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3)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43)

1. 三、熱病辨脈

熱病之脈,亦隨其經而取之。發於太陽脈浮緊,發於陽明脈浮長,發於少陽脈弦數。大率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亦有所因也。(治依溫病條下。若表邪傳進三陰者,治法與傷寒條內下證同。若脈沉小足冷者,亦發於陰,則難治也。)

大抵熱病比溫病尤加熱也,脈得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乃為病脈相應,謂之可治;若細小無力,謂之難醫。(人虛脈弱者,主扶元氣,兼解邪熱,不可峻攻。)治表證在者,治例與溫病同。若夾暑、夾內傷生冷、飲食停滯,隨證施治之。中暑與熱病外證相似,但熱病者脈盛,中暑者脈虛,以此別之。

《甲乙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熱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此辨暑、熱,有暴感、伏氣,而脈之盛虛異焉。)暑、暍皆脈虛,面垢自汗煩渴。靜而熱傷心脾為中暑,與夏熱病相似,但熱病脈洪緊,中暑脈細數而沉。

動而熱傷太陽為中暍,脈浮似夏傷風,但汗出惡風,身熱而不渴者,傷風也。身熱而渴者,中暍也。(後人所謂中暑,多指夏月陰證而言。)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若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暑。以此別之也。

熱病一二日,瀉利腹滿熱甚者死。

三四日,目昏譫語,熱甚脈小者死。

五六日,舌本焦黑,燥渴者死。

七八日,衄血吐血下血,燥熱脈大者死。

八九日,發痙兼昏沉者死。

凡熱病脈,促、結、伏、沉、小,皆難治。熱不得汗,脈躁急,亦難治。已得汗,而熱反盛,脈躁急者死也。

白話文:

對於熱性疾病脈象的辨識,我們需根據其侵犯的經絡來判斷。如果疾病發作於太陽經,脈象會呈現浮緊;若發作於陽明經,脈象則會浮長;若發作於少陽經,脈象則會弦數。一般來說,熱病更常影響三陽經,影響三陰經的情況較少,這是由特定原因造成的。(治療方法可參考溫病相關條目。如果表邪深入至三陰經,其治療方式和傷寒中的下證相同。若脈象沉小且腳冷,表示疾病源於陰經,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基本上,熱病比溫病的病情更為嚴重,若脈象洪大有力,或滑數有力,表示病脈相符,可以治療;反之,如果脈象細小無力,則表示病情較難控制。(對於體虛脈弱的人,主要應扶助元氣,兼以清熱,不能過度攻伐。)如果表面症狀仍然存在,其治療原則和溫病相同。若患者同時伴有暑熱、內傷生冷、飲食停滯等症狀,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中暑和熱病的外部症狀類似,但熱病脈象強盛,中暑脈象虛弱,這一點可作為區別。

《甲乙經》中記載:脈象強盛但身體發冷,是因為受寒;脈象虛弱但身體發熱,是因為中暑。寒邪傷害形體而非氣機,所以脈象強盛;熱邪傷害氣機而非形體,所以脈象虛弱。(這段描述用於區分暑熱和熱病,並指出兩者可能由急性感染或潛伏性病因而導致脈象的差異。)中暑和暍暈脈象都虛弱,患者臉色晦暗,自汗,煩躁口渴。在安靜狀態下,熱邪傷害心脾,導致中暑,其症狀和夏季熱病相似,但熱病脈象洪大緊繃,中暑脈象細數而沉。

在活動狀態下,熱邪傷害太陽經,導致暍暈,脈象浮動,類似夏季風邪所引起的症狀,但暍暈會出汗,怕風,身體發熱但不口渴,這是風邪的表現。身體發熱且口渴,則是暍暈的表現。(後世所稱的中暑,大多是指夏季陰證。)夏季有四種症狀:傷寒、風邪、中暑和熱病,這些病症的脈象和症狀互相交錯,難以分辨。若脈象緊繃,怕冷,則是傷寒;脈象緩慢,怕風,則是風邪;脈象強盛,高燒,則是熱病;脈象虛弱,身體發熱,則是中暑。可藉此進行區分。

熱病一到二天,如果出現腹瀉、腹部脹滿、高燒等症狀,預後不良。

三到四天,如果出現視物模糊、胡言亂語、高燒且脈象微弱,預後不良。

五到六天,如果舌根焦黑,極度口渴,預後不良。

七到八天,如果出現鼻血、嘔血、便血,燥熱且脈象強大,預後不良。

八到九天,如果出現抽搐、昏迷,預後不良。

總的來說,熱病的脈象如果出現促、結、伏、沉、小等情況,治療難度大。若熱病未能出汗,脈象躁動急促,同樣難以治療。如果已經出汗,但病情反而加重,脈象依然躁動急促,預示病情危急。

2. 四、暑病辨脈

仲景曰:傷暑脈虛。又曰: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訣》曰:暑傷於氣,所以脈虛,弦細芤遲,體狀無餘。《三因》曰:中暑之脈,陽弱陰虛,微遲似芤。《本事》曰:暑脈弦細芤遲。何也?蓋寒傷形,熱傷氣,氣傷則氣消,而脈虛弱,所以弦細芤遲。皆虛脈也。《正傳》曰:暑脈虛而微弱,或浮大而散,或隱而不見。

夫微弱隱伏,皆虛類也。《活人書》曰:中暑與熱病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以此辨之。張鳳逵曰:(《脈理論》)劉復真云: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不變。

寒病浮洪有力易治,芤細無力難治,無脈不治;溫熱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而伏,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照經用辛寒,火散脈起病愈矣。蓋溫熱病發,在一二經,始終在此,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伏,依經絡調之,伏者起,洪者平,乃愈徵也。(鰲按:此篇言熱病,即指暑病而言,非謂伏寒夏發之熱病也。

白話文:

[四、如何辨識暑病的脈象]

張仲景說過,受暑熱影響的人脈象會變得虛弱。他還提到,如果脈象虛弱且身體發熱,這通常是由暑熱所導致的。《脈訣》中進一步解釋,暑熱會損傷人的氣,因此脈象會顯得虛弱,呈現出弦細芤遲的特徵,身體的其他症狀也會相應減弱。《三因》中也描述了中暑的脈象特徵,即陽氣弱、陰氣虛,脈象微弱且略帶遲緩,類似芤脈。《本事》中同樣認為,暑熱的脈象應為弦細芤遲。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冷會傷害身體的實質,而暑熱會傷害氣,氣一旦受損,就會導致脈象虛弱,所以才會出現弦細芤遲的脈象。這些都是虛弱脈象的表現。

《正傳》中指出,暑熱的脈象會虛弱且微弱,或者浮大而散,或者隱而不見。

微弱、隱伏的脈象,都屬於虛弱脈象的一種。《活人書》中提到,中暑和熱病的症狀很相似,但是熱病的脈象強烈,而中暑的脈象卻虛弱,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張鳳逵在《脈理論》中提到,劉復真認為暑熱的脈象虛弱且微弱,按壓下去會感覺到無力,同時脈象也可能隱伏,呈現出弦細芤遲的特徵,這些都是暑熱的脈象特徵。脈象虛弱且身體發熱,就是由暑熱所導致的。中暑時脈象虛弱且微弱,這正是暑熱的特徵。寒病會隨著經絡傳播,所以脈象每天都會有所變化;而溫熱病不會隨著經絡傳播,所以脈象不會變化。

對於寒病來說,如果脈象浮洪有力,就比較容易治療;如果芤細無力,就比較難治療;如果沒有脈象,那就無法治療;但溫熱病卻不同。在溫熱病中,有時一兩個部位可能測不到脈象,暑熱病中,甚至有三四個部位測不到脈象,這是因為受到高溫的影響,脈象被抑制,而不是真的消失,對病情並無大礙,治療起來也比較容易,只需根據經絡使用辛寒藥物,當高溫消散後,脈象就會恢復正常,病情也會好轉。溫熱病的發作通常侷限在一兩個經絡上,始終不會傳播到其他經絡,因此在一兩個經絡上的脈象可能洪大且快速,而其他經絡的脈象則會變得虛弱且隱伏。根據經絡進行調理,隱伏的脈象會恢復,洪大的脈象會平穩,這就是康復的徵兆。

(注:本段討論的是熱病,實際上指的是暑病,並非指夏季發作的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