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3)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3)

1.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左氏之序,稱其師紹祖所言,相傳《傷寒》一書,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藏者,為第十二稿,叔和所得,為第七次稿云)一為劉崐湘之所得。(劉自稱在十年前,以母喪求葬地,漫遊江西,于山谷中遇張姓老人,授以古本《傷寒雜病論》十六捲雲云。嗣崐湘以授其族人仲邁,仲邁為之校讎疏釋以公諸世。

湘主席何芸樵又有手抄原文影印本)羅所傳者尚未刊行,內容如何雖不可知。而劉所得者,首《平脈法》,次《傷寒例》,又次溫暑熱濕燥各篇,又次演六經本病壞病,及霍亂、痙、陰陽易、瘥後勞復,終之以諸可與不可與等,較之叔和所編加多,且增溫熱燥諸篇。惟《傷寒例》中無「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之二十八字。夫此二十八字為叔和言,余為仲景語,唐王燾《外臺秘要》,及陸氏九芝早已言及。

今無此二十八字,則《傷寒例》非叔和所增益,為仲景之原文益信。而《傷寒論》為論廣義傷寒之書,亦不待辨而自明矣。

或曰:叔和與仲景相去五六十年,仲景至今則一千七百餘年矣,五六十年猶不能得其全,千餘年後尚能見廬山真面目乎?遺稿果有存者,胡為不出於方中行等攻擊叔和之時,而出於今日乎?曰:吾國古者絕學,往往秘而不宣,古本流傳,容或有之,即令後人作偽,而人能宏道,安見後人不可昌明聖學乎?

時人惲鐵樵之《溫病明理》,雖知有廣義傷寒矣,而其盡廢諸家溫病之說,則又未免抹殺一切。要之,學者立說,苟無悖於經旨,則相得益彰,亦即仲聖之功臣也。

白話文: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左傳的序言提到,其老師繼承祖上的說法,《傷寒論》一書共有十三個版本,每個版本完成後,都被廣泛抄寫流傳。現今收藏的版本是第十二稿,由叔和所得,是第七個版本。另一個版本是劉崐湘所得(劉崐湘自稱十年前因母親去世奔喪,遊歷江西,在山谷中遇到一位張姓老人,得到十六卷的古本《傷寒雜病論》)。之後,劉崐湘將其傳給族人仲邁,仲邁校對並加以解釋,然後出版。湘主席何芸樵也有一份手抄影印本。羅氏傳本尚未出版,內容不得而知。而劉氏所得的版本,首先是《平脈法》,其次是《傷寒例》,然後是溫、暑、熱、濕、燥各篇,接著是六經本病、壞病,以及霍亂、痙攣、陰陽失調、痊癒後勞累恢復等,最後是關於哪些藥物可以服用,哪些不可以服用的內容。與叔和編纂的版本相比,劉氏版本篇幅更多,也增加了溫熱燥邪相關的篇章。只是《傷寒例》中缺少「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這二十八個字。這二十八個字是叔和所言,其餘才是仲景的原文,唐代王燾的《外臺秘要》以及陸氏九芝書中都已經提到這段話。

現在這個版本沒有這二十八字,則證明《傷寒例》並非叔和增補,而是仲景原文的可能性更高。《傷寒論》是一部廣義論述傷寒的書籍,這點毋庸置疑。

有人說:叔和與仲景相隔五六十年的時間,而距今仲景已過一千七百多年,五六十年的時間都無法完全掌握仲景的學說,一千多年後還能見到廬山真面目嗎?如果真的有遺稿,為什麼不在方中行等人批判叔和時出現,反而是在今天出現呢?這可以這樣解釋:我國古代的絕學,往往秘而不宣,古本流傳,是有可能的。即使是後人偽造的,但如果能弘揚學說,又何嘗不能使聖賢的學問更加光大呢?

現代人惲鐵樵的《溫病明理》,雖然知道有廣義傷寒,但是他完全否定其他各家溫病的說法,這未免有些抹殺一切了。總之,學者立說,只要不違背經義,就能相輔相成,也是繼承仲景學說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