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宣

《溫病正宗》~ 下篇·正宗輯要 (7)

回本書目錄

下篇·正宗輯要 (7)

1. 三、《傷寒論》

一逆尚可延引時日,再逆則促其命期矣,醫者可不慎哉?

王孟英曰:彼冬溫、春溫之先犯手太陰者,皆曰風溫,乃吸受之風溫也;此伏邪內發,誤汗致逆者,亦曰風溫,乃內動之虛風也。然風溫在肺,只宜清解,若誤以辛熱之藥汗之,亦有自汗多眠,鼻鼾難語之變。余治梁宜人一案可質也。案見《王氏醫案續篇》。

陸九芝曰:按當時之所謂誤下者,乃巴豆小丸子,故陰愈傷,以巴豆亦溫熱藥也。

(十八)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金匱》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周禹載曰:冬月寒能傷人,則名中寒;夏月熱亦能傷人,則名中熱。此是外表之熱,故曰中,與伏寒發為熱病之熱不同。而同用白虎者,則以所傷在氣,則所主在金,所病在熱,金病則母子俱病,故與伏氣之在少陰,發出而由陽明者無異,要皆並主一湯。不因冬月之伏與夏月之中為二義也。

亦不因伏氣之渴與今病之渴為稍異也。方主人參白虎者,石膏功專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為君;知母亦能就肺中瀉火滋水之源。人參生津液,益所傷之氣而為臣;甘草、粳米補土以滋金,為佐也。

沈堯封曰:此是熱病證據。《素問》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者,火之氣也。故熱為五氣之一,而熱病即傷寒有五之一。《傷寒論》以《難經》熱字恐與下文溫字相混,故特指出曰暍是也。感烈日之氣而病,即《素問》寒、暑、燥、濕、風之暑病。或曰暍是陽邪,暑是陰邪,土潤溽暑,熱兼濕言也,似與暍有異。

曰寒往則暑來,與寒對待,非專言熱而何?古人稱暑、暍、熱,一也。若濕熱並至之病,《難經》名曰濕溫,不名暑。迨至隋唐後,皆指濕熱為暑,於是真暑之名失,而暍之名更不知為何病矣。

王孟英曰:仲聖以夏月外感熱病名曰暍者,別於伏氣之熱病而言也。《說文》云:暍,傷暑也。《漢書·武帝紀》云:夏大旱,民多暍死。故暑也,熱也,暍也,皆夏令一氣之名也。《北齊書·後主紀》:六月遊南苑,從官暍死者六十人。《千金須知》云:熱死曰暍。是唐時尚知暑、暍之為熱也。

《內經》云: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為暑。又云: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蓋暑為日氣,其字從日,曰炎暑,曰酷暑,皆指烈日之氣而言也。夏至後有小暑、大暑,冬至後有小寒、大寒,是暑即熱也,寒即冷也。故寒字從「冫」,「冫」為水氣。是暑為陽,寒為陰,陰陽對待,乃天地間顯明易知之事,並無深微難測之理。

而從來歧說偏多,誤人不淺。更有調停其說者,強以動靜分之。夫動靜惟人,豈能使天上之暑氣隨人而判別乎?況《內經》有陰居避暑之文,武王有樾蔭暍人之事。又有妄合濕、熱二氣為暑者,則亢旱之年,河井皆涸,禾苗枯槁,濕氣全無,可以謂之非暑耶?況濕無定位,分旺四季,風濕、寒濕,無不可兼,惟季夏之土為獨盛,故熱濕多於寒濕。然暑字從日,日為天氣,濕字從土,土為地氣,霄壤不同。

白話文:

三、《傷寒論》

一次犯病還能拖延些日子,再次犯病就會很快結束生命了,醫生們怎能不謹慎呢?

王孟英說:冬季溫病、春季溫病初期侵犯手太陰經的,都稱為風溫,這是外感風溫;而內在邪氣發作,因出汗過多導致病情加重的,也稱為風溫,這是內在虛邪引起的風證。但是,肺部風溫,只宜清解,如果誤用辛熱的藥物發汗,就會出現自汗、嗜睡、鼻鼾、說話困難等症狀。我治療梁宜人一案可以佐證,詳見《王氏醫案續篇》。

陸九芝說:當時所說的誤用下法,指的是巴豆小丸,因此陰氣受損更重,因為巴豆也是溫熱的藥物。

太陽經邪熱在裡,就是中暑,這種人會出汗惡寒,身體發熱口渴。(《金匱要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

周禹載說:冬月寒冷能傷人,稱為中寒;夏月炎熱也能傷人,稱為中熱。這是外在的熱邪,所以稱為「中」,與伏藏寒邪發作而成的熱病不同。但都用白虎湯治療,是因為所傷在於氣,氣屬金,所病在於熱,金受病則母子俱病,所以與伏藏在少陰經的邪氣,發作出來而由陽明經表現的熱病沒有區別,總之都用這一味藥治療。並不是因為冬季伏藏的邪氣和夏季中暑的邪氣性質不同。

也不是因為伏藏邪氣引起的口渴和現在這種病引起的口渴有什麼不同。處方用人參白虎湯,是因為石膏善於清肺,退除金氣中的火,所以是君藥;知母也能瀉肺中之火滋養陰液,人參生津液,益氣補虛,所以是臣藥;甘草、粳米補益脾土以滋養金氣,所以是佐藥。

沈堯封說:這是熱病的證據。《素問》說,在天為熱,在地為火。熱,是火的氣。所以熱是五氣之一,而熱病就是傷寒五種病邪之一。《傷寒論》引用《難經》的「熱」字,恐怕會與下文的「溫」字混淆,所以特別指出是中暑。感受烈日之氣而生病,就是《素問》中寒、暑、燥、濕、風五氣中的暑邪。有人說中暑是陽邪,暑邪是陰邪,濕熱交蒸,暑邪兼夾濕邪,似乎與中暑不同。

說寒邪退去暑邪就來,與寒邪相對應,難道不是專指熱邪嗎?古人把暑、中暑、熱,都看作一回事。如果濕熱同時出現的疾病,《難經》稱為濕溫,不稱為暑。到了隋唐以後,都把濕熱稱為暑,於是真正的暑邪名稱失傳了,而中暑的名稱更是不知道是什麼病了。

王孟英說:仲景把夏月外感熱病稱為中暑,是區別於伏藏邪氣引起的熱病而言的。《說文解字》說:中暑,是受暑邪的傷害。《漢書·武帝紀》說:夏天大旱,很多人因中暑而死。所以暑、熱、中暑,都是夏令時節的一種氣候名稱。《北齊書·後主紀》記載:六月遊南苑,隨從官員因中暑而死六十人。《千金方》說:熱死稱為中暑。所以唐代仍然知道暑邪和中暑都是熱邪。

《內經》說: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其性質是暑邪。又說:歲君之火太過,炎暑流行。暑邪是太陽之氣,這個字從日,說炎暑、酷暑,都是指烈日之氣而言。夏至後有小暑、大暑,冬至後有小寒、大寒,所以暑就是熱,寒就是冷。所以寒字從「冫」,「冫」是水氣。所以暑是陽,寒是陰,陰陽相對,是天地間顯而易見的事,沒有深奧難懂的道理。

然而從來謬誤的說法很多,誤導了不少人。還有人調和這些說法,強行用動靜來區分。動靜只在人體,怎麼能讓天上的暑氣隨人而區分呢?況且,《內經》有陰涼處避暑的記載,武王有在樹蔭下讓人避暑的事。還有人錯誤地把濕邪和熱邪合稱為暑邪,那麼乾旱的年份,河流井水都乾涸,禾苗枯萎,沒有濕氣,還能說是暑邪嗎?況且濕氣沒有固定的位置,四季都存在,風濕、寒濕,都可以同時存在,只有季夏時節土氣獨盛,所以熱濕多於寒濕。然而暑字從日,日是天之氣,濕字從土,土是地之氣,天地懸隔,截然不同。