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4)
下篇·正宗輯要 (44)
1. 五、濕病辨脈
脈沉而緩,沉而細,微緩者,皆中濕。脈浮風濕;脈浮虛而澀者,寒濕;脈來滑疾,身熱、煩喘、胸滿、口燥、發黃者,濕熱;脈洪而緩,陰陽兩虛,濕熱自甚;脈洪而動,濕熱為痛也;脈浮而緩,濕在表也;脈沉而緩,濕在裡也;或弦而緩,或緩而浮,皆風濕相搏也。
白話文:
[五、濕病辨脈]
脈象呈現沉而緩,或是沉而細,稍微緩慢的情況,這些都是身體受到濕氣影響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起,代表風濕存在;脈象浮起但虛弱且有澀感,表示是寒濕;脈象快速滑順,加上身體發熱、煩躁喘息、胸悶、口乾、出現黃疸,這代表是濕熱;脈象洪大卻緩慢,顯示陰陽兩虛,濕熱自行加重;脈象洪大且跳動,表示濕熱造成疼痛;脈象浮起且緩慢,顯示濕氣在體表;脈象沉下且緩慢,則顯示濕氣在體內;或者脈象弦緊且緩慢,或者緩慢且浮起,這些都代表風濕相互作用。
以上就是根據脈象來判斷濕病的各種情況。
2. 六、燥病辨脈
脈緊而澀,(燥金主於收斂,其脈緊澀。)或浮而弦,或芤而虛。又脈弦風燥也。脈洪熱燥也。脈緩土燥也。脈澀血燥也。脈遲寒燥也。
白話文:
在診斷燥病時,會發現脈搏可能呈現緊繃且滯澀的狀態,(這是由於燥氣屬於金行,具有收斂特性,因此脈象會表現為緊澀。)也可能呈現浮動且弦硬,或是芤弱而虛軟。此外,脈象弦硬表示有風燥的問題。脈象洪大則顯示有熱燥的情況。脈象緩慢反映出土燥的現象。脈象滯澀表明血液乾燥。而脈象遲緩則可能是因為寒燥所導致。
3. 第四章·分症
4. 一、春溫
5. (一)伏氣春溫症
雷少逸曰:經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是訓人有伏氣之為病也。夫冬傷於寒,甚者即病,則為傷寒;微者即不病,其氣伏藏於肌膚,或伏藏於少陰,至春陽氣開泄,忽因外邪乘之,觸動伏氣乃發。又不因外邪而觸發者,偶亦有之。其藏肌膚者,都是冬令勞苦動作汗出之人;其藏少陰者,都是冬不藏精腎臟內虧之輩。
此即古人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何劉松峰、陳平伯諸公,皆謂並無伏氣?悖經之罪。其可逭乎?
又曰:嘗讀介賓之書,謂溫病即傷寒。又可之書,謂溫病即瘟疫。殊不知傷寒乃感冬時之寒邪,瘟疫仍感天地之厲氣,較之伏氣溫病,大相徑庭,豈可同日而語哉?推溫病之原,究因冬受寒氣,伏而不發,又化為熱,必待來年春分之後,天令溫暖,陽氣弛張,伏氣自內而動,一達於外,表裡皆熱也。其證口渴引飲,不惡寒而惡熱,脈形愈按愈盛者是也。
此病表無風寒,不宜辛散,切忌辛溫辛涼之法。若誤散之,則變證蜂起矣。如初起無汗者,只宜清涼透邪法;有汗者,清熱保津法;如脈象洪大而數,壯熱譫語,此熱在三焦也,宜以清涼蕩熱法;倘脈沉實,而有口渴譫語,舌苔乾燥,此熱在胃腑也,宜用潤下救津法。凡溫病最戒辛溫發汗,汗之則狂言脈躁,不可治也。
然大熱無汗則死;得汗後而反熱,脈躁盛者亦死;又有大熱,脈反細小,手足逆冷者亦死;或見痙搐昏亂,脈來促結沉代者皆死。醫者不可不知。
程曦曰:推松峰與平伯,皆謂並無伏氣,有由來也,一執《云笈七藏》冬傷於汗之句,一執錢氏冬傷寒水之臟之文。殊不知兩家只顧一面文章,全不顧春傷、夏傷、秋傷之訓作何等解。思二先生天資高邁,亦受其蒙,不正其訛,反助其說,毋怪後之醫者,統稱暴感,恣用發散,羌、防、麻、桂,逼汗劫津,誤人性命,固所不免,此不得不歸咎於作俑之人也。
陳蓮舫曰:汗出則腠理疏,寒邪即因汗而入,則仍是冬傷於寒也,何必改寒為汗哉?
《金鑑》曰:《內經》言熱病皆傷寒之類也,非謂類乎傷寒,乃謂與傷寒同乎一類之病也。蓋傷寒因傷時令之寒而得名也,溫病熱病亦隨時而易其名耳。經曰:冬傷於寒,則為病熱。此即時而病者也。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過時而病者也。經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
暑即熱之謂也,此隨時而病者也。是則秋分以前,皆得以熱病名之;秋分以後,皆得以傷寒名之矣。此軒岐、仲景立傷寒、溫病、熱病之名義也。《經》又云: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此明過時不病之原也;經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此明過時必病之故也。於此可知傷寒為病,不在精之藏與不藏,而但有觸犯即得為病,非若溫病熱病,藏精則不病,不藏精則必病也。
白話文:
雷少逸說:經典提到「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是教導人們有伏氣這種疾病。冬天受寒,嚴重的當下就發病,成為傷寒;輕微的當下不發病,寒氣潛藏在皮膚或少陰經脈中,等到春天陽氣舒發時,如果又感染外邪,就會觸動潛伏的寒氣而發病。也有些情況是不因外邪觸動而發病的。潛藏在皮膚的,多半是冬天勞動辛苦又流汗的人;潛藏在少陰經脈的,多半是冬天不注重養精、腎臟虛虧的人。
這就是古人說的「最虛弱的地方,就是容易讓邪氣入侵的地方」。為什麼劉松峰、陳平伯等人都說沒有伏氣這種病呢?這真是違背經典的說法。他們的罪過難道可以免除嗎?
又說:我曾經讀過張介賓的書,認為溫病就是傷寒;也讀過張又可的書,認為溫病就是瘟疫。卻不知道傷寒是感受冬天時的寒邪,瘟疫是感受天地間的毒氣,這和伏氣溫病大不相同,怎麼可以相提並論呢?推究溫病的根源,是因為冬天受寒,潛伏而不發,又轉化成熱,一定要等到來年春分之後,天氣溫暖,陽氣舒張,潛伏的寒氣才從體內發動,由內而外,造成表裡都有熱的現象。這種病症會口渴想喝水,不怕冷反而怕熱,脈象越按越有力。
這種病表面沒有風寒的症狀,不適合用辛散的藥物,絕對要避免使用辛溫或辛涼的療法。如果誤用發散的藥物,就會引發更多變化。剛開始沒有出汗的,只適合用清涼透邪的方法;有出汗的,就用清熱保津的方法;如果脈象洪大而急促,高燒說胡話,這是熱在三焦,應該用清涼蕩熱的方法;如果脈象沉而有力,又有口渴說胡話,舌苔乾燥,這是熱在胃腑,應該用滋潤通下的方法來保住津液。凡是溫病,最忌諱用辛溫發汗,發汗後會造成胡言亂語、脈搏躁動,無法醫治。
然而高熱卻不出汗,會導致死亡;出汗後反而發熱,脈搏躁動強盛的也會死亡;還有高熱,脈象反而細小,手腳冰冷的也會死亡;或是出現痙攣抽搐、神智昏亂、脈象促結沉代的,都是死症。醫生不可不知。
程曦說:推究松峰和平伯都說沒有伏氣的原因,一個是執著於《云笈七簽》中「冬天因流汗而受傷」的說法,另一個是執著於錢氏所說「冬天傷於寒水臟腑」的說法。卻不知道這兩家都只看片面之詞,完全不顧春天、夏天、秋天受傷的說法要如何解釋。想想這兩位先生天資高超,也因此受蒙蔽,不糾正錯誤,反而助長他們的說法,難怪後來的醫生,都把病統稱為暴感,隨意使用發散的藥物,用羌活、防風、麻黃、桂枝等藥強迫發汗、劫奪津液,誤人性命,這是免不了的,這都得歸咎於開創這種錯誤觀念的人。
陳蓮舫說:出汗則毛孔疏鬆,寒邪就因流汗而進入體內,這樣還是冬天受寒啊,何必把受寒改成流汗呢?
《金鑑》說:《內經》說熱病都屬於傷寒這一類,並不是說它們像傷寒,而是說它們和傷寒是同一類疾病。傷寒是因為感受當時的寒氣而得名,溫病熱病也隨著時令而改變名稱。經典說:「冬天受寒,就會變成熱病」,這是指當時就發病的;經典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是指過時才發病的;經典說:「凡是生病由傷寒轉成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稱為暑病。」
暑病就是指熱病,這是指隨著時令而發病的。這樣一來,秋分以前都可以稱為熱病;秋分以後都可以稱為傷寒。這就是軒轅、岐伯、仲景確立傷寒、溫病、熱病的名義。《內經》又說:「如果精氣藏得好,春天就不會生溫病」,這是說明過時不發病的原因;經典說:「冬天不藏精,春天一定會生溫病」,這是說明過時必發病的原因。由此可知,傷寒發病與精氣的藏與不藏無關,只要感受寒邪就會發病;而溫病熱病則不同,藏精就不發病,不藏精就一定會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