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上篇·學說辯正 (16)

回本書目錄

上篇·學說辯正 (16)

1. 第四章·溫病學說之折衷

其說曰:少陰之熱有從陽經傳入者,亦有自受寒邪,久而變熱者。陽經之寒,變則熱歸於氣,或入於血;陰經之寒,變則熱入於血,而不歸於氣。厥陰之病,本自消渴,其里有熱,乃傳經之邪,厥陰受之也。舒馳遠之《傷寒六經定法》,乃發明太陰經之火者也。其說曰:太陰經之著痹、行痹二症,為火旺陰虧,熱結經隧,赤熱腫痛,手不可近,法宜清熱潤燥。陳平伯之《溫熱病指南》,乃發明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者也。

其說曰:風溫為燥熱之邪,燥令從金化,燥熱歸陽明,故肺胃為溫邪必犯之地。且風溫為燥熱之病,燥則傷陰,熱則傷津,泄熱和陰,又為風溫病一定之治法也。

以上諸家立言,皆有至理,然皆各舉一端,學者博取而會通之,以為溫病之治法則可,苟拘泥一家之言,則大不可。

《傷寒論》之六經見證,乃百病之提綱,非獨為傷寒病而設。劉松峰有瘟疫六經治法,朱蘭臺之《疫證治例》亦分六經。治瘟疫尚以六經見證,何況溫病乎!所謂見證者,乃以證候見於何經,即從何經而治之也。若作傷寒之六經傳經,由太陽而陽明,終於厥陰解之,則謬矣。《難經》曰: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然則凡論溫病者,豈可膠柱鼓瑟哉?

至於治病之法,則《內經》云:治寒以熱,治熱以寒。又曰: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中外不相及,則治主病。又曰: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溫,熱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補之瀉之,久新同法。

此皆治病之通法,治溫熱者亦不能外也。

陸九芝曰:天士於《臨證指南》,既以小風寒抵作傷寒一大法門,於《溫證論治》,又以小風熱抵作溫熱一大法門,所以傷寒一證,至天士而失傳,溫熱一證,亦至天士而失傳。此嘆景文、岫云之作偽也。孰知不有當日天士之誤,則無後世溫病之爭,而傷寒溫病均無人闡發矣。

夫《難經》傷寒有五之傷寒,外感之總稱也,《傷寒論》則六淫之全書也。然五種傷寒之中,又有傷寒之目,故傷寒雖有廣義,亦有狹義。既有狹義,則傷寒與溫病,又未可混而不分也。

今日之所謂溫病學者,亦非專言溫病,乃概暑濕燥火而言,既不悖乎經旨,又能發揚光大,何嘗不可與《傷寒論》後先輝映,相得益彰乎?此書雖為正溫病之名而作,亦未始非為《傷寒論》進一解也。

白話文:

第四章·溫病學說之折衷

少陰經的熱證,有些是從陽經傳來的,有些則是因為受寒邪久治不愈而轉變為熱證。陽經的寒邪轉化為熱證,則熱邪會歸屬於氣分,或入侵血分;陰經的寒邪轉化為熱證,則熱邪會入侵血分,而不歸屬於氣分。厥陰經的病症,本源是消渴症,其內部蘊藏著熱邪,這是經脈傳遞而來的邪氣,厥陰經因此受其侵害。舒馳遠的《傷寒六經定法》,闡明了太陰經的火熱之證。他說太陰經的著痹、行痹兩種病症,是因火旺陰虛,熱邪阻塞經絡,導致赤腫熱痛,手碰不得,治療方法應當清熱潤燥。陳平伯的《溫熱病指南》,闡明了肺胃是溫邪必然侵犯的部位。

風溫病是燥熱之邪引起的,燥邪使寒邪從金化,燥熱之邪歸屬於陽明經,所以肺胃是溫邪必然侵犯的部位。而且,風溫病是燥熱之病,燥邪傷陰,熱邪傷津,因此瀉熱和陰是治療風溫病的必然方法。

以上諸家學說,都有其道理,但都只是闡述某一方面,學習者應該廣泛學習,融會貫通,才能掌握溫病的治療法則。如果拘泥於一家之言,那是不行的。

《傷寒論》的六經辨證,是百病的綱領,不只是針對傷寒病而設。劉松峰有瘟疫六經治法,朱蘭臺的《疫證治例》也分六經。治療瘟疫尚且運用六經辨證,溫病又何況乎!所謂辨證,就是根據病症表現判斷屬於哪一經,再從哪一經入手治療。如果像傷寒論那樣,認為六經傳變是從太陽經到陽明經,最後到厥陰經才解脫,那就錯了。《難經》說:溫病的脈象運行於諸經,無法確定哪一經在活動。所以,論述溫病,怎能死板拘泥呢?

至於治療方法,《內經》說:治寒用熱法,治熱用寒法。又說:病邪由內向外發的,要調治其內;病邪由外向內發的,要治療其外。病邪由內向外發而盛於外的,先調治其內,然後再治療其外;病邪由外向內發而盛於內的,先治療其外,然後再調治其內。內外不相干的,則治其主病。又說:治熱用寒法,溫和地施行;治寒用熱法,涼爽地施行;治溫熱用清熱法,冷靜地施行;治寒涼用溫熱法,溫熱地施行。所以,消減、削弱、吐瀉、補瀉,久病新病的治療方法都一樣。

這些都是治療疾病的普遍方法,治療溫熱病也不能例外。

陸九芝說:葉天士在《臨證指南》中,把小風寒作為治療傷寒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溫證論治》中,又把小風熱作為治療溫熱的一個重要方法。因此,傷寒學說到了葉天士這裡失傳了,溫熱學說也到了葉天士這裡失傳了。這是對景岳、岫雲等人的批評,認為他們偽造學說。誰知道,如果不是葉天士當年的錯誤,就不會有後世溫病學說的爭論,傷寒溫病也都無人闡發了。

《難經》中所說的五種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傷寒論》則是六淫的完整論述。但在五種傷寒中,又包含傷寒這一病名,所以傷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既然有狹義之分,那麼傷寒與溫病就不能混淆不清。

現代所謂溫病學,並不是單指溫病,而是概括地論述暑、濕、燥、火四種邪氣,既不違背經旨,又能發揚光大,為什麼不能與《傷寒論》相互輝映,相得益彰呢?本書雖然以溫病為名,但實際上也是對《傷寒論》的進一步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