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9)
下篇·正宗輯要 (59)
1. 附方
2. 一、清涼透邪法
治溫病無汗,溫瘧渴飲,冬溫之邪內陷。
鮮蘆根(五錢),生石膏(六錢),連翹(三錢),竹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綠豆衣(三錢),水煎服。
此治溫病無汗之主方。其伏氣雖不因風寒所觸而發,然亦有有汗、無汗之分。無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之理也。凡清涼之劑,涼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涼且透。蘆根中空,透藥也;石膏氣輕,透藥也;連翹之性升浮,竹葉生於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綠豆衣之輕清,皆透藥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溫熱自然達解耳。
白話文:
[一、清涼透邪法]
治療溫病患者沒有汗出的情況,或是有溫瘧且口渴想喝水,以及冬季溫熱疾病邪氣內陷的症狀。
使用新鮮蘆薈根五錢,生石膏六錢,連翹三錢,竹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綠豆皮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是治療溫病無汗的主要處方。即使潛藏的病氣不是因為風寒引發,但仍然存在有汗和無汗的差異。對於無汗的情況,應當用藥物幫助排出邪氣;而有汗的則應保護體內的津液,這是一個固定的原則。通常清涼的藥物,大多數只能降溫卻無法幫助排出邪氣,唯有這個方法既能清涼又能幫助邪氣透出。蘆薈根中間是空心的,能幫助藥物透出;生石膏的氣味輕盈,也能助藥物透出;連翹的特性是向上飄浮,竹葉生長在樹枝上,淡豆豉有宣散作用,綠豆皮輕盈清涼,這些都是有助於邪氣透出的藥物。當邪氣得以透出,稍微出汗,溫熱的病症自然就能得到緩解了。
3. 二、清熱保津法
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病傷津,溫瘧舌苔變黑。
連翹(三錢),天花粉(二錢),鮮石斛(三錢),鮮生地(四錢),麥冬(四錢去心),參葉(八分),水煎服。
此治溫熱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於裡熱薰蒸,恐其傷津損液,故用連翹、花粉,清其上中之熱,鮮斛、鮮地,保其中下之陰,麥冬退熱除煩;參葉生津降火也。
白話文:
[二、清熱保津法]
治療溫熱疾病且有出汗症狀,或是風熱轉化為火熱,以及熱性疾病導致身體津液受損,或是溫瘧導致舌苔變黑的情況。
藥方為:連翹三錢,天花粉二錢,新鮮石斛三錢,新鮮生地四錢,麥冬四錢(去心),人參葉八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這是治療溫熱疾病且有出汗症狀的主要藥方。如果汗出過多,可能是因為體內熱氣薰蒸,擔心會傷害到身體的津液,因此使用連翹和天花粉來清除上半身和中焦的熱氣,用新鮮石斛和新鮮生地來保護下半身和中焦的陰液,麥冬可以退燒並消除煩躁;人參葉則能生津止渴,降低體內的火氣。
4. 三、清涼蕩熱法
治三焦溫熱,脈洪大而數,熱渴譫妄。
連翹(四錢),西洋參(二錢),生石膏(五錢),甘草(八分),知母(二錢,鹽水炒),鮮生地(五錢),加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以仲聖白虎湯為主,治其三焦之溫熱也。連翹、洋參,清上焦之熱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熱以養胃;知母、生地,瀉下焦之熱以養陰。
白話文:
[三、清熱降火法]
用於治療三焦(人體上、中、下三個區域)的溫熱病症,症狀包括脈搏強而快速,感到極度口渴並伴有高熱與神智不清。
藥方成分如下:連翹(約12克)、西洋參(約6克)、生石膏(約15克)、甘草(約2.4克)、知母(約6克,需用鹽水炒過)、新鮮生地(約15克),另加入一小撮粳米一同煎煮後服用。
此療法主要基於傳統醫學中的白虎湯配方,專門針對三焦的溫熱問題。其中,連翹和西洋參能清除上焦的熱氣並保護體內津液;生石膏、甘草及粳米則有助於消除中焦的熱氣並滋養胃部;知母和生地則能去除下焦的熱氣並滋潤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