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7)
下篇·正宗輯要 (37)
1. 二十八、伏邪病名解
感六淫而即發病者,輕者謂之傷,重者謂之中;感六淫而不即病,過後方發者,總謂之曰伏邪。已發者而治不得法,病情隱伏,亦謂之曰伏邪。有初感治不得法,正氣內傷,邪氣內陷,暫時假愈,後乃復作者,亦謂之曰伏邪;有已發治愈,而未能除盡病根,遺邪內伏,後又復發,亦謂之曰伏邪。夫伏邪,有伏燥,有伏寒,有伏風,有伏濕,有伏暑,有伏熱。
白話文:
當人接觸到六種外在致病因素(風、寒、濕、暑、燥、火)而立即生病,病情較輕的我們稱之為「傷」,病情較重的則稱之為「中」。然而,如果接觸到這些致病因素當時並未立即生病,而是在一段時間後才發病,這種情況我們統稱為「伏邪」。
疾病已經發作,但治療方法不當,導致病情潛藏下來,我們同樣稱之為「伏邪」。也有初次感染時治療不當,導致體內正氣受損,邪氣深入體內,看似暫時康復,但之後再次發病的情況,我們也稱之為「伏邪」。或者疾病已經發作並且得到治療,但是未能徹底清除病根,導致殘餘的邪氣潛藏在體內,之後再次發病,這也是「伏邪」的一種。
而所謂的「伏邪」,可以是「伏燥」、「伏寒」、「伏風」、「伏濕」、「伏暑」、「伏熱」等各種類型。
2. 二十九、五氣皆從火化
四時之序,春為風,夏為暑,長夏為濕,秋為燥,冬為寒,皆有外因。火則本無外因,然《內經》言百病之生,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則並及於火為六,病則名曰六淫。蓋以風暑濕燥寒感於外,火即應之於內;則在內之火,即此在外之五氣有以致之,故火但曰遊行其間,後賢所以有五氣皆從火化之說也。
白話文:
根據四季的順序,春天代表風,夏天代表熱,長夏季節代表濕,秋天代表乾燥,冬天代表寒冷,這些都是外部環境的因素。火這種元素本身並非由外界因素引起,然而根據《內經》的描述,所有的疾病基本上都是由於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因素導致,因此火也被歸納為六大病因之一,稱之為「六淫」。這是因為當外部的風、暑、濕、燥、寒影響身體時,內部的火就會有所反應;所以體內的火,其實是由外部的這五種氣候因素所引發的,因此火只被描述為在其中遊走。後世的學者也因此提出了「五氣皆從火化」的理論。
3. 三十、論溫熱即是伏火
凡伏氣溫熱,皆是伏火,雖其初感受之氣,有傷寒傷暑之不同,而潛伏既久,蘊釀蒸變,逾時而發,無一不同歸火化。中醫所謂伏火症,即西醫所謂內炎症也。王秉衡曰:風寒暑濕,悉能化火,血氣鬱蒸,無不生火,所以人之火症獨多焉。朱心農曰:東南方天時多熱,地氣多濕,最多濕熱濕溫之症,正傷寒症極少。
即云冬月多正傷寒症,亦不盡然。歷症以來,恆見大江以南,每逢冬令太溫,一遇感冒,表分雖有外寒,內則竟多伏火,悉以伏火治之,絲毫不爽。故魏柳州曰:壯火為萬病之賊。嘉約翰曰:炎症為百病之源。中醫西醫,其揆一也。雖然,同一伏火,而濕火與燥火判然不同。
以治燥火之法治濕火,則濕欲遏而熱愈伏,勢必為痞滿,為嘔呃,為形寒,熱不揚,為腸鳴泄瀉,甚則蒙閉清竅,譫語神昏,自汗肢厥,或口噤不語,或手足拘攣;以治濕火之法治燥火,則以燥濟燥,猶撥火使揚,勢必為灼熱,為消渴,為熱盛昏狂,為風動痙厥,甚則鼻煽音啞,舌卷囊縮,陰竭陽越,內閉外脫。是以對症發藥,必據燥火濕火之現症為憑。
分際自清,誤治自少。
白話文:
[三十、討論溫熱疾病實質上就是潛藏的火氣]
任何潛藏的溫熱疾病,其實都是潛藏的火氣所導致。儘管在剛開始接觸到的病氣,可能是因為著涼或是中暑,但是當這些病氣在體內隱藏一段時間後,經過醞釀和變化,到了一定的時候發作,最終都會轉化為火氣的症狀。在中醫裡稱作潛藏的火氣症狀,在西醫裡就叫做內炎症。
王秉衡曾經說過:無論是風、寒、暑、濕,都能夠轉化為火氣,如果血液和氣體鬱積蒸騰,也會生成火氣,因此人的火氣症狀特別多。朱心農也說過:在東南方,天氣大多炎熱,地面氣候也多半濕潤,這邊最容易出現的是濕熱和濕溫的疾病,真正因著涼而引起的傷寒症卻很少。
即使有人說冬天會有很多真正因著涼而引起的傷寒症,事實上並非如此。從過去的病例來看,長江以南的地方,每逢冬季天氣都比較溫暖,一旦感冒,身體表面可能還有寒氣,但體內卻多有潛藏的火氣。用治療潛藏火氣的方法來治療,效果絲毫不差。所以魏柳州說過:旺盛的火氣是各種疾病的元兇。John Keats也說過:炎症是各種疾病的根源。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他們的看法是一致的。
然而,同樣是潛藏的火氣,濕火和燥火的區別卻非常明顯。
如果用治療燥火的方法來治療濕火,濕氣反而會被抑制,火氣也會更加潛藏,很可能會導致腹脹、噁心、身體冰冷、熱氣無法散發、腸胃鳴叫、腹瀉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意識不清、胡言亂語、自汗、四肢厥冷、口不能言、手腳抽搐等症狀。反之,如果用治療濕火的方法來治療燥火,那就如同在乾燥的地方加乾燥,如同在火堆上添油,可能會導致高燒、口渴、精神錯亂、癲癇等症狀,嚴重的話還可能導致鼻翼煽動、聲音嘶啞、舌頭捲縮、男性的睪丸收縮、陰氣枯竭、陽氣過剩,內在的病狀和外在的病狀一起爆發。
因此,醫生在診斷病情時,必須根據患者具體的燥火或濕火的症狀來下藥。這樣一來,兩種病症的區別就會變得清晰,錯誤的治療方式自然也會減少。
4. 三十一、暑痎熱與火而言
風暑濕燥寒,乃天地之氣行於四時者也。惟夏令屬火,日光最烈。《內經》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明指烈日之火而言。然春秋冬三時之暖燠,無非離照之光熱,因皆不可以暑稱。故軒岐於五氣之下,贅一火字。且其言暑,明曰: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是暑痎熱與火二者而已,經旨已深切著明矣。
而人之火病獨多者,以風寒暑濕,悉能化火,五志過動,無不生火,則又天氣與人性交合化火之大源也。
白話文:
[三十一、關於暑熱和火的探討]
風、暑、濕、燥、寒,這些都是自然界四季運行的氣候現象。特別的是,夏季與火相關聯,日照強烈。根據《內經》記載:當年份中的火氣過盛,酷熱就會盛行。這清楚地指出火指的是強烈的日光。然而,春、秋、冬三個季節中的溫暖,其實也是太陽光熱的一部分,但因為這些並不能被稱作暑熱。因此,黃帝和岐伯在五氣之外,額外提到了「火」。他們描述暑熱時,說到:在天空中,它表現為熱;在地上,它就是火,其本質就是暑熱。由此可見,暑熱和火,兩者其實是同一回事,這個觀點在經典中已經深刻且明確地闡述了。
而人們之所以容易有火氣旺的問題,是因為風、寒、暑、濕等環境因素都能轉化為火氣,情緒過度激動也會生火,這是自然界的氣候和人類的本性相互作用,成為火氣產生的重要根源。
5. 三十二、暍暑命名之別
暍,即暑也。變暑言暍者,以暑病屬諸伏寒,至夏至後發病之名,故曰中暍。使不相混,此仲師法也。
白話文:
暍,其實就是暑熱病。之所以用暍來代替暑稱呼,是因為暑熱病是由於冬天的寒氣藏在身體裡,到了夏至後才發病,所以這種病被稱為中暍。這樣稱呼是為了避免和其他病混淆,這是張仲景的診斷方法。
6. 三十三、寒溫暑濕汗解不同
傷寒非汗不解,最喜發汗;傷風亦非汗不解,最忌發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異其治,即異其法也。溫病亦喜汗解,最忌發汗,只許辛涼解肌,辛溫又不可用,妙在導邪外出。俾營衛氣血調和,自然得汗,不必強責其汗也。若暑溫濕溫,則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香薷發之。
發汗之後,大汗不止,仍歸白虎法,固不比傷寒傷風汗漏不止,而必欲桂附護陽實表。亦不可屢虛其表,致令厥脫也。觀古人暑門,有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法,其義自見。
白話文:
[三十三、對於寒、溫、暑、濕的出汗療法各有不同]
對於感冒引起的病症,如果不透過出汗是無法痊癒的,因此最理想的情況就是讓患者出汗;然而,風邪引起的病症同樣需要透過出汗才能好轉,但卻不能直接刺激出汗,而是應該緩和地讓肌肉放鬆來達到治療效果。這就是使用麻黃和桂枝兩種藥材治療方式的不同,其具體方法自然也會有所區別。
溫熱性的疾病同樣會因為出汗而得到改善,但同樣要避免直接刺激出汗,只能選擇辛涼的藥物來讓肌肉放鬆,而辛溫的藥物則不適合使用。其巧妙之處在於引導體內的邪氣向外排泄。當體內的營養、防禦系統及血液運行恢復正常,自然就會出汗,無需強迫患者出汗。
然而,對於暑熱和濕熱導致的疾病,情況就有所不同了。暑熱性的疾病如果不透過出汗是無法解決的,可以使用香薷這種藥材來促進出汗。
出汗後,如果汗流不止,應遵循白虎湯的治療原則,這與感冒或風邪引起的汗流不止,必須使用桂枝、附子等藥材保護陽氣和固表的原則不同。也不能頻繁地讓表皮虛弱,以免導致四肢冰冷和脫水的情況發生。從古人的治療暑熱的經驗看,有使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的方法,其道理顯而易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