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8)
下篇·正宗輯要 (58)
1. (二)伏燥
楊如侯曰:伏火感冒一證,近來盛行,人每認識不清,多致輕轉重,重轉危。此證古人未有另立明條,而混於傷寒溫熱之類,是以後人往往誤治,今不得不重申其義。秋燥之氣,由呼吸吸入肺中,傳於血脈,火毒內蘊,流行血中。一入冬令,大氣寒肅,將火毒遏抑於內。血脈為寒束縛,以致汗血管閉,血度高升,則寒熱交作,頭暈或痛,口苦舌燥,胸滿身痛。
人多不察,動用羌、柴、芷、葛、細辛、荊、防辛燥風藥,風煽火勢,益增烈炎。故熱血火毒,逼迫妄行,速度愈加,變證百出,以致皮膚微焦,血管破裂,為痧斑疹瘄喉痹等危險之證。輕者屢月不瘥,重者便成不起。
白話文:
楊如侯說:關於潛藏火熱導致的感冒這種病症,近期非常普遍,但人們往往無法正確辨識,結果病情從輕微轉為嚴重,甚至危及生命。對於這種病症,古人在醫學上並沒有明確的條例,通常將它混淆在傷寒和溫熱病之中,因此後世醫生常會誤診。秋燥的空氣,透過呼吸進入肺部,隨後影響血液,導致體內火毒積聚,在血液中流動。到了冬季,天氣寒冷肅殺,火毒被壓制在體內。血液受到寒氣的束縛,導致汗腺閉塞,血壓上升,進而產生冷熱交替、頭暈或頭痛、口乾舌燥、胸口悶痛、身體疼痛的症狀。
許多人並未深入理解病情,輕易使用羌活、柴胡、白芷、葛根、細辛、荊芥、防風等辛燥風藥,反而助長了火勢,使得病情更加嚴重。因此,體內的熱血和火毒被迫加速運行,各種併發症層出不窮,甚至導致皮膚輕微燒焦,血管破裂,引發痧斑、疹子、喉痹等危險病症。病情較輕的,可能幾個月都無法痊癒;病情嚴重的,甚至會因此喪命。
2. 八、冬溫
楊如侯曰:冬溫脈寸洪尺數,或實大,心煩、嘔逆、身熱、不惡寒,或頭痛、身重、面腫、咳嗽、咽痛、下利,此冬感非節之暖而病溫也。冬溫發熱而微畏寒,汗不出而煩擾,此冬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而病溫也。
按第一條謂冬時有非節之暖,未至而至,即為不正之氣,獨冬不藏精之人,腎氣先泄,腠理不固,溫氣襲人,感之而病;第二條謂先感溫氣,即被嚴寒遏抑而病者,此因暴冷折陽,表有寒邪,故有微惡寒之見證,與上條但發熱者不同。此皆屬於冬溫,表邪若涉一二,裡熱必兼八九,斯癮疹、丹痧相繼而作矣。
況冬月兼有伏暑、伏燥之證,不得以時在冬月,認作傷寒,遽以麻、桂、羌、柴、荊、防之屬,鼓風煽火,而增其烈炎之焰也。
周禹載曰:冬溫與春溫無異,而時令不同。
葉天士曰:入冬以來,暴冷折陽,外感發熱頭痛、身痛嘔惡,必從太陽。若渴能飲水,即是裡熱見證,不得純以表散。
又曰:若冬令應寒,氣候溫暖,陽氣不潛,當藏反泄,即能致病,名曰冬溫。
陸九芝曰:冬月病熱,即是冬溫,不可用正傷寒之桂、麻,則亦有須用膏、梔、芩、連者。
雷少逸曰:昔賢謂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人感之而即病者,名曰冬溫是也。其勞力辛苦之人,動作汗出,溫氣乘襲,多在於表;其冬不藏精之人,腎經不足,溫氣乘襲,多在於里。冬溫雖發於冬時,然用藥之法,與傷寒迥別。蓋溫則氣泄,寒則氣斂,二氣本屬相反,誤用辛溫,變證疊出矣。
其證頭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惡寒而惡熱,或面浮,或咽痛,或胸疼,陽脈浮滑有力者,乃溫邪竄入肺經也,宜用辛涼解表法,加連翹、象貝治之。口渴甚者,溫邪入胃腑也,再加蘆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陰脈不浮而滑,溫邪已陷於裡也,宜以清涼透邪法,加葛根、黃芩治之。
倘熱勢轉劇,神氣昏憒,譫語錯亂,舌苔轉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熱宣竅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種種變證,不能盡述,須仿諸溫門中之法可也。
又或問曰:冬溫發熱而不惡寒,倘惡寒者,為何病也?答曰:冬溫惡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溫氣,即被嚴寒所侵,寒在外而溫在裡,宜用辛溫解表法,先去寒邪,繼用涼解裡熱法,而清溫氣。又問曰:傷寒、冒寒皆惡寒,何以別之?曰:傷寒、冒寒,初起無口渴,以此別之。
曰:溫邪當發為冬溫,倘其微者,伏而不發,為何病也?曰:伏而不發,來春必變為溫毒也。凡治時病者,新邪伏氣,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釐之失。
陳蓮舫曰:冬溫乃屬新感,伏而不發,來春必成溫毒。
白話文:
楊如侯表示:冬天如果出現了溫熱的天氣,人會有心煩、嘔吐、身體發熱但不畏寒,或是頭痛、身體沉重、面部浮腫、咳嗽、咽喉疼痛、腹瀉等症狀,這是由於冬天感受了不合季節的暖氣而引發的溫病。冬天發熱但輕微畏寒,不出汗且心煩,這是因為冬天先感受了溫熱之氣,隨後又被嚴寒抑制而引發的溫病。
第一種情況是冬天出現不合季節的暖和天氣,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氣候,對於冬天無法有效藏精的人,腎氣提前洩漏,皮膚肌理不牢固,溫熱之氣侵襲,導致生病。第二種情況是先感受溫熱之氣,隨後又被嚴寒抑制而生病,這是因為突然的寒冷損傷了陽氣,表面有寒邪,所以會有輕微畏寒的現象,這與第一種情況只有發熱的情況不同。這些都屬於冬天的溫病,如果表面的病邪有一點或兩點,體內的熱度必然有八分或九分,接下來可能就會出現癢疹、丹痧等病症。
冬天還有潛伏的暑熱、乾燥等症狀,不能僅僅因為現在是冬天,就認為是感冒,立即使用麻黃、桂枝、羌活、柴胡、荊芥、防風等藥物,這樣會像風扇煽動火焰一樣,增加病人的痛苦。
周禹載說:冬天的溫病與春天的溫病並無不同,只是季節不同。
葉天士說:冬天以來,突然的寒冷損傷了陽氣,外部感染會導致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嘔吐,這些都是太陽經絡的問題。但如果口渴想喝水,那就是體內有熱的表現,不能單純的使用解表藥物。
再者,如果冬天應該寒冷卻溫暖,陽氣沒有潛藏,應該藏精的季節反而洩漏,就能導致疾病,這就是所謂的冬天溫病。
陸九芝表示:冬天發熱,就是冬天溫病,不能使用桂枝、麻黃等治療正傷寒的藥物,但是也有需要用黃連、黃芩、知母等藥物的情況。
雷少逸說:古人認為冬天應該寒冷但卻溫暖,不合時節的氣候,人感染了這種氣候就會生病,這就是冬天溫病。對於勞動辛苦的人,活動出汗後,溫熱之氣乘虛而入,多在表面;對於冬天無法藏精的人,腎臟功能不足,溫熱之氣乘虛而入,多在體內。冬天溫病雖然在冬天發生,但用藥方法與感冒完全不同。溫熱會讓氣泄,寒冷會讓氣斂,兩者本來就是相反的,如果誤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其症狀如頭痛出汗,咳嗽口渴,不畏寒但怕熱,或是面部浮腫,或是咽喉疼痛,或是胸部疼痛,陽脈浮滑有力,這是溫邪進入肺部的表現,應該使用辛涼解表的方法,加上連翹、象貝等藥物治療。如果口渴嚴重,這是溫邪進入胃部的表現,可以再加入蘆根、花粉等藥物治療。如果出現腹瀉,陰脈不浮滑,這是溫邪已經深入體內的表現,應該使用清涼透邪的方法,加上葛根、黃芩等藥物治療。
如果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說胡話,舌苔轉黑,這就不容易治療了,勉強使用清熱開竅的方法,也可以使用紫雪丹。各種變化的情況無法一一描述,可以參考其他溫病的治療方法。
再者,有人問:冬天溫病發熱但不畏寒,如果畏寒,這是什麼病呢?回答是:冬天溫病畏寒,偶爾也會出現,這是由於先感受了溫熱之氣,隨後又被嚴寒侵犯,寒氣在外面,溫熱之氣在裡面,應該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先去除寒邪,再使用涼解裡熱的方法,清除體內的溫熱之氣。再問:感冒、受寒都會畏寒,如何區別呢?回答是:感冒、受寒初期不會口渴,這就可以區別。
再問:溫邪應該發作為冬天溫病,如果輕微,潛伏不發作,這是什麼病呢?回答是:潛伏不發作,到了春天必然會變成溫毒。對於治療時令病的人來說,新的病邪和潛伏的病氣,一定要分辨清楚,這樣才能避免千里之遙的毫釐之差。
陳蓮舫表示:冬天溫病屬於新的感染,如果潛伏不發作,到了春天必然會變成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