:曾見禹載書中論伏暑,謂三伏之時,以書曬曝烈日之中,隨即收藏於笥,火氣未散,冬時啟笥,觸之遂病。今是論中全未言及,得毋遺漏乎?答曰:子誠刻舟求劍也。此不過偶一有之之證。若此論之,則伏暑之證,專病曬書之家,而無書曬者則不病;專病在冬,而三秋則不病。可發一笑。

白話文:

楊如侯說:冬天如果出現頭痛,稍微畏寒,臉色紅且煩躁口渴,舌苔呈白色,脈象濕軟而快速,這就是冬天觸碰到潛藏的暑邪而生病的情況。即使是在冬天,單單是太陰經的伏暑,不能錯誤的當作傷寒來處理。頭痛和畏寒,和內傷寒的症狀相似,但是臉色紅和煩躁口渴,就不是傷寒了。然而,這還有些類似傷寒中的陽明證,但當脈象濕軟且快速,就可以確定不是傷寒。因為寒邪的脈象緊繃,風邪的脈象緩慢,暑邪的脈象則弱。濕軟的脈象正是弱的表現。

再者,濕軟象徵離中虛,是火的象徵;緊繃象徵坎中滿,是水的象徵。火的特性是熱,水的特性是寒,象徵各不相同,特性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即使在冬天,確定不是傷寒,而是伏暑。冬天都還會是伏暑,秋天可想而知。伏暑和傷寒的區別,就像男女的分別,一個外表實內裡虛,一個外表虛內裡實,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另外,伏暑有九種類似情況:頭痛發高燒類似傷寒;寒熱交錯類似瘧疾;反胃嘔吐類似膈氣;大便出血類似腸風;小便不順類似淋瀝;暴飲暴食類似消渴;四肢疲倦類似虛勞;眼白泛黃類似酒疸;全身黃腫類似食黃,這些都是伏暑的變化症狀。

雷少逸說:夏天受的暑邪,如果嚴重,當時就會發病;如果輕微,就會在秋天後發病。時下的學者認為秋天晚些時候發病,就是伏暑的病狀。那時涼風瑟瑟,侵襲肌膚,新的邪氣想要進入,潛藏的暑氣想要排出,導致寒熱交錯像瘧疾一樣。或是微微的冷,或是微微的熱,不像瘧疾那樣可以清晰分辨。脈象一定滯塞,舌苔一定厚重,脘部脹滿,氣息阻塞,口渴悶熱,每天下午病情加重,到了傍晚更嚴重,熱到天亮出汗,各種症狀才會稍微緩解,天天如此,一定要兩個禮拜以上,才能完全好轉。如果治療不當,治不好的情況非常多。

不像風寒的邪氣,出一身汗就能好;溫熱的氣息,用涼藥就能平復。打算使用清宣溫化法,讓氣分開通,新的邪氣先被解開,潛藏的暑氣也會隨之消失。然而這種病變化的可能性很多,剛開始像瘧疾,先服用清宣溫化法,如果畏寒已經解除,只有發燒持續,可以在原方中加入蘆薈、竹茹、連翹,方中的半夏、陳皮可以去掉,以免溫燥的藥物傷害津液。

舌苔原本厚重,如果逐漸變黃、變乾、變黑、變焦,那就是伏暑的熱邪,已經傷害到陰分,在原方中可以加入西洋參、麥冬、玄參、生地等藥物治療。如果精神模糊,那就是邪氣逼近心包,根據病情的輕重,使用益元散、紫雪丹。如果高燒舌焦,精神混亂,脈象實而不虛,那就是邪熱集中在陽明經,應該用潤下救津法治療。如果是年輕力壯的人,可以用生軍代替熟軍,效果更好。

種種變化的情況,必須在診病的時候,詳細判斷病情的新舊,身體的虛實,按照方法使用,才能避免差錯。

又有人問:曾經看到禹載的書中討論伏暑,說三伏天時,把書放在烈日下暴曬,然後馬上收進箱子,火氣沒有散盡,冬天打開箱子,接觸到熱氣就會生病。現在這個討論中完全沒提到,是不是遺漏了呢?回答是:你這是刻舟求劍。這只是偶然出現的情況。如果按照這個理論,那麼伏暑的病,只會發生在曬書的人身上,而沒有曬書的人就不會生病;只會發生在冬天,而秋天就不會生病。這實在讓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