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1)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1)

1. 上篇·學說辯正

2. 第一章·溫病解釋之正誤

後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自云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則其為廣義《傷寒論》明矣。廣義傷寒云者,即《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是也。蓋傷寒乃外感之總名,《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惜其書經三國兵燹殘缺失次,江南諸師復秘其要方不傳。

迨晉王叔和撰次其遺論僅得十卷,即今存之《傷寒論》也。又宋·王洙於館閣蠹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亦叔和所撰次。或曰古之《雜病論》即此書也。然則仲景之書,賴叔和以傳,而溫病為傷寒之一,本無疑義也。

洎夫有明·方中行出,著《傷寒論條辨》,削去傷寒序例,反謂叔和為仲景之罪人,於是仲景之廣義《傷寒論》,一變而為狹義《傷寒論》矣。其所以削去傷寒序例者,無非欲於溫病另闢蹊徑耳。

繼方氏而起者,則有吳又可《溫疫論》之傷寒例正誤,清·喻嘉言《尚論篇》之駁正王叔和序例,錢天來之《傷寒溯源集》、程應旄《傷寒後條辨》之王叔和傷寒序例貶偽,黃元御《傷寒懸解》之王叔和傷寒例;此外,張宛鄰之《素問釋義》,於《生氣通天論》、《熱論》、《水熱穴論》,皆對於叔和攻擊謾罵不遺餘力,反目為千古之罪人。張隱菴、柯韻伯、魏荔彤、張令韶、陳修園等,皆傷寒大家也,亦從而和之。

於是《傷寒》一書,註釋不下百餘家,各以己意附會。或割章分句,或前後易置,或擅加刪改,後之讀者遂如墮五里霧中矣。

及葉天士之《溫熱論》、與吳鞠通之《溫病條辨》出,遂別溫病於傷寒而立異,謂溫邪專從口鼻而入,而創溫病治三焦之說,以與仲景《傷寒論》六經見證分道揚鑣。不識六氣傷人(古之所謂寒暑燥濕風,名為五氣,天氣也;水火金木土,名為五行,地氣也。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是謂六元,亦曰六氣。六氣過甚,謂之六淫,故傷人也)皆襲皮毛,或從口鼻,無分乎寒與溫也。惟寒性凝斂,宜溫宜表;熱性蒸發,宜清宜降,治法各異耳。

溫熱之病雖不若傷寒六經之傳經,然亦可憑六經而見證。《難經》有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之文。蓋六經乃百病之提綱,何得以溫邪專從口鼻而入,強定傷寒先分六經、溫病須究三焦乎?至邪專從口鼻而入者,乃瘟疫也。《素問·刺法論》曰:五疫之至,不相染者,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邪干。所謂天牝者,即《老子》所謂玄牝之門。

玄,天也,於人為鼻;牝,地也,於人為口(見《老子》河上公注,及《內經》馬元臺注)此言人之正氣內存,則邪不干犯。若避毒之法,以毒氣既從口鼻而入,當復循其口鼻而出,世之取嚏法,乃其遺意之一也。

白話文:

東漢的張仲景寫的《傷寒雜病論》總共有十六卷,他自己說雖然不能完全治好所有的疾病,但至少可以讓人了解疾病的根源,由此可見他的《傷寒論》是廣義的。所謂廣義的傷寒,就像《難經》說的傷寒有五種: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因為傷寒是所有外感疾病的總稱,《傷寒論》是討論外感疾病的書。可惜的是,這本書在三國時期的戰亂中殘缺散失,加上江南一帶的醫生又把重要的藥方保密不傳。

到了晉朝,王叔和整理了張仲景遺留的著作,只得到十卷,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傷寒論》。後來,宋朝的王洙在圖書館的舊書堆裡,找到了張仲景的《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也是王叔和整理過的。有人說古代的《雜病論》就是這本書。這樣看來,張仲景的著作是靠王叔和傳下來的,而且溫病是傷寒的一種,本來就沒有疑問。

後來到了明朝,方中行出現,他寫了《傷寒論條辨》,刪除了傷寒的序言,反而說王叔和是害張仲景的人,於是張仲景廣義的《傷寒論》就變成狹義的《傷寒論》了。他之所以刪除傷寒的序言,無非是想在溫病方面另闢蹊徑。

繼承方中行觀點的有吳又可的《溫疫論》,他指出了傷寒例的錯誤;清朝喻嘉言的《尚論篇》駁斥了王叔和的序言;還有錢天來的《傷寒溯源集》、程應旄的《傷寒後條辨》都貶低了王叔和的傷寒序言;黃元御的《傷寒懸解》也質疑了王叔和的傷寒例。此外,張宛鄰的《素問釋義》,在解釋《生氣通天論》、《熱論》、《水熱穴論》時,都對王叔和進行猛烈的攻擊和謾罵,把他當成千古罪人。張隱菴、柯韻伯、魏荔彤、張令韶、陳修園等人都是傷寒的大家,也跟著一起批判王叔和。

因此,註解《傷寒論》的書籍多達一百多家,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附會解釋。有的分割章節句子,有的前後調換位置,有的擅自刪改,使得後來的讀者如同陷入五里霧中,不知所措。

等到葉天士的《溫熱論》和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出現後,就把溫病從傷寒中獨立出來,認為溫邪是從口鼻進入人體的,並創立了溫病治療的三焦理論,和張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分道揚鑣。他們不了解,所謂的六氣(古代所說的寒、暑、燥、濕、風,稱為五氣,是天氣;水、火、金、木、土,稱為五行,是地氣。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天以陽氣滋生陰氣生長,地以陽氣收斂陰氣潛藏。根源於天的向上,根源於地的向下。天有陰陽,地也有陰陽。寒暑燥濕風火,是天的陰陽;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這叫做六元,也叫六氣。六氣過盛就成為六淫,所以會傷害人)都是侵襲皮毛,或者從口鼻進入,並沒有寒和溫的區別。只是因為寒性收斂,適合溫散或解表;熱性蒸騰,適合清熱或降火,治療方法各有不同。

溫熱的疾病雖然不像傷寒那樣按六經傳變,但也可以根據六經辨別證候。《難經》有溫病的脈象在各經絡中運行的記載。因為六經是各種疾病的總綱,怎麼可以說溫邪只從口鼻進入,硬要區分傷寒的六經辨證和溫病的三焦辨證呢?至於邪氣專從口鼻而入,那是瘟疫。《素問·刺法論》說:五種瘟疫來臨,不被傳染的人,是因為體內正氣充足,邪氣不能侵犯;避開毒氣,讓體內正氣從天牝來,又從天牝出去,氣從腦部出來,就不會被邪氣侵犯。所謂天牝,就是《老子》所說的玄牝之門。玄,指的是天,在人體是鼻子;牝,指的是地,在人體是嘴巴(見《老子》河上公注,以及《內經》馬元臺注)。這意思是說,人的正氣存在體內,邪氣就不能侵犯。如果要避開毒氣,既然毒氣從口鼻進入,也應該從口鼻排出,現在人們的打噴嚏方法,就是這個道理的遺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