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6)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36)

1. 二十五、溫熱暑各伏氣有兼邪

伏氣溫病,有兼風兼寒兼濕兼毒之不同;伏氣熱病,有兼暑兼濕兼燥之不同。惟伏暑之邪,古無是說,至深秋而發者,始見於葉氏《指南》。霜未降者輕,霜既降者重,冬至尤重。然竟有伏至來春始發者,由於秋暑過酷,冬令仍溫,收藏之令不行,中氣因太泄而傷,邪熱因中虛而伏,其綿延淹滯,較《指南》所論更甚。調治之法則尤難,非參耆所能托,非芩連所能清。

惟藉輕清靈通之品,緩緩撥醒其氣機,疏通其血絡,始可十救一二。若稍一呆鈍,則非火閉,即氣脫矣。

白話文:

對於潛藏體內的溫病,可能同時夾雜著風邪、寒邪、濕邪或是毒素;而潛藏的熱病,則可能夾帶暑邪、濕邪或燥邪。然而,關於暑邪潛伏的情況,在古籍中並無明確記載,直到深秋時纔在葉氏的《指南》中首次提及。如果暑邪在霜降前發作,病情通常較輕;霜降後發作,病情則較嚴重,尤其是冬至後發作,病情更是危急。然而,也有案例顯示,暑邪可以潛伏到隔年春天才發作,這通常是因為秋天的暑熱過於酷烈,冬季天氣仍然溫暖,身體無法正常進入休養狀態,導致中氣過度洩漏而受損,邪熱趁虛而入,埋伏體內,其病情的拖延和影響比《指南》中描述的更加嚴重。治療這種情況的方法尤其困難,單純使用人參、黃耆等補藥,或是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都無法解決問題。

唯有使用性質輕盈、清涼且能活絡氣血的藥材,慢慢喚醒體內的生理機能,疏通血液循環,纔有可能救回一兩個病人。如果處理稍有不慎,不是會造成火氣封閉,就是會導致氣息脫散。

2. 二十六、溫暑伏氣證狀

伏氣溫病,自里出表,乃先從血分,而後達於氣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潤而無苔垢。但察其脈軟,而或弦或微數,口未渴,而心煩惡熱,即宜投以清解營陰之藥。迨邪從氣分而化,苔始漸布,然後再清其氣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絳咽乾,甚有肢冷脈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陰分伏邪,繼必厚膩黃濁之苔漸生,此伏邪與新邪先後不同處。

更有伏邪深沉,不能一齊外出者,雖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後,逾一二日,舌復干絳,苔復黃燥,正如抽蕉剝繭,層出不窮,不比外感溫邪,由衛及氣,自營而血也。秋月伏暑證,輕淺者邪伏膜原,深沉者亦多如此。苟閱歷不多,未必知其曲折乃爾也。

白話文:

對於二十六、溫暑潛藏病氣的症狀,我們來看看其現代化的解釋:

潛藏的溫熱疾病,病發時是由內臟向皮表發展,先影響血液系統,然後纔到氣息循環。因此,病發初期,常見的是舌頭濕潤且無顯著的舌苔。然而,若發現脈搏柔弱,或出現弦脈或輕微的數脈,即使口未感到乾渴,但心裡煩躁且畏熱,這時應使用清熱滋陰的藥物治療。等到病邪進入氣息循環階段,舌苔才開始逐漸形成,那時再專注於清除氣息循環的病邪即可。

對於病邪深重的情況,病發初期就可能出現舌色深紅且喉嚨乾燥的現象,甚至會出現四肢冰冷、脈搏隱蔽的假象,必須立即大量地清除潛藏在陰分的病邪,接著舌苔將會轉為厚重膩滑且黃濁,這是潛藏病邪和新感染病邪的不同之處。

更有甚者,有些潛藏的病邪極為深沉,無法一次性全部排出體外,就算治療得當,在舌苔消退、舌色恢復正常後的一兩天,舌頭又再度乾燥深紅,舌苔又再度黃燥,就像抽蕉剝繭一樣,一波接一波,永無止盡,這和外感溫熱疾病的過程截然不同,溫熱疾病通常是由皮表到氣息循環,再到血液系統,最後影響到深層組織。秋季的潛藏暑熱病症,輕微的病邪潛藏在體膜和臟腑之間,嚴重的則多如上述情形。若經驗不足,未必能瞭解其中的細節和變化。

3. 二十七、伏氣溫病論

伏氣溫病,本冬傷於寒。後人論傷寒由表入里,溫病自上而下,欲撇去傷寒,獨開生面以論溫,而不自知其無知妄作,不但於仲景經文,未明經旨,並於《內》、《難》二經所論溫病,概不符合。此乃無根之學說,不足道也。仲景論傷寒:有寒邪傷經,由經傳經者;有寒邪傷表,由表入里者。

寒邪入里,先入胸為胸滿;由心而入心下為心下痞;由心下而入腹中為脹滿。其病皆自上而下。伏氣溫病,本冬傷於寒,寒邪伏於骨與肩背之膂筋,至春,病隨氣化,由筋骨而出走肌肉,化為溫病;由肌肉外達皮毛,發為熱病。伏寒化溫,自里出表,乃人身之氣,隨時變化使然。

所謂自上而下者,乃人之胃氣,不能使邪氣外解,則邪氣入里,由上焦而入中焦,甚則深入下焦。其病由衛入營,由表入里也。夫病之所以由表入里,自上而下者,皆人之氣化使然,非病能使然。寒邪從毛竅入,溫邪亦從毛竅入,不得以溫邪為從口鼻入,不能從毛竅入也。何也?人之口鼻呼吸,毛竅亦呼吸,病氣隨呼吸入人身,固無分乎寒與溫也。

惟瘟疫傳染,地氣為病,穢濁氣味,由口鼻入耳。

伏氣者,正邪也。冬以寒為正邪;春以風為正邪;夏以暑為正邪;長夏新秋以濕為正邪。正邪能伏,虛邪、實邪、微邪、賊邪,皆不能伏也。六氣傷人,合於四時,只論風寒暑濕,而不及燥火。何也?以燥火二氣不能伏,故燥為秋之正邪,而置之不論。喻嘉言未明經旨,為補秋燥一條,不知燥傷肺金,其病即發為燥咳,不能伏至冬令而後咳嗽也。

按燥氣有二,有火燥,有寒燥。火燥傷人,其氣不能伏;寒燥傷人,結為癥瘕,為疝氣,日久不愈,亦伏氣病也。嘉言欲補秋燥一條,當言疝瘕,不當言咳嗽也。

白話文:

[二十七、潛藏病氣溫病理論]

潛藏病氣溫病,起因於冬天受寒。後世討論傷寒是由表面進入體內,溫病則是自上向下發展,有人試圖排除傷寒,單獨闡述溫病,卻不知自己的論點毫無根據,他們不僅未能理解張仲景經典中的核心思想,甚至和《黃帝內經》、《難經》中關於溫病的論述全然不符。這是一種缺乏根基的學說,不值得深入探討。

張仲景在討論傷寒時提到:有的情況是寒邪侵害經絡,再由經絡傳導到其他經絡;有的情況是寒邪首先侵襲表面,再由表層深入體內。

寒邪進入體內,首先影響胸部導致胸悶;進一步影響心臟下方造成心下痞;再往下影響腹部引起脹滿。這些病症都是自上而下逐漸發展。潛藏病氣溫病,原本是冬天受寒所致,寒邪潛藏在骨骼和肩背的肌肉筋脈中,到了春天,隨著氣候變化,寒邪從筋骨轉移到肌肉,轉變為溫病;再由肌肉擴散到皮膚,引發熱病。寒邪轉變為溫病,從體內向外發展,這是人體的氣血隨著季節變化而產生的反應。

所謂的自上而下,指的是人體的胃氣無法讓邪氣從外部消散,邪氣就會進入體內,從上部進入中部,嚴重時甚至深入下部。疾病由表層進入深層,從上至下發展,這是人體的生理機制決定的,並非疾病本身所能控制。無論是寒邪還是溫邪,都是通過皮膚毛孔進入人體,不能認為溫邪只能從口鼻進入,而不能通過毛孔。

至於瘟疫的傳染,是因為環境的病氣影響,污濁空氣通過口鼻進入人體。

潛藏病氣,就是正邪。冬天以寒氣作為正邪;春天以風氣作為正邪;夏天以暑氣作為正邪;長夏初秋以濕氣作為正邪。只有正邪能夠潛藏,虛邪、實邪、微邪、賊邪等都無法潛藏。六氣對人體造成的傷害,與四季相應,只討論風、寒、暑、濕,但並未提及燥和火。為什麼呢?因為燥和火兩種氣不能潛藏,所以燥氣作為秋天的正邪,但並未被特別討論。喻嘉言未能理解經典的核心,補充了秋天燥氣的討論,但他不知道燥氣傷害肺部,會立即引發乾咳,並不會等到冬天才開始咳嗽。

根據燥氣的特性,可以分為火燥和寒燥兩種。火燥對人體的傷害,其氣不能潛藏;而寒燥對人體的傷害,會形成癥瘕或疝氣,如果長時間未能治癒,也是潛藏病氣的一種。喻嘉言想要補充秋天燥氣的討論,應該提的是癥瘕或疝氣,而不是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