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6)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46)

1. (二)伏溫兼新感症

雷少逸曰:考諸大家論春溫者,惟嘉言與遠公,精且密矣。嘉言以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為一例;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又為一例;既傷於寒,且不藏精,至春同時併發,又為一例。舉此三例,以論溫病,而詳其治。遠公所論,都是春月傷風之見證,分出三陽若何證治,三陰若何證治。

觀二家之論,可謂明如指掌。然宗嘉言,不合遠公,宗遠公,不合嘉言,反使後人無從執法。其實嘉言之論,遵經訓分為三例,意在伏氣;遠公之論,皆系傷風見證,意在新感。總之,春溫之病,因於冬受微寒,伏於肌膚而不即發;或因冬不藏精,伏於少陰而不即發;皆待來春加感外寒,觸動伏氣乃發焉。即《經》所謂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是也。

其初起之證,頭身皆痛,寒熱無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脈息舉之有餘,或弦或緊,尋之或滑或數,此宜辛溫解表法為先;倘或舌苔化燥,或黃或焦,是溫熱已抵於胃,即用涼解裡熱法;如舌絳齒燥,譫語神昏,是溫熱深踞陽明營分,即宜清熱解毒法,以保其津液也;如有手足瘈瘲,脈來弦數,是為熱極生風,即宜祛熱息風法;如或昏瞶不知人,不語如屍厥,此邪竄入心包,即宜祛熱宣竅法。春溫變幻,不一而足,務在臨機應變可也。

陳蓮舫曰:此因新感之寒邪,觸動伏氣而病春溫也。春溫初起,寒熱無汗,此表有寒邪也。故可用辛溫解表法。否則切忌溫散,幸勿嘗試,以傷其津液。春溫變證可畏,治之者,當慎於初病之時。

楊如侯曰: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尺膚熱,頭痛,身熱,口渴,午後熱甚,名曰溫病。如惡寒無汗,此係春月因寒觸動伏氣而發也。如惡風,或不惡風,自汗咳嗽,此係春月因風觸動伏氣而發也。仲景論溫病屬之太陽者,指伏氣而言。謂冬傷於寒,寒邪伏於少陰,迨至來春,寒化為熱,由里達表,而浮越於太陽也。

後人論溫病屬之太陰者,指新邪引動伏氣而言;謂溫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於肺,凡病溫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也。故曰:太陰之為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脈不緩,則知非太陽中風矣;脈不緊,則知非太陽傷寒矣。然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猶有與傷寒中風相混之處,於何辨之?於脈動數,口渴,尺膚熱,午後熱甚辨之。

蓋冬月伏寒,至春已變為溫;或因春感於寒,觸發裡氣而病焉;或因春感於風,觸發裡氣而病焉。此乃新邪引動伏邪,新邪在表,伏邪在裡,必先辛涼以解表邪,繼進苦寒以清裡熱。不得認為風寒,而恣用辛溫,以煽其火,而助之焰也。

白話文:

雷少逸說:考察眾多醫學大家對於春季溫病的討論,只有徐大椿和巢元方的理論,精確且周密。徐大椿認為冬天受寒,春天必然會得溫病,這是一種情況;冬天腎精不藏,春天必然會得溫病,這是另一種情況;如果既受了寒,又腎精不藏,到了春天這兩個問題同時爆發,這是第三種情況。他以這三種情況來討論溫病,並詳細闡述其治療方法。而巢元方所討論的,主要是春天受風後的證狀,分別描述了三陽病該如何治療,三陰病又該如何治療。

看這兩人的理論,可以說是非常清晰透徹。然而,如果遵循徐大椿的理論,就與巢元方的理論不符;如果遵循巢元方的理論,又與徐大椿的理論不協調,反而讓後人無法依循。實際上,徐大椿的理論是遵照經典,將病情分為三種情況,主要關注的是潛伏的病氣;巢元方的理論,都是關於受風後的直接反應,主要關注的是新的感染。總的來說,春天的溫病,可能是因為冬天受到輕微的寒冷,使得病氣潛伏在皮膚之下,當時並未立即發病;或者因為冬天腎精不藏,使得病氣潛伏在少陰,當時也未立即發病;都等到春天再受到外部的寒冷刺激,才觸發了潛伏的病氣,導致發病。這正是經典中所說的:冬天受寒,春天必然會得溫病;冬天腎精不藏,春天必然會得溫病。

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病人可能出現頭痛、身體疼痛、寒熱交錯、無汗、咳嗽、口渴、舌苔浮白等症狀,脈搏快速有力,可能呈現弦脈或緊脈,進一步檢查可能發現滑脈或數脈,這時應該先用辛溫解表的方法治療;如果舌苔轉為乾燥,呈現黃色或焦黑,這表示溫熱已經影響到胃部,應該使用涼解裡熱的方法;如果舌頭深紅、牙齒乾燥、胡言亂語、神智不清,這表示溫熱深入陽明營分,應該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以保護體內的津液;如果有手腳抽搐、脈搏弦數,這表示熱度過高導致生風,應該使用祛熱息風的方法;如果病人昏迷不醒,不能說話,像屍厥一樣,這表示邪氣進入心包,應該使用祛熱宣竅的方法。春天的溫病變化多端,不能一一列舉,醫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對。

陳蓮舫說:這是因為新的寒邪,觸發了潛伏的病氣,導致了春季溫病。春季溫病剛開始的時候,如果出現寒熱交錯、無汗,這表示外表有寒邪,所以可以使用辛溫解表的方法。但是,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千萬不要輕易使用溫散的方法,以免傷害體內的津液。春季溫病的變證非常可怕,治療的人,應該在疾病初期就小心謹慎。

楊如侯說:太陰病的特徵,脈搏不會緩慢或緊張,但會動數,或者兩寸部位特別大,尺膚熱,頭痛,身體熱,口渴,下午熱度更嚴重,這被稱為溫病。如果出現怕冷、無汗,這是由於春季的寒冷觸發了潛伏的病氣。如果出現怕風,或者不怕風,自汗咳嗽,這是由於春季的風邪觸發了潛伏的病氣。張仲景討論溫病屬於太陽的原因,是指潛伏的病氣。他認為冬天受寒,寒邪潛伏在少陰,等到春天,寒邪轉化為熱邪,從裡到表,浮現在太陽經。

後人討論溫病屬於太陰的原因,是指新的邪氣引動了潛伏的邪氣。他們認為溫邪由口鼻進入,從上到下,鼻通肺,所有患溫病的人都從上焦開始,在手太陰。因此,太陰病的特徵,脈搏不會緩慢或緊張,但會動數。脈搏不緩慢,表示不是太陽中風;脈搏不緊張,表示不是太陽傷寒。然而,頭痛、身體熱、輕微怕風寒,仍然有可能和傷寒、中風混淆,如何分辨?從脈搏動數、口渴、尺膚熱、下午熱度更嚴重來分辨。

因為冬天潛伏的寒冷,到了春天已經轉化為溫熱;或者因為春季再次受寒,觸發了體內的病氣;或者因為春季受到風邪,觸發了體內的病氣。這是新的邪氣引動了潛伏的邪氣,新的邪氣在表面,潛伏的邪氣在內部,必須先用辛涼的方法來解表邪,然後再用苦寒的方法來清除裡熱。不能誤以為是風寒,就隨意使用辛溫的方法,這樣會煽動體內的火氣,助長邪氣的威力。

2. (三)新感春溫症

楊如侯曰:頭痛、惡寒、發熱、喘促、鼻塞、身重、脈浮、無汗,此春月時行病也。一曰春溫。此屬於春月之暴感者,既系暴感,原可表散,但春令溫舒,辛溫須當少用,陽經表藥,最忌混亂。況口鼻吸入之邪,直行中道,未必恰在足太陽經矣。雖因外邪,亦是表中之裡,設徒發散陽經,雖汗不解,日期多延,病變叢生,不可不慎也。

葉天士曰: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為多。

何廉臣曰:春溫兼寒,往往新感多,伏氣少,每由春令天氣過暖,吸受溫邪,先伏於肺,猝感暴寒而發,葉先生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是也。其證初起,頭痛、身熱、微惡寒,而無汗。

宋愛人曰:春溫之發源,由於皮毛啟閉不慎,驟然感受寒暖空氣,使皮毛起有反應作用者。其所以然,乃因冬月嚴寒,毛孔汗腺,不期然而然的自會緊張,以防禦外寒之侵襲,保守體內果有之體溫;惟一至春氣轉動,氣候乍冷乍暖,冷則毛孔閉,暖則毛孔開,熱則汗腺輕啟,調節體溫,此是人類自然的良知良能。

惟是冬寒未消,春暖忽至,於此乍冷乍暖之時,其有毛孔啟閉,倏忽之間,不易應付豫如,故空氣之乍冷乍暖,均足以致毛孔啟閉不靈,而為形寒發熱等證也。但此種病理,完全由於感冒性,故為病猶輕,惟亦有因此感冒而引動本有伏邪者,為病亦重。

謝利恆曰:邪從口鼻而入,初起發熱頭昏,口燥肢軟,嘔惡胸滿,舌微白苔而兼淡黃者,宜芳香解穢,用淡豉、蘇梗、藿香、薄荷、鬱金、橘紅、甘草、桔梗、通草之屬,用鮮薑汁少許為引;兼暑濕者,加滑石、香薷;咽喉不利者,加牛蒡子。邪從皮毛而入,初起發熱頭昏,口燥肢軟,脈浮滑,舌淡微苔者,宜辛涼透表,用蘇梗、薄荷、杏仁、桑葉、甘草、桔梗、橘紅、豆卷、通草之屬;兼暑濕及咽喉不利者,治同上。

白話文:

楊如侯說:出現頭痛、怕冷、發燒、呼吸急促、鼻塞、身體沉重、脈搏浮動、沒有出汗等症狀,這是春季常見的流行疾病,也就是所謂的春溫病。這種病症是由於春季突然感染導致的,既然病因是突然感染,理論上可以使用解表散寒的治療方式,但是春天氣候溫暖舒適,使用辛溫性的藥物要適量,用於陽經表證的藥物最忌混亂使用。況且,通過口鼻吸入的邪氣,直接影響的是中焦,不一定恰好在足太陽經。雖然病因是外邪,但也涉及到表層下的裡層,如果單純地發散陽經,即使出汗也可能無法緩解病情,病情可能會延長,病變可能會接踵而來,必須要慎重對待。

葉天士說:春季天氣突然變暖後又忽然變冷,先受到溫熱邪氣的侵害,接著又被寒冷束縛,容易出現咳嗽、痰多和呼吸困難的情況。

何廉臣說:春季溫熱夾雜寒冷的天氣下,新的感染情況較多,潛伏的邪氣較少,通常是由於春季天氣過於溫暖,吸入了溫熱的邪氣,先潛伏在肺部,突遇極寒而發病,這就是葉先生所說的溫熱邪氣從上方入侵,首先侵害肺部的情況。該病症初起時,會有頭痛、身體發熱、輕微怕冷,但不出汗的症狀。

宋愛人說:春溫的根源,是由於皮膚毛孔的開合不慎,突然感受到寒暖交替的空氣,使得皮膚毛孔產生反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冬季寒冷,毛孔和汗腺會自然收縮,以防止外部寒冷的侵襲,保護體內的溫度;但到了春季,氣候時冷時暖,冷的時候毛孔閉合,暖的時候毛孔打開,熱的時候汗腺輕微開啟,調節體溫,這是人類的自然本能。

然而,冬季的寒冷尚未消散,春季的暖意突然來臨,在這種冷暖交錯的季節,毛孔的開合在瞬間難以適應,所以空氣的冷暖變化,都足以導致毛孔開合失靈,從而引起畏寒發熱等症狀。但這種病理,完全是因為感冒導致的,病情還算輕微,但也有因為感冒引發潛伏邪氣的情況,病情就會加重。

謝利恆說:邪氣從口鼻進入,初期可能出現發熱、頭暈、口乾、四肢無力、噁心、胸悶、舌苔微白帶淡黃色,適合使用具有芳香解毒效果的藥物,例如淡豆豉、蘇梗、藿香、薄荷、鬱金、橘紅、甘草、桔梗、通草等,可用少量鮮薑汁引導;若伴有暑濕,可加入滑石、香薷;若咽喉不適,可加入牛蒡子。邪氣從皮膚毛孔進入,初期可能出現發熱、頭暈、口乾、四肢無力、脈搏浮滑、舌苔淡薄,適合使用辛涼透表的藥物,例如蘇梗、薄荷、杏仁、桑葉、甘草、桔梗、橘紅、豆卷、通草等;若伴有暑濕或咽喉不適,治療方法與上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