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1)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51)

1. 三、熱病

2. (一)伏氣熱病

雷少逸曰:《金鑑》云: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乃冬傷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倪氏謂:交立夏以來,久伏之氣,隨時令之熱而觸發,故初病即發熱汗出,口渴心煩,不惡寒,而反惡熱,脈來脈大之象,是為熱病也。《醫通》曰:邪非外來,故但熱而不惡寒;熱自內發,故口燥渴而多引飲。

其邪既郁為熱,不得復言為寒。合而觀之,熱病因伏氣者瞭然。然較晚發更發於晚,比諸溫更伏於深。初起之時,宜用清涼透邪法。熱勢不衰,繼用清涼蕩熱法。倘有惡寒相兼,脈象舉取浮緊,是有夏時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熱在裡,先用辛溫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涼之劑,以蕩其裡熱也。

設無浮緊之脈,又無惡寒之證,誤用辛溫之方,耗傷津液者,宜用清熱保津法,加西洋參、石膏治之。倘或兼之惡風,微微汗出,脈象舉取浮緩,此表有風邪所加,風在外而熱在裡,當用辛涼解表法,先解其外也。至於舌苔化燥,譫語昏狂,急用清涼蕩熱法,加紫雪丹治之。

發斑者,加黃連、梔子;發疹者,加荷葉、牛蒡。須知熱病最易傷陰,當刻刻保陰為要,辛溫劫液之劑,勿浪用也。

楊如侯曰:夏至以後,炎暑司令,相火用事,人有發熱身疼不惡寒,但大熱而大渴者,為熱病。《內經·熱論》曰:凡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暑病即熱病也。夏至以前,氣候不熱,為春之暖,故病發猶名曰溫。溫者,熱之漸也。及夏至以後,氣候漸熱,為夏之暑,故病發則名曰熱。

《傷寒序例》云:暑病者,熱極重於溫。是暑病實熱病也。伏氣鬱久而後發,發即大熱大渴,仲景立白虎湯,實治熱病之主方也。熱病由下發上,由內發外,必經陽明,故無論三陽,總以石膏之辛涼,乘勢升散,知母之苦寒,靖少陰伏邪之源,甘草、粳米,維持中氣。為一了百當。

楊上善曰:冬傷於寒,輕者,夏至以前,發為溫病;重者,夏至以後,發為暑病。

沈宗淦曰:此言其常也。然春時亦有熱病,夏日亦有溫病。溫,熱之輕者也;熱,溫之重者也。故古人往往互稱。

白話文:

雷少逸表示:《金鑑》中提及:古訓有云,冬天如果受了寒氣,到了春天必定會患溫病,到了夏天就會變成熱病。所謂熱病,指的是冬天受到的微小寒氣侵襲,當時並沒有馬上發病。倪氏認為:進入立夏之後,長久潛伏的氣息會隨著天氣的炎熱被觸發,所以剛開始生病時就會出現發燒、出汗、口渴、心煩等症狀,而且不會怕冷反而怕熱,脈象會呈現出大脈的情況,這就是熱病的表現。《醫通》提到:病邪不是從外面入侵的,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情況;熱是由內部產生的,因此會感到口乾渴,並且大量喝水。

一旦病邪積聚轉化為熱,就不能再稱之為寒。綜合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熱病是由於潛伏的氣息導致的。然而,熱病通常會比晚發性的溫病更晚發作,比其他類型的溫病更深層次地潛伏。在病發初期,應採用清涼透邪的療法。如果熱勢不減,應該繼續使用清涼消熱的方法。假若伴有怕冷的症狀,且脈象呈現出緊張的浮動感,這可能是因為夏季突然遭受寒冷造成的,外面是寒,裡面是熱,首先應用辛溫解表的方法,以透出外面的寒氣;外部的寒氣得到透出後,再使用清涼藥物,以消除內部的熱氣。

假如沒有緊張浮動的脈象,也沒有怕冷的症狀,卻錯誤地使用了辛溫的藥方,導致津液消耗的,應該使用清熱保津的療法,加入西洋參和石膏進行治療。如果同時伴有怕風,稍微出汗,脈象呈現出緩慢的浮動感,這可能是外面受到風邪影響,外面是風,裡面是熱,應該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先解決外面的問題。至於舌苔變得乾燥,出現胡言亂語和精神錯亂的情況,應立即使用清涼消熱的方法,加上紫雪丹進行治療。

如果出現皮疹,可以添加黃連和梔子;如果出現紅疹,可以加入荷葉和牛蒡。必須瞭解,熱病最容易損傷體內的陰分,時刻保護陰分是最重要的,避免隨意使用辛溫劫液的藥物。

楊如侯說:夏至後,酷熱成為主要的氣候特徵,相火開始發揮作用。有人會出現發熱、身體疼痛但不畏寒,只有高熱和極度口渴的症狀,這就是熱病。《內經·熱論》提到:所有由感冒轉變為溫病的病例,在夏至前患病的是溫病,夏至後患病的是暑病。暑病實際上就是熱病。夏至之前,天氣還不是很熱,仍然保持春天的溫暖,所以疾病仍然被稱為溫病。溫病,實際上是熱病的初期階段。到了夏至之後,天氣逐漸炎熱,進入夏天的暑熱季節,所以疾病就會被稱為熱病。

《傷寒序例》指出:暑病的熱度比溫病更嚴重。由此可見,暑病實際上就是熱病。潛伏的病氣經過一段時間才爆發,爆發時就會有高熱和極度口渴,張仲景創立的白虎湯,實際上是治療熱病的主要處方。熱病從下往上發展,從內向外爆發,必然會經歷陽明經,因此無論是三陽經還是其他經絡,總是以石膏的辛涼特性,順勢散發熱氣,知母的苦寒性質,平息少陰經潛伏的邪氣源頭,甘草和粳米則用於維護中氣,這樣可以一次解決所有的問題。

楊上善說:冬天受到的寒氣,如果是輕微的,夏至之前會發作為溫病;如果是嚴重的,夏至之後會發作為暑病。

沈宗淦表示:這是通常的情況。然而,春季也會有熱病,夏季也會有溫病。溫病是熱病的較輕形式;熱病是溫病的較重形式。因此,古人經常互換使用這些名詞。

3. (二)伏熱兼新感症

楊如侯曰:夏日熱病,因外感而發者,不外二端。一因外感風寒而發,一因外感暑暍而發。其因風寒而發者,脈必浮緊,蓋風脈浮,寒脈緊也。熱病之脈者洪大,若見浮緊,可知其夏日之傷於風寒。若輕舉之,脈見浮緊,略按之,脈仍洪盛,即可知其新感風寒之邪,外束於表,而內伏之熱,已發於里矣。至因暑暍而發者,則病勢之來,尤速且劇。

蓋風寒之邪,從皮膚入,由外入內,勢猶較緩;暑暍之邪,從口鼻入,直行中道,內外熱邪交煽,匪由肺逆傳心包,即歸併胃腑,此譫語遺溺等證,所由來也。醫者對此二因宜明辨之。

周禹載曰:熱病之脈本洪大,若兼浮緊,是又感夏時暴寒。

又曰:凡溫病之發,因暴寒者居多;熱病之發,兼暑暍者為盛。

白話文:

楊如侯說:夏季的熱病,因外部感染而引發的,不出兩種情況。一種是由外部感受風寒而引發,另一種是由外部感受暑熱而引發。那些因為風寒而發病的,脈象必定浮緊,因為風的脈象是浮,寒的脈象是緊。熱病的脈象通常是洪大,如果出現浮緊的脈象,就可以知道是在夏天受到了風寒的影響。如果輕輕地觸診,脈象呈現浮緊,稍微用力按壓,脈象仍然洪大,就可以知道這是新近感受的風寒邪氣,從外部束縛在身體表面,而體內潛伏的熱氣,已經在內部發作了。至於因為暑熱而發病的,病情來得更快更嚴重。

風寒的邪氣,從皮膚進入,由外向內,其勢力相對緩慢;暑熱的邪氣,從口鼻進入,直接走中線,體內外的熱邪相互煽動,不是由肺部逆傳到心包,就是合併到胃腑,這就是胡言亂語、尿失禁等症狀的來源。醫生對這兩種原因應該要明確區分。

周禹載說:熱病的脈象本來就是洪大的,如果再有浮緊的脈象,那就是又感受到了夏季突然的寒冷。

他又說:所有溫熱病的發作,大多是由於突然的寒冷;熱病的發作,大多伴有暑熱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