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5)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5)

1. 三、《傷寒論》

王樸莊曰:此引《素問》以明四時正氣皆能留連致病,而語意專為春溫發也。風即春令生升之氣。飧泄,溏糞也。痎,二日一發瘧,岐伯謂由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邪內薄於五臟,橫連膜原,故蓄作有時,而間日一發。濕即初秋涼氣,時有微雨,日凡數陣,諺云遠秋十日,作秋天者是也。

蓋風、暑、濕、寒,原為正氣,故當時有不即病者。其夏之飧泄,升極必降也;秋之痎瘧,散極必蓄也;冬之咳嗽,降極必升也;春之溫病,蓄極必散也。故曰必然之道也。

(十二)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成溫瘧。(《傷寒例》)

成無己曰:脈陰陽俱盛者,傷寒之脈也。《難經》云: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經云:脈盛身寒,得之傷寒。則為前病。熱未已,再感於寒,寒熱相搏,變為溫瘧。

王三陽曰:陰陽俱盛者,傷寒脈也。十三日以上,寒已傳裡,變為熱病矣,脈當沉數,今復見傷寒脈,豈非重感於外寒乎?寒熱相搏,故曰變為溫瘧。

(十三)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前熱未歇,又感於風者也。《難經》云: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風來乘熱,故變風溫。

(十四)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傷寒例》)

成無己曰:此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皆熱也。兩熱相合變為溫毒。以其表裡俱熱,故為病最重。

王樸莊曰:此溫毒與《金匱》陽毒陰毒同。洪數者,氣之熱;實大者,血之熱。溫熱之氣挾毒戾而入陽明變為溫毒,凡一切斑疹皆其類也。毒之陷伏者即不治,故云為病最重也。

(十五)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傷寒例》)

王樸莊曰:溫疫,即濕溫。(按濕溫,即濕溫時疫,非《難經》所謂傷寒有五之濕溫也)時行之氣,不外寒、熱、燥、濕四者。寒變溫瘧,熱變溫毒,燥變風溫,濕變溫疫,故《總病論》敘四種溫病,直以溫疫為濕溫。濡弱者,天氣之濕客於上,故陽脈見之;弦緊者,地氣之濕客於下,故陰脈見之。

溫氣者,春夏間先時太過之熱,蒸動地濕之氣,傷寒病後受之,蘊而成身熱多汗不解之證。此氣易於傳染,能使長幼受多相似,故名為疫。言溫疫者,以別於寒疫也。寒疫必兼寒濕,溫疫必兼濕熱,此其大略也。

(十六)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成無己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也。此太陽受邪,知為溫病,非傷寒也。積溫成熱,所以發熱而渴,不惡寒也。

龐安常曰:溫與熱有輕重之分,故仲景云:若遇溫氣,則為溫病;更遇溫熱,則為溫毒。熱比溫為尤重也。若但冬傷於寒,至春而發,不感異氣,名曰溫病,此病之稍輕者也;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變為溫病,亦可名曰溫病,此病之稍重者也。傷寒例以再遇溫氣名曰溫疫。又有不因冬月傷寒,至春為溫病者,此特感春溫之氣,可名曰春溫。

白話文:

三、《傷寒論》

王樸莊說:這段話引用《素問》來闡明四季的正氣都能持續存在並導致疾病,但語意主要針對的是春季溫病。風指的是春天生長上升的氣息。飧泄,是指大便溏薄。痎瘧,是指隔日發作的瘧疾,岐伯認為這是由於人體汗液不足,腠理疏鬆,因此受到秋氣的侵襲,邪氣侵入五臟,橫向連及膜原,所以發作有規律,隔日一次。濕指的是初秋的涼氣,偶爾有小雨,一天幾陣,俗話說「遠秋十日,作秋天」,就是這個意思。

總而言之,風、暑、濕、寒,本是正氣,所以當時不一定馬上發病。夏季的飧泄,是上升到極點必然下降;秋季的痎瘧,是散佈到極點必然積聚;冬季的咳嗽,是下降到極點必然上升;春季的溫病,是積聚到極點必然散佈。所以說這是必然的規律。

(十二)如果脈象陰陽都盛,再次感受寒邪,就會變成溫瘧。(《傷寒例》)

成無己說:脈象陰陽都盛,是傷寒的脈象。《難經》說:傷寒的脈象,陰陽都盛而且緊澀。經書上說:脈象盛而身體寒冷,這是得了傷寒。這是之前的病症。熱證尚未痊癒,再次感受寒邪,寒熱互相搏結,就變成了溫瘧。

王三陽說:陰陽俱盛,是傷寒的脈象。十三天以上,寒邪已經傳入內裡,變成了熱病,脈象應該沉而數,現在又出現傷寒的脈象,難道不是再次感受了外來的寒邪嗎?寒熱互相搏結,所以說變成了溫瘧。

(十三)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再次遇到風邪,就會變成風溫。(《傷寒例》)

成無己說:這是之前的熱證尚未消退,又感受了風邪。《難經》說:中風的脈象,陽脈浮而滑,陰脈濡而弱。風邪乘虛而入,所以變成了風溫。

(十四)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再次遇到溫熱之邪,就會變成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疾病。(《傷寒例》)

成無己說:這是之前的熱證尚未痊癒,又感受了溫熱之邪。陽主表,陰主裡,洪數實大都是熱證。兩種熱證相合就變成了溫毒。因為表裡都熱,所以是最嚴重的疾病。

王樸莊說:這個溫毒與《金匱要略》中的陽毒陰毒相同。洪數,是氣的熱;實大,是血的熱。溫熱之邪夾帶毒邪侵入陽明經而變成溫毒,凡是一切斑疹都屬於這一類。毒邪潛伏在體內,就無法治療,所以說是最嚴重的疾病。

(十五)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再次遇到溫邪,就會變成溫疫。(《傷寒例》)

王樸莊說:溫疫,就是濕溫。(按:濕溫,是指濕溫時疫,不是《難經》中所說的傷寒五種中的濕溫。)流行的邪氣,不外乎寒、熱、燥、濕四種。寒邪變為溫瘧,熱邪變為溫毒,燥邪變為風溫,濕邪變為溫疫,所以《總病論》敘述四種溫病,直接將溫疫定義為濕溫。濡弱,是天上的濕邪侵犯上焦,所以陽脈表現出來;弦緊,是地上的濕邪侵犯下焦,所以陰脈表現出來。

溫邪,是春夏之間早些時候過度的熱邪,蒸動地氣中的濕邪,傷寒病後受到這種邪氣的侵襲,蘊積在體內,就形成了身熱多汗不解的症狀。這種邪氣容易傳染,能使老幼都出現相似的症狀,所以叫做疫。稱為溫疫,是為了區別於寒疫。寒疫必定兼有寒濕,溫疫必定兼有濕熱,這就是大體情況。

(十六)太陽病,發熱且口渴,不惡寒,就是溫病。(《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成無己說:發熱且口渴,不惡寒,這是陽明經的症狀。太陽經受邪,知道是溫病,不是傷寒。積聚的溫邪化為熱邪,所以發熱且口渴,不惡寒。

龐安常說:溫和熱有輕重之分,所以仲景說:如果遇到溫邪,就成為溫病;再次遇到溫熱之邪,就成為溫毒。熱比溫更嚴重。如果只是冬天受寒,到春天發病,沒有感受其他的邪氣,叫做溫病,這是比較輕的病;溫病尚未痊癒,再次遇到溫邪,變成溫病,也可以叫做溫病,這是比較重的病;《傷寒例》把再次遇到溫邪叫做溫疫。還有一些不是因為冬月受寒,到春天變成溫病的,這是單純感受了春溫之邪,可以叫做春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