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1)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41)

1. 四十四、新感秋燥說

凡治燥病,先辨涼溫。王孟英曰:以五氣而論,則燥為涼邪,陰凝則燥,乃其本氣。但秋承夏後,火之餘炎未息,若火既就之,陰竭則燥,是其標氣。治分溫潤涼潤二法。費晉卿曰:燥者干也,對濕言之也。立秋以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以燥為全體,而以熱與涼為之用,兼此二義,方見燥字圓相,法當清潤溫潤。

次辨虛實。葉香岩曰:秋燥一證,頗似春月風溫。溫自上受,燥自上傷,均是肺先受病。但春月為病,猶是冬令固密之餘,秋令感傷,恰值夏月發泄之後,其體質之虛實不同。初起治肺為急,當以辛涼甘潤之方,氣燥自平而愈。若果有暴涼外束,只宜蔥豉湯(蔥白、香豉,服時加童便)加杏仁、蘇梗、前胡、桔梗之屬。延綿日久,病必入血分,須審體質證候。

總之,上燥治氣,下燥治血,慎勿用苦燥劫爍胃汁也。

又次辨燥濕,石芾南曰:病有燥濕;藥有潤燥。病有風燥、涼燥、暑燥、燥火、燥郁夾濕之分;藥有辛潤、溫潤、清潤、咸潤、潤燥兼施之別。燥邪初傷肺氣,氣為邪阻,不能布津外通毛竅,故身無汗,寒熱疼痛;又不能布津上濡清竅,下潤胃腸,故口乾、舌燥、喉癢、乾咳、胸悶、氣逆、二便不調。

治者當辨燥濕二氣,孰輕孰重;所兼何邪,如兼風、兼寒、兼伏暑之類;所化何邪,如化火、未化火之分;所夾何邪,如夾水、夾痰、夾食、夾內傷之類;對病發藥,使之開通。開是由肺外達皮毛,與升散之直向上行者不同;通是由肺下達胃腸,通潤通利,皆謂之通,非專指攻下言。雖然,燥病夾濕,用藥最要靈活。

專潤燥,須防其滯濕;專滲濕,須防其益燥。必先詰其已往,以治其現在;治其現在,須顧其將來。

白話文:

[四十四、新感秋燥說明]

凡是治療與燥相關的疾病,首先應該分辨病情是屬於涼性還是溫性。王孟英指出,從五行氣象的角度來說,燥屬於涼性的邪氣,陰氣凝聚會導致燥,這是燥的本質。然而秋天接續在夏天之後,夏天的餘熱尚未消退,如果火氣過盛,陰氣枯竭也會導致燥,這就是燥的表象。治療方法可以分為溫潤和涼潤兩種。

費晉卿解釋道,燥就是乾燥的意思,這是針對濕而言的。立秋後,濕氣逐漸消散,燥氣開始盛行,初秋時天氣仍然熱,所以燥中帶熱,深秋時天氣轉涼,所以燥中帶涼。燥作為整體,熱和涼則是它的運用,同時包含這兩個定義,才能真正理解燥的意義,治療方法應當以清潤和溫潤為主。

接著分辨病情是虛是實。葉香巖提到,秋燥這種症狀很像春天的風溫。風溫是從上部受侵,燥也是從上部影響,都是肺部首當其衝。但是春天得病,身體還帶著冬天的堅固餘韻,而秋天受到影響,正逢夏天身體消耗之後,兩者身體狀況的虛實大不相同。初期治療應該以肺部為首要目標,應該使用辛涼甘潤的藥方,讓氣燥自行平復。如果突然遭受寒冷,只適合用蔥豉湯(主要成分是蔥白和香豉,服用時可加入童便)加上杏仁、蘇梗、前胡、桔梗等。如果病情拖延很久,必然會影響到血液循環,需要仔細檢查身體狀況和症狀。

總結來說,上部的燥應該治療氣,下部的燥應該治療血,千萬不要使用苦燥的藥物,以免損耗胃液。

再來是分辨燥和濕。石芾南表示,疾病有燥和濕之分,藥物也有潤燥之別。疾病可以分為風燥、涼燥、暑燥、燥火、燥鬱夾濕等類型,藥物可以分為辛潤、溫潤、清潤、鹹潤、潤燥兼施等類別。燥邪最初傷害肺氣,氣被邪氣阻礙,無法將津液輸送到身體表面,所以身體不會出汗,出現寒熱疼痛;同時也無法將津液向上滋潤頭腦,向下滋潤胃腸,因此會口乾、舌燥、喉嚨癢、乾咳、胸悶、呼吸困難、大小便不調。

治療者應該分辨燥和濕兩種氣象,哪一種比較嚴重;還有病情中夾雜了哪些邪氣,例如風邪、寒邪、潛藏的暑邪等;病情轉變成了哪種邪氣,例如轉變成火邪或沒有轉變;病情中夾雜了什麼邪氣,例如水邪、痰邪、食物邪氣、內傷邪氣等;針對病情選擇適當的藥物,使其能夠順利發揮作用。開是指由肺部向外達到皮膚,這和直接向上擴散不同;通是指由肺部向下達到胃腸,通潤和通利都叫通,不是單純指攻下。然而,燥病夾雜濕氣,使用藥物必須非常靈活。

單純潤燥,要小心防止濕氣積聚;單純排濕,要小心防止燥氣加重。必須先了解過去的病史,才能治療現在的病情;治療現在的病情,必須考慮未來的發展。

2. 第三章·辨脈

3. 一、辨脈提綱

脈浮緊惡寒,謂之傷寒;脈數寒少熱多,謂之溫病;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醫者不可不辨。

白話文:

如果脈搏浮而緊且感覺寒冷,這被稱作傷寒;如果脈搏頻數,感覺到的寒意少而熱感多,這被稱作溫病;如果脈搏緩慢且怕風,這被稱作傷風;如果脈搏強盛並伴隨高燒,這被稱作熱病;如果脈搏虛弱且身體發熱,這被稱作傷暑。這些,醫生不可以不加以分辨。

4. 二、溫病辨脈

凡溫病脈,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右手反盛於左手,總由怫熱鬱滯,脈結於中故也。若左手脈盛,或浮而緊,自是感冒風寒之病,非溫病也。

凡溫病脈,怫熱在中,多見於肌肉之分,而不甚浮。若熱鬱少陰,則脈沉伏欲絕,非陰脈也,陽邪閉脈也。

凡傷寒自外之內,從氣分入,始病發熱惡寒,一二日不作煩渴,脈多浮緊,不傳三陰,脈不見沉;溫病由內達外,從血分出,始病不惡寒,而發熱,一熱即口燥咽乾而渴,(楊如候曰:此論伏氣。若外感溫病,亦有微惡寒者。)脈多洪滑,甚則沉伏,此發表清裡之所以異也。

凡浮診中診,浮大有力,浮長有力,傷寒得此脈,自當發汗,此麻黃、桂枝證也;溫病始發,雖有此脈,切不可發汗,乃白虎、瀉心證也。死生關頭,全於此分。

凡溫病內外有熱,其脈沉伏,不洪不數,但指下沉伏而小急,斷不可誤為虛寒。若以辛溫之藥治之,反益其熱也。所以傷寒多從脈,溫病多從證,蓋傷寒風寒外入,循經傳也,溫病怫熱內熾,溢於經也。

凡傷寒始本太陽,發熱頭痛,而脈反沉者,雖曰太陽,實見少陰之脈,故用四逆湯溫之。若溫病始發,未嘗不發熱頭痛,而見脈沉澀而小急,此伏熱之毒滯於少陰,不能發出陽分。所以身大熱而四肢不熱者,此名厥,正雜氣怫鬱,火邪閉脈而伏也。急以鹹寒大苦之味,大清大瀉之。

斷不可誤為傷寒太陽始病、反見少陰脈沉而用四逆湯溫之。溫之則壞事矣。又不可誤為傷寒陽厥、慎不可下而用四逆散和之。和之則病甚也。蓋熱鬱亢閉,陽氣不能交接於四肢,故脈沉而澀,甚至六脈俱絕,此脈厥也;手足厥冷,甚至通身冰涼,此體厥也。即仲景所謂陽厥,厥淺熱亦淺、厥深熱亦深是也。

下之斷不可遲。非見真守定、通權達變者,不足以語此。(吳錫璜曰:王士雄說:謂沉細之脈,亦有因熱邪閉塞使然,形症實者,下之可生,未可概以陰脈見而斷其必死。凡熱邪壅遏,脈多細實遲澀,按證清解,自形滑數,不比內傷病服涼藥而脈加數為虛也。又馬元儀謂:三陽症亦有脈微弱不起者,以邪熱抑遏,不得外達,待清其熱,則脈自起,勿謂陽衰脈微也。二公論脈,與慄山前說均合,乃經驗日久,確切不易之理解,為醫者當切記之。

凡溫病脈,中診洪長滑數者輕,重則脈沉,甚則閉絕。此辨溫病與傷寒脈浮脈沉異治之要訣也。

凡溫病脈,洪長滑數兼緩者易治,兼弦者難治。

凡溫病脈,沉澀小急,四肢厥逆,通身如冰者危。

凡溫病脈,兩手閉絕,或一手閉絕者危。

凡溫病脈,沉澀而微,狀如屋漏者死。

凡溫病脈,浮大而散,狀若釜沸者死。

按傷寒、溫病,必須診脈施治。有脈與證相應者,則易於識別;若脈與證不相應,卻宜審察緩急,或該從脈,或該從證,務要脈證兩得。即如表證脈不浮者,可汗而解;里證脈不沉者,可下而解。以邪氣微,不能牽引抑鬱正氣,故脈不應。下利脈實,有病愈者,但得證減,復有實脈,乃天年脈也。

白話文:

[二、溫病脈象辨識]

只要是溫病的脈象,通常不會過於浮或沉,中等力度按下去會感到洪大、長、滑、數,而且右手的脈象往往比左手強烈,這主要是因為體內的怫熱(過度的熱氣)淤積,導致脈搏在中焦部位結聚所致。如果左手的脈象較強,或者呈現浮且緊的狀態,這通常是風寒感冒的徵兆,而非溫病。

溫病的脈象,由於怫熱存在於身體內部,通常表現為肌肉部分的異常,但並不會特別浮。如果熱氣困擾了少陰經絡,脈象可能會變得沉伏,彷彿要消失一般,但這並非代表陰性脈象,而是陽邪阻塞脈絡所致。

對於傷寒病,其病程是由外向內發展,先影響氣分,開始時會發燒並伴隨畏寒,一至兩日內不會出現煩躁或口渴,脈象多呈浮緊狀態,除非病情進入三陰階段,否則脈象不會顯示沉象;而溫病的發展則相反,是由內向外展現,先影響血分,一開始就沒有畏寒的症狀,只有發燒,一旦發燒就會感到口乾舌燥、喉嚨乾渴,脈象多為洪滑,嚴重時脈象可能沉伏,這是處理表癥和清裡的不同之處。

對於浮診和中診,如果脈象浮大且有力,或浮長且有力,若是傷寒病,這種脈象表示應該發汗治療,這就是麻黃或桂枝療法的適用範圍;然而,如果是在溫病初期就發現這樣的脈象,千萬不可輕易發汗,因為這可能是白虎湯或瀉心湯的適應症。生死關鍵,就在這裡區分。

對於溫病,如果體內和體表都有熱象,但脈象呈現沉伏,既不洪大也不數快,只是手指下按時感覺到沉伏且有些緊急,千萬不要誤以為是虛寒。如果用溫補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加重熱象。因此,處理傷寒時多依賴脈象判斷,而溫病則更倚重症狀,畢竟傷寒是由風寒外侵,沿著經絡傳遞;溫病則是怫熱在體內燃燒,溢出經絡之外。

對於傷寒,疾病最初可能源自太陽經,表現為發燒和頭痛,但如果脈象反而是沉的,雖然表面看來像是太陽經的問題,實際上已經顯露出少陰經的脈象,因此使用四逆湯來溫暖體質。然而,溫病在剛開始時,也可能出現發燒和頭痛的症狀,但脈象呈現沉澀且緊急,這表示潛藏的熱毒滯留在少陰經,無法正常地在陽分表現出來。因此,身體非常熱,但四肢卻不熱,這種情況被稱為厥,正是因為混雜的氣息怫鬱,火邪封閉脈絡,導致熱氣潛伏。此時,應該立即使用鹹寒、大苦的藥物,進行大力清熱和瀉火。

絕對不能誤以為這是傷寒的太陽經初期病症,脈象沉而見少陰經象,然後使用四逆湯來溫暖體質。這樣做只會讓病情惡化。同樣地,也不能誤以為這是傷寒的陽厥,不可以輕易地下瀉,而使用四逆散來調和。這樣做也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因為熱氣過度鬱閉,陽氣無法正常流通到四肢,所以脈象會變得沉澀,甚至六脈都消失,這就是脈厥;四肢冰冷,甚至全身冰冷,這是體厥。這就像仲景所說的陽厥,厥的程度淺,熱度也淺;厥的程度深,熱度也深。

對於溫病,中診時脈象呈現洪長滑數的情況較輕,如果脈象轉為沉,甚至完全消失,那就非常危險。這是分辨溫病與傷寒在脈象上浮或沉的不同治療策略的重要原則。

對於溫病,如果脈象同時呈現洪長滑數和緩的特徵,相對容易治療;但若同時有弦的特徵,則較難治療。

對於溫病,如果脈象沉澀緊急,四肢厥逆,全身冰冷,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

對於溫病,如果雙手脈象完全消失,或者其中一手脈象消失,同樣非常危險。

對於溫病,如果脈象沉澀且微弱,就像屋漏一樣,這代表死亡。

對於溫病,如果脈象浮大且散亂,像沸騰的鍋水一樣,這也是死亡的徵兆。

根據傷寒和溫病的診斷,必須通過脈診來進行治療。如果脈象和症狀相符,那麼判斷相對容易;但如果脈象和症狀不符,就需要仔細觀察症狀的輕重緩急,有時應當依脈象治療,有時則應當根據症狀治療,務必要做到脈象和症狀兩者兼顧。例如,如果表證的脈象不浮,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如果裡證的脈象不沉,可以通過下瀉來治療。這是因為邪氣較輕,無法抑制正氣,所以脈象不會有明顯反應。如果下痢但脈象實,有時候病情可以自行好轉,只要症狀減輕,再次出現實脈,這就是正常的脈象。

對於脈象的辨識,洪滑的脈象通常代表陽性或實證,微弱的脈象通常代表陰性或虛證,這不需要多問。然而,仲景曾說:如果脈象浮大,表示氣實血虛;《內經》也提到:脈象大於四倍以上,表示關格,這都是真正的虛弱;陶氏指出:無論脈象是浮、沉、大或小,只要手指下按時感到無力,重按完全無感,這就是陰脈。這說明洪滑的脈象未必代表陽性或實證。景嶽認為:脈象若有若無,只有緊貼骨頭才能感受到,脈象沉微細弱或脫節,這都是陰陽潛伏閉塞的徵兆;陶氏還說:如果體內外都有熱象,脈象沉伏,不洪大也不滑,手指下按時感覺到沉澀且緊急,這表示潛藏的熱毒。這說明微弱的脈象未必代表陰性或虛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