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1)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1)

1. 下篇·正宗輯要

2. 第一章·通論

3. 一、《素》、《靈》

(一)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金匱真言論》)

張隱菴曰:神氣血脈皆生於精,故精乃生身之本。能藏其精,則血氣內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溫。

吳鞠通曰:不藏精三字須活看,不專主房勞說,一切人事之能搖動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氣應寒,而陽不潛藏,如春日之發泄,甚至桃李反花之類亦是。

陸九芝曰:《金匱真言論》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所謂精者,指一身津液由於水穀所化。水穀之精氣,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為後天生身之本,其下遂以精與汗互言之。

吾試以經解經,此即經言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精於脈,輸精於皮毛之數精字也;亦即經言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數精字也。又岐伯論溫病曰:人所以汗出者,汗生於穀,穀生於精,邪氣之得汗者,邪卻而精勝也。又曰:汗者,精氣也。

則精即是汗。

(二)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生氣通天論》)

馬元臺曰:冬傷於寒者,至春必為溫病。蓋冬時嚴寒,中之即病者,謂之傷寒;其有傷於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陽氣發生,邪從內作,故為溫病之證。夫曰溫者,寒非純寒而有熱,熱非純熱而有寒,正以前此而冬則為寒,後此而夏則為熱,則此春時乃為溫病也。

葉子雨曰:冬至一陽漸生,人身之陽氣內盛,被冬日嚴寒殺厲之氣所折,深浹於肌髓之間,至春日,內伏鬱結之陽氣為外邪觸發,伏氣既得發泄,遇天氣之陽熱,兩熱相干,發為溫病。

(三)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暑當與汗出,勿止。(《熱論》)

葉子雨曰:古醫經以傷寒為外感之通稱,故云凡病傷寒而成溫。然天地陰陽之邪,隨人身氣化感召。冬至後一陽漸生,人身所伏之陽熱,為嚴寒折遏,感春陽之氣而發者為病溫;夏至一陰生,人身所伏之陰氣,感亢熱之氣而發者為病暑。蓋春溫夏暑,隨氣而化,亦隨時而命名也。

暑當與汗出,勿止者,暑雖熱邪,熱盛則蒸濕,濕與熱搏,故暑病多汗;治暑之法,不可禁止其汗也。

柳寶詒曰:經言凡病傷寒,是傷寒不必專於冬時,即三時感寒,亦能郁化為溫也。其稱夏至後為病暑,則暑即溫之變名,尤不可指為另是一邪。而此獨分別言之者,因伏氣發於夏至以後,其治病略有不同。蓋溫病忌汗,恐其傷陰;若時交長夏,則汗出必多,而邪氣亦隨汗而出,又未可以汗多而遽止之也。

(四)氣虛身熱,得之傷暑。(《刺志論》)

馬元臺曰:氣本虛矣,而身反熱,蓋得之傷暑故也。惟熱傷氣,故傷暑則身熱也。

(五)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廖平曰:尺為皮之誤)熱曰病溫。(《平人氣象論》)

白話文:

一、《素》、《靈》

(一)所謂「精」,是身體的根本。所以能夠好好儲藏精氣的人,春天就不容易得溫病。《金匱真言論》說。

張隱菴說:神、氣、血、脈都從精產生,所以精是身體的根本。能夠儲藏精氣,就能使血氣穩固在體內,邪氣難以入侵,所以春天就不容易得溫病。

吳鞠通說:「不藏精」這三個字要靈活理解,不只是指性生活過度,所有能搖動精氣的事情都是。例如冬天應該寒冷,但陽氣沒有潛藏起來,反而像春天一樣發散,甚至出現不應時節的桃花、李花開放等現象,都屬於這種情況。

陸九芝說:《金匱真言論》提到,精是身體的根本,能儲藏精氣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這裡所說的精,指的是身體的津液,是由水穀(食物)轉化而來。水穀的精氣調和於五臟,散佈於六腑,是後天滋養身體的根本。接下來又用精與汗相互解釋。

我嘗試用經典解釋經典,這就如同經典所說的「食物的氣進入胃,散發精氣到肝臟,精氣充盈於脈絡,輸送精氣到皮膚毛髮」,這裡的「精」字,也如同經典所說的「飲水進入胃,精氣流溢,向上輸送到脾臟,脾氣散發精氣,向上歸於肺,水精四處散佈,在五經中運行」,這裡的「精」字。另外,岐伯談論溫病時說:「人之所以會出汗,是因為汗是由食物產生的,食物產生於精,邪氣能隨著汗液排出,邪氣就會減弱,精氣就會旺盛。」又說:「汗,就是精氣。」

所以,精也就是汗。

(二)冬天受寒邪侵襲,春天一定會得溫病。《生氣通天論》說。

馬元臺說:冬天受寒邪侵襲的人,到了春天一定會得溫病。因為冬天嚴寒,當時發病的稱為傷寒。有些人受寒但不馬上發病,等到春天陽氣生發時,邪氣從內而發,就會得溫病。所謂的溫病,寒邪並非純寒,帶有熱象,熱邪也非純熱,帶有寒象。這是因為之前冬天是寒邪,之後夏天是熱邪,那麼現在春天就是屬於溫病。

葉子雨說:冬至陽氣開始慢慢生發,人體內的陽氣也漸漸旺盛。但由於冬天寒邪的侵襲,使得體內的陽氣被壓抑在肌肉和骨髓之間。等到春天,被壓抑的陽氣受到外邪的觸發,就會爆發出來。內伏的陽氣一旦發散,又遇到春天陽熱的天氣,內外兩熱交織,就形成溫病。

(三)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暑病應當讓汗液排出,不要阻止。《熱論》說。

葉子雨說:古代醫經把傷寒當作外感病症的統稱,所以說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溫病。但天地陰陽的邪氣,會隨著人體氣化而發生變化。冬至後陽氣逐漸生發,人體內潛伏的陽熱被嚴寒壓制,到了春天,感受到春陽之氣而發病,稱為溫病。夏至陰氣開始生發,人體內潛伏的陰氣,感受到亢熱之氣而發病,稱為暑病。所以,春天的溫病、夏天的暑病,都是隨著氣候變化而產生的,也是隨著時節而命名的。

暑病應當讓汗液排出,不要阻止,是因為暑邪雖然是熱邪,但熱極會導致濕氣產生,濕與熱交織,所以暑病多汗。治療暑病的方法,不可以阻止汗液的排出。

柳寶詒說:經典說凡是因傷寒而轉變成的病,並非只有冬天受寒才稱作傷寒,其他季節感受寒邪,也可能鬱結化為溫病。經典說夏至後得病稱為暑病,暑病其實是溫病的一種變稱,不能把它看作是另一種邪氣。之所以特別區分溫病與暑病,是因為伏邪在夏至之後發作,治療方法略有不同。溫病要避免發汗,恐怕會損傷陰液,但到了盛夏,汗液必然增多,邪氣也會隨著汗液排出,這時就不能因為汗多而馬上阻止。

(四)氣虛體熱,是由於暑熱侵襲導致的。《刺志論》說。

馬元臺說:本來就氣虛的人,反而出現身體發熱,這是由於暑熱侵襲造成的。因為熱邪會損傷氣,所以感受暑熱就會發熱。

(五)人在呼吸時,脈搏一呼三動、一吸三動而躁動,同時脈的尺部(廖平認為是皮膚的錯誤)發熱,這就叫做溫病。《平人氣象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