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4)
下篇·正宗輯要 (4)
1. 三、《傷寒論》
又《病源》、《千金》,所引《傷寒例》文,俱稱經言,則《傷寒例》在隋唐時,本作仲景原文)亦當啞然自笑矣。
王秉衡曰:傷寒,外感之總名也;《傷寒論》,統論外感之書也。
王永嘉曰:《難經》云傷寒有五,則五種外感,昔人皆謂之傷寒矣。《傷寒論》有治風、治溫、治暍、治濕諸法。則非專論一傷寒矣。
王孟英曰:吳鞠通謂宋元以來,不明仲景一書專為傷寒而設。吳氏直未讀《傷寒論》也。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覺支離附會。考論中風、寒、溫、暍、濕五氣為病,古人皆曰傷寒,故《難經》云傷寒有五,而仲聖以《傷寒》名其書也。此等大綱不清,豈可率爾著書?
楊照藜曰:注《傷寒》者無慮數十家,皆以為專論傷寒之書,故恆支離附會不適於用。惟《重慶堂隨筆》指出為統論外感之書,覺《傷寒論》之全體俱現,此與堯封之見相同者。
(八)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反大寒;夏時應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傷寒例》)
張路玉曰:傷寒是感天時肅殺之氣,以寒犯寒,必先寒水。時行是感濕土鬱蒸之氣,以濕犯濕,必先濕土。陽明為營衛之原,始病則營衛俱病,經絡無分,三焦相溷,內外不通,所以其病即發而暴,非比傷寒以次傳經而入也。蓋地為汙穢濁惡之總歸,平時無所不受,適當天時不正之極,則平時所受濁惡之氣,亦必乘時迅發。
或冬時過暖,肅殺之令不行,至春反大寒冷;或盛夏濕熱汙穢之氣交蒸,忽然熱極生風,而人汗孔閉拒,毒邪不得發泄而為病。病則老幼無分,此即時行之氣也。
王樸莊曰:四時失其正氣,必即時發病,而長幼多相似,故曰時行。
陸九芝曰:此言疫病,不獨溫病、熱病。至首言應溫而反大寒,則有寒疫在內,仲景亦何嘗不知疫乎?
(九)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傷寒例》)
張路玉曰:冬溫者,時當大寒,而反大溫,東風時至,則肌腠疏豁,忽然大寒,而衣袂單薄,寒鬱其邪,其病即發者為冬溫。以其所感非時溫氣,故言與傷寒大異。若不即發,藏於皮膚,則入傷血脈,至春發為溫病;藏於經絡,則入傷骨髓,至夏發為熱病矣。
(十)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為溫病也。《內經》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十一)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傷寒例》)
白話文:
三、《傷寒論》
許多醫家引用的《傷寒例》都說是《傷寒論》原文,若真是如此,那些認為《傷寒論》單純論述傷寒的學者們,恐怕也該自愧不如了。
王秉衡認為:「傷寒」是外感疾病的總稱,《傷寒論》是總結論述外感疾病的著作。
王永嘉認為:《難經》說傷寒有五種,指的是五種外感疾病,古人皆稱之為傷寒。《傷寒論》包含治療風寒、溫病、中暑、濕邪等方法,並非專門論述單一「傷寒」。
王孟英認為:吳鞠通認為宋元以來,都不明白仲景的《傷寒論》是專門為傷寒而寫的,這顯然是吳鞠通沒有讀懂《傷寒論》。雖然注釋《傷寒論》的醫家不計其數,都認為它專門論述傷寒,因此註解時總覺得牽強附會。事實上,風、寒、溫、暑、濕五種邪氣致病,古人皆稱為傷寒,所以《難經》說傷寒有五種,而仲景才用《傷寒》作為書名。這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怎能隨便著書立說呢?
楊照藜認為:注釋《傷寒論》的醫家不計其數,都認為它專門論述傷寒,因此註解時總覺得牽強附會,難以應用。只有《重慶堂隨筆》指出它是論述外感疾病的總論,這樣才能完整理解《傷寒論》的內容,這與堯封的觀點相同。
時行病的產生,是因為春寒、夏涼、秋熱、冬溫等反常氣候。一年四季,老幼皆有相似的疾病,這就是時行病的特性。(出自《傷寒例》)
張路玉認為:傷寒是感受天時肅殺之氣,寒邪加重寒邪,必然先傷及寒水;時行病是感受濕土鬱蒸之氣,濕邪加重濕邪,必然先傷及濕土。陽明經是營衛之氣的根本,疾病初期營衛之氣皆受損,經絡不分,三焦混亂,內外不通,所以病勢發展迅速而猛烈,與傷寒循經脈傳播不同。因為大地是污穢濁邪的聚集之處,平時無時無刻不受其影響,一旦天時不正,這些平時積聚的濁邪就會乘機暴發。
例如冬天過於溫暖,肅殺之氣不盛,到了春天反而出現嚴寒;或是盛夏濕熱污穢之氣交蒸,突然出現酷熱生風,汗孔閉塞,毒邪無法排出而致病。這種疾病老幼不分,這就是時行病。
王樸莊認為:四季失去正常的氣候,就會立刻發病,而且老幼都相似,所以叫做時行病。
陸九芝認為:這裡說的是疫病,不只是溫病、熱病。文章一開始就提到應該溫暖卻反而大寒,說明其中包含寒疫,仲景也並不是不知道疫病。
冬天出現反常的溫暖,稱為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相逕庭。(出自《傷寒例》)
張路玉認為:冬溫是指應該大寒卻反而大溫,東風吹來,肌膚毛孔開張,突然遇到嚴寒,而衣著單薄,寒邪鬱積而發病,這就是冬溫。因為它感受的邪氣並非正常的溫邪,所以說它與傷寒大不相同。如果沒有立刻發病,寒邪藏於皮膚,就會傷及血脈,到春天發為溫病;藏於經絡,就會傷及骨髓,到夏天發為熱病。
從立春日後,沒有嚴寒,也沒有冰雪,卻有人發高熱,這是因為春天陽氣發動,冬天潛伏的寒邪變成了溫病。(出自《傷寒例》)
成無己認為:這是溫病。《內經》說: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會得溫病。
春天受風邪侵害,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邪侵害,冬天就會咳嗽;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會得溫病。這是必然的規律,不可不仔細明瞭。(出自《傷寒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