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6)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6)

1. 三、《傷寒論》

如冬之傷寒,秋之傷濕,夏之傷暑相同也。以此觀之,是春之病溫有三種:有冬傷於寒,至春發為溫病者;有溫病未已,更遇溫氣而為溫病,與重感溫氣相雜而為溫病者;有不因冬傷於寒,不因更遇溫氣,只於春時感春溫之氣而病者。若此三者,皆可名為溫病,不必各立名色,只要知其病源之所以不同也。

張云岐曰:傷寒汗下不愈而過經,其證尚在而不除者,亦溫病也。經云: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如太陽病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浮者,太陽溫病也;如身熱目疼,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長者,陽明溫病也;如胸脅痛,汗下後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弦者,少陽溫病也;如腹滿嗌乾,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細者,太陰溫病也;如口燥舌乾而渴,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沉者,少陰溫病也;如煩滿囊縮,過經不愈,診得尺寸俱微緩者,厥陰溫病也。隨其經取之,隨其症治之。

如發斑,乃溫毒也。

柯韻伯曰:溫病內外皆熱,所以別於中風、傷寒之惡寒發熱也。此條不是發明《內經》「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義,乃概言太陽溫病之症如此,若以春溫釋之,失仲景之旨矣。夫太陽一經,四時俱能受病,不必於冬;人之溫病,不必因於傷寒;且四時俱能病溫,不必於春。推而廣之,則六經俱有溫病,非獨太陽一經也。

(十七)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曰:發熱惡寒者,太陽證也;發熱而渴,不惡寒者,陽明證也。今太陽病始得之,不俟寒邪變熱,即現陽明之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知非太陽傷寒,乃太陽溫病也。《內經》云冬不藏精之人,春必病溫;又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原內陰已虧,外陽被郁,伏邪醞釀,早從熱化,至春一遇外邪,熱從內應,故證現發熱而渴不惡寒也。宜用寒涼之品於太陽表藥中,微似汗以和之。

若用辛溫之劑,以大發其汗,內蘊之熱,得辛溫而益盛。故發汗已,不但身不涼靜,而反灼熱,則輕病變重,而成風溫矣。蓋風溫之為病,脈陰尺陽寸俱浮,自汗出,猶為太陽中風之本象;至於身重、多眠睡,則標本合熱,而顯出少陰之危象也。腎熱上壅於肺,而鼻息必鼾;腎熱上凌於心,而語言難出。

熱甚則臟腑之津液必傷。若被誤下,則水泉竭,而小便不利,甚至少陰之氣將絕,不能榮太陽之脈而直視,不能約膀胱之氣而失溲。若被火灸燒針,是以火益火,微則熱鬱蒸土而發黃色;劇則熱亢攻心而如驚癇,熱甚生風而時瘛瘲,黃色漸深,中帶黑色,若火熏之狀。夫被下已為一逆矣,被火是再逆也。

白話文:

三、《傷寒論》

冬季傷寒、秋季傷濕、夏季傷暑,其病理是相似的。以此推論,春季溫病有三種:一種是冬季受寒,到春季發作成為溫病;一種是溫病未愈,再次遭遇溫熱之氣而加重,與再次感染溫熱之氣混合而成為溫病;還有一種是不因冬季受寒,也不因再次遭遇溫熱之氣,只是在春季感受春季溫熱之氣而生病。這三種都可稱為溫病,不必另立名稱,只需了解其病因的不同即可。

張雲岐說:傷寒經過汗法或下法治療後仍未痊癒,病情延誤,症狀仍然存在且未消除的,也是溫病。經書上說:溫病的脈象,運行在各個經脈中,不知道哪條經脈受影響,就根據脈象所在的經脈來診治。例如,太陽經病症經過汗法治療後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浮的,是太陽溫病;如果身體發熱、眼睛疼痛,汗法治療後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長的,是陽明溫病;如果胸脅疼痛,汗法治療後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弦的,是少陽溫病;如果腹部脹滿、咽喉乾燥,病情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沉細的,是太陰溫病;如果口乾舌燥且口渴,病情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沉的,是少陰溫病;如果煩躁、陰莖縮小,病情延誤未愈,診斷脈象寸口脈都微弱緩慢的,是厥陰溫病。根據所在的經脈診斷,根據症狀治療。

如果出現發斑,就是溫毒。

柯韻伯說:溫病內外皆熱,所以與中風、傷寒的惡寒發熱不同。這段話並不是闡述《內經》中「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的理論,而是概括性地說明太陽溫病的症狀如此,如果用春季溫病來解釋,就違背了張仲景的原意。太陽經,四季都能感受病邪,不一定要在冬季;人的溫病,不一定要因為傷寒;而且四季都能患溫病,不一定要在春季。推而廣之,六經都有溫病,不只是太陽經。

(十七)如果發汗後,身體灼熱,叫做風溫。風溫病的脈象,陰陽二脈都浮,自汗出,身體沉重,嗜睡,鼻息必定鼾聲如雷,說話困難。如果用下法治療,小便不利,甚至尿失禁;如果用火灸療法,身體微微發黃,嚴重則像驚癇一樣,時而抽搐;如果像火熏一樣,一次逆治尚且拖延數日,再次逆治則會危及生命。(《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黃寶臣說:發熱惡寒是太陽經證;發熱且口渴,不惡寒是陽明經證。現在太陽病初期,還沒等到寒邪轉化為熱邪,就已經出現陽明經的發熱口渴不惡寒的症狀,就知道這不是太陽傷寒,而是太陽溫病。《內經》說,冬天不能儲藏精氣的人,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又說,冬天受寒,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原本體內陰氣已經虧損,體表陽氣被鬱遏,伏邪潛伏醞釀,提前從熱化,到春天一遇到外邪,體內熱邪從內應,所以症狀表現為發熱口渴不惡寒。應該在太陽經表藥中加入寒涼的藥物,稍微出汗以調和。

如果使用辛溫的藥物,大量發汗,體內蘊藏的熱邪,遇到辛溫藥物會更加旺盛。所以發汗後,不僅身體沒有涼爽,反而更加灼熱,那麼輕病就會變成重病,而成為風溫。風溫病,脈象陰陽二脈都浮,自汗出,這還是太陽中風的本象;至於身體沉重、嗜睡,則標本合熱,而顯現出少陰經危象。腎熱上壅於肺,所以鼻息必定鼾聲如雷;腎熱上犯於心,所以說話困難。

熱邪嚴重則臟腑的津液必定受損。如果誤用下法,則津液枯竭,而小便不利,甚至少陰之氣將要耗竭,不能滋養太陽經的脈氣而導致視物不清,不能約束膀胱的氣而導致尿失禁。如果用火灸或針灸療法,是用火加火,輕則熱邪鬱積蒸騰而發黃;重則熱邪亢盛攻心而像驚癇一樣,熱邪嚴重生風而時而抽搐,黃色漸深,中間帶黑色,像火熏的樣子。用下法已經是一次逆治,用火灸是再次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