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8)
下篇·正宗輯要 (38)
1. 三十四、風溫濕溫勿用發表攻裡
外感不外六淫,民病當分四氣。治傷寒家,徒守發表攻裡之成方,不計辛熱苦寒之貽害,遂使溫熱之旨,矇昧不明。僕不敏,博覽群書,恍然於溫熱病之不可不講也。《內經》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蓋謂冬時嚴寒,陽氣內斂,人能順天時而固密,則腎氣內充,命門為三焦之別使,亦得固腠理而護皮毛,雖當春令升泄之時,而我身之真氣,內外彌淪,不隨升令之泄而告匱,縱有客邪,安能內侵?是《內經》所以明致病之原也。
然但云冬不藏精,而不及他時者,以冬為水旺之時,屬北方寒水之化,於時為冬,於人為腎,井水溫而堅冰至,陰外陽內,有習坎之義,故立言歸重於冬,非謂冬宜藏,而他時可不藏精也。即春必病溫之語,亦是就近指點。總見裡虛者表不固,一切時邪,皆易感受。學者可因此而悟及四時六氣之為病矣。
《難經》云:傷寒有五:有傷寒,有中風,有風溫,有熱病,有濕溫。夫統此風寒濕熱之邪,而皆名之曰傷寒者,亦早鑑於寒臟受傷,外邪得入,故探其本,而皆謂之傷寒也。大致西北風高土燥,風寒之為病居多;東南地界水濕,濕熱之傷人獨甚。從來風寒傷形,傷形者定從表入;濕熱傷氣,傷氣者不盡從表入。
風邪外束,則曰風溫;濕邪內侵,則曰濕溫;縱有微寒之兼襲,不同慄冽之嚴威,是以發表宜辛涼,不宜辛熱;清裡宜泄熱,不宜逐熱。使概投以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諸法,則死亡接踵矣。
白話文:
外部感受到的疾病不外乎六種自然界的惡劣氣候因素,百姓的疾病應當根據四季的氣候來區分。在治療感冒這類疾病時,只是一味遵循著發汗和攻裡的傳統藥方,並未考慮到辛熱與苦寒藥物可能帶來的傷害,這樣一來,對於溫熱類疾病的處理原則就變得模糊不清。我自認尚有不足,然而廣泛閱讀了眾多典籍後,終於意識到溫熱病的重要性。《內經》提到:如果冬天不能好好儲存精力,春天必然會生病溫熱症。
這是因為冬天寒冷,人體的陽氣內收,如果人們能順應天時,保護好自己的身體,那麼腎氣就會充足,命門作為三焦的管理者,也能夠固守肌膚,保護皮毛,即使到了春天氣候上升,泄氣的季節,我們體內的真氣仍然充滿,不會因氣候的影響而衰弱,即使有外來的病邪,又怎麼能入侵呢?這就是《內經》對疾病來源的明確解釋。
然而,它只是提到冬天不能儲存精力,並未提及其他時間,這是因為冬天是水元素旺盛的時候,屬於北方的寒水影響,對於季節來說,冬天是冬季,對於人體來說,是腎臟的季節,井水溫暖而結冰,外面是陰冷,裡面是溫暖,這就像水澤一樣,所以說冬天是最重要的,並不是說冬天適合儲存精力,其他時候就可以不儲存精力。即使是"春天必然生病溫熱"這句話,也是在近距離指導我們。總的來說,如果內部虛弱,外表就不堅固,任何時候的邪氣都容易感染。學習者可以由此領悟到四季和六氣導致疾病的道理。
《難經》提到:傷寒有五種:有傷寒,有中風,有風溫,有熱病,有濕溫。這些風寒濕熱的病邪,都被稱為傷寒的原因,也是早期觀察到寒臟受到傷害,外邪得以進入,所以追溯根本,都稱之為傷寒。大體上,西北地區風高土燥,風寒引起的疾病較多;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濕氣重,濕熱對人的傷害特別嚴重。向來風寒傷害身體,傷害身體的一定從表面進入;濕熱傷害氣血,傷害氣血的不一定從表面進入。
外邪風的束縛,叫做風溫;濕邪內侵,叫做濕溫;即使有微小的寒氣同時攻擊,也不同於嚴冬的寒冷,因此,發汗應該使用辛涼的藥物,不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清理體內應該使用清熱的藥物,不應該使用驅熱的藥物。如果一律使用發汗不遠離熱,攻裡不遠離寒等方法,那將會接二連三的出現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