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5)
下篇·正宗輯要 (55)
1. 六、濕溫
如撮空理線,苔黃起刺,或轉黑色,大便不通,此濕熱化燥,閉結胃腑,宜用潤下救津法,以生軍易熟軍,更加枳殼,庶幾攻下有力耳。倘苔不起刺,不焦黃,此法不可亂投。濕溫之病,變證最多,殊難罄述,宜臨證時活法可也。
白話文:
濕溫症狀像棉絮般蓬鬆,舌苔黃厚並帶有尖刺,或轉為黑色,大便秘結不通。這是因為濕熱轉化為燥熱,導致胃腑阻塞,應該採用潤下救津的方法,用生石膏代替熟石膏,再加入枳殼,這樣攻下效果才會好。但如果舌苔沒有尖刺,也不焦黃,就不能亂用這個方法。濕溫病變化多端,很難一一列舉,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治療方法。
2. 七、燥病
3. (一)秋燥
雷少逸曰:推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喻嘉言以燥令行於秋分之後,所以謂秋不遽燥,確與氣運相合也。沈目南云:《性理大全》謂燥屬次寒,奈後賢悉謂屬熱,大相徑庭。如盛夏暑熱炎蒸,汗出濈濈,肌肉潮潤而不燥也。深秋燥令氣行,人體肺金應之,肌膚乾槁而燥,乃火令無權,故燥屬涼,謂屬熱者非矣。
豐細玩之,誠非謬也。凡治初患之燥氣,當宗屬涼擬法。夫秋燥之氣,始客於表,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鼻塞,舌苔白薄者,宜用苦溫平燥法治之。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已化為火,宜本法內除去蘇、荊、桂、芍,加玄參,麥冬、牛蒡、象貝治之。如咳逆胸疼,痰中兼血,是肺絡被燥火所劫,宜用金水相生法,去東參、五味,加西洋參、旱蓮草治之。如諸證一無,惟腹作脹,大便不行,此燥結盤踞於裡,宜用松柏通幽法治之。
總而言之,燥氣侵表,病在乎肺;入里,病在腸胃。其餘肝燥,腎燥,血枯虛燥,皆屬內傷之病,茲不立論。
又或問曰:先生遵喻氏《秋燥論》中秋不遽燥,燥氣行於秋分以後之說,殊未見《醫醇剩義》中,論之最詳,又明出喻氏之謬,既謂燥氣行於秋分以後,而秋分以前四十五日,全不關於秋燥矣。故云初秋尚熱,則燥而熱;深秋既涼,則燥而涼。
此誠是振聾發瞶之語,先生曷不遵之為龜鑑耶?答曰:子不知六氣循環,亦疑喻氏之謬,不察大寒至驚蟄,主氣風木;春分至立夏,主氣君火;小滿至小暑,主氣相火;大暑至白露,主氣濕土;秋分至立冬,主氣燥金;小雪至小寒,主氣寒水。此年年之主氣,千古不易。由是而推,則燥金之令,確在乎秋分而至立冬,而秋分以前之白露、處暑、立秋四十五日,猶是濕土主氣,豈可誤為燥金乎!子以為然否?或唯唯而退。
程曦曰:論燥氣者,首推嘉言,其次目南與鞠通也。嘉言論燥,引大《易》水流濕、火就燥、各從其類,乃論燥之復氣也;目南所論燥病屬涼,謂之次寒,乃論燥之勝氣也;至鞠通論燥,有勝氣、復氣,與正化、對化,從本從標之說,可為定論。乃曰:如仲景用麻、桂、薑、附,治寒之勝氣也,治寒之正化也,治寒之本病也;白虎、承氣,治寒之復氣也,治寒之對化也,治寒之標病也。能於此理悟通,則燥氣之勝復、正對、本標,亦皆瞭然於胸中矣。
江誠曰:人皆知溫為熱,而不知燥為涼,以燥為熱者,蓋因燥字從火之弊耳。試問既以燥為熱,曷不以溫字從水而為寒乎?不知四時之令,由春溫而後夏熱,由秋涼而後冬寒,目南先生引《性理大全》之說,謂燥屬涼,真所謂千載迷津,一朝點破耳。
楊如侯曰:秋燥之為病,右脈數大,頭微痛,畏寒,咳嗽,無汗,此燥從寒化也;發熱口渴,咽喉痛,有汗,此燥從火化也。按六氣之中,燥金主氣,自秋分而至立冬,其有感燥氣而為病者,輕則為燥,重則為寒,化氣為濕,復氣為火。前人有云:六氣之中,惟燥不為病者,非也。
白話文:
(一)秋燥
雷少逸說:推究六氣的運行,燥金主導秋季的氣候,從秋分到立冬這段時間,喻嘉言認為燥的時令在秋分之後才開始,所以說秋天不是一開始就乾燥,這確實與氣候的運行相符合。沈目南說:《性理大全》認為燥氣屬於次寒的性質,但是後來的學者都認為它屬於熱,這差異非常大。就像盛夏時節,暑熱蒸騰,汗水不斷流出,肌肉是濕潤的而不是乾燥的。到了深秋,乾燥的氣候開始運行,人體的肺金會與之相應,導致皮膚乾燥枯槁,這時火令已經沒有權力了,所以燥氣屬於涼,說它屬於熱是錯誤的。
我仔細研究,確實不是謬論。凡是治療剛開始發病的燥氣,應當依照其屬涼的特性來擬定治療方法。秋季乾燥的氣候,剛開始侵犯人體表層時,會出現頭部輕微疼痛、怕冷、咳嗽、沒有汗、鼻塞、舌苔白薄等症狀,應該用苦溫平燥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有汗、咽喉疼痛等症狀,表示燥的涼性已經轉化為火,應該在原來的方劑中去掉蘇葉、荊芥、桂枝、芍藥,加上玄參、麥冬、牛蒡子、象貝母等藥來治療。如果出現咳嗽時感到胸痛,痰中帶血,表示肺絡被燥火所傷,應該用金水相生的方法來治療,去掉人參、五味子,加上西洋參、旱蓮草等藥來治療。如果上述症狀都沒有,只有腹脹、大便不通,這是乾燥之邪結聚在體內,應該用松柏通幽的方法來治療。
總的來說,乾燥之氣侵犯人體表層,病變主要在肺;侵入體內,病變主要在腸胃。至於肝燥、腎燥、血虛導致的乾燥,都屬於內傷引起的疾病,這裡就不做討論了。
又有人問:先生您遵循喻嘉言《秋燥論》中秋天不是立即乾燥,燥氣在秋分之後才開始運行的說法,卻沒有看到《醫醇剩義》中,對這個問題論述得最為詳細,並且明確指出喻嘉言的錯誤。既然說燥氣在秋分之後運行,那麼秋分之前的四十五天,就完全與秋燥無關了。所以說初秋天氣還熱的時候,乾燥且熱;深秋天氣轉涼的時候,乾燥且涼。
這些話確實是發人深省的。先生為什麼不以此為借鑒呢?我回答說:您不了解六氣的循環運行,也懷疑喻嘉言的說法有誤,卻沒有仔細觀察到,從大寒到驚蟄,主氣為風木;從春分到立夏,主氣為君火;從小滿到小暑,主氣為相火;從大暑到白露,主氣為濕土;從秋分到立冬,主氣為燥金;從小雪到小寒,主氣為寒水。這是一年之中固定不變的主氣,千古不變。由此推斷,燥金的時令確實是在秋分到立冬這段時間,而秋分之前的白露、處暑、立秋這四十五天,仍然是濕土主氣,怎麼可以誤認為是燥金呢?您認為我說的對嗎?那人唯唯諾諾地退下了。
程曦說:論述燥氣的學者,首先推崇喻嘉言,其次是沈目南和鞠通。喻嘉言論述燥氣,引用《易經》中水往低處流、火往乾燥處燒,各從其類的說法,來論述燥氣的復氣;沈目南所論述的燥病屬於涼,認為是次寒,是論述燥氣的勝氣;至於鞠通論述燥氣,有勝氣、復氣,以及正化、對化,從根本和從枝節來論述的說法,可以作為定論。他說:例如張仲景用麻黃、桂枝、生薑、附子等藥,是治療寒氣的勝氣,治療寒氣的正化,治療寒氣的本病;用白虎湯、承氣湯等藥,是治療寒氣的復氣,治療寒氣的對化,治療寒氣的標病。如果能領悟這個道理,那麼燥氣的勝復、正對、本標等概念,也就都清楚明白了。
江誠說:人們都知道溫是熱,卻不知道燥是涼,認為燥是熱的人,大概是被「燥」字帶有「火」的偏旁誤導了。試問,既然認為燥是熱,為什麼不認為「溫」字有「水」的偏旁就表示寒呢?要知道四季的氣候變化,是由春天的溫和然後到夏天的炎熱,由秋天的涼爽然後到冬天的寒冷。沈目南先生引用《性理大全》的說法,認為燥屬於涼,真可謂是解開了千年來的迷團。
楊如侯說:秋燥引起的疾病,右脈浮大數快,會出現頭部輕微疼痛、怕冷、咳嗽、沒有汗等症狀,這是燥氣從寒的方面轉化而來的;如果出現發熱口渴、咽喉疼痛、有汗等症狀,這是燥氣從火的方面轉化而來的。按照六氣的運行規律,燥金主導秋季的氣候,從秋分到立冬,那些因為感受燥氣而生病的人,病情輕的表現為乾燥,病情重的表現為寒冷,燥氣還可能轉化為濕,也可能反覆表現為火。前人有說六氣之中,唯獨燥氣不會引起疾病,這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