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2)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2)

1.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內經》論瘟疫之邪從口鼻而入,既明且詳,豈待楊士瀛、吳又可出,而後知之乎?蓋瘟疫之邪,乃天地之厲氣,亦即濁氣也,垢穢也,細菌也,為有形質黏滯之物,故不能入皮毛之細孔,而專從口鼻之大道也。至於鼠疫,亦有由皮膚刺傷,或死鼠之蚤咬傷而傳染者,則皮膚既傷,乃疫毒與傷處血液相接之故,仍非疫邪之能由皮膚入也。

乃聽者不察,群相附和,混溫病於瘟疫,別溫病於傷寒。殊不知瘟疫病以化疫為主,溫熱病以清火為急,《傷寒論》之清降法,即所以治溫病也。後人立法,豈能出其範圍?何得不以《傷寒論》為廣義,反與其分庭抗禮哉?然而叔和所輯《傷寒論》之所以不廢者,賴有張路玉、徐靈胎、王樸莊、陸九芝之排除眾議,備致推崇也。張路玉之《傷寒緒論》云:余嘗考晉王叔和集仲景《傷寒》書,未嘗不廢書而三嘆也。

嗟夫!猶賴叔和為仲景之功臣。使無叔和之集,則《傷寒》書同於《卒病論》(按宋·郭雍《傷寒補亡論》:有問曰:傷寒何以謂之卒病?雍曰:無是說也。仲景敘論曰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而林其目者誤書為卒病,後學因之,乃謂六七日生死,人故謂之卒病,此說非也。

古之傳書怠惰者,因於字畫多,省偏旁,書字或合二字為一,故書「雜」為「⿱𠅃木」,或再省為卒。今書卒病,則雜病字也。漢·劉向校中秘書,有以趙為肖,以齊為立之說,皆從省文而至於此,與雜病之書卒病無以異。今存《傷寒論》十卷,《雜病論》亡矣)之不傳矣,何能知有六經證治乎?即《條辨》、《尚論》,亦無從而下手也。

徐靈胎之《醫學源流·傷寒論論》云:仲景《傷寒論》,編次者不下數十家,因致聚訟紛紜,此皆不知仲景作書之旨故也。今人必改叔和之次序,或以此條在前,或以此條在後,或以此症因彼症而生,或以此經因彼經而變,互相詬厲,孰知病變萬端,傳經無定,古人因病而施方,無編方以待病,其原本次序既已散亡,庶幾叔和所定為可信。

何則?叔和序例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是則此書乃叔和所蒐集,而世人輒加辨駁,以為原本不如此。抑思苟無叔和,安有此書?且諸人所編,果能合仲景原文否耶?此皆閱歷有得,持平之論也。至王樸莊之《傷寒例新注》及《回瀾說》等,與陸九芝之《世補齋》文,均宗叔和,闢方喻,挽狂瀾,尊聖經,其功尤偉。

邇來仲景之《傷寒雜病論》,有二原稿出。一為羅哲初之所傳,(長安黃竹齋因見浙江流通圖書館國醫圖書專號中,載有張仲景療婦人方,及五臟營衛論,均注存天一閣鈔本字樣,乃往寧波該閣訪之,實無其事。復便道鄞縣周岐隱處,邂逅該邑廣濟施醫局主任桂林羅哲初,出示其家藏古本《傷寒雜病論》鈔本全書十六卷,謂受之桂林左盛德,左受之張紹祖。紹祖即仲景四十六世孫。

白話文: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內經》對於瘟疫從口鼻入侵的描述已經非常清楚詳細,根本不需要等到楊士瀛、吳又可之後才明白。瘟疫的邪氣,是天地間的厲氣,也就是污濁之氣、骯髒之物、細菌,是有形質且黏滯的東西,所以無法進入皮膚毛孔,只能通過口鼻這些較大的通道進入人體。至於鼠疫,雖然有些情況是通過皮膚的傷口或死老鼠的跳蚤叮咬傳染,但這也是因為皮膚受傷後,疫毒才能與傷口的血液接觸,疫邪本身仍然無法直接通過完好的皮膚入侵。

有些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盲目跟風,將溫病與瘟疫混為一談,又將溫病與傷寒區分開來。殊不知瘟疫的治療重點在於化解疫毒,溫熱病則要著重於清熱瀉火,《傷寒論》中的清熱瀉火方法,就是治療溫熱病的有效手段。後人制定的治療方法,怎麼可能超出《傷寒論》的範圍呢?為何不將《傷寒論》視為廣泛的治療指南,反而要與它分庭抗禮呢?然而,王叔和所輯錄的《傷寒論》之所以沒有被廢棄,要歸功於張路玉、徐靈胎、王樸莊、陸九芝等人的力排眾議,大力推崇。張路玉在《傷寒緒論》中說:「我多次研讀晉代王叔和所輯錄的仲景《傷寒論》,每每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不禁三嘆其偉大。」

唉!我們仍然要感謝王叔和為仲景的著作所做的貢獻。如果沒有王叔和的輯錄,那麼《傷寒論》就會像《卒病論》一樣失傳,我們又怎能了解六經辨證治療呢?《傷寒論》的條辨、尚論也將無從下手。

徐靈胎在《醫學源流·傷寒論論》中說:仲景的《傷寒論》,編排者不下數十家,因此產生許多爭議,這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仲景著書的本意。現在很多人非要更改王叔和的編排順序,有的把某條放在前面,有的放在後面,有的說某種病症是由另一種病症引起的,有的說某個病機是由另一個病機轉變而來的,互相爭論不休。他們哪裡知道,病情變化萬千,經絡傳變沒有固定的模式,古人都是根據病情施治,而不是根據既定的方劑來治病。既然原本的順序已經散失,那麼王叔和所定的順序還是比較可信的。

為什麼呢?因為王叔和在序言中說:「我現在搜集整理仲景的舊論,記錄其證候、診脈、聲色,以及治療有效的處方,以備急需。」所以,這本書是王叔和蒐集整理的,而後世的人卻不斷地加以修改,認為原本就不是這樣。想想看,如果沒有王叔和,我們哪來這本書呢?而且,後人編撰的版本,真的能符合仲景原文嗎?這些都是閱歷豐富、持平公正的見解。至於王樸莊的《傷寒例新注》、《回瀾說》等著作,以及陸九芝的《世補齋》文章,都遵循王叔和的輯本,闡明方義,挽救謬誤,尊崇經典,其貢獻尤其巨大。

最近,發現了兩部仲景《傷寒雜病論》的原稿。一部是羅哲初傳世的……(以下內容與正文無關,為羅哲初所藏古本《傷寒雜病論》的出處說明,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