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2)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2)

1. 一、《素》、《靈》

馬元臺曰:一呼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一吸脈當再動,而今則三動;則一呼一吸總為一息,為六動矣。《脈訣》以為數脈。《難經》亦以為離經脈。是六至而躁,躁者,動之甚也。今尺脈躁動,當尺有熱。尺部者,下部也,主腎水不足,其病為溫。

(六)尺(廖平曰:尺為皮之誤)膚熱甚,脈盛躁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甲乙經》病作汗)且出也。(《論疾診尺篇》)

馬元臺曰:尺之皮膚熱甚,其脈盛躁,當為溫病也。其脈雖盛,不至於躁,而帶滑者,則病當自出矣。

吳鞠通曰:尺膚熱甚,火爍精也;脈盛躁,精被火煎沸也;脈盛而滑,邪機向外也。蓋溫病必傷金水二臟之津液,尺之脈屬腎,尺之穴屬肺,此處肌肉熱,故知為病溫也。

薛生白曰:尺膚熱者,其身必熱;脈甚躁者,陽邪有餘,故當為溫病。若脈雖盛而兼滑者,是脈已不躁,而正氣將復,故不久當愈。出,漸愈之謂。

(七)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刺熱論》)

章虛谷曰:以其久伏之邪,熱從內發,故治之必先飲寒水,從里逐熱;然後刺之,從外而泄;再衣以寒,居處以寒,身寒熱除而後止。

柳寶詒曰:治熱以寒,一定之理。今人於溫病初發,見用涼解,而即言其遏邪者,彼固未明此理也。

王孟英曰:今人不讀《內經》,雖溫熱暑疫諸病,一概治同傷寒,禁其涼飲,厚其衣被,閉其戶牖,因而致殆者,我見實多。然飲冷亦須有節,過度則有停飲、腫滿、嘔利等患,更有愈後手指、足縫出水,甚至腳趾脫落,即俗所謂脫腳傷寒也。

葉子雨曰:治熱病,飲以寒水,欲其熱自內達外也;必寒衣寒處者,皆避溫就涼之意耳。然肆飲寒涼,流弊滋多。孟英此注,頗具卓見,讀者鑑諸。

(八)病溫虛甚死。(《玉版論要篇》)

柳寶詒曰:經言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則凡病溫者,其陰氣先虛可知。使或虛而未至於甚,則養陰透邪治之如法,猶可挽回。若病溫者而至虛甚,則熱邪內訌,陰精先涸,一發燎原,不可治矣。

吳鞠通曰:病溫之人,精血虛甚,則無陰以勝溫熱,故死。

(九)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熱病篇》)

馬元臺曰:此言熱病汗後脈躁者死,反是則生也。熱病已得汗,脈宜靜,今反躁盛者,此乃陰經之脈衰弱已極,故有陽脈而無陰脈也,其人主於死。若得汗之後,而脈遂能靜,則有陰以配陽,必能以有生矣。

(十)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熱病篇》)

馬元臺曰:此言熱病脈盛而不得汗者死,反是則生也。熱病脈躁盛宜得汗,今反不得汗者,此乃陽經之脈衰弱已極,故表虛而不能發汗也,其人主於死;若脈躁盛而汗出脈靜者,必能以有生矣。

白話文:

一、《素》、《靈》

馬元臺說:正常情況下,呼吸一次脈搏跳動兩下,現在卻跳動三次;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三次,這樣一呼一吸(一次呼吸)總共跳動六下。這是《脈訣》中所說的數脈,也是《難經》中提到的離經脈。脈搏跳動頻繁且躁動,躁動就是跳動過甚的意思。現在尺脈躁動,說明尺部有熱。尺部是下腹部,主宰腎水,腎水不足就會導致溫病。

(六)尺脈(廖平說:「尺」應為「皮」字之誤)皮膚發熱嚴重,脈搏有力且躁動,就是溫病。如果脈搏有力且滑利,疾病就要發汗而癒了。(出自《甲乙經》、《論疾診尺篇》)

馬元臺說:尺部皮膚發熱嚴重,脈搏有力且躁動,這就是溫病。如果脈搏雖有力,但不躁動而滑利,病情將會自行痊癒。

吳鞠通說:尺部皮膚發熱嚴重,是火氣灼傷精氣;脈搏有力且躁動,是精氣被火氣煎熬沸騰;脈搏有力且滑利,邪氣要向外排出。溫病必定會損傷金水兩臟的津液,尺脈屬腎,尺穴屬肺,此處肌肉發熱,所以知道是溫病。

薛生白說:尺部皮膚發熱,身體一定也發熱;脈搏非常躁動,陽邪過盛,所以是溫病。如果脈搏雖有力但兼具滑利,說明脈象已不躁動,正氣將要恢復,不久就會痊癒。「出」指病情漸癒。

(七)治療熱病,要用冰冷的水服用,然後再針灸;一定要穿寒涼的衣服,住在寒冷的地方,等身體變冷後才能停止治療。(出自《刺熱論》)

章虛谷說:因為邪氣潛伏已久,熱邪從內部發作,所以治療必須先喝冰冷的水,從內部驅散熱邪;然後針灸,從外部泄熱;再穿著寒涼的衣服,住在寒冷的地方,等到身體寒邪退去後才能停止治療。

柳寶詒說:用寒涼之物治療熱邪,這是固定的道理。現在有些人溫病初發就用寒涼之物治療,就說遏制了邪氣,他們還沒弄明白這個道理。

王孟英說:現在人不讀《內經》,無論是溫熱、暑疫等疾病,都一概按傷寒來治療,禁止喝涼水,穿厚衣服,關閉門窗,因此導致病情危殆的例子,我見過很多。然而喝冷水也要有節制,過度就會導致停飲、腹脹、嘔吐腹瀉等問題,甚至康復後手指、腳縫隙流出水,腳趾脫落,這就是俗稱的「脫腳傷寒」。

葉子雨說:治療熱病,喝冰冷的水,是想讓熱邪從內部到達外部;一定要穿寒涼的衣服,住在寒冷的地方,都是為了避開溫熱,尋求涼爽的意思。但是過度使用寒涼之物,弊端很多。孟英的這段註釋,很有見地,讀者應該仔細體會。

(八)溫病虛弱到極點就會死亡。(出自《玉版論要篇》)

柳寶詒說:經書上說藏於精氣中的陰氣,春天不會生病,所以凡是患溫病的人,陰氣先虛弱是可知的。如果虛弱還沒有達到極點,那麼按照養陰、透邪的方法治療,還可以挽救。如果溫病已經虛弱到極點,熱邪內攻,陰精先枯竭,就會像火勢蔓延一樣不可收拾,無法治癒了。

吳鞠通說:患溫病的人,精血虛弱到極點,就沒有陰氣來克制溫熱,所以會死亡。

(九)熱病已經出汗了,但脈搏仍然躁動有力,這是陰脈衰竭到極點,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就會活下來。(出自《熱病篇》)

馬元臺說:這是說熱病出汗後脈搏躁動的人會死,反之則會活下來。熱病出汗後,脈象應該平靜,現在反而躁動有力,這是陰經的脈象衰弱到極點,所以有陽脈而無陰脈,此人將會死亡。如果出汗後脈象平靜,則陰陽調和,就一定能活下來。

(十)熱病患者,脈搏仍然躁動有力,但沒有出汗,這是陽脈衰竭到極點,會死亡;脈搏躁動有力,出汗後平靜就會活下來。(出自《熱病篇》)

馬元臺說:這是說熱病脈搏有力但沒有出汗的人會死,反之則會活下來。熱病脈搏躁動有力應該出汗,現在反而不出汗,這是陽經的脈象衰弱到極點,所以表虛不能發汗,此人將會死亡;如果脈搏躁動有力,出汗後平靜,就一定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