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2)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52)

1. 四、暑病

2. (一)冒暑

雷少逸曰:冒暑者,偶然感冒暑邪,較傷暑之證稍為輕淺耳。夫暑熱之邪初冒於肌表者,即有頭暈、寒熱、汗出、咳嗽等證,宜以清涼滌暑法,加杏仁,蔞殼治之。其證雖較傷暑為輕,然失治入里,此又不可以不知也。如入於肉分者,則周身煩躁,頭脹體燒,或身如針刺,或有赤腫等證,宜以祛暑解毒法治之。

如入於腸胃者,則有腹痛水瀉,小便短赤,口渴欲飲,嘔逆等證,宜以增損胃苓法,佐黃連治之。然冒暑之證雖謂為輕,亦必須防微杜漸耳。陳蓮舫曰:夏時冒暑,猶之春令冒風,略用表散即愈。若失治而由表入里,則變證作矣。

白話文:

雷少逸說:所謂冒暑,就是偶爾感染到暑熱之氣,比起傷暑的症狀要稍微輕一些。當暑熱之邪剛開始在皮膚表面發作時,就會出現頭暈、寒熱交錯、出汗、咳嗽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加上杏仁和蔞殼來治療。雖然這種情況比傷暑要輕,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讓病情深入體內,這點是不能忽視的。

如果暑熱進入肌肉層,就會全身煩躁,頭部脹痛,身體發燒,或者感覺像被針刺一樣,或者出現紅腫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袪暑解毒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暑熱進入腸胃,就會有腹痛、拉肚子、小便顏色深紅、口渴想喝水、嘔吐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調理腸胃的方法,輔以黃連來治療。雖然冒暑的症狀被認為是輕微的,但還是必須要小心防止病情惡化。

陳蓮舫說:夏天感染暑熱,就像春天感染風寒一樣,只要稍微使用一些散熱的藥物就能康復。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讓病情從表面深入體內,那麼各種併發症就會出現了。

3. (二)傷暑

雷少逸曰:長夏傷暑,有陰陽之別焉。夫陰暑之為病,因於天氣炎蒸,納涼於深堂大廈,大扇風車得之者,是靜而得之之陰證也。其脈浮弦有力,或浮緊,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心煩,肌膚大熱而無汗,此為陰寒所逼,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解表法,減去防風,益以香薷、藿香治之。嘔逆加茯苓、半夏;便瀉加厚朴、木香。

又有陽暑之病,緣於行旅長途,務農田野,烈日下逼得之者,是動而得之之陽證也。其脈浮洪有力,或洪數,面垢喘咳,壯熱心煩,口渴欲飲,蒸蒸自汗,此為炎熱所蒸,使周身中外皆熱,宜以清涼滌暑法,去扁豆、通草,加石膏、洋參治之。嘔逆加竹茹、黃連;便瀉加葛根、荷葉。

更宜審其體實體虛而藥之,自無不當耳。

張介賓曰:陰暑證,或在於表,或在於里,惟富貴安逸之人多有之。總由恣情任性,不慎風寒所致也。陽暑證,惟辛苦勞役之人多有之,由乎觸冒暑熱,有勢所不容已也。然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知,莫知則犯之者多。故凡有病暑者,陽暑多不見,而陰暑居其八九。

今之人治暑者,但見發熱頭痛等證,則必曰此中暑也,而所用無非寒涼,其不達也亦甚矣。

江誠曰:介賓先生謂陰暑多於陽暑,最為確切。今人治暑不別陰陽,一見發燒,遂投涼藥,若此貿貿,則害人匪淺矣。

王安道曰:暑熱之氣一也,皆夏月中傷其邪而為病,豈以一暑熱分為陰陽二證而名之邪?其避暑於深堂大廈,及恣食藏冰瓜果寒涼之物,正《經》所謂口得寒物,身犯寒氣之病,自當同秋冬即病陰證傷寒處治,不可名為中暑也。

沈堯封曰:暑也、熱也、暍也,皆夏令一氣之名也。後人不察,妄騰口說,其實與病情無涉,於醫理反混淆也。

楊如侯曰: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體疼痛,心煩,肌膚大熱無汗,此暑月為寒所傷也。頭痛發燥熱,肌膚大熱,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此暑月為熱所傷也。《經》云:炎火太過,炎暑流行,是暑即火也,熱也。後人以靜而得之為中暑,動而得之為中熱,將暑、熱分為陰陽二證,命名與古義不合。

甚有立陰暑陽暑之名者,亦屬徒亂人意。此以暑月傷寒,暑月傷熱別之。

白話文:

雷少逸表示:在夏季受暑傷,有陰暑和陽暑之分。陰暑的病因,是由於天氣炎熱,人們在寬敞的大廳或房間內納涼,由於大風扇或風車的冷風而受寒,這是在靜止狀態下得到的陰性症狀。脈象會呈現浮弦有力,或浮緊,出現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肢體疼痛且心情煩躁,皮膚發熱卻不出汗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受到陰寒的影響,使得全身的陽氣無法正常運作。治療上應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去掉防風,增加香薷和藿香。若伴有噁心嘔吐,再加入茯苓和半夏;若伴有腹瀉,再加入厚朴和木香。

另一種是陽暑,通常發生在長途旅行或田間工作的人身上,是在烈日下曝曬而產生的,這是活動中得到的陽性症狀。脈象會呈現浮洪有力,或洪數,臉部油膩,呼吸困難,高燒心煩,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這是因為身體被熱氣蒸煮,導致全身內外都發熱。治療上應使用清涼解暑的方法,去掉扁豆和通草,增加石膏和西洋參。若伴有噁心嘔吐,再加入竹茹和黃連;若伴有腹瀉,再加入葛根和荷葉。

然而,治療時更應該考慮患者本身的體質,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張介賓表示:陰暑症狀,可能出現在體表,也可能出現在體內,多見於生活富裕,生活安逸的人。主要是因為隨心所欲,不注意防寒保暖所導致的。陽暑症狀,多見於辛苦勞動的人,是由於暴露在酷熱的環境中,無法避免的。然而,熱暑可以讓人畏懼並能避免,避免了就不易患病;而陰寒的侵襲,因為舒服而不自知,不知不覺中就容易患病。因此,大多數患暑病的人,很少見到陽暑,而陰暑佔了八九成。

如今,人們在治療暑病時,只要看到發熱、頭痛等症狀,就會認為是中暑,使用的藥物都是寒涼的,這種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江誠表示:介賓先生認為陰暑比陽暑多,這個觀點非常準確。現在人們治療暑病時,不區分陰暑和陽暑,一看到發燒,就使用寒涼藥物,如果這樣盲目地治療,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

王安道表示:暑熱之氣是一樣的,都是在夏季受到邪氣侵擾而生病,難道可以將同一種暑熱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症狀嗎?那些在大廳或房間裡避暑,以及過度食用冰鎮瓜果等寒涼食物,正是《經》中所說的口食寒物,身受寒氣的病,應該按照秋冬季節的陰性傷寒來治療,不能稱之為中暑。

沈堯封表示:暑、熱、暍,都是夏季的一種氣候名稱。後人沒有深入瞭解,只是口頭傳說,實際上這些與病情無關,反而讓醫學理論變得混亂。

楊如侯表示:頭痛怕冷,身體僵硬,肢體疼痛,心情煩躁,皮膚發熱不出汗,這是夏季受到寒氣傷害的表現。頭痛發熱,皮膚發熱,極度口渴想喝水,大量出汗,體力衰弱,這是夏季受到熱氣傷害的表現。《經》中提到:炎火太盛,炎熱盛行,所以暑就是火,就是熱。後人將靜態得到的稱為中暑,將活動得到的稱為中熱,將暑、熱分為陰性和陽性兩種症狀,這種命名方式與古義不符。

有些人甚至創立了陰暑和陽暑的名詞,這只會讓人們更加困惑。應該將夏季受寒和夏季受熱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