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7)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57)

1. (一)秋燥

(西人言飲食之消化,有種種作用,而亦必有賴於溫度,此即中國之所謂燥氣也。)燥化不足,則不消水,而為嘔吐瀉利,是為燥氣不足之濕病。《內經》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條下,所謂大涼革候,腹中鳴,注泄鶩溏是也。(《經》旨謂夏秋之交,變炎暑而清涼,腹中鳴,注泄騖溏,寒清於中也。

)若燥氣有餘之證,又有寒燥、火燥之迥乎不同。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而熱燥尤多,則以火就燥也。

張汝偉曰:秋燥之病,人多忽之。燥上何以必冠秋字,豈一至秋而即燥乎?《內經》有消症,而無燥症;有痿痹之名,而無秋燥之名。燥病之狀,同乎消,而類似痿痹耳。自喻嘉言發明長夏勝於濕,秋傷於燥,改《內經》秋傷於濕之濕字為燥字,立清燥救肺湯一方,而秋燥之症,遂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矣。按《說文》燥者,干也。

由干而堅,由堅而果。燥字從火從木,中含兩重火也。故每至由結而枯,則燥之症,於是為尤烈矣。然秋承暑後,中挾濕氣,所以秋分之前所患之症,仍屬濕溫之類,必待至秋分以後,風高氣爽,濕氣已盡,燥氣乃得而乘之。其為狀也,洒洒惡寒,翕翕發熱,乾咳無痰,鼻中火發,甚至下衄,唇枯口燥,咽乾而痛,此為上部之燥,治宜甘涼滋肺,亦猶熯物之必以水潤也。

又有一種手足心熱,溲短便堅,每便必血,此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移於大腸而為脾約之症,亦秋燥之所致。治宜咸潤下行,使大腸一潤,而營分得通,亦猶咸能潰堅之義也。今試以物喻之,如以極堅硬之鋼鐵,置於鹹鹵之中,不半年而鋼鐵剝蝕以盡,是鹽能潰堅,鹽能潤燥之明證也;如以極易腐朽之魚類,浸之以鹽滷,置以風中吹之,而魚反堅硬矣;人多食鹹,則口渴不止,是鹽又能化燥之明證也。人身燥病,第一須分寒燥與濕燥。

濕燥如魚雖乾硬,中含水質,得熱氣即軟,得風氣即干,用藥即不可偏於甘寒甘潤,宜服微辛微溫之品,《內經》所謂風能燥濕是也;寒燥則氣增而變,完全有火之性,無火之質,故宜甘寒滋降。人能辨此二者,則於治秋燥之理,思過半矣。

白話文:

(一)秋燥

西方人認為食物的消化作用,與溫度有密切關係,這就相當於中國中醫所說的「燥氣」。燥氣不足,則水液不能正常代謝,而出現嘔吐、瀉利等症狀,這是燥氣不足引起的濕病。《內經》中提到,在陽明司天,燥邪盛行的季節,出現大涼的氣候變化,腹部鳴響,大便稀溏等症狀,這也是燥氣不足的表現。《內經》的意思是指夏秋交替之際,由炎熱轉為清涼,腹部鳴響,大便稀溏,體內寒涼之氣較盛。

如果燥氣過盛,又分為寒燥和火燥兩種,它們的症狀截然不同。總之,燥氣是水火不交導致氣血耗損的結果,所以有寒燥和熱燥之分。而熱燥的情況更為常見,因為火氣容易助長燥邪。

張汝偉說:秋燥的病症,很多人容易忽視。為什麼燥邪一定要冠以「秋」字?難道一到秋天就一定燥邪盛行嗎?《內經》中有消渴的病症記載,卻沒有秋燥的病名;有痿痹的病名,卻沒有秋燥的病名。燥邪的症狀,與消渴相似,也類似於痿痹。自喻嘉言認為長夏易傷於濕,秋天易傷於燥,因此將《內經》中「秋傷於濕」的「濕」字改為「燥」字,並創立了清燥救肺湯一方,從此關於秋燥的病症說法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了。根據《說文解字》,「燥」的意思是乾燥。

由乾燥而堅硬,由堅硬而結果實。燥字從火從木,其中包含著兩種火氣。因此,當事物由成熟而枯萎時,燥邪的症狀就會尤其嚴重。然而,秋天承接暑熱之後,體內往往夾雜著濕氣,所以秋分之前所患的病症,仍然屬於濕溫的範疇。必須等到秋分以後,天氣轉涼,濕氣消散,燥氣才能乘虛而入。其症狀表現為:渾身發冷,忽冷忽熱,乾咳無痰,鼻腔乾燥灼熱,甚至鼻出血,嘴唇乾裂,口乾舌燥,咽喉乾燥疼痛,這是上焦燥熱的表現,治療應當採用甘涼滋潤肺陰的藥物,如同燒烤食物必須用水潤濕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是手足心熱,小便短少而難,每次大便都帶血,這是因為肺和大腸相表裡,肺熱移至大腸,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也是秋燥所致。治療應當採用鹹味潤下通便的藥物,使大腸潤滑,氣血流通,這如同鹹味可以軟化堅硬之物的道理一樣。現在用比喻來說明:例如把非常堅硬的鋼鐵放在鹽水中,不到半年鋼鐵就會被腐蝕殆盡,這就是鹽可以軟化堅硬之物的明證;例如把容易腐敗的魚類浸在鹽水中,放在風中吹乾,魚反而會變得堅硬;很多人吃鹽後會口渴不止,這就是鹽可以化解燥邪的明證。人體的燥邪病症,首先要區分寒燥和濕燥。

濕燥就像曬乾的魚雖然乾硬,但裡面還含有水分,遇熱就會變軟,遇風就會變乾,用藥不能偏於甘寒甘潤,應該服用辛溫的藥物,《內經》中所說的「風能燥濕」就是這個道理;寒燥則氣機逆亂,完全具有火熱的特性,而缺乏火熱的本質,所以應該用甘寒滋陰降火的藥物。人能辨別這兩種燥邪,就能掌握治療秋燥的要領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