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3)
下篇·正宗輯要 (3)
1. 二、《難經》
(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五十八難》)
丁錦曰:傷寒有五者,指五病俱統於傷寒一門,而分其所苦之不同也。風為陽邪,寒為陰邪,故先列中風,次列傷寒。寒者,皆冬月之正病也。濕溫發於濕土之令居多,熱病發於盛夏,溫病即仲景《傷寒經》中春溫病也。乃見前之五邪從本原來,非比之傷寒熱病,故各立其法也。注家以疫症指此溫病,非也。
(二)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五十八難》)
柳寶詒曰:溫病邪伏少陰,隨氣而動,流行於諸經,或乘經氣之虛而發,或挾新感之邪氣而發。其發也或由三陽而出,或由肺胃;最重者,熱不外出,而內陷於手足厥陰;或腎氣虛不能托邪,而燔結於少陰。是溫邪之動,路徑多歧,隨處可發,初不能指定發於何經,即不能刻定見何脈象也。
(三)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五十八難》)
丁德用曰:陰陽俱浮者,謂尺寸俱浮也;浮之而滑者,輕手按之而滑,是心傷熱脈也;沉之散澀者,沉手按之而散澀,是津液虛少也。
(四)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五十八難》)
丁德用曰:肌肉之上,陽脈所行,濡弱者,是濕氣所勝火也;肌肉之下,陰脈所行,小急者,是土濕之不勝木,故見小急。所以言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也。
白話文:
(一) 傷寒病共有五種類型:包括中風、傷寒、溼溫、熱病和溫病,它們各自導致的痛苦與症狀各有不同。(《五十八難》)
丁錦解釋說,所謂的五種傷寒,指的是這五種疾病都歸類在傷寒這一大類別下,但各自有不同的痛苦和表現。風屬於陽邪,寒則爲陰邪,因此首先提到的是中風,接着纔是傷寒。傷寒通常發生在冬季。溼溫大多在溼氣重的季節發生,熱病則多發於盛夏,溫病就是仲景在《傷寒經》中描述的春季溫病。這五種病邪均源自根本,與一般的傷寒熱病有所不同,因此各自有其特定的治療方法。有些註釋家將瘟疫病症視爲這裏的溫病,這是錯誤的。
(二) 溫病的脈象,可能出現在各個經絡上,無法確切判斷是哪一條經絡受到影響。(《五十八難》)
柳寶貽指出,溫病的邪氣潛伏在少陰經,隨着氣機的運行,在各個經絡間流動。它可能會趁着經絡氣血虛弱時發作,也可能夾帶着新的邪氣入侵。它可能從三陽經開始發作,也可能從肺或胃部開始。病情嚴重的,熱邪不會外泄,反而會內陷至手足厥陰經;或者腎氣虛弱無法排除邪氣,使得邪氣在少陰經聚集。因此,溫邪的發作路徑多樣,隨時可能在任何地方爆發,我們無法確定它會在哪條經絡發作,也就無法準確預測會出現何種脈象。
(三) 熱病的脈象,陰陽兩脈皆呈現浮象,輕觸時感覺滑動,深按則顯得分散且澀滯。(《五十八難》)
丁德用說明,陰陽兩脈皆浮,意指寸口和尺口的脈象都呈現浮象;輕觸時感覺滑動,表示心熱受損,脈象顯現滑動;深按則分散且澀滯,表示體內津液已減少。
(四) 溼溫的脈象,陽脈柔軟無力,陰脈細小且急促。(《五十八難》)
丁德用解釋,位於肌肉表面的陽脈,如果出現柔軟無力的脈象,表示溼氣過盛,壓制了陽氣;位於肌肉深層的陰脈,如果脈象細小且急促,表示溼氣過重,導致土不克木,因此出現細小且急促的脈象。這就是爲何說陽脈柔軟無力,陰脈細小且急促的原因。
2. 三、《傷寒論》
(一)《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傷寒例》)
成無己曰:春夏為陽,春溫夏熱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故也;秋冬為陰,秋涼而冬寒者,以陰之動始於涼,盛於寒故也。
(二)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傷寒例》)
成無己曰:冬三月純陰用事,陽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氣嚴凝,當是之時,善攝生者,出處固密,去寒就溫,則不傷於寒。其涉寒冷,觸冒霜雪為病者,謂之傷寒也。
(三)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傷寒例》)
成無己曰:春風、夏暑、秋濕、冬寒,謂之四時之氣。
陸九芝曰:仲景原文,首著「四時之氣」四字,則《傷寒論》之不獨言冬月傷寒,而並春夏秋三時之溫熱濕燥論之,豈不顯然,乃必曰仲景獨知有寒者何哉?仲景本知有溫熱。既謂仲景但論寒,反謂叔和將溫熱攙入論中,以為仲景之論亂於叔和,真不知其是何肺腑。他人不足責,黃坤載自稱古今無雙,則更可笑矣。
(四)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傷寒例》)
成無己曰:熱為陽,陽主生;寒為陰,陰主殺。陰寒為病,最為肅殺毒厲之氣。
王樸莊曰:寒本正氣,而有殺厲之毒,不特使人病於冬,且能使人病於春夏,故治之不可不急也。
劉仲邁曰:毒之為言害也。《博雅》一曰惡也。《周禮·天官》: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論云以傷寒為毒者,喻為害之意云爾。又《易·師卦》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與《老子》「亭之、毒之」之毒,在《易》義當訓治,在《老子》則為「優育」之意。後賢有以本論毒字為語病者,真所見未廣耳。
(五)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傷寒例》)
王樸莊曰:此桂枝、麻黃二湯證也。
(六)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傷寒例》)
王樸莊曰:龐安常云:嚴寒時,奔走荷重勞力之人,皆辛苦之徒也,當陽氣閉藏,反擾動之,令郁發腠理,津液強漬,為寒所搏,腠理反密,寒毒與營衛相渾,則病成矣。其不即時成病者,寒毒藏肌膚間,至春夏陽氣發生,與毒相搏,因春溫氣而變者名溫病,因夏暑而變者名熱病,因暑濕而變者名濕溫。以病本由冬時中寒,故通謂之傷寒焉。
陸九芝曰:龐說如此,足以為《難經》傷寒共有五種之證。
(七)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傷寒例》)
陸九芝曰:此言溫病熱病皆非疫病,而皆由觸寒所致,故皆名傷寒。讀此兩語,則仲景明明告人以溫熱之病,即在《傷寒論》中矣。後人既不知此本仲景語,而又疑叔和自為此語,轉若仲景所未道,因而削之。又因而駁之。若彼一見《外臺秘要》,(按《外臺秘要》諸論傷寒篇,以《陰陽大論》、王叔和、華佗、陳廩丘、範汪論、小品論、千金論、經心錄論為八家。《陰陽大論》語,即《傷寒例》中文。
白話文:
《傷寒論》
(一)《陰陽大論》說:春天氣候溫和,夏天氣候炎熱,秋天氣候涼爽,冬天氣候寒冷,這是四季正常氣候的規律。(《傷寒例》)
成無己說:春夏屬於陽,春天溫和夏天炎熱,是因為陽氣的活動開始於溫和,盛於炎熱;秋冬屬於陰,秋天涼爽冬天寒冷,是因為陰氣的活動開始於涼爽,盛於寒冷。
(二)冬天嚴寒的時候,萬物都深藏起來,君子也應該使身體固守嚴密,這樣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那些不注意保暖而遭受寒邪侵襲的人,才叫做傷寒。(《傷寒例》)
成無己說:冬季三個月純屬陰氣主事,陽氣潛伏收藏,水結冰,地凍裂,寒氣非常凝重,在這個時候,善於養生的人,外出時會注意保暖,避開寒冷,接近溫暖,這樣就不會受到寒邪的傷害。那些接觸寒冷,遭受霜雪侵襲而生病的人,就叫做傷寒。
(三)人受到四季氣候的侵襲,都會生病。(《傷寒例》)
成無己說:春天的風、夏天的暑熱、秋天的濕氣、冬天的寒冷,這就是所謂的四季之氣。
陸九芝說:張仲景的原文,首先就提到了「四時之氣」這四個字,那麼《傷寒論》就不只是談論冬天的傷寒,而是連春夏秋三季的溫熱濕燥都包括在內了,這不是很明顯嗎?為什麼一定要說張仲景只知道寒邪呢?張仲景本來就知道有溫熱。既然說張仲景只論寒邪,反而又說王叔和把溫熱摻雜到論述中,認為張仲景的論述被王叔和搞亂了,實在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其他人不足以責備,黃坤載自稱古今無雙,那就更可笑了。
(四)把傷寒稱為毒邪,是因為它最能形成殺傷力強大的氣邪。(《傷寒例》)
成無己說:熱屬於陽,陽氣主生長;寒屬於陰,陰氣主殺伐。陰寒引起的疾病,是最具有肅殺之氣和毒害作用的。
王樸莊說:寒邪本來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卻具有殺傷力很強的毒性,不只是使人在冬天生病,而且也會使人在春夏生病,所以治療這種病不能不緊急。
劉仲邁說:「毒」字的意思是傷害。《博雅》裡說「毒」就是「惡」的意思。《周禮·天官》中說:醫師掌管醫療的政令,收集毒藥來供應醫療使用。文中說把傷寒稱為毒邪,是用來比喻它具有傷害的意思。《易經·師卦》中說「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老子》說「亭之、毒之」,這裡的「毒」字,在《易經》中應該解釋為治理,在《老子》中則解釋為「優厚地培育」。後世有的人認為本文中的「毒」字是語病,真是見識不夠廣泛。
(五)感受寒邪後立刻就生病的,叫做傷寒。(《傷寒例》)
王樸莊說:這說的是用桂枝湯、麻黃湯治療的證候。
(六)感受寒邪後沒有立刻生病的,寒毒會潛藏在肌膚裡,到了春天會轉變成溫病,到了夏天會轉變成暑病。所謂的暑病,是熱的程度比溫病更加嚴重。(《傷寒例》)
王樸莊說:龐安常說:在嚴寒的時候,那些奔波勞動、負重的人,都是辛勞的人,當陽氣閉藏時,反而擾動它,使得寒邪鬱結在皮膚紋理,津液也跟著滲出,被寒邪所侵襲,皮膚紋理反而更加緊密,寒毒和體內的營衛之氣混合在一起,就會生病。那些沒有立刻發病的人,寒毒會潛藏在皮膚之間,到了春夏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與潛藏的寒毒相互搏鬥,因為春天的溫氣而發病的叫做溫病,因為夏天的暑熱而發病的叫做熱病,因為暑濕而發病的叫做濕溫。因為病根是冬天感受寒邪,所以都統稱為傷寒。
陸九芝說:龐安常的說法,足以說明《難經》中傷寒共有五種證型的說法。
(七)所以辛勞的人,在春夏容易發生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感受寒邪所造成的,並不是當季流行的疫氣。(《傷寒例》)
陸九芝說:這句話說明溫病、熱病都不是疫病,而是因為感受寒邪造成的,所以都叫做傷寒。讀到這兩句話,就說明張仲景明明告訴人們,溫熱病也在《傷寒論》的範疇內了。後人既不知道這是張仲景說的話,又懷疑是王叔和自己加的,反而認為張仲景沒有說過這些,因此刪除了這些內容,又反過來駁斥它。如果他們看到《外臺秘要》的話,(《外臺秘要》的傷寒篇,以《陰陽大論》、王叔和、華佗、陳廩丘、範汪論、小品論、千金論、經心錄論為八家,《陰陽大論》的內容,就是《傷寒例》中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