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9)
下篇·正宗輯要 (39)
1. 三十五、溫熱燥證宜保津液
夫春溫、夏熱、秋燥,所傷皆陰液也。苟能時時預護,處處堤防,豈復有精竭人亡之慮?傷寒所傷者,陽氣也。誠能保護得法,自無寒化熱而傷陰,水負火而難救之虞。即使有受傷處,臨證者知何者當護陽,何者當救陰,何者當先護陽,何者當先救陰,因端竟委,可備知終始,而超妙道之神。
白話文:
在春季的溫暖、夏季的炎熱、秋季的乾燥,這些季節裡最容易損傷的是我們身體內的陰液。如果能夠隨時預先保護,處處做好防範,怎麼還會有精氣枯竭、人命危在旦夕的顧慮呢?
感冒風寒所傷害的是身體的陽氣。只要我們能正確地保護和調理,自然就不會有寒氣轉為熱氣傷及陰液,或是水份不足導致火氣過旺而難以救治的困擾。即便真的有受到傷害的地方,醫生也知道什麼時候應該保護陽氣,什麼時候該補充陰液,什麼情況下應先保護陽氣,什麼情況下則應先補充陰液。從開始到結束,整個過程都清楚明白,這樣就能達到高超的醫學境界。
2. 三十六、濕證非易治之病
濕傷脾陽,在中則不運痞滿,傳下則洞泄腹痛。傷胃陽,則嘔逆不食,膈脹胸痛。兩傷脾胃,既有脾證,又有胃證也。其傷脾胃之陰若何?濕久生熱,熱必傷陰,古稱濕火者是也。傷胃陰,則口渴不飢;傷脾陰,則舌先灰滑,後反黃燥,大便堅結。濕為陰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其傷人之陰也,乃勢之變,故罕而少見。
治濕必須審在何經何臟,兼寒兼熱,氣分血分,而出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之治。否則籠統混治,將見腫脹、黃疸、洞泄、衄血、便血諸症蜂起矣。蓋土為雜氣,兼證甚多,最難分析,豈可泛論濕氣而已哉?
白話文:
[三十六、濕證並非容易治療的疾病]
濕氣損害了脾臟的陽氣,如果在中焦(脾胃區域)就會導致消化功能遲鈍,感到脹滿不適,若濕氣向下傳導,會引起嚴重的腹瀉和腹痛。濕氣傷害到胃的陽氣,則可能造成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以及膈脹和胸痛。當濕氣同時傷害脾胃,就會出現脾臟和胃部的雙重症狀。那麼濕氣如何影響脾胃的陰氣呢?長期的濕氣會生成熱氣,而熱氣必然損傷陰氣,古人所稱的「濕火」即此意。當胃的陰氣受損,會出現口渴但無飢餓感;脾的陰氣受損,舌頭先會呈現灰滑的狀態,隨後轉為黃燥,並且大便變得堅硬且排便困難。濕氣本質上屬於陰邪,它對人體陽氣的傷害,由於符合自然法則,所以較為常見;然而對人體陰氣的傷害,則是一種變態反應,因此相對罕見。
治療濕氣必須要詳細判斷其在何經絡或內臟,是否伴有寒或熱,是在氣分還是血分,從而選擇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等不同的治療方法。否則若草率混亂地治療,可能會引發水腫、黃疸、嚴重腹瀉、鼻出血、便血等症狀的集中出現。因為脾胃具有調節全身氣血的功能,濕氣引起的併發症非常多元,極難精確辨別,治療時絕不能僅泛泛而談濕氣的影響。
Transl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aiwanese Mandarin):
[三十六、濕證並非易治之病]
濕氣傷害脾臟的陽氣,若處於中焦(脾胃區),會導致消化不良,感到脹滿,若濕氣向下傳導,會引發嚴重腹瀉及腹痛。濕氣損害胃的陽氣,會造成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以及膈脹與胸痛。當濕氣同時傷害脾胃,就會出現脾臟與胃部的雙重症狀。那麼濕氣如何影響脾胃的陰氣呢?長期濕氣會產生熱氣,而熱氣必然損傷陰氣,古人所稱的「濕火」即是如此。胃的陰氣受損,會出現口渴但無飢餓感;脾的陰氣受損,舌頭先會呈現灰滑狀態,後轉為黃燥,且大便變得堅硬且排便困難。濕氣本質上屬陰邪,它對人體陽氣的傷害,因符合自然法則,所以較為常見;然而對人體陰氣的傷害,則是一種變態反應,因此相對罕見。
治療濕氣必須詳細判斷其在何經絡或內臟,是否有寒或熱,是在氣分還是血分,從而選擇辛涼、辛溫、甘溫、苦溫、淡滲、苦滲等不同療法。否則若粗略混亂地治療,可能會引發水腫、黃疸、嚴重腹瀉、鼻出血、便血等症狀的集中出現。因為脾胃具有調節全身氣血的功能,濕氣引起的併發症非常多元,極難精確辨別,治療時絕不能僅泛泛而談濕氣的影響。
3. 三十七、濕溫變證極多
濕溫一證,蓋土為雜氣,寄旺四時,藏垢納汙,無所不受,其間錯綜變化,不可枚舉。其在上焦也如傷寒,其在下焦也如內傷,其在中焦也如外感,或如內傷。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內傷,使人心搖目眩,無從捉摸。其變證也,則有濕痹、水氣、咳嗽、痰飲、黃汗、黃癉、腫脹、瘧痢、淋帶、便血、痔瘡、疝氣、癰膿等證,較之風、火、燥、寒四門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條分縷析,體貼入微,未有不張冠李戴者。
白話文:
關於濕溫這種病症,由於濕屬土性,混雜於四季之氣,能容納各種污濁,接受各種影響,其中的複雜變化,實在難以一一舉例說明。當它影響到上焦(人體部位之一,通常指心肺)時,其症狀類似於傷寒;影響到下焦(人體部位之一,通常指肝腎)時,又像是一般的內傷;而影響到中焦(人體部位之一,通常指脾胃)時,又可能呈現出外感或內傷的症狀。人一旦患病,可能是外感導致,也可能由內傷引起,這讓人感到困惑,難以捉摸。
濕溫的併發症極多,包括濕痹、水腫、咳嗽、痰多、黃汗、黃疸、浮腫、瘧疾、痢疾、尿路感染、血便、痔瘡、疝氣、膿腫等,比風、火、燥、寒這四大類病症的併發症加起來還要多得多。如果不能細緻分析,深入理解,很容易會誤診。
若不是能細緻地分析,深入地理解病情,那麼就很可能會出現診斷錯誤的情況。
4. 三十八、太陰陽明之表受邪濕熱居多
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穀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並見。
白話文:
在濕熱這種病邪中,從皮膚表面侵入人體的大概只佔一成到兩成左右,而從口鼻進入的卻佔了八成到九成之多。陽明胃經就像是身體裡的水穀大海,而太陰脾經則是管理濕氣的臟腑,所以這兩個部位很容易受到濕熱病邪的影響。
太陰脾經的外在表現,主要在於四肢,以及與陽明胃經的關係;而陽明胃經的外在表現,則是在肌肉和胸口區域。因此,胸口憋悶是濕熱必定會出現的症狀,四肢無力疲憊,肌肉疼痛,這些症狀也一定會同時出現。
5. 三十九、濕邪從膜原而入
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裡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言證而不言脈者,以濕熱之候,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故難以一定之脈,拘定後人眼目也。
白話文:
所謂的膜原,是外部連接肌肉,內部鄰近胃腑的地方,也就是三焦的入口,實際上是身體半表半裡的位置。邪氣如果從上方受到,會直接往身體中間部位移動,所以疾病多會影響到膜原。總的來說,濕熱的疾病,不僅和傷寒不同,而且和溫病有很大的差別。溫病是少陰和太陽同時出現問題,而濕熱則是陽明和太陰同時出問題。在描述症狀時沒有提到脈象,是因為濕熱的情況下,脈象並沒有固定的表現,可能是洪脈,可能是緩脈,也可能隱藏或細小,因此不能用一種固定的脈象來限制後人的診斷視野。
換句更淺白的話說,膜原就像是身體的中間層,外接肌肉,內鄰胃腑,也是身體的半表半裡位置,邪氣如果從上方進入,通常會直接影響到這裡,所以很多疾病都會影響到膜原。濕熱病和一般的傷寒或者溫病不同,濕熱病影響的是陽明和太陰兩部分,而溫病影響的是少陰和太陽。由於濕熱病的脈象變化多端,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能表現為洪脈、緩脈、伏脈或者細脈,因此我們不能用一種固定的脈象來判斷濕熱病,這會限制醫生的診斷視野。
6. 四十、濕熱證陽明必兼太陰
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木火內燔,風邪外襲,表裡相應,故為溫病;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由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臟之謂。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飢勞而病者,亦屬內傷挾濕,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為不足,濕飲停聚為有餘,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虛孰實,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白話文:
對於濕熱這種病症,往往同時影響到陽明和太陰,這並不是隻因為髒腑相鄰,濕氣和土氣相通,而是未理解應該按照溫病必定同時影響到少陰的比例來看。當少陰不能藏納,木火在內燒灼,風邪從外侵襲,裡外呼應,就形成了溫病;而太陰受損,濕氣和飲食滯留,再有外邪入侵,內外相互牽引,因此產生濕熱病。這些都是先有內傷,再受外邪,並不是從腑部影響到髒器的意思。如果濕熱病症,不夾雜內傷,中氣充足的人,他的病情一定輕微。
或者有些人,先是因為濕氣,然後再因為飢餓和勞累而生病,這也屬於內傷夾帶濕氣,本體和表徵同時發病。然而,勞累過度傷害脾臟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濕氣滯留是體內濕氣過剩的象徵,因此內傷和外感,哪個多,哪個少,哪個虛弱,哪個實壯,在實際診斷時,需要根據情況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