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6)
下篇·正宗輯要 (56)
1. (一)秋燥
彼蓋以《內經》少秋燥一層,故有此議耳。如陽明司天之年,豈遂為無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氣候較夏冬之偏熱偏寒為平和,其由於冬夏之伏氣為病者多,其由於本氣自病者少;其由於伏氣而病者重,其由於本氣自病者輕。蓋秋燥一證,略如春溫。但正秋之時: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之證;有伏暑兼濕之證;燥有從寒化者,燥有從火化者。此中暑濕燥火,雜氣混淆,辨之不可不詳慎也。
又曰:燥有內外之分。燥由外因者,時值陽明燥令,久晴不雨,黃埃蔽空,令人狂惑,皮膚乾枯屑起,此燥由於天氣不正而得之者也;燥由於內因者,七情火燥,或大便不利,亡津,或金石燥血,或房勞竭精,或飢飽勞逸損胃,或炙煿酒漿厚味,皆能偏助火邪,消爍血液,此燥由於人事不慎而得之者也。
又曰:燥有表裡之別。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但燥雖屬於秋陰,而反同於風熱。蓋火盛則金被熱傷,以致木無所制而生風,風勝濕,熱傷津,此燥從火化,故反同風熱也。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善伸數欠,筋脈拘急,或時惡寒,或筋惕而搐,脈浮數而弦;若風熱燥並鬱於其里,則必為煩滿,必為悶結,故燥有表裡氣血之分也。以上所述燥證表裡之辨,乃屬於燥從火化者。
但燥從火化,亦從寒化。經曰: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風之屬也。蓋燥勝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或為牽引,或為拘急,或為皮腠風消,或為臟腑乾結,此燥從陽化,營氣不足,而傷乎內者也,治當以養營補陰為主。若秋令太過,金氣勝而風從之,則肺先受病,此傷風之屬也。
蓋風寒外束,氣應皮毛,或為身熱無汗,或為咳嗽喘滿,或鼻塞聲啞,或咽喉乾燥,此燥以陰生,衛氣受邪,而傷乎表者也,治當以輕揚溫散之劑,暖肺去寒為主。燥證雖亦外邪之類,然有陰陽。從陽者因於火;從陰者發於寒。熱則傷陰,必連於臟;寒則傷陽,必連於經。此所以有表裡,必須辨明而治之。
又曰:燥化有足與不足之異。燥與濕對,《易》曰:水流濕,火就燥。是燥之與濕有別,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火不蒸水,則雲雨不生;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於是乎成矣。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
究水火之所以不交,則由於金性之收。收止水火,故申曰蓐收。草木枯槁,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稱燥金。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
白話文:
(一)秋燥
這主要是因為《內經》中提到少秋燥,所以才有這樣的說法。比如陽明司天之年,難道就沒有燥金的病症嗎?總的來說,春秋兩季的氣候,比起夏冬的偏熱偏寒來說比較平和,因此,因冬夏伏氣而致病的較多,因本氣(當季氣候)自病的較少;伏氣致病的病情較重,本氣自病的病情較輕。秋燥這一症狀,大致如同春溫。但是正值秋季時,會有伏暑內發,新涼外加的症狀;也有伏暑兼濕的症狀;燥邪有從寒化而來的,也有從火化而來的。這些暑濕燥火,雜氣混淆,辨證時不可不仔細小心。
此外,燥邪分內外。外因引起的燥邪,是因值陽明燥令,天氣久晴無雨,黃沙蔽空,令人精神恍惚,皮膚乾燥枯燥脫屑,這是由於天氣不正而引起的;內因引起的燥邪,則是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導致的火熱內盛,或者大便不通,津液耗損,或者服用金石藥物損傷血液,或者房事過度損傷精氣,或者飢飽勞逸損傷脾胃,或者過食炙烤辛辣厚味酒漿等,這些都能助長火邪,消耗血液,這是由於個人行為不慎而引起的。
再者,燥邪還有表裡之分。《內經》所說的六氣,風熱火屬陽,寒燥濕屬陰。但燥邪雖然屬於秋陰,卻反而與風熱相似。這是因為火盛則金氣被熱傷,導致木氣不受抑制而生風,風勝則生濕,熱則傷津,所以燥邪從火化而來,反而與風熱相似。風熱燥邪很盛,鬱結在肌膚表面,而裡氣平和的人,會善於伸展肢體,經常嘆氣,筋脈拘急,有時惡寒,有時肌肉抽搐,脈象浮數而弦;如果風熱燥邪鬱結在裡,則必然煩悶,必然胸悶,所以燥邪有表裡氣血之分。以上所說的燥邪表裡之辨,都是屬於燥邪從火化而來的。
但是燥邪不僅從火化,也從寒化。《內經》說:清氣過盛,燥邪就佔優勢,風木受邪,則肝病產生,這就是中風的類型。燥邪過盛則陰虛,陰虛則血少,所以會出現筋脈牽引疼痛,或者拘急,或者皮膚乾燥脫屑,或者臟腑乾燥,這是燥邪從陽化而來,營氣不足,而傷害到內臟的,治療應該以滋養營氣、補益陰血為主。如果秋令過於強盛,金氣過盛而風邪隨之而來,則肺首先受病,這就是傷風的類型。
風寒外束,邪氣侵犯於皮毛,會出現發熱無汗,或者咳嗽氣喘胸悶,或者鼻塞聲音嘶啞,或者咽喉乾燥,這是燥邪由陰而生,衛氣受邪,而傷害到肌膚表面的,治療應該使用輕揚溫散的藥物,溫暖肺氣祛除寒邪為主。燥邪雖然也是外邪的一種,但是有陰陽之分。從陽者因於火;從陰者發於寒。熱則傷陰,必然連累到臟腑;寒則傷陽,必然連累到經絡。所以燥邪有表裡之分,必須辨明而治。
此外,燥邪的化生還有盛衰之分。燥與濕相對,《易經》說:水流則濕,火聚則燥。所以燥與濕不同,濕是水火交感而化生的;燥是水火不相交的氣。火不蒸騰水,則雲雨不生;水不滋潤火,則露澤不降,而燥邪就這樣形成了。水不滋潤,則木氣不旺盛,而草木枯黃凋落;火不蒸騰,則土氣不旺盛,而膏脈枯竭。
究其水火不相交的原因,是因為金氣的收斂作用。金氣收斂水火,所以稱為蓐收。草木枯槁,泉水乾涸,這就是燥金當令的現象。人體秉受燥金之氣的,是陽明經,屬於胃和大腸。胃雖然屬於土,但是以燥為主,所以與大腸合稱為燥金。金氣收斂而水火不相交,這就是燥邪,所以燥邪是水火消耗的氣。腸胃消化飲食,都是依靠燥氣的消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