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9)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49)

1. (二)新感風溫症

楊如侯曰:頭痛,或惡風,或不惡風,身熱煩渴,脈浮數有汗,此春月時行病也。一曰風溫。風溫傳變甚速,劫液傷津,是所大戒,不可不慎也。

喻嘉言曰:春月厥陰風木主事,與時令之溫,不得分而為兩,凡病溫者,皆為風溫之病也。即如初春之時,地氣未上升,無濕之可言也;天氣尚微寒,無毒之可言也;時令正和煦,無疫之可言也;而所以主病者,全繫於風。試觀仲景於冬月正病,以寒統之,則春月正病,定當以風統之矣。

葉天士曰:風溫者,春月受風,其氣已溫。《經》謂春氣病在頭,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傷,故手太陰氣分先病。失治則入手厥陰心包絡,血分亦傷。故足經順傳,如足太陽傳陽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傳心包絡,人多不知。醫見身熱咳嗽,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羌、防、柴、葛,輒云解肌;或見痞悶,便用大黃,大便數行,上熱愈結,表裡苦辛化燥,胃汁大傷,致多變矣。

凌嘉六曰:春溫者,伏氣也;風溫者,發汗已,而灼熱者也。古人論之詳矣。近有感冒春之溫氣,隨感而發,其邪每有口鼻吸受,先傷肺衛,肺中邪郁,必從熱化,脈數發熱,或肺痹咳嗽,或胸滿煩渴,或氣窒不舒,外寒如戰慄;或邪郁不宣,二便不爽利,皆溫邪鬱蒸,時證現象,今人亦謂之春溫,又謂之風溫,此隨俗命名,而治法亦不必泥執古方也。

凡遇此證,用藥總以辛涼輕劑清理肺胃為主,加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米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通草、甜白梨等輕藥,皆可選用。初起證輕,施治如是。

然肺熱每易及胃,溫邪不解,必劫爍津液。或口糜,或舌絳,或骨節疼痛,或口渴引飲,或夜煩不寐,是氣分熱熾矣。當於上之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以育陰退熱。或熱邪傳入心包,脈數,舌絳,唇焦,鼻煤,耳聾者,此溫邪已入營分,當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捲心、石菖蒲。

佐以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以清解營分伏熱。若神昏譫語者,再衝入至寶丹。是治時證之大略也。然而溫邪吸入,每易由肺直走膜原,以致五、六日以外,不大便,而舌絳苔焦,如熱邪陷入心包之象,則但憑其舌苔或黃、或焦,或黑,是陽明胃實下證,非熱邪陷入心包也,可與承氣湯下之;虛羸老年,用大黃露穩當。是時即有抽掣瘈瘲、神昏譫語現象,亦急下之。

白話文:

(二)新感風溫症

楊如侯說:頭痛,或者怕風,或者不怕風,身體發熱口渴,脈象浮數且有汗,這是春天流行的疾病。這種病稱為風溫。風溫的傳播變化非常快,會消耗體液損傷津液,這是需要特別警惕的,不能不小心。

喻嘉言說:春天厥陰風木主導,和時令的溫熱結合在一起,不能把兩者分開來看,凡是生病的溫熱病,都是風溫病。就像初春的時候,地氣還沒有上升,沒有濕氣可言;天氣還有點微寒,沒有毒氣可言;時令正好溫和,沒有瘟疫可言;而主要導致疾病的原因,完全在於風。試想張仲景在冬天疾病以寒來統稱,那麼春天疾病也應當以風來統稱。

葉天士說:風溫是指春天感受風邪,而風邪本身已經帶有溫熱的性質。《黃帝內經》說春天發病的部位在頭部,治療要針對上焦。肺臟在人體最高的位置,邪氣必定先侵犯肺部,所以手太陰肺經的氣分最先生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就會侵入手厥陰心包絡,連血分也會受損。所以足經的順傳,例如足太陽經傳到陽明經,大家都知道;但是肺病沒有及時治療,逆傳到心包絡,很多人卻不知道。醫生看到病人身體發熱咳嗽,不明白肺病在上部的道理,就隨意使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等藥,說是解肌;或者看到病人胸悶,就使用大黃,導致大便多次排出,反而使上熱更加鬱結,表裡都是苦寒燥熱的藥,嚴重損傷胃液,導致病情多變。

凌嘉六說:春溫屬於伏氣病;風溫屬於發汗後,身體仍然灼熱的病症。古人已經詳細論述過。最近有人感受春天的溫熱之氣,隨感即發,邪氣大多從口鼻吸入,先損傷肺的衛外功能,肺中邪氣鬱積,必定從熱化,脈象快發熱,或者肺氣阻塞咳嗽,或者胸悶煩躁口渴,或者氣機不順暢,外表卻像寒冷一樣顫抖;或者邪氣鬱積不能宣洩,小便和大便都不順暢,這些都是溫邪鬱蒸的現象。現在的人也把這些叫做春溫,又叫做風溫,這只是隨俗稱呼,而治療方法也不必拘泥於古方。

凡是遇到這種病症,用藥總是以辛涼輕劑來清理肺和胃為主,可以加入梔子、淡豆豉、連翹、黃芩、杏仁、桔梗、薄荷、蘇梗、牛蒡子、玄參、馬勃、知母、天花粉、橘紅、枳殼、桑葉、竹茹、貝母、石斛、茯苓、薏苡仁、冬瓜子、蘆根、竹葉、枇杷葉、燈心草、通草、甜白梨等藥,都可以選用。初起病情較輕,就這樣治療。

然而肺熱常常容易影響到胃,溫邪不解,必定會耗損津液。或者出現口腔潰爛,或者舌頭紅絳,或者關節疼痛,或者口渴想喝水,或者夜晚煩躁不能入睡,這都是氣分熱邪熾盛的表現。應當在上面的辛涼藥中,加入石膏、生地、知母、丹皮、滑石、生甘草、寒水石、黃連、阿膠等藥,來滋養陰液退熱。如果熱邪傳入心包,脈搏快,舌頭紅絳,嘴唇焦乾,鼻腔乾燥,耳朵失聰,這是溫邪已經侵入營分的表現,應當使用犀角、鮮生地、玄參、連翹、羚羊角、丹皮、川貝母、竹捲心、石菖蒲。

可以輔佐使用知母、赤芍、鮮石斛、天花粉、蘆根、白茅根、銀花露、方諸水、金汁、竹瀝、野薔薇等藥,來清解營分的潛伏熱邪。如果出現神志昏迷說胡話的情況,再加入至寶丹。以上是治療這種疾病的大概方法。然而溫邪吸入,常常容易從肺部直接侵入膜原,導致五六天以後,出現大便不通,而且舌頭紅絳苔焦的情況,就像熱邪陷入心包的症狀,這時只需要看舌苔是黃色、焦黃色還是黑色,就可以判斷這是陽明胃實證的下實證,並不是熱邪陷入心包,可以用承氣湯來瀉下;對於虛弱的老年人,使用大黃露比較穩妥。這時即使出現抽搐、痙攣、神志昏迷說胡話的現象,也要立刻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